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春,黄道鑫,赵晋远
(1.吉林省东丰县南屯基镇综合服务中心,吉林 东丰 136306;2.吉林省东丰县杨木林镇综合服务中心,吉林 东丰 136304)
鸡啄癖又称异食癖,是指鸡长期以嘴啄伤同伴或自身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会导致蛋鸡生产能力下降,而且会影响蛋鸡的福利和健康。啄癖易在鸡群内传播,因此需及早采取措施防止其扩散。
常见的啄癖类型包括羽毛啄食型、皮肤啄食型、尾部啄食型、互啄型、吸食型、羽毛剥脱型、草木啄食型。这些啄癖行为可能与鸡的品种、性别、健康状况、饲养环境等有关。
散养蛋鸡因有自由活动场地及较多的环境刺激,如阳光、风、草等,其啄癖行为较笼养鸡少见。养殖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饲养方式的特点避免或减少啄癖发生。
1.1 环境因素 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温度过高或过低、饲养密度过大等原因都可能引起鸡啄癖。
1.2 饲料因素 蛋鸡饲料中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如VD、VE、铁、锌、铜、锰等,或者饲料中添加了过多的刺激性物质均会引起鸡啄癖。
1.3 鸡群结构变化 鸡群结构不稳定,有新鸡加入或者老鸡淘汰或者不同日龄鸡混养,会引起鸡啄癖。
1.4 其他因素 鸡啄癖的发生可能与基因或疾病有关。蛋鸡患病或者感染寄生虫时,会产生不适感,进而引发啄癖。
啄癖常见的表现是群体内出现啄咬、攻击行为,常常是多只鸡同时出现啄癖。啄咬和攻击会造成鸡的羽毛和皮肤损伤。
患鸡行动不协调,不停环顾四周,甚至无法进食和饮水,其瞳孔扩大、喘息、紧张不安、攻击其他鸡、偏食等。啄癖会对鸡的生长和生产性能造成负面影响,使其生长缓慢、产蛋率下降等。啄癖严重时,容易导致其他鸡病扩散和传播。
观察鸡的行为和生理状况,看是否出现啄伤,被啄部位皮肤是否红肿、脱毛、出血、感染等。
了解饲养情况,包括饲养密度、光照、温度、空气质量、饲料和水质等,看是否存在引起啄癖的因素,同时观察鸡的生长发育、产蛋和饮食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啄癖行为。
检查鸡的喙是否畸形或过长,以及是否有裂口或破损等情况,如果鸡喙过长或畸形,会影响正常饮食和啄癖行为。
最后检查鸡的健康状况,如鸡是否感染疾病或寄生虫等,排除可能引起啄癖的疾病,如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贫血等疾病及缺乏某些营养物质等。可将鸡分成小群,观察是否有特定的群出现啄癖现象,以助分析啄癖的原因。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细菌培养等有助作出诊断。
诊断蛋鸡啄癖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行为表现、环境原因、疾病因素等,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4.1 改善饲养环境 预防啄癖应先改善饲养环境。饲养密度过高会增加鸡的压力和焦虑感,从而引发啄癖。为预防啄癖,需给鸡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及充足的饲料和饮水,保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可为鸡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和娱乐设施,并保证蛋鸡获得必要的营养,饲料中有充足的钙,同时确保鸡群结构稳定,避免不同年龄的鸡混养,以免啄癖发生。
4.2 加强接种和检疫 接种疫苗和加强检疫是预防啄癖的重要手段。针对可能引起啄癖的疾病进行相应的疫苗接种,如接种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鸡传染性贫血等疫苗,减少疾病的发生,降低鸡的压力和焦虑,避免发生啄癖。
从外部引进的鸡和饲料都要进行检疫和检测,以免病原体带入。鸡种最好从正规的厂家引进,以保证鸡群质量。
定期对鸡群进行检查,及时发现病鸡,避免疾病传播和啄癖发生。
4.3 行为调节 如果发现蛋鸡出现啄癖,需要及时进行干预,如修剪鸡喙,增加活动空间、提供适宜的玩具等,使蛋鸡消耗多余的能量和精力,减少啄癖的发生。
行为调节是控制啄癖的重要措施。可以采取安装分隔网、逐渐增加饲料粒度等多种方式进行调节,以分散鸡的注意力和行为重心。定期换位、更换布局等措施也可增加鸡的活动性和新鲜感,以防啄癖发生。行为调节需要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进行,以达到最佳效果。
4.4 佩戴防啄环 给鸡佩戴防啄环是常见的防啄癖措施。防啄环是一种塑料的圆环,将其佩戴在家禽的喙上,可以防止鸡等家禽互相啄咬,减少啄癖的发生。
防啄环通过改变家禽啄咬的方式和强度,使得啄咬行为无效化,同时也可减少鸡喙的磨损和疼痛感。但防啄环不应长时间佩戴,否则会影响鸡的正常进食和口腔健康。此外,防啄环也不能完全消除啄癖行为,只是一种防啄癖的辅助工具。
4.5 药物治疗 当改善环境和行为调节措施效果不明显或者啄癖较严重时,可给予鸡镇静剂、抗焦虑药、止痛药等,以减轻鸡的疼痛和不适感。
用药是暂时的控制措施,应按医嘱用药。药物治疗应结合其他防控措施,如改善饲养环境、提供适当的营养和刺激等,以达到更好的防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