李国彦 王桂花
2022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高职院校要在提升关键办学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深度产教融合、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开展系列重要改革。高职院校不仅应该着眼于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而且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客观需求,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的需要。学生获得感是衡量高职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高职院校如何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让学生加强品德修养、增长专业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产生更多获得感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获得感”是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实现共享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重要概念[1]。从国内研究来看,目前获得感相关研究大多数集中于社会生活中的特定领域、特定类别人群,关于职业院校学生获得感的研究不够充分。学生获得感既是学生在参与教育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持续正向主观感受,也是在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等方面的获得。因此,学生获得感就是高校教学和管理、学生学习和自我管理等众多方面的反映[2]。“获得感”是一个本土性很强的中国概念,与国外教育研究中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概念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满意度反映了学生对学校管理的某一方面或者整体的综合评价[3],幸福感反映了个体对外部环境的感觉[4],更加具有主观感情色彩[5],学生获得感则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收获实际利益并获得满足,进而产生的良好情感体验[6]。
学生在获得教育给予的价值、发现价值与预期需求的关联、将利益与客观现实进行契合的过程中产生获得感[7],因此获得感表现为学生“期望—参与—满足—认同”的内生机制和教师“期望—整合—优化—共建”的外生机制协同联动的结果[8]。国外关于学生满意度和幸福感的相关研究表明,影响学生满意度的因素包括教师素质、学生获得的支持以及个人发展[9],学生幸福感除了受到外部环境和资源影响外,还与学生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情绪管理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10]。因此,从客观环境来看,环境和资源条件通过影响目标达成进而影响个体对学习和生活的满意度;从主观个体来看,人格特质和情感特征通过影响个人主观感受进而影响幸福感[11]。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分别从高校环境、资源条件等客观角度和学生人格、情感、期望和认同等主观角度讨论了获得感的影响因素,但是从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角度,探索学生获得感形成过程的相关研究并不充分。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获得与主观感受,挖掘获得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在主观和客观因素共同影响下获得感的形成机制,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获得感提供建议。
扎根理论是开展质性研究的重要方法,强调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归纳自下而上地建立理论体系。本研究使用扎根理论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获得感的形成过程,按照三个阶段开展分析。首先,面向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半结构化访谈获取数据。其次,在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选择式编码的过程中不断对概念进行比较、合并和分类,分析概念间的作用关系,直到概念达到饱和。最后,确定高职院校学生获得感的影响因素,构建学生获得感的形成模型。
为客观描述高职院校学生在学校的收获与感受,本研究基于性别、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2],学业成绩对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13],选择了45位不同性别(男20人,女25人)、成绩(中等以上27人,中等以下18人)、家庭背景(城市22人,农村23人)的高职院校大三学生作为访谈对象。访谈过程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其中3例访谈在学校现场面对面进行,其余42例访谈通过网络聊天工具一对一进行,经历3个月全部完成。每例访谈大约花费1个小时,共计约48个小时。访谈过程采用半结构化形式,以“高职院校学生获得感”为主题设计访谈提纲,访谈提纲包括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在校期间的获得感及产生途径,二是影响获得感的主要因素,三是提高获得感的相关建议。在正式访谈过程中与访谈对象开展深度交流,重视受访者阐述观点的具体情境,如果遇到不明确的语意表达,通过反复交流确定受访者的真实想法。然后,将访谈语音形成文字性访谈资料,为开展理论研究积累原始素材。研究中随机选取35份访谈数据使用NVivo11软件进行编码分析,剩余10份访谈数据用于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
1.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扎根理论研究的第一步,通过对原始资料的研究抽取初始概念。为了能够最大程度保留原始资料中的初始概念,在开放式编码环节进行逐字逐句登录,按照初始概念重复频次为3次进行界定删除,从35例访谈材料中抽取了196个初始概念并形成23个子范畴,包括:生活设施、文体资源、实践条件、奖助学金、培养理念、培养过程、教师素质、学习环境、管理制度、文化氛围、声誉形象、硬件资源认知、软件资源认知、学习意愿、综合素质、人际关系、自主需要、关系需要、胜任需要、发展机会公平感知、程序公平感知、关系公平感知和结果公平感知。以生活设施为例,开放式编码过程见表1。
表1 开放式编码过程举例
2.主轴式编码
主轴式编码是在开放式编码基础上梳理各子范畴之间的联系,建立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本研究基于“参与越多,满意越多,收获越多”的学生参与理论假说[14],在“资源条件—学生参与—客观收获—获得感”的过程中对范畴间联系进行梳理,将23个子范畴进行关联,结合不同子范畴对获得感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归纳和整理,最终归纳为8个主范畴,见表2。
