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助力乡村振兴研究

2024-01-22 17:27琚蕊菡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琚蕊菡

摘 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记载了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奋斗历程,也是激勵全体人民永远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把红旗渠精神转化为担当作为、矢志奋斗的精气神,艰苦奋斗、真抓实干,以实际行动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关键词:红旗渠精神;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的重要判断,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了新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极端重要性和历史必然性,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又将是一场伟大的人民战争,必须有强大的精神支撑才能走得稳、走得远。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勇毅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红旗渠精神的内涵

在修建红旗渠的具体实践中孕育出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红旗渠精神,这十六个字是支撑红旗渠精神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内核。

(一)自力更生精神

红旗渠修建伊始,资金不足、设备简易、技术缺乏。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要开山凿石,跨省、跨山地将漳河水从山西引入林县,面对的困难不言而喻。但林县人民没有害怕退缩,他们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提出了“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的修渠方针。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就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找水源,凭着最简单的工具,“一锤一钎一双手”,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制、没有炸药和器材自己造,克服重重困难,在悬崖峭壁间摸索前行,破解了修渠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建成了世界奇迹之一的红旗渠。红旗渠的成功修建,完美诠释了“自力更生”的精神。

(二)艰苦创业精神

红旗渠的成功修建,从设想、勘测到最终修建成功,这一过程无不显示了林县人民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在艰难困苦面前,林县人民不仅没有害怕,而且以干成一项事业的创业精神奋勇前进。修渠伊始,由于对实际困难的预估不足、策略不当,导致管理混乱,进展缓慢,林县县委及时调整修渠策略,大胆设想,精细计算,反复测量,干部群众下定打持久战的决心,大家腰系麻绳、手拿铁钩、吊挂山腰、凌空除险。在林县人民不畏艰险、勇于探索、艰苦奋斗的过程中,红旗渠终于修建成功。

(三)团结协作精神

红旗渠修建时林县全体人民目标明确,团结一致,相互支持,通力合作。当时的林县不论在医院、厂房、机关、工地一线,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修渠。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生动体现了“人心齐,泰山移”。“引漳入林”工程是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项目,要跨越山西、河南两省将漳河水引入林县,不仅需要林县儿女的众志成城,也离不开相关省、市、县的鼎力支持。修渠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河南省委、山西省委、安阳地委、新乡地委、平顺县委,以及驻安部队、企事业单位等各级各界都对红旗渠工程给予了大力支持。

(四)无私奉献精神

红旗渠精神中的无私奉献精神主要体现在修渠过程中党员干部带头作为、不计得失的廉洁操守。修渠过程中,党员干部始终坚持“工作高标准,生活低标准”,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干的比群众多,拿到的口粮却比群众少,但是他们不喊苦、不怕累,始终不搞任何特权,不谋任何私利,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10年间,共有81位优秀儿女为红旗渠建设献出了宝贵生命,年龄最小的仅17岁;涌现出杨贵、任羊成、李贵、李改云、吴祖太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二、红旗渠精神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价值意蕴

(一)红旗渠精神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价值引领

红旗渠是一个写满初心的地方,一切为了人民是红旗渠建设的初心所在。20世纪60年代,为了彻底解决林县人民长期以来的缺水问题,以林县县委为代表的林县共产党人,作出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的重大决策,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胆魄和勇气,组织领导全县人民开始了一场“千军万马战太行”艰苦卓绝的战斗,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人工天河”红旗渠,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迎来了山区经济发展的新曙光。修渠10年,林县人民舍命舍家,昼夜苦战,无怨无悔。因为他们坚信,跟着共产党干,就能盼来水,就能过上好日子。红旗渠精神之所以动人,就因为它记录的不仅仅是那段艰难岁月和传奇故事,也是党始终把人民的期盼放在心中首要位置的真实写照,凝结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是党的初心使命在“三农”工作中的集中体现,顺应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建设红旗渠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变换的是时空,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初心使命。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在这个时候,就越需要深度重温党的初心使命。当年修建红旗渠,就是党为老百姓做的一件大好事,蕴含了共产党人强烈的民生意识、民本情怀和民富追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进程中,我们更要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牢记中国共产党是干什么的、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好各项富民政策。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办民之所需,干民之所盼,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做到乡村振兴为了人民、乡村振兴依靠人民、乡村振兴成果由人民共享,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红旗渠精神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撑

