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涛
摘要: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传统金融与新一代数字技术融合下的产物,是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区域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动力,在推进乡村经济发展与振兴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与机遇,党的二十大就“涉农服务提质增效、多维度发展乡村数字普惠金融”提出了27条具体措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本文以湖南省为例,结合政策指导意见,深入剖析当前乡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与亟待解决的难题,进而对症下药采取可行性措施,以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部分参考与借鉴,推动湖南省乡村数字普惠金融自我反馈与修正,充分依托数字普惠金融助推乡村振兴。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 乡村振兴 发展现状 优化路径
乡村振兴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与难点,目标是推进“人才、产业、文化、组织、生态”振兴,实现乡村发展无短板。金融是國民经济的核心命脉,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竞争力。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金融机制与服务已不再适用,金融产品不断演化升级,小成本、覆盖广、低门槛的数字普惠金融开始崭露头角,不仅克服了传统金融的局限性,并在乡村振兴进程中表现出强大的支持助推作用。2015年,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正式将普惠金融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2017年,国务院全面升级普惠金融政策,重点围绕小微企业与“三农”提高服务质量。2018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国家开始重视基层经济发展,2021年中央首次提出乡村数字普惠金融战略,将发展重心转向农村。2023年,湖南省贯彻落实党中央政策要求,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尤其强调要借助数字技术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短板,明确提出数字普惠金融要向乡村下沉。然而,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尚未完全成型,农村地区数字基础孱弱、金融环境欠佳、个人认知不高,故要打通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难度极大。纵观全国各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趋势,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表现不均,发达与贫困区域之间差异仍较突出。湖南省作为中部六省之一,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众多成果的同时,还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亟需解决。鉴于此,本文试图以湖南省为例,阐述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同时深入探讨数字普惠金融作用于乡村振兴存在的掣肘,最后从多个层面提出优化路径以全面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支撑及带动作用,顺利实现乡村振兴五大战略目标,这对于“促进中部崛起、实现区域平衡”意义重大。
(一)数字普惠金融引领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基。自湖南省下发数字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全省各单位乃至个人纷纷展开行动摩拳擦掌。2022年12月,为解决产业发展资金受限问题,衡南县邮储积极践行“资金送上门”,为宝盖镇万亩银杏园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促进农业经济做大做强。截至2023年,湖南建行加大投入资金致力于“强莓茶、优质烟叶、实体生猪产业”,累计发放涉农贷款达1600亿元,相较去年增加10%。另外,一百余家农商行助推区域产业特色,发放农业贷款473亿元。在上述金融机构的资金扶持下,协助上万农创者及带头人获得产业资金需求,覆盖湖南省122个县级行政区,带动乡村地区上百万人实现稳定就业,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数量稳步提升,充分发挥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提振及引领作用,真正实现金融“活水”惠“三农”。
(二)数字普惠金融打造乡村品牌优势
乡村振兴,品牌优势是核心竞争力。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湖南省乡村品牌行动计划》,“立足区域资源禀赋,打造乡村特色品牌”。张家界地处山脉腹地,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所孕育农产品“张家界霉茶”口感十佳,伴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计划的出台,张家界政府联合当地农商行推出“霉茶贷”,致力于霉茶种植与精品加工,打造“政府+银行+中介+企业+农户”合作模式,开辟出一条全新的“政商农”生产链,一杯茶有望实现“百亿农产业”。益阳市赫山区作为全省14个乡村振兴试点之一,湖南省农发行通过发行审批“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产业融合”模式贷款,助力该区建成了集粮食种植示范基地、精品蔬菜基地、稻虾养殖示范基地以及现代农业观光休闲基地于一体的项目,成为全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品牌样板,2021年全区各产业综合产值高达百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000元,同比增长达10.3%。2023年,在各地金融机构及当地政府政策扶持下,“安化黑茶、南县龙虾、宁乡花猪”纷纷“出圈”,年产值十分可观。通过数字普惠金融+产业优势结合,着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新格局,极大地带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与延伸,亦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大幅增长。