表2 主轴式编码结果
3.选择式编码
选择式编码是在开放式编码和主轴式编码基础上明确核心范畴的内涵,建立主范畴之间、主范畴与核心范畴之间的影响关系,在不断整理“故事线”的过程中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获得感的形成框架。对8个主范畴进行整理后,将其归纳为资源供给、客观收获、内源动机和公平感知四大类,经过反复分析和比对,发现这四大类因素都直接或者间接与高职院校学生获得感相关,因此确定高职院校学生获得感为核心范畴。通过进一步分析和概括,梳理主范畴间的作用机理,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的资源供给是产生客观收获的基础条件,内源动机是产生客观收获的重要动力,客观收获是形成获得感的必要条件,公平感知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客观收获进行价值评价以形成获得感。
4.理论饱和度检验
三级编码的结果能否完整反映高职院校学生获得感的影响因素还需要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本研究使用未开展三级编码的10份访谈材料进行检验,对其进行开放式编码和主轴式编码后发现不能再抽取出新的概念范畴,也没有出现新的典型关系,这说明提炼出的概念范畴已达到饱和状态,这8个主范畴以及主范畴之间的关系能够完整反映高职院校学生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和形成过程。
扎根理论分析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学生获得感受到学校客观条件和学生主观因素的共同影响。客观条件体现为学校的资源供给,主要包括校园支持、人才培养和制度氛围三个方面,主观因素包括学生的内源动机和公平感知,内源动机表现为学生的个体心理需求,公平感知包括发展机会公平感知和教育过程公平感知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获得感的两阶段生成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有助于明确高职院校学生获得感的形成机制。
图1 高职院校学生获得感两阶段生成模型
1.资源供给
扎根理论研究表明,学校的资源供给包括校园支持、人才培养和文化氛围三个方面。
第一,校园支持。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能够满足生活需求的资源条件。研究发现,影响学生客观收获的校园支持包括生活设施、文体资源、实践条件和奖助学金四个方面。首先,生活设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学生对宿舍、食堂等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的感知直接影响对学校满意度的综合评价。其次,校园文体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学生表示“学校开放了户外运动场,组织了校内健身走、打球比赛等活动,增强了体质”。再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服务社会和人民的意识,有学生表示“我是体育特长生,寒假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在线支教活动,就是通过视频的方式为小学生提供体育运动指导,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我体会到了个人价值”。最后,奖学金体现了学校对优秀学生的认同和激励,助学金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扶持,因此奖助学金有助于满足学生需求进而促进学生产生客观收获。
第二,人才培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包括培养理念、培养过程、教师素质、学习环境四个方面。首先,人才培养理念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是设计人才培养过程的出发点,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质量。其次,人才培养过程涵盖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过程设计、评价体系设计等。缺乏高质量人才培养过程会降低学生对培养过程的综合感受,调研中有学生表示,“我们专业的课程设计不太合理,很多实训环节都在校内,用的软件也比较老,感觉和实际工作是脱节的”。再次,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而且还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价值观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学习环境主要包括教学及实验设施、网络设施和图书馆环境等,学习设施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资源保障,是提升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物质基础,有学生表示,“我们学校的图书馆不仅书多,而且环境好,想转本的学生都在图书馆学习,好的学习氛围不仅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而且也让我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学”。
第三,制度氛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受到相关管理制度的约束和校园文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影响学生客观收获的制度和氛围因素包括学校的管理制度、文化氛围和声誉形象三个方面。首先,学校在宿舍管理、学习、考试以及各类活动等方面制定管理制度,以保障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稳定有序,有学生表示,“虽然大一时我们都觉得晚自习制度太严了,但是现在看来其实挺好的,自习制度能够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学会自我管理”。其次,文化氛围通过感染、暗示等方式对学生产生影响,有助于学生形成特定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再次,学校的声誉形象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影响力,良好的声誉形象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加优质的资源。
2.内源动机
只有当学生主动参与资源的使用和服务过程,才能真正获得能力的提升和意识的转变。从行为的影响机制来看,内源动机是改善行为能力的关键,自主、关系与胜任三大心理需要是促成个体动机与行为的核心[15],内源动机影响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参与程度。
扎根理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内源动机表现为自主需要、关系需要和胜任需要三个方面。首先,自主需要反映学生在各项活动中自主支配行为的需要,自主需要的强度影响学生学习与成才的内在动力。其次,关系需要反映学生对得到来自周围环境或同学、朋友和教师的关爱、理解和支持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有学生表示,“我们宿舍同学关系特别好,目标也一致,都在准备转本,平时的培训、复习大家都一起,比一个人准备考试更有动力”。最后,胜任需要反映学生对能够达成目标或完成某种成就的自我感受和主观判断,具有较高胜任需要的人具备更强烈的行动意愿和信心,有学生表示,“我在校期间参加了很多竞赛,虽然不是全部都获奖了,但是我依然积极参加,因为现在的努力对未来一定有帮助”。
