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海月,程 川,蓝 岚,陈和强,吴建平*
(1.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畜牧业科学研究所,四川 康定 626000;2.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康定 626000)
牦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也称坏死性鼻炎或红鼻子病,该病是病毒导致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1.1 呼吸道型 呼吸道型一般温度较低的月份会出现。牦牛突然发病,初期体温高达40~42 ℃,黏膜充血,精神不振、厌食等。病情加重后牦牛咳嗽,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及鼻孔强烈扩张,常伴发结膜炎、流泪,严重时患牛结膜上出现黄色针头大的颗粒以及脓样渗出物。
1.2 生殖道型 发病初期牛发热、拒食、产乳量降低、精神萎靡和尿频。母牦牛外阴排出黏稠的灰白色到褐色的分泌物,分泌物附着于阴毛上,其外阴部水肿,阴门与阴道黏膜潮红、肿胀,并有水疱或脓疱形成,阴门黏膜上还会出现白色小病灶,继而发展成脓包并形成广泛的坏死膜覆盖在黏膜表面,黏液流出并污染阴部周围皮肤,病畜站立时常举尾,尿频。怀孕母牛出现流产,严重的产死胎。公牦牛出现传染性龟头包皮炎,多在2 周内痊愈,有的包皮和阴茎上产生脓包,进而发生肿胀及水肿,失去配种能力,有的呈隐性感染,其精液带毒。
1.3 脑膜炎型 脑膜炎型多见于犊牦牛,其病程短促,但死亡率较高,达50%以上。病犊牦牛体温升高达40 ℃以上,出现流涕、流泪、呼吸不畅、共济失调等症状,还会发生惊厥与兴奋,口吐白沫,直至最后倒地,磨牙、角弓反张、四肢乱动等。
1.4 眼炎型 患牛通常无全身反应,眼炎型和呼吸道型通常一同出现。病牛出现结膜角膜炎,其结膜水肿、充血,形成粒状灰色的坏死膜。眼角膜轻度混浊,但不会发生溃疡,眼、鼻流出浆液脓性分泌物。此类病牛死亡较少。
1.5 流产型 流产型通常见于怀孕6~9 个月的母牦牛,是病毒通过血液循环到胎膜以及胎儿导致的。怀孕母牛流产前一般没有前驱征兆,也不出现胎衣滞留现象,流产胎儿亦无病状。若胎儿感染病毒,通常呈急性过程,一般7~10 d 后就会死亡,然后在24~48 h 后排至母体外。剖检胎儿,可见肝、脾部分坏死,皮下出现水肿。
2.1 预防措施 牦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发病急、传染速度快,故对该病以预防为主。
2.1.1 加强隔离管理 保持环境卫生,做好隔离防疫措施,确保牦牛出现传染性鼻气管炎后能迅速隔离。
2.1.2 做好疫苗接种 掌握当地牦牛呼吸道疾病的发生规律,有针对性地制定免疫措施,并定期开展免疫接种工作。做好抗体监测工作,免疫失败的及时进行补免。
2.1.3 严格引种检疫 引种频繁时,牦牛感染传染性鼻气管炎的风险增加,因此加强引种检疫尤为重要。养殖场有引种需求时,需要明确引种数量和品种,并对引种地区进行疫病调查,引种地区为非疫区的才能够制定引种计划。引种后,牛隔离饲养30 d 左右,期间需要进行多次检疫,确认健康后再混群。
2.2 治疗措施 病牦牛隔离饲养,症状严重且无治疗价值的立即扑杀,做无害化处理。病牛可采用中西药联合治疗,西药可用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0.1 mL/kg 肌肉注射,1 次/d,连续使用3 d为1个疗程。中药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选用犀角和生地各50 g,芍药和丹皮各35 g,连翘、金银花、黄连各30 g,药物磨成粉,开水冲服,1次/d,连续使用3 d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