(三)数字普惠金融助推乡村人才积累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数字普惠金融异于传统金融服务,其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大数据技术挖掘分析客户的信贷需求,可以有效覆盖更大、更宽、更广的金融农户群体,一定程度降低了服务对象的“融资成本及使用成本,能够更好地满足乡村企业及个体户分散化的资金需求”,充分施展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就业创业人才的吸引及积聚功能。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长沙支行印发(2022年湖南省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纲要,湖南省各金融机构出台多项融资扶持、免息贷款、创业补贴项目,加之省政府一系列金融帮扶政策的实施,掀起了人才流入及原籍居民返乡创业的浪潮,为农村留住了人才,积累了人才,2022年末,全省个体户、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高达20%。截至2023年,全省的返乡创业主体高达30.5万个,创新创业人员超百万人次,同时依托地域优势及产业类型,吸引了几百余家不同特色的企业在湖南乡村筑巢扎根,带动数以万计有才干、有能力的劳动者回乡就业,真正实现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人才振兴。
为助力乡村振兴,湖南省联合各级金融机构发布了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政策的扶持引导下,湖南省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进程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数字普惠金融在中国发展进程仍然是一个“新生婴幼儿”,农村地区尚缺乏良好的养育环境,二者结合则容易产生各种水土不服,要充分施展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发展的作用仍然任重道远,部分缺陷与问题很大程度制约乡村振兴的发展与建设。
(一)监管体系尚未形成,乡村金融征信建设难以为继
数字普惠金融是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结合的产物,金融服务对象、服务范围的持续扩大,缓解了中小企业、个体户的资金压力,也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极大的金融便利服务,但也暴露了更大范围的监管漏洞。一是监管不科学。当前湖南省各地的金融监管体系是在2003年“一行三会”基础上为应对金融机构分业经营设置的,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金融生态环境薄弱的农村地区,针对城镇发展的金融监管体系已不再适用,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形态,业务模式不断更新换代,传统的监管模式难以为继,适合农村区域的监管体系尚未形成。二是乡村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乡村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多以个体户、小微企业为主,具有较高的分散性、碎片化、流动性特征,加之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对于复杂的金融征信认知有限,故信贷违约、骗取贷款、逃避债务等风险频率较高,如何建设与完善乡村金融监管体系亦是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痛点与难点。
(二)基础设施亟待健全,难以支撑数字普惠金融全覆盖
湖南省城镇亦或是乡村地区,数字化水平都有了质的提升,但某些偏远乡村及贫困落后地区,其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江浙沪地区奔赴5G全覆盖的前提下湖南省某些乡村还未实现4G全覆盖,“数字壁垒”“数据烟囱”十分明显,区域发展严重失衡。而数字普惠金融严重依赖于数字信息技术的支撑,鉴于基础设施受限,信息化建设遭遇瓶颈,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时代红利难以惠及乡村全域。二是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覆盖面窄,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升,农民外出务工的高流动性,极大减少了农村人口的存量与总量,加之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相对较低,网络覆盖率不足以支撑数字金融服务的高速发展,湖南一些股份银行及商业银行出于成本利润考虑,只得撤销贫困及偏远地区的金融网点,致使该地区群众的金融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也进一步降低了数字普惠金融的乡村普及率。
(三)金融本土人才短缺,乡村金融服务诈骗屡有发生
人才一直是限制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2021年,湖南省实行“金融村官”政策,实施“一村一人才”,为乡村群体普及金融知识、加强金融权益保护。然而,“收入低、工作量大、发展空间受限”等让众多金融人才望而却步,加之偏远农村地区对人才吸引力不足,难以长期留住人才,即使国家一再加大对于基层人才的优惠力度,多数金融“村官”及高层次人才仍然倾向选择城市,仅仅将基层锻炼当作镀金良机,造成湖南省乡村人才流失严重。另一方面,湖南省农村群体多以中老年、青少年为主,囿于教育条件及生活水平限制,多数人受教育程度不高,難以正确辨别分析复杂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加上乡村金融人才短缺,多数农村群体对相关金融骗局顿感陌生,日常数字金融交易遭受诈骗的风险更高。另外,数字普惠金融应用场景、业务模式的持续拓展,多种交易数据交汇融合,形成了高度复杂的数据网络,给不法分子的非法融资、金融诈骗等带来了契机,据公安部最新数据显示,全国金融犯罪案件数量持续攀升,金融诈骗人员高达200万人次,农村则成为金融犯罪的高发地。