红旗渠是人类历史上鲜见的、纯粹为人民福祉而创造的奇迹,它不仅写满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还彰显了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斗争精神。修建红旗渠正值国民经济最困难时期,没有重型机械,没有先进仪器,缺乏资金支持,甚至连饭都吃不饱。要开凿一条水渠让漳河水穿越巍巍太行山,其工程量之大、技术难度之高,是今天的我们无法想象的。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严酷的施工条件都挑战着修渠者的生理极限和心理极限,面对这项貌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10万林县儿女抱定“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决心,迸发出“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人创大业,不建成大渠不还乡”的豪迈誓言,迎难而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长1 500公里的红旗渠,解决了50多万人口的饮水问题,创造了“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奇迹”。不认命、不服输、不畏艰难、敢于战天斗地是红旗渠能修建成功的重要前提,也是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的根本所在。

今天,虽然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途中,还将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挑战。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拿出当年修建红旗渠时那种不怕苦、不怕死、不信邪的劲头,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把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

(三)红旗渠精神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实践路径

红旗渠不仅是一项农田水利工程,更是一座记载林县干部群众艰苦创业、苦干实干的时代丰碑。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为了不给国家增加负担,林县县委继承和发扬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提出“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口号,要求全县人民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顽强作风,与大自然进行一场“殊死搏斗”,每一寸渠道、每一个涵洞、每一个渡槽、每一座桥梁,都饱含着林县人民的心血和汗水,体现着林县人民的聪明和才智。正是“干”字当头、“实”字托底、“敢”字支撑,实干苦干加巧干,林县人民不依赖国家,不向上伸手,不等不靠,创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奇迹,实现了为全县人民群众引水造福的既定目标。由此可见,红旗渠精神的落脚点是实干、是奋斗。

“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打赢脱贫攻坚战靠实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靠实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也要靠实干,这是一场需要不断奋斗的“大战”,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而产生于10年修渠实践的红旗渠精神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着引领和实践意义。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必須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像当年的红旗渠建设者一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不断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赢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胜利。

三、红旗渠精神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乡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逐步完善道路、水、电、网等建设,为农村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盲目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生态是乡村的优势,只有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农业发展才能可持续,农村环境才能生态宜居。要大力整治人居环境,营造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加强农村消防设施的建设,消除消防隐患,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增强优化农村水、电及通信设施,为乡村旅游、电商产业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寻求产业支持,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根基,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的支持。因此,要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不断优化升级农业产业结构,聚焦新兴农业产业,为农业绿色发展开拓新局面。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生产改造,才能使农业产业加速向高端转型,推动农业发展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做好乡村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要打造乡村特色产业,立足乡村资源优势,紧扣乡村地域性特征,科学构建产业布局,还要具备创新的理念,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当地乡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发展特色鲜明的乡村农业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

(三)发扬无私奉献精神,树立良好榜样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把为民服务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勇担重任、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基层工作复杂且繁重,党员干部必须克服烦躁、畏难情绪,牢记初心使命,厚植为民情怀,尽心竭力地解决各类民生问题,扎扎实实兑现各项民生承诺,确保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充分展现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带头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立良好榜样。在榜样的带动下,广大农民也将互帮互助互进,走向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刘军奎.红旗渠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实践体现[J].长治学院学报,2021,38(3):59-66.

[2]张琼,宁波.乡村振兴视域下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J].公关世界,2023(3):49-51.

[3]张宋菀菁.让红旗渠精神照亮前进道路[J].新西部,2023(3):94-96.

[4]邹开敏,曾云敏.红旗渠成功经验对新时期乡村振兴工作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22):255-257.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