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波
摘要: 行政事业单位运营中,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性作用突出,可以帮助事业单位履行服务职能。基于新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要重视固定资产的配置与使用问题,多举措减少财政资金浪费,同时控制单位运营成本。本文基于新会计制度,讨论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问题,以供参考。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固定资产核算
行政事业单位要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提升社会服务功能,就要做好资产的核算与管理工作。实施新会计制度之后,行政事业单位要规范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改变确认、计量、折旧等内容,探索科学的管理模式,以提升固定资产的使用质量,加强单位服务效能。
一、新会计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价值
第一,明确核算范围。在旧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要核算固定资产时,将固定资产的持有与使用作为核算重点。实行新会计制度之后,固定资产的含义、取得发生了变化,只有重点控制固定资产,才能够准确评价固定资产的价值。当满足控制权、利益流入等条件时,才能确认为固定资产。以此种确认方式,可以明确固定资产的核算范围,加强服务潜力[1]。
第二,提升核算准确度。实行新会计制度之后,单位应当遵循新制度的要求,改良单一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重点确认、计量、记录会计信息,以获得准确的固定资产核算结果。当资产总额高于流动资产,在处理时应当规避资产数量不实、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
第三,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全面加强财务管理质量。新会计制度实施之后,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改变传统的资产管理方式,确保单位引入先进的财务管理思想,形成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以人才选拔、业务培训、业务监管,加强内控效果,实现价值效益[2]。
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学习固定资产的新管理理念与知识,多采用传统管理理念核算固定资产,致使固定资产核算落后,增加了新会计制度的落实难度。尽管管理人员注重固定资产的深化改革,但受到业务水平、人员编制的影响,很难获得管理成效,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先进性不足,很难准确处理改革问题。尤其是管理制度存在漏洞,无法为采购、审查、核算等工作提供制度化保障,無法高质量完成管理工作,也不能发挥出管理改革的价值。
(二)固定资产核算不准确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漏洞较多,对固定资产管理效率、质量的影响明显。领导层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不重视,多数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薄弱,导致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工作过于形式化,很难及时并准确地核算固定资产。在旧会计原则下,固定资产核算人员不了解侧重点,没有遵照标准要求核算固定资产,致使固定资产虚增、虚减,例如应增固定资产未入账等,出现账实不符现象,对单位服务功能、使用功效的影响明显。
(三)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在发挥社会职能时,离不开国家政策、财政的支持,削弱了改革创新发展理念,尤其是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工作。实行新会计制度后,对固定资产核算提出了较高要求,必须由专人负责核算工作,但由于专业人员的缺失,所以监管机制不完善,比如监管精细度不足、考核制度的针对性不足等,当发生风险问题后,无法及时找寻问题原因,会持续增加风险系数,从而增加人力、财力的浪费[3]。
(四)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低
实施新会计制度,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要求高,不管是思想意识、专业技术还是技术应用,都要满足岗位需求。然而多数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力欠缺,未经过系统化学习,新软件应用、新问题处理的效果不佳,无法确保固定资产核算的准确性,因此要加强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4]。
三、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内容
(一)确定固定资产
新会计制度下,以固定资产核算为基础任务。在判断固定资产时,应当遵循如下条件:
第一,固定资产具备较强的关联性,所以经济利益流入政府会计主体。
第二,在对固定资产的成本、价值计量方式进行判断时,首先要明确固定资产确认时的干扰因素。一般来说,固定资产涉及复杂内容,并且涉及各个部分组合[5]。然而不同构成部分的特性区别大,特别是使用年限不同,所以要以适宜的方式确认固定资产,充分发挥出固定资产的价值。在开展固定资产相关工作时,可能会同步产生后续支出,如果后续支出超过标准限值,则要计入到成本体系内。
(二)初始计量固定资产
行政事业单位在前期确认固定资产后,开始初始计量,要求相关人员基于固定资产成本计算。我国实行新会计制度,对政府会计主体的关注度提升,但由于固定资产的成本构成复杂,且主要为运输费用、装卸费用,部分单位包含未独立标价的资产,购买时只需交付费用,要求相关人员参考同类固定成本标准,选择适宜的计量结果。基于政府会计主体的固定资产,主要为交付前的支出费用。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采用改扩建方式,获取相应的固定资产,同时要注意汇总账目价值、改扩建成本,保证计量结果的准确性。
(三)固定资产后续计量
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即折旧处理。行政事业单位折旧处理固定资产时,要在使用年限内制定行业标准,科学分摊固定资产折旧额度,评估固定资产的价值,获得准确的评估结果。在固定资产成本中,必须高度重视计提折旧额内容,所以在计算价格时,应当排出固定资产的净残值,保证计提折旧的准确性。对于图书档案、陈列品、文物等资产的计提折旧[6],完成折旧处理后,要避免二次折旧所致资产价值受损。
四、新会计制度下的固定资产核算对策
(一)保证固定资产账实相符
第一,在核算固定资产时,各项操作均要满足固定资产条件,向财务部门提交相关手续,以免拖延入账。针对在建项目、预付账款科目,要求财务人员及时处理,掌握业务部门的固定资产采购情况。业务部门要整理固定资产手续,在规定时间内转入财务部门。
第二,行政事业单位在处理固定资产时,必须参考相关政策法律,遵照流程进行审批。向财务部门提交固定资产审批手续,由财务部门处理账务,以免资产信息的误差加大。完成资产处理后,账面资产未减少,就会出现账实不符问题。因此,处理固定资产之后必须及时入账,确保账实相符。
第三,检修固定资产时,以正确方式处理账务,以免产生额外的保养费用。财务人员可以在原值上增加保养费用,以免出现偏差,保证固定资产账实相符。
