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静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贵阳 550023)
“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这一概念最早由 Eli Pariser(2011)在TheFilterBubble:WhattheInternetisHidingfromYou中提出。它以大数据与算法推荐为底层架构,根据用户的使用时间、地区以及浏览习惯生成用户画像,并通过算法技术为其呈现独一无二的界面体验。用户所得到的信息都是经过筛选的,在这个过程中一系列过滤器所营造的“过滤气泡”环境,是以用户为导向的个性化推荐,消费者接收广泛多样信息的范围与途径被限制[1]3。
“过滤气泡”的算法计算应用在个性化信息推送方面被广为诟病。Eli Pariser认为社交网络的依赖会影响人们世界观的形成,人们在网上冲浪所处的个人化的信息世界,是由一系列个性化的过滤器为网络用户构造出来的独特环境,而这些过滤器盛行于互联网。[1]12大学生长期接收同质化信息会产生思想固化,缺乏主动思考能力等问题,这将严重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形成。所以,分析“过滤气泡”的成因,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以及正确引导的策略对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在数字化和新媒体时代,“过滤气泡”的出现既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关,也与媒介创新推动和个体信息获取习惯有关。具体来说,其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先决条件:大数据个性化推荐技术的发展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数据和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增长的数据和信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但是海量的数据也容易让人迷失其中,反而降低数据的使用效率。大数据个性化推荐技术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信息超载的难题,通过“过滤气泡”为每一位用户营造专属于他的网络环境。大数据个性化推荐主要通过记录用户的行为习惯、爱好、专业、搜索记录等内容形成用户画像,然后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再通过推荐算法为用户挑选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个性化推荐。当用户在购物平台搜索过某商品之后,打开短视频应用,会第一时间收到相关商品的推荐。这就是大数据个性化推荐技术应用的典型范例,该技术的发展为“过滤气泡”的产生提供了先决条件。
2.动力基础:网络平台利益追逐
为了增加用户黏性,应用平台只有不断地根据用户画像向用户精准推送个性化内容,才能让用户对平台产生依赖,经常性浏览,与平台产生互动,进而逐渐在用户心中建立品牌认可,使用户在潜移默化中推广和宣传该平台并成为该平台的追随者。要实现这样的个性化推送,就需要根据用户画像为每一类甚至每一位用户打造专属的“过滤气泡”,过滤掉用户不感兴趣的内容,只呈现独一无二且用户感兴趣的界面体验。用户黏性意味着流量,流量变现就实现了用户关注的物质价值转换,这对于各大网络平台来说既是实际利益,也是平台发展壮大的动力。所以以大数据与算法推荐为底层架构的“过滤气泡”成了网络平台利益追逐的主要手段,产生的效益反过来也为“过滤气泡”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动力基础。
3.现实因素:网络用户媒介素养参差不齐
媒介素养一词是由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提出的,定义为“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2]当面对“过滤气泡”所提供的信息时,大部分的用户,特别是青少年用户很容易被所接收的信息迷惑,盲目地相信信息的真实性,甚至把“气泡”所营造的拟态环境等同于客观现实。这样的情况在一次次的点赞、评论、转发下不断演变成恶性循环,错误或者虚拟的信息在更大范围被传播和追捧,一个个新的“气泡”正在不断形成。当面对网络上庞杂信息时,如果不对其进行选择性吸收,不对信息持怀疑态度或做正确评估,人们很容易被误导。所以,网络用户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也让“过滤气泡”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成为“过滤气泡”产生和发展的现实因素。
作为网络原住民,当代大学生受网络和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特别是近几年短视频经济的崛起,快餐文化和碎片化信息对他们形成剧烈的思维冲击。“过滤气泡”所呈现的界面享受和无需过度思考的体验正在慢慢侵蚀他们的专注力和创新力。不管是获取信息的方式还是接收到的内容都会对他们的价值观形成造成不小的消极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缺乏主动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用户画像一经形成,系统便会根据用户特点针对性地推送同一性质或类别的内容,用户在不经意间不断被动接受信息。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发展和稳定的关键时期,长期被动接受透过“气泡”所传递的信息会使他们对信息获取的选择能力越来越弱,失去主动选择的权利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导致思维和视野受限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创新意识。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建设的主力军,大学时期也正是学习知识和本领的关键时期,如果总是被动接受而不主动求索,于自身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过滤气泡”的强制性输出和传播剥夺了大学生主动求知的意愿和动力,也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2.长期接受同质化信息导致思想固化
在“过滤气泡”的“帮助”下,平台会根据用户画像为用户过滤掉不感兴趣的内容,长期关注娱乐新闻的用户总能刷到明星的八卦头条,而军事迷的页面总是呈现军事方面的内容。就像人的饮食一样,长期食用同样的食物必然会导致偏食和营养不良,长期接受同样的信息也会导致“大脑偏食”,出现思维上的营养不良,产生思想固化。由于接收到的信息都是倾向于自己感兴趣或者赞同的观点,很容易造成“信息茧房”,使人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部和真相,执着于自己所想。长期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容易使人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其思维方式必然会将自己的偏见认为是真理,从而拒斥其他合理性的观点侵入[3],特别是当获得“同盟”的认同后极易演化为极端思想。这种极端思想所直接导致的就是一种极端行为的显现。如当其个人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或者事态未按其预想发展,便会导致个人在生活中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例如自虐、自残、攻击他人等。
3.对主流价值观理解不透彻
主流媒体内容由于其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在大数据推荐算法及“过滤气泡”的扩张下很容易被解构和消解。笔者在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各学院随机抽取500名同学发放调查问卷,结果显示,93.2%的同学不会主动去关注主流媒体的内容,87%的同学表示自己的手机页面很少或不会出现主流媒体的内容,说明同学们平时浏览和搜索的信息所产生的“气泡”严重影响了主流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力度和范围。在价值观多样化发展的当下,主流价值观本身就面临很大的挑战,在推荐算法和“过滤气泡”的加持下,大学生接受甚至接触主流价值观的自身意愿和外部渠道在不断萎缩,导致大学生对于主流价值观的理解不够透彻,很容易出现随波逐流的情况,这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
综上所述,“过滤气泡”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严重的不利影响,而大学时期又是大学生价值观发展和稳定的关键时期,所以有必要对“过滤气泡”实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帮助大学生戳破“泡泡”探寻更真实、更多样、更包容、更有价值的世界。
1.加强对用户数据隐私保护
大数据技术发展的第一步就是用户数据的大量收集,其本意是通过对收集数据进行清洗、分析、加工,对用户行为产生预判,从而更好地为用户服务。但是大量数据的长期堆积容易使数据使用的边界逐渐模糊,产生数据滥用和数据异化的问题[4],从而导致“过滤气泡”在各个领域的蔓延。一方面在大数据技术上要尝试用户数据隐私保护技术,收集来的数据不能任由任何平台随意使用,也不能任由任意平台收集用户数据。另一方面要明确数据的使用权限和范围,加强监管,规范网络平台行为,避免出现数据在用户不知情或以盈利为目的的情况下被滥用。通过加强对用户数据的隐私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过滤气泡”的形成和影响。
2.提升大学生信息判断能力
大学生群体由于思想不健全、观念不成熟等原因,很容易在网络空间迷失自我,逐渐沉迷于“泡泡”世界,所以增强大学生对于信息的判断能力是避免失去思考和判断能力的重要手段。就大学生自身而言,要增强自我学习能力,了解网络的影响并且判断这些影响是否正向,通过阅读经典著作等手段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并且学会主动在网络中搜索自己需要的内容而不是被动接受推送。就学校层面而言,应该注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可以通过辅导员班会、思政课、专题讲座、集体研讨等方式,在充分了解大学生群体网络行为现状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戳破“泡泡”,提升对于信息的判断能力。
3.增强主流价值观网络传播效能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5],主流价值观也可以构建其“过滤气泡”,增强网络传播效能。内容上要做到精心挑选,紧跟时事要闻,与时俱进,鲜活生动;语言表达上要贴近群众,不能高高在上,一味说教;方式上要持续创新,重视和热度高的网络平台合作,强强联手,创造品牌效应,占领网络空间舆论阵地的制高点。通过以上手段,构建主流价值观的“过滤气泡”,让主流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拥有更多的曝光率,提高其受众率和接受度,让大学生在价值观发展和稳定的关键时期能够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滋养。
“过滤气泡”的产生是大数据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影响是两面性的,在解决了“信息过载”难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思想的多样性,这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思维发展和价值观形成是弊大于利的。“过滤气泡”的运行机制比较隐蔽,当人们深陷其中的时候很难察觉它的存在,反而容易在它缤纷多彩的“泡泡”里自我陶醉逐渐迷失。所以,必须对“过滤气泡”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有效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们做到心立大目标、品有大胸怀、肩担大道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