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角下严复英语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2024-01-20 08:54:30吴爱群
巢湖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严复外语英文

吴爱群 余 鹏

(巢湖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巢湖 238024)

引言

外语教育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文化性质的教育活动,其教育思想在我国长期以来都是内中有外,究竟是外来还是内生,一直没有定论。当涉及到外语教育的国际视野和国家意识之间的关系时,往往难以执两用中。“一方面,在外语教育政策和外语教育实践中,国家意识缺席,中华文化赤字;另一方面,西方理论和模式一直主导着外语学术生产和人才培养实践”[1]。如果外语教育中这种现象不能有所改观,任其发展,外语教育界不能自醒和自拔,“无异于心甘情愿地构建中国外语教育的转基因工程”[1]。“鉴于我国外语教育一直沉浸在‘外来所有格’的办学事实,我们必须坚持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互为主题的外语教育原则”[1],深入挖掘中国内生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并在外语教育中积极地传承和创新我国传统文化。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构建我国新时代外语教育改革的宏大蓝图。

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一生都在直接或间接地从事英语教育工作。丰富的中西文化交流经历让作为教育家的严复对英语教育有着超越同时代人的视域。作为内生于中国的教育思想,严复的英语教育思想涉及到新时代外语教育改革的几个主要话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显隐结合的中国文化教育方法、坚守中国语言文学阵地等。然而,严复并没有专门著书立说,系统地阐释他的英语教育思想,他的这些思想散见于其各种著述、信件之中,长期以来未能引起学界的关注。基于此,文章从上述三个方面对严复的英语教育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指出其对新时代外语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价值和指导意义,以期能够使学界对严复英语教育思想的认识更加全面。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综观中国历史上的教育思想,它们的形成及发展通常以一些哲学观点作为理论基础。会通思想是中华文化哲学的一个重要基础。诸子百家虽然立论不同,但学理相通,如《易传·系辞传》有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这些论述都主张思想文化的融会贯通。严复作为我国“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2],在向中国译介西方思想文化时,充分体现并发展了这种会通思想,例如,在翻译西方哲学名词和概念时,严复常常使用比附的手法,用中国传统文化解释西方术语,还会在翻译中添加案语帮助读者理解。又如,严复在翻译中常用中国的儒道思想反观西方的思想文化,进行中西批评和阐释。在此过程中,他不仅将西方思想文化引介到中国,还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为其引进了新鲜血液。

这种以中西会通的方式,在创新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做法同样也体现在他的英语教育思想中。严复认为,“故文法有二:有大同者焉,为一切语言文字之所公;有专国者焉,为一种之民所独用。而是二者,皆察于成迹,举其所会通以为之谱。”“夫将兴之国,诚必取其国语文字而厘正修明之,于此之时,其于外国之语言,且有相资之益焉。”[3]同时他还指出“中文必求进步,与欲读中国古书,知其微言大义者,往往待西文通达之后而后能之。”[4]在严复看来,中西会通的思想同样适用于英语教育与学习。一方面,语言具有普遍的规律,从事英语教育就应该从两种文字入手,对两者进行对比,并从中加以融会贯通,探寻和总结其中的规律,使之相互阐释;另一方面,语言文字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国家兴旺的标志,而英语教育可以起到中西互补之效,有助于中国语言文字的发展。具言之,严复认为在英语教育中融入中国文化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益处:第一,在母语文化背景的帮助下,有助于中国学习者对英语语言规则的学习和掌握;第二,将英语教育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结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通过中英对比,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英文,而且能够加深他们对母语文化的认识,对他们精通中文有所助益;第三,在国民英语教育这种宏观的教育活动中践行中西会通的思想,可以为中国文字及文法引入新鲜血液,以达到中英互鉴、借英补中之效,有助于推动中国语言的进一步发展。

严复不仅从中西会通的文化哲学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育进行了论述,还在其专著《英文汉诂》中践行了这种教育思想。作为近代中国英语教育史上一本重要的语言学专著,该书的出版和发行在当时的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对英语语法在中国的普及、英语语法汉译名的确定,以及后来的中国英语语法教材的编撰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周作人曾评价该书,“集学术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用语多古雅可喜耳,同时又兼有中西语言文化教育上的价值”[5]。《英文汉诂》并非一本单纯介绍英语语法的语言学著作,而是一本融入了中西语言文化知识、中华民族意识、思维模式及精神内涵等诸多因素的文学文化著作。该书通过语言的互动实现了中英文化在哲学、历史、意识形态等更高层面的沟通。就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而言,主要体现在该书的语言文体和示例引文两个方面。语言文体方面,该书通篇采用“先秦”文体介绍英语语法,行文雅驯,读来极具美感。如在介绍英语一般现在时的用法时,严复将其总结为:

言时所见,物理公例;习见之事,史传中事;记者写生,若亲见之;虽指后来,其时已定。[3]

在这里,严复使用汉语四字结构对英语一般现在时的用法进行了概括;若不知情,初见者决然想不到这是对英语时态的译介,仿佛像是在读一篇古汉语诗歌。这样的例子在《英文汉诂》中随处可见。四字结构是中文表达的精髓所在,这样的行文无疑能够体现中文之美。相比教科书中说教式的定义而言,这样的行文来得更加生动,便于英语学习者记忆,为英语的学习平添了几分乐趣。通过运用这样的文体风格,严复在译介英语语法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将中文的美感展现给读者,将英语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学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示例引文方面,书中对英语语法术语的译介和阐释不仅附有中文例句,而且将其同中文语法现象进行对比,这些示例和引文均选自中国典籍或者相关典故。笔者对其进行了粗略地统计,如表1 所示。

