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爱
(内蒙古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历时两年的长征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实现了军事上的大转移,开辟了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新局面,初步形成了成熟稳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铸成了举世闻名的伟大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年代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品质,为我们党百年来的发展、壮大和强盛提供了丰厚滋养。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对其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意义重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1]将长征精神与大学生党史教育有机融合,是重温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的重大举措,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塑造大学生精神品格的生动体现。
万里长征是理想信念的远征,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永恒追求。党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一次次成功摆脱了困境,获得了新生,长征途中实现的伟大转折,是中国共产党人坚信共产主义崇高信念的集中体现。
万里长征是坚持真理的远征,充盈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清醒认识。长征是被逼无奈的撤退之举,红军从八万余人锐减到三万余人,给中国革命力量造成致命打击。“三人团”人员分配的转变、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重申了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说明只有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才能行得通、走得远。
万里长征是开创新局的远征,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前途和命运的预见能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最棘手的问题是能否开辟一条新道路。经过顽强抗争,党内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正确领导,带领红军突出重围,这是党顾全大局、开创新局的生动诠释。
万里长征是唤醒民众的远征,闪耀着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的本质属性。党依靠人民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在革命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红军是真正的抗日力量。长征的胜利,深深烙上了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印记,是党与人民群众共患难、共生死的集中彰显。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2]红军经过生死较量形成的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抵御强敌的精神动力,是引领大学生党史教育的红色旗帜,要用长征精神引领大学生夯实党史知识基础,实现学党史、强信念的教育目的。
长征时期的红色资源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对其合理借鉴和正确运用是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必要条件。长征精神以军民一心、奋勇杀敌的史实为基础,真实再现了党领导红军克服艰难险阻、冲破敌人封锁追击的光辉实践。要将长征精神与日常教学相结合,积极开展实践教学,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感化和教育,在实现情感共情的基础上实现认知共情,从而实现学党史、育新人的目的。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3]长征途中,党带领红军转战十四个省、历经大小六百余次战斗,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铸成了闻名于世的伟大长征精神。“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它所表现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个有十一亿人口的民族,使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4]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有利于深化大学生对百年大党的认同,真正实现学党史、办实事的教育目的。
当前开展大学生党史教育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同质化教材层出不穷,缺乏配套教材,未建立起相应的教材体系,就长征精神发行的专门教材较少,本土红色资源的挖掘程度低,缺乏通识类和专门类的教材,亟须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
思政课程是高校开展党史教育的重要依托,具有立德树人的重要功能。当前在实践中存在着教学设计不精准,教学环节设计的可操作性较差,教学效果不理想,对长征精神基本内涵的挖掘程度较低,在不同思政课程中的表达形式也有待丰富完善。
网络载体是高校开展党史教育的重要支撑,具有资源共享的显著功能。实现二者的融合,是要将长征精神全方面、多领域地利用起来,突出其精神特质,真正达到育人效果。当前网络载体运用不足的劣势凸显,融媒体的优势体现不足,党史教育的感染力和引领力匮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加强。
高校校园是高校开展党史教育的重要场所,具有精神引领的重要功能。然而,学校开展党史教育的各种学习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党史教育的学习方式落后、党史教育的实施主体单一、党史教育的主题同质化严重。
推进新时代长征精神重点教材建设,打造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系列教材。通过实地参观档案馆、革命纪念馆等,分类整理经过考证的史实材料,出版著有“长征精神”专题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系列教材,弥补当前的研究空白。通过出版回忆录、亲历者及红军后人的传记、纪实类教材,充分发挥本土红色资源优势。在挖掘内涵的基础上,加强重点教材建设,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向纵深发展。
党史教育进思政课堂,应突出不同思政课的教学侧重点,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理想信念”章节中,应把大学生如何实现崇高理想作为落脚点。教师可节选红军事迹进行教学设计,以史实的感染和感官的刺激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教师可以融入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路径,保证课程与时俱进;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可以突出长征对于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的重要作用。
伴随着舆论环境和传播方式发生的显著变化,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正在与网站、微博、抖音等新兴媒体实现融合。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史教育,要充分发挥融媒体优势,使党史教育达到跨越时空、生动形象的效果。要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熟练运用到党史学习教育中,打造仿真式、混合式、沉浸式体验平台,感受长征精神的伟力。充分发挥精准化程度高、个性化程度强的优势,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百年党史脉络清晰,内涵丰富,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应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统一,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英雄先烈不畏艰难、浴血奋战的精神品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打造主体多元化的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五老”讲党史故事,赓续红色基因。学校可以成立包括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在内的“五老”讲师团,通过开讲座、办座谈会的形式讲党史。大学生讲党课,凝聚奋进力量。学校可以从各学院择优选拔理论功底强、政治觉悟高的大学生组成大学生宣讲团,教育引导大学生感悟党的初心使命、了解党的光辉历程。
开展主题多样化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举办主题演讲和征文比赛、红歌合唱比赛、红色家书诵读比赛等专题竞赛。通过举办绘画作品展览、文化墙等营造党史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长征精神的时代伟力,争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传播者、引领者。
百年党史波澜壮阔,百年大党恰是风华正茂,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对其进行党史教育是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体现。实现长征精神与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有机融合,不仅是有效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也是总结百年历史经验的时代要求。历史是前进道路上最好的参照物,回顾百年党史,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不竭动力。新时代实现长征精神与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有机融合,必须做好“三进”工作,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