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逻辑、原则与路径

2024-01-22 16:13:23王明志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理论课工匠精神

王明志,王 丹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1]这一重要论述为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高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下简称“德法课”)是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担当复兴大任、成就时代新人为根本目标的核心课程。工匠精神所蕴含的职业价值取向、职业理想信念、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工匠文化等要素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是德法课极为宝贵的教学资源。探讨工匠精神融入德法课教学的逻辑基础、基本原则和实践路径,是提升高职德法课教学实效性、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重要保障。

一、工匠精神融入德法课教学的逻辑基础

德法课教学要依次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等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教育阶段。工匠精神所展现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同高职德法课教学在价值理念、培养目标、教育内容、育人方式上深刻关联。

1.二者在价值理念上的趋同性

德法课是工匠精神融入的核心课程和主渠道。德法课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切实提高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夯实自身全面发展的基础,引导学生把握人生方向、坚定崇高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践行价值准则、锤炼道德品格、养成法治思维,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转化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实践,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无论是工匠精神所体现的职业精神、职业技能,涉及的工匠人物和奋斗事迹,还是各地陆续建成的大国工匠纪念馆、博物馆,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历史彰显,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弘扬爱国奉献精神,继承优良革命传统以及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生动展现。这些正是培育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2]的观念,激励他们追求一丝不苟的匠心、精益求精的匠技、尚巧求美的匠艺,[3]塑造正确的职业观与道德观,从而成为技艺精湛、道技合一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育人资源。由此观之,工匠精神与德法课教学在价值理念上具有趋同性。

2.二者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

工匠精神与德法课教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内在关联。一方面,二者在意识形态性上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4]。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成员,工匠精神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民族性,也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意识形态性亦是德法课的基本属性,德法课教学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融会贯通党的理论最新成果,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鉴于此,意识形态性成为工匠精神与德法课教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内在关联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诞生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中的工匠精神,凝聚了先辈们创业创新创造的光辉事迹,其蕴含的爱国精神、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承载着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夙愿与诉求。而德法课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使学生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民族复兴必然实现的信心。从此侧面可见,工匠精神同德法课教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保持高度一致。

3.二者在教育内容上的包含性

工匠精神与德法课深刻关联,还体现在工匠精神蕴含的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追求、职业生活等内容与德法课教学在核心内容上具有内在相容性。德法课是与大学生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到个体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活观、劳动观、就业观?如何面对、调适、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集体、他人、职业、家庭的关系?如何化解人生当中出现的得与失、苦与乐、悲与喜、生与死等诸多矛盾与困惑?这些问题在工匠精神中几乎得到了全方位展现。譬如:德法课教材(2021年版)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中提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就是要求将个人的青春梦与国家梦相结合。而工匠精神同样重视个体职业的价值追求,培养宽厚的家国情怀,勇担重任的社会责任感。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要求学生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和改革创新的生力军。工匠精神同样重视爱党报国、执着钻研、追求卓越、一生坚守,通过不断的革新创造、打破僵化、突破常规,依靠创新创造实现技术领域的攻坚克难。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中还要求学生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恪守职业道德,做到诚实守信。而工匠精神也推崇“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尚巧大成”,鼓励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再比如,中国取得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背后有什么精神?有什么力量?有什么动力?德法课教学的一系列内容,在工匠精神中都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

4.二者在育人方式上的同构性

问题解决的方式是由问题本质所决定的。从本质上讲,高职德法课是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认知由学校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扩展、延伸、内化的一种教育活动,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等特征,德法课教学的基本方式为灌输式、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式、案例式等。除德法课教学本身外,由于教学方式受时代环境和新技术新手段影响较大,随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提出与育人先进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特别是在“大思政课”改革创新理念的推动下,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够完全适应或满足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是“填鸭式”“满堂灌式”“照本宣科式”教学深受学生诟病。而工匠精神来源于社会大课堂,其精神培育中的“师徒式”“项目式”“双师式”“鲁班坊”“耕读基地”“岗课赛证”等独特育人方式可以深入同构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与德法课教学中的“口授式”“阅读式”“榜样式”“媒体传播式”等教学基本方式形成互补性的合力效应,使二者在育人方式上“彼此借鉴”,达到“抱团取暖”效果。总之,同构融通多元育人方式既可化解传统德法课教学方式陈旧、效果欠佳的问题,也可避免工匠培养中“精神”的缺失[5],进而为工匠精神培育改革提供融合实践的进路[6]。

二、工匠精神融入德法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工匠精神融入德法课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培育时代新人,这一目标内在要求贯穿德法课教学动态的育人实践全过程,并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般规律,定位好、把握好工匠精神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要求在于明确贯穿融入的基本原则,贯穿原则的确立能够助力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德法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1.坚持政治性原则

