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冠
(广西南宁市武鸣区武鸣高级中学)
本文就2023年理综生物高考题的部分隐性考查进行揭示,以帮助广大师生在复习备考过程“避坑”。
例1.(2023年新课标卷,2)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并在实践中应用。生产和生活中常采取的一些措施如下。
①低温储存,即果实、蔬菜等收获后在低温条件下存放
②春化处理,即对某些作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进行适度低温处理
③风干储藏,即小麦、玉米等种子收获后经适当风干处理后储藏
④光周期处理,即在作物生长的某一时期控制每天光照和黑暗的相对时长
⑤合理密植,即栽种作物时做到密度适当,行距、株距合理
⑥间作种植,即同一生长期内,在同一块土地上隔行种植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
关于这些措施,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
A.措施②④分别反映了低温和昼夜长短与作物开花的关系
B.措施③⑤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有机物的消耗
C.措施②⑤⑥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
D.措施①③④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作物或种子的呼吸作用强度
答案:A
分析:对于本题,考生对题中①②③⑤⑥相关内容比较熟悉,这些内容或在教材中有介绍,或通过生活联系即可理解;但对于④中的“光周期”相对陌生,因为教材没有直接提及“光周期”这个名词。本题对“光周期”的考查就是对教材相关知识进行的隐性考查。如果考生不能将题干“在作物生长的某一时期控制每天光照和黑暗的相对时长”这个信息与教材中“很多植物的开花与昼夜长短有关”很好地联系起来,解答本题就可能会出现失误。
在2023年理综高考题中,对教材相关知识进行隐性考查的还有2023全国乙卷第3题C项“每分子葡萄糖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时生成的ATP比产生乳酸时的多”。教材写有“1 mol葡萄糖在分解成乳酸以后,只释放出196.65 kJ的能量”,但是对葡萄糖分解成酒精释放多少能量却没有指明。这要求考生能够联系到:葡萄糖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或乳酸的过程中,它们经历的第一阶段都是相同的(都是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且这两种类型无氧呼吸都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如果考生在解题时能够联系到教材中这些隐性知识,本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例2.(2023年新课标卷,4)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
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
D.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
答案:D
分析: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在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第6页有相应的介绍,但是教材只是提到这种技术可以“确定所调查动物的种群数量”,而能否调查其他研究项目教材没有进一步说明。考生可以作出如下推理:能“确定所调查动物的种群数量”就能确定该保护区内多种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进而也就可以调查出该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种类数(丰富度);标记重捕法需要捕捉动物两次,所做标记又可能影响个体的生活,而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几乎不惊扰动物,所以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小于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成年东北豹可以触发相机自动拍摄、幼年东北豹也可以触发,所以该技术既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也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
本题很多选项的判断既不源于教材知识也不是来自试题信息,而是隐藏在生活常识的推理中。这种推理题大胆地考查了考生的素养。这样命题既回避了对知识死记硬背的考查,也跳出了题海战术的怪圈,因此这类运用常理进行隐性考查的试题近年在全国卷多次出现。如2023全国甲卷第5题C项:作为次级消费者的肉食性动物属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考生通过“肉食性动物”(捕食动物的动物)即可推理出其不是第二营养级;再如2022全国甲卷第5题,考生要根据“养殖中鱼池存活个体的重量会随养殖过程而增大”这个常理来推断方可锁定答案。
例3.(2023全国甲卷,37题节选)为了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常需要从生物材料中分离纯化蛋白质。某同学用凝胶色谱法从某种生物材料中分离纯化得到了甲、乙、丙3种蛋白质,并对纯化得到的3种蛋白质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如图所示(“+”“-”分别代表电泳槽的阳极和阴极)。已知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乙的2倍,且甲、乙均由一条肽链组成。回答下列问题。
(2)图中丙在凝胶电泳时出现2个条带,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丙由2种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肽链组成,其在SDS的作用下解聚形成2种肽链,2种肽链的电泳迁移率不同,从而出现2个条层
分析:这个空很多同学因作答不全而失分,原因是只答到:“丙由两条肽链组成”。这种答案只回答了“出现2个条带”的大前提,却没有深入解释“出现2个条带”的成因,所以作答不全。近年来全国卷高考一些长空的考查看似容易,但若考生不能及时发现其中的隐性考查,就很容易丢分。
例4.(2023年全国甲卷,29题节选)某同学将从菠菜叶中分离到的叶绿体悬浮于缓冲液中,给该叶绿体悬浮液照光后糖产生。回答下列问题。
(2)将叶绿体的内膜和外膜破坏后,加入缓冲液形成悬浮液,发现黑暗条件下悬浮液中不能产生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黑暗条件下悬浮液不能进行光反应,不能为暗反应提供所需的NADPH和ATP
分析:本题很多学生答错成:由于叶绿体的内膜和外膜被破坏,悬浮液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没有糖产生。这种答案说明考生没能发现试题的隐性考查。实际上,本题至少涉及了以下四种隐性考查:
准确审题的考查:“将叶绿体的内膜和外膜破坏”说明类囊体薄膜和叶绿体基质是正常的;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的考查: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逻辑推理的考查:只是破坏“叶绿体的内膜和外膜”,得到的悬浮液在适宜的条件下还是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所以上述悬浮液放在黑暗条件下不能产生糖是因为“黑暗”而不是“内膜和外膜破坏”;
规范表达的考查:考生能否恰当地运用高中生物学知识以及相关术语规范、深入、全面地解释生命现象,能否从“黑暗条件”这个“因”深入规范地解释“不产糖”的原因。如“黑暗条件下,悬浮液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糖产生”这样的答案就缺乏规范和深入,未用专业术语作答,因此得分不全。
基于全国卷高考题这种隐性考查的风向,建议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全面性备考。全面熟悉教材所有内容,如“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等易错易混点;同时增加生物学常识的积累,如:马拉松运动员比赛过程中,其血糖的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即可)(隐藏的常识:可来自补给点的食物)。
第二、针对性训练。训练题语言表达考查尽量综合化,如“设计分组实验探究葡萄糖进入肝细胞的运输方式。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本题考查的隐蔽点:只能采用“分组实验”而不能采用前后对照实验;只能考虑葡萄糖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还是主动运输,而不能考虑自由扩散(教材隐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