表1 《英文汉诂》部分中文典籍或典故引用一览表

《英文汉诂》中凡是中文的例句,均来自《诗经》《史记》《论语》《左传》、唐诗宋词等典籍或取自相关的中国文化典故。限于文章的篇幅,表中列出的仅为部分例句。通过这种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学文化融入英语教育,严复是第一人。这样的做法与严复本人的语言文字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严复本人崇尚古文的“雅驯”文风,反对“利俗”文字。虽留学接受过西式教育,但他仍然是古典文学及“先秦”文体的忠实捍卫者;虽极力推行英语教育,但作为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能站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制高点,坚守和传承本国的语言文化,守住一位中国教育者的“初心”。

在《英文汉诂》中,严复除了竭力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还通过中英互阐、借英补中的方式,对中国传统语言理论进行创新,利用英语语法理论构建中国语法理论框架。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论向来重个人感悟而轻理论总结,这一传统体现在中国传统语言研究中,逐渐演化为注重个人对语言使用的体会和感悟,忽略对语言现象和规律的总结。就中国传统的语言研究而言,仅有“训诂学”可以视作中国古典的语法学,且训诂之学在中国传统诗学中一直被视为“小学”的一个部门,旧时并非学界研究的重点,仅为释读古文的工具。受此影响,中文自古并无“语法”一说。作为学贯中西的语言大师,严复深谙此情,因此在编纂《英文汉诂》时,他积极地利用英语语法构建中文的语法理论,对中国传统语言理论进行创新。具言之,主要体现在理论构建和引入两个方面。理论构建方面,严复采用英国语言学家Charles Peter Marson 和Richard Morris 的相关理论,比照英语语法,将汉语词类划分为名物部(名词)、称代部(代词)、区别部(形容词)、云谓部(动词)、疏状部(副词)、介系部(介词)、挈合部(连词)、嗟叹部(感叹词)。值得一提的是,严复在使用英语语法理论构建中文语法框架时,没有一味地照搬,而是批判和对比地使用这些理论。例如,他指出,汉语除了具有英语的上述八大词类之外,还多一类词,即“语助词”,如焉、哉、乎、也等。可以说,严复在《英文汉诂》中通过对英语词类的译介,为汉语构建起了较为完整的汉语词类系统。

理论引入方面,对于中英语言对等的部分,严复借鉴和比附英语语法去构建中文语法系统;对于两种语言中诸多不对等的部分,尤其是中文语法理论中的“缺类”现象,严复则通过引入英语语法理论和创造“译名”的方式对中文语言现象进行概括和归纳。例如,中文句法中一直没有复句的概念,《英文汉诂》在译介英文句法时,首次将英语“复句”的概念引入中文,并对中文句法进行分类。虽然严复没有直接使用“复句”译名,而是译为“繁句”,但是实际上,他所指的繁句即复句。通过对现代汉语句法概念的形成进行溯源考察发现,现代汉语中对句法的划分及“复句”概念的使用确实滥觞于严复《英文汉诂》对英语句法理论的译介。

二、英语教育中显隐结合的中国文化教育方法

《英文汉诂》是严复英语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严复通过语言风格、编纂特色、中文例句等诸多“显性”因素,在进行英语教育的同时,对中国读者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除去这些“显性”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因素,该书的命名则可以看作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它像一条主线,统领着书中英语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思想。

《英文汉诂》从编撰到出版仅历时一年左右,时间虽短,却几易其名。1903 年,严复的弟子熊育钖前来北京探望他,态度殷切,嘱托他一定要编一本语法书,以帮助国内的学习者排解英语学习中的困难。该书最初命名为《英文汉读》。几月过后,书成,严复将之改为《英文汉解》;直到1904年正式出版之时,才最终定名为《英文汉诂》。从最早的《英文汉读》到《英文汉解》,再到最后的《英文汉诂》,这其中包含了严复在书名推敲过程中的深度思考。陆机有言,“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6]。中国历代文人向来重视篇名、书名,严复亦是如此。从书名中最初的“读”到后来的“诂”,一字之差,体现出严复中西会通的教育思想,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量及尊重。“诂”来源于“训诂”一词,代表的是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训诂学是释读文化典籍的法门,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可以说读书人没有不通习训诂之学的。在书名中使用“诂”一词体现出严复对训诂学的重视。

根据近代训诂学著名学者黄侃(季刚)的定义:“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即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7]训诂学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研究对象是“解释语言”,这种语言不限于时间或地域;其二,理论和研究方法,即“法式”和“义例”,是通过语言去解释语言,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其三,研究目的,即“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不难看出,黄氏对训诂学的解释恰好符合严复中西会通的英语教育思想,同时也符合他理想中英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由此可以推测出严复在书名中最终使用“诂”一字的背后原因:第一,没有限定语言的研究范围,该书的研究对象虽然是英语,但也包含对中文的研究;第二,通过语言解释语言的理论和方法,该书使用中文典籍典故去释读英语;第三,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该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求中英语言之间的规律和根源,让读者习得英文的同时,也提高和精通中文。

以上论述,在严复同熊季廉的通信中得到佐证。在信中,他提到,“窃意此书出后,不独学英文者门径厘然,即中国之文字语言,亦当得其迥照之益也。”[8]严复认为,《英文汉诂》通过中文典籍典故阐释英语语法的编撰方法,不仅会对读者的英文学习大有帮助,同时对提高他们的中文也有诸多益处。最后,严复在该书的《卮言》中对于书名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旁行斜上,释以汉文,广为设譬,颜曰《英文汉诂》”[3]。综上所述,此书名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严复英语教育思想中西会通的文化哲学性,正