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属性。工匠精神融入德法课教学不是价值无涉的技术技能教育,而是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之中的职业教育。政治性原则是融入的基本原则,坚持政治性原则是指工匠精神贯穿融入德法课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教学红线,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统一作为教学主线,始终将工匠精神具有的中国特色、体现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放在德法课教学过程的首要地位,着重把握工匠精神彰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并从工匠精神的历史演进与现实选择中厘清工匠精神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时代新人之间的内在关系,弄懂“中国制造2035”的重要意义,从而引导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2.坚持价值性原则

价值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属性。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德法课教学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性相适应。工匠精神内涵十分丰富,涵盖工匠人物身上所具有、工匠事迹所意蕴的爱国精神气质,包括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服务于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生动故事,以及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逸闻趣事,技能大师、行业能手的生平事迹,“技能改变人生”的精彩故事等。而高职德法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单单是向学生传授工匠文化知识、职业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价值认同,塑造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和道德观。对此,工匠精神融入德法课教学必须坚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性相适应原则,重点选取工匠精神中具有坚定职业理想、积极价值取向、精神品质崇高、勇于责任担当等内涵丰富的教育内容。

3.坚持实践性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实践滋养的理论课。实践性原则要求突出工匠精神的物质力量转化作用。在贯穿融入德法课教学过程中,要从与高职学生成长发展阶段紧密相关的思想问题和现实困惑入手,在“技能改变人生”上下功夫,注重把准“四个结合”:一是将一般技术技能知识传授与职业理想相结合;二是将真实案例与德法课教学焦点问题相结合;三是将实践教学与学生实现社会化相结合;四是将践行价值准则与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相结合。同时,在德法课教学中始终要站稳实践立场,聚焦于学生技能实训与岗位实操的就业场景,着力廓清工匠精神作为新时代强国建设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技能支撑的现实价值,更好引导高职学生将德法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从实践中获取不断更新的课程资源,提升课程认同感、获得感,增强理论生命力、说服力。

4.坚持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然要求。针对性原则是指工匠精神融入德法课教学应该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相吻合。工匠精神的民族性、时代性、概括性和抽象性决定对其不加筛选或胡乱融入教学,势必会影响德法课教学的效果。“00后”是高职现阶段学生主体,他们被称为“Z世代”“网生代”或“数媒土著”,因为这批学生一出生就与网络新时代无缝对接,受数字信息技术、智能手机产品、即时通信设备等影响较大,也使得他们在思想、情感、意志、行为上呈现出鲜明特点,其理想追求务实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社会交往虚拟化、生活方式数字化、主体需求多样化等特征对德法课教学都提出了严峻挑战。故此,工匠精神贯穿融入高职德法课教学需要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做到精准融入。这也是工匠精神融入德法课教学并取得实效的前提条件和现实依据。

三、工匠精神融入德法课教学的路径思考

路径关系着工匠精神融入德法课教学育人目标的达成。在理清逻辑基础与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有必要明晰融入的专题(2023年版教材第一至五章)与路径,从而打通德法课教学活动的“最后一公里”。专题与路径其实是融入方式的一体两面:专题侧重于逻辑上的宏观把握,是对融入要素的整体思考;路径倾向于微观上的实践策略,是对融入专题的具体分析,二者从宏观与微观、逻辑与现实两个维度为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德法课教学提供可能参照。

1.在“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专题中融入工匠精神蕴含的价值追求

怎样不虚度人生?如何创造有意义的人生?这常常是萦绕在高职学生心头的青春之问。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各种思潮相互激荡,面对人际交往、学业压力、情感困惑、职业选择等诸多现实考量,如何引导他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将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在强国建设中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人生价值,是德法课教学的首要任务。而工匠精神所蕴含的个人与社会、国家关系的价值理念,所展现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追求,所彰显的创新创造的积极进取人生态度,都有利于德法课对高职学生人生观的培养。譬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邓稼先、焦裕禄、袁隆平为代表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新时代以“蓝领专家”孔祥瑞、“金牌工人”窦铁成、“知识工人”邓建军为代表的大国工匠,为德法课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把个人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相结合提供了很好范本。因此,将工匠精神蕴含的职业价值追求融入德法课人生观教育之中,以工匠人物及其事迹为教育载体,用鲜活的事例培育学生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在技能锻造中成就出彩人生,是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亦是德法课教学的根本任务。