定制式乡村旅游培训校地合作平台:定制式乡村旅游培训较之传统的乡村旅游培训,具有培训方向明确、培训内容针对性强的特点,但同时对培训工作开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旅游院校与地方政府搭建起长期合作的交流平台。确保培训工作能够具有组织保障、人员保障与经费保障。
获得感是对客观获得的主观感受,客观获得对获得感产生正向影响,个体的公平感知影响个人的得失判断,是诱导得失感知结果的可控变量[16]。
1.客观收获
扎根理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客观收获包括对资源的认知和对成长的认知。
第一,资源认知。学生对高职院校所提供的资源条件能否满足个人需求进行客观评价,表现为硬件资源认知和软件资源认知两个方面。首先,高校为学生提供生活设施和学习实训设施,学校的硬件条件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物质保障,有学生表示,“我对学校的食堂挺不满意的,价格贵,而且味道也很一般,我没有在生活水平上感受到明显改善”。其次,高校为学生提供师资队伍、文化氛围,并辅以管理制度确保校园活动的稳定有序,有学生表示,“我的老师学识渊博,而且对我们很关心,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良好的个人修养对成长的重要性”。当学校的软硬件资源能够满足学生需求,就能引发学生对客观收获进行正向评价,进而产生获得感。
第二,成长认知。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收获知识和能力、提升个人素质、实现个人成长目标。个人成长主要体现在学习意愿、综合素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首先,具备积极的学习意愿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欠缺的心理品质。其次,学生在学习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和素质,为未来的专业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再次,学生在学校的人际交往中还收获了个人情感、扩大了交往范围,不仅满足了情感需求,而且也可以为未来发展构建人际关系网络。有学生表示,“我在学生会外联部工作,这段经历给我带来很多收获,不仅提高了我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认识了很多师兄师姐和企业部门主管,对未来很有帮助”。学生对个体学习意愿、综合素质和人际关系进行评价进而形成获得感。
2.公平感知
公平理论认为,组织成员的公平感源自组织内部和外部。公平感知通过学生对实际获得的价值判断影响获得感的形成。扎根理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公平感知包括发展机会公平感知和教育过程公平感知。
第一,发展机会公平感知。高职院校学生在接受教育后获得就业创业或者升学的机会,在与其他高校学生对比的过程中,形成对获得未来发展机会公平性的主观感受,这就是发展机会公平感知。有学生表示,“我在找工作时,发现很多岗位都要本科生,有时候我都在怀疑,自己三年的学习到底值不值得”。发展机会公平感知源自学校外部,不公平感会阻碍学生对在校期间的实际收获进行客观评价。
第二,教育过程公平感知。教育过程公平感知源自组织内部,包括程序公平、关系公平和结果公平[17]。程序公平感知是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及评价程序、学生工作部门制定的工作程序是否合理、公正的感知。人际公平感知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态度是否礼貌、耐心,行为上是否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感知。结果公平感知是指学生在接受教学及评价、学生工作部门的服务后对结果是否平等及符合的感知。如果学生认为教育过程具备公平性,就能促进对客观收获进行合理的价值评价以形成获得感。有学生表示,“我成绩不错,而且获得了很多奖项,但是最终没有被评为优秀毕业生,我觉得是评选标准有问题,因为一些竞赛没有加分,感觉很遗憾”。当学生认为教育过程不公平时,就会降低对学校教育教学、生活管理的信任度,影响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的主动性,阻碍获得感的形成。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获得感的形成过程模型,从优化校园资源供给、激发学生内源动机和建设高职教育公平环境三个方面提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获得感的相关对策。
1.优化高职院校优质资源供给,夯实获得感的形成基础
第一,优化校园资源配置,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首先,满足学生基本需求,完善学校基础设施。高职院校在完善校园建设时需充分调研关系学生切身利益但满意度较低的设施条件,从关键学生群体出发,在宿舍、食堂、医疗条件、学习环境等方面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需求。其次,关注学生成长期望,提供个体成长资源。研究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学生对个体成长的感受更加敏感,因此学校在了解学生多元化成长需求的基础上,应结合人才培养定位,重点建设与学生个体发展相关的设施条件,例如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增加勤工俭学机会、提升专业图书的技术性和实用性等。
第二,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首先,构建服务育人模式,引导学生成长成才。高职院校要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发展,将学生管理工作的本质转向服务育人,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开展教育和引导工作,落脚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其次,形成智慧服务体系,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推动高职院校管理信息化向智慧化转变,使用大数据分析及决策工具为学生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改善学生体验感,激发学生产生更多获得感。再次,加强校本文化建设,培育学生职业精神。规范管理制度、形成特色校园文化氛围,开展高职院校软环境建设,引导、支持学生主动参与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及各类文体活动,在培育职业精神的同时,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更多收获;重视学校声誉管理,在内涵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渠道、多媒体社会宣传,传播办学理念和特色文化,提升学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第三,坚持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首先,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深化产教融合,重视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构建应用型、发展型人才培养体系。其次,深化校企深度融合,推进人才供需精准对接。鼓励企业充分参与学校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标准、教学组织形式、实践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促进校企内外部要素融合,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新型人才[18]。再次,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打通校企人员流动通道,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创新高职院校教学服务体系,激发获得感的形成动能