(一)完善乡村金融监管体系,强化农村金融服务保护与防范
一是完善乡村监管体系。政府部门在总结农村金融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应及时出台针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法规体系,明确监管职责和权限,为数字普惠金融监管提供法制保障。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监管效率和准确性,实现对乡村数字普惠金融业务的实时、动态监管。二是各大金融机构在发放创业信贷、免息农贷前,对农户和企业进行全面、客观的信用评估,保证居民个体户及小微企业有足够的抵押担保物作为贷款担保,确保贷款资金安全。三是提升居民个体户及小微创业群体的征信意识,可建立信用评级、信用激励、信用修复等机制,增强农村主体对自身信用的爱惜与保护,减少违约违规合规风险的滋生,为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二)健全乡村数字配套设施,扩大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
一是提高互联网普及率。政府部门可联合三大供应商加大对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宽带网络覆盖率,降低网络使用成本,使更多农户享受到大数据、5G带来的时代便利,确保农户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能够方便快捷地使用互联网金融服务。二是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大范围、低成本来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服务广度。三是加强农村群体数字普惠金融知识普及和培训。通过组织开展金融知识讲座、培训班等形式,提高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和风险意识,同时利用智能设备增加居民对数字普惠金融的认知程度,助力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通行率,以期农村群体自愿、主动地接受数字普惠金融服务。
(三)建设农村金融人才队伍,严格保护乡村群体金融安全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金融机构到农村地区开展业务,吸引专业金融人才及技术员到农村地区就业、扎根乡村创兴乡村。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可设立人才补贴、乡村津贴、住房保障,免息贷款等激励机制,借此不断引入新人才,持续累积旧木匠,借助薪火相传式链条,聚力实现“筑巢引凤”招人才、“引凤筑巢”留人才。二是通过组织金融知识讲座、颁发宣传手册、入户宣传等形式,提高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和风险意识,将金融知识送到农民手中,源头上减少居民受骗风险。三是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监管。建立健全农村金融监管机制,确保其合规经营,防范金融违规风险,并加大对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安全管理,防范网络攻击和病毒入侵。更重要的是,须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加强对非法集资、高利贷等非法金融活动的惩戒力度,严令禁止“扶农助农”名义实施金融圈钱,最大程度维护农村地区的金融秩序。
参考文献
[1]张筱雨.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共同富裕的路径[J].财会通讯,2023(22):133-137.
[2]高鸿,王新.加大地方数字普惠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23(17):101.
[3]姚茗珂,赵健,杨艳萍.乡村振兴视角下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绩效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23(08):75-85.
[4]张博,郭方,孙璐.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基于数字普惠金融和社会网络的维度[J].南方金融,2023(04):19-32.
[5]潘宗英.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困境与应对[J].农业经济,2023(05):100-102.
[6]王亮,昝琳.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3(04):77-87.
[7]邓金钱,蒋云亮.财政依赖、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民增收——基于县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3,22(03):330-340.
[8]曹守新,孙学涛,刘泊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 2023(04):83-88.
[9]潘明清,范雅静.数字普惠金融助推乡村振兴的机制与效应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23(03):35-47.
[10]陈继明,朱睿博.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国际经验、中国案例与启示[J].西南金融,2022(12):94-104.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
责任编辑:李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