2.在“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专题中融入工匠精神承载的初心使命

青年志向远大、信念坚定,国家和民族就有无坚不催的前进动力。高职学生要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就必须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而德法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砥砺奋斗中,带领全国人民培育形成了工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不懈追求,对实现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不懈奋斗,承载着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及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从20世纪30年代始,党在苏区、陕甘宁边区就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新劳动者运动”,涌现出“兵工事业开拓者”吴运铎、“边区工人旗帜”赵占魁等先进人物。新中国成立后,“桥梁之父”茅以升、“铁人”王进喜、“高炉卫士”孟泰等劳模、工匠不断涌现,为国家富起来作出了杰出贡献。新时代,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协同发力,从“北斗”组网到“蛟龙”深潜,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这些国之重器、国之利器离不开大国工匠脚踏实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身影。一代代、一批批高素质技能人才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信念、执着的价值追求,不懈的奋斗精神不断改变着中国的面貌。故此,将工匠精神所承载的初心使命融入德法课信仰教育之中,以科技成就、工匠情怀为介体,对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造、讲奉献勇担当的高技能人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在“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专题中融入工匠精神彰显的时代精神

强国建设离不开中国精神的支撑,工匠精神更是不可或缺的内在动力。德法课教学要实现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就要教育引导学生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和改革创新的奋斗者,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国精神。回溯中国精神历史,追求专注与卓越的工匠精神源远流长。从庖丁解牛到梓庆削木为鐻、从津人操舟若神到“天衣无缝”的榫卯、再到华服冠绝的刺绣……悄然融进绵延千年的民族精神之中,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是德法课教学的重要资源。新时代,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节奏转换”[7],各行各业适应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融入技术创新、产品开发、质量服务,诞生了焊接火箭“心脏”中国第一人高凤林,30年零差错“航空手艺人”胡双钱,零失误创造世界奇迹“深海钳工”管延安,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徐立平,练就“一钩准”“一钩净”绝活的许振超等大国工匠。在职业教育领域,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倒逼”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以适应强国建设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在此期间,需要结合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和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契机不断弘扬工匠精神。对此,高职德法课可通过探究式、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8],引导学生汲取大国工匠爱党报国、敢为人先、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力量,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弘扬奋斗精神、创造精神,积极投身高技能人才队伍,成为民族传统技艺传承人,新兴技术金牌教练、攻关能手。

4.在“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专题中融入工匠精神凝结的高尚道德

深刻领会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本专题的教学目的。目的达成关键要在“落细落小落实”和“润物细无声”上下功夫,运用各类精神载体、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构成,凝结了高尚的道德资源,无论是为创造民族品牌,为制造强国奋斗的爱党报国情怀,还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集体主义道德,抑或是胸怀天下、勇于担当、舍我其谁的社会责任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敢为人先的道德品行,都是党继续领导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精神支撑和思想武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职业道德领域的生动体现,为德法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提供了重要资源。只有重视工匠精神发展脉络并善于承继,才能更好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从而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雕细镂的敬业风气。以工匠精神凝结的高尚道德资源为教学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和历史底蕴。同时,使其深刻感受在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艰难困苦中经受住的严峻考验,在困难逆境时仍坚韧不拔的崇高品质,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彰显着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因真实可信而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从而扣好人生扣子,从日常点滴、细微之处做起,积极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在“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专题中融入工匠精神坚守的职业操守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树立马克思主义道德观需要推动践行“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9]。这些职业规范为本专题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一直以来,部分学生对职业道德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职业道德只不过是敬业爱岗和热情服务”“只是一些简单规范”“只要知道就能做到”。实际上,职业道德并非如此简单。对于职业道德的理解还要把“奉献社会”“办事公道”“诚实守信”等体现时代特征和丰富伦理内涵的规范性要求纳入进来统一考量,才能准确把握职业道德的内容[10]。而工匠精神蕴含的职业道德体现的就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高职德法课可通过开展情感体验教学,深入企业、走向医院、进入车间,创新多元化教学载体[11],引导学生向信守职业道德、游刃肝胆、精准无误、满腔热忱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马班邮路上的信使”王顺友,扎根基层、虚心学习、吃苦耐劳、服务群众的大学生村官群体优秀代表张广秀,“白衣圣人”吴登云等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看齐,在各行各业坚守职业操守、恪守职业道德,带动人们锐意进取、踔厉奋发。这样,有利于明辨“道德万能?道德无用?”“当代青年能否选择‘躺平’?”“青年学生还要艰苦奋斗吗?”等教学重难点,澄清认识误区,达到学生自觉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做社会主义道德践行者、示范者的教学目的。

猜你喜欢
理论课工匠精神
90后大工匠
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 01:38:45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工匠神形
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 14:59:10
拿出精神
工匠赞
大江南北(2016年6期)2016-11-21 21:15:31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