第一,优化教学全过程设计,提升学生体验感。首先,创新教学设计,触发高峰体验。基于真实项目开发特定学习情境,设计挑战性任务,激励学生使用既有知识创新性解决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在获得创造性体验的过程中提升自我效能感,实现个性化发展。其次,创设沉浸式学习场景,提升学习效率。研究不同生源学生的特点,为不同学生群体提供多元化、多形式的教育资源;重视塑造学习情境,引入信息技术工具,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升华。再次,开展课外自我学习,培养自主意识。在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建设和管理课程平台和宣传平台;在学生管理中坚持以生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部分工作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进行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
第二,构建学习共同体,提升学生认同感。首先,完善师生互动制度,畅通师生互动渠道。制定鼓励师生互动的管理政策,支持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社团、开展课后研讨等方式投入学生课外实践指导,建立亲密师生关系;重视网络渠道的使用,采用多元化沟通方式重建师生平等沟通渠道。其次,推进团队合作学习,打造学习型组织。采用分组互动形式,通过建设学习团队、组织自主学习、开展团队评价等方式构建自主、平等的合作氛围,创造主体交往体验,在相互尊重与理解中实现共同协作和共同成长,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再次,建设健康社交网络,促进校园文化发展。指导学生建设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信息交流网络,促进学生开展集体建设和自我教育;鼓励建设学习型网络社群,培养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
第三,建设校企资源共享体系,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首先,对接企业需求,提升学生学习意愿。结合企业典型岗位、真实项目和工作任务设计教学内容,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行动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手段,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其次,运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加强校企互动,获得多元化社会支持,通过创设虚实结合的教学环境、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改善学生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动脑动手过程中增强综合素质。再次,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责任意识。通过企业实践、实习活动、志愿服务等实践形式,鼓励学生了解国情、民情,思考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在锻炼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同时,认识到自身的社会价值,提高责任担当意识。
3.深化高职教育人才评价改革,优化获得感的形成环境
第一,畅通人才发展通道,推进职业教育公平。首先,推动就业公平,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各级人民政府要创造高职毕业生享有平等就业机会和就业权利的环境,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要关注人员的实践技术能力,健全技术人员工资分配制度,推动高职院校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高职院校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个人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其次,打通升学途径,实现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完善以能力和实操为导向、基于生源特点的高职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打通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目标的升学渠道,确保毕业生在接受更高层级教育和发展机会上的公平;对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能人才,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二,维护学生根本利益,推进教育过程公平。首先,建设以生为本的制度体系,推进程序公平。在制定学生管理政策时将学生放在首位,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切实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参与教育过程的公平感。其次,提升教学及服务的温度,推进关系公平。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倾听学生声音、关注学生诉求,在提升师生互动质量、改善师生关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亲社会性;改善学生管理及服务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工作的透明度。再次,实施差异化的培养及评价,推进结果公平。教师使用信息化技术共享教学资源,基于学生先前知识、学习能力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实施因材施教,通过开展差异化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关注在学习中的成长增量,构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