(二)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事业单位的职能发挥,离不开固定资产的支持,只有及时准确地核算固定资产,才可以提升资产使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因此要全面完善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工作。为了改变现有的固定资产管理方式,应当突出核算管理的价值,正确理解新会计制度的内涵。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要正确理解新会计制度,分析固定资产不良运行原因,优化管理核算内容与方法,包括资产确认、计量、计提折旧等,确保管理人员掌握新工作模式。按照精细制度与执行要求,提升核算任务的完成效率,强化核算成效。
第二,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力度,设置固定资产的专项管理组织。立足新会计制度的要求,细化部门的权责利与工作内容,防止固定资产管理出现权力滥用现象,同时可减少权钱交易行为。
第三,行政事业单位要重视固定资产的采购、存储与盘点,以免资产虚增、虚减。在采购管理工作中,市场因素波动所致价格波动的现象常见,所以要在低价时期采购固定资产。对于固定资产的保管、使用问题,则要加强全员参与意识,执行科学的监督与管理制度,减少浪费、损坏问题。在盘点固定资产时,组织专人判断固定资产,掌握实际使用情况[7]。针对无法使用的固定资产,则要申请报废,审核后遵照标准程序购置、入账。系统评估后,确定固定资产的闲置原因,保证账实相符,以免固定资产浪费。
(三)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
为了适应固定资产的改革要求,加大新会计制度的落实度,行政事业单位要关注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保证学习、培训工作的效果。
第一,强化单位的大局意识,明确财会队伍价值。定期组织财会人员参加教育、培训活动,以提升财会人员的业务能力、职业素养。在教育培训活动中,重视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考核的完善工作,保证整个培训方案的科学性,确保财会人员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全面提升财会人员专业技能水平。
第二,基于信息技术、业务知识、思政角度,建立一體化培训学习体。针对思想素养层,开展思政教育,学习党章、党性、党史知识,以加强财会人员的思政意识。针对业务技能层,正确解读新会计制度,学习法律知识,以提升政策理解能力。针对信息技术层,开展新软件学习工作,详细记录资产的采购信息、使用信息,提升财会人员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积极适应固定资产管理改革要求。
第三,通过教育培训活动,强化财会人员的竞争意识。人员只有通过考核之后,才能够获取晋升机会,进入到管理岗位。针对培训考核不合格人员,则要批评教育。行政事业单位要营造公平的考核环境,促使财会人员学习新思想、新技术。
(四)加快资产信息化技术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要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作用,以标准方法核算固定资产,实时掌握资产管理现状。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必须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结合单位的工作实际,创建固定资产电子卡,将价值信息传输至数据库,包括固定资产名称、型号、类别。对于固定资产存放地,则要选择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固定资产卡片的优势,在于自动建立固定资产台账,记录资产信息,确保工作人员明确固定资产信息[8],同时要配置二维码,便于查找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核算人员也应当熟练操作信息技术,全面做好教育与培训工作,保证工作质量。此外,财会人员要合理使用人工处理法、信息技术法,优化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引入信息化管理模式,提升会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要与信息企业合作,基于新会计制度整理自身需求,建立自动核算体系,这样能自动生成财务报表。
(五)管控固定资产风险,提升资源使用率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要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要求,加大风险控制力度,联合内外部审计工作,建立专业的审计团队,重点对固定资产的核算风险进行排查,找寻使用与管理缺陷,以提升风险管控的全面性、跟踪的针对性,更好地控制固定资产风险。
第二,科学分析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创新资产管理模式,以提升固定资产的使用水平。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则要纳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对于资产管理内容,则要制定清晰的工作预算,落实预算指标;对于资产的购置、使用、折旧处理、报废等工作,均要建设特色指标,定期分析数据,加大预算指标的关联性,找寻固定资产浪费的缺陷。对于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效能的措施,则要不定期监查资产清查,从而控制成本费用,科学调配和共享固定资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为了保证固定资产的核算成效,应当严格执行新会计制度,完善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体系,以发挥出财会人员的创造性,探索创新办法,以加强固定资产的综合管理成效。
参考文献:
[1]郭晓芳.新政府会计准则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以及管理策略分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3,29(2):108-110.
[2]宋兴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疑点难点解析——基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J].财会学习,2022,17(12):64-67.
[3]孙爽.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及处理对策分析[J].质量与市场,2021,23(24):166-168.
[4]黄书玲.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特点及处理方法[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1,18(12):100-102.
[5]邓瑞英.政府会计制度下水利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1,24(6):21-22.
[6]宋亚楠.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研究——基于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背景[J].西部财会,2020,(6):39-42.
[7]胡海英.新的政府会计准则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的思考[J].经济师,2020,29(6):103-104.
[8]王艳秋.浅谈新《政府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特点及处理[J].当代会计,2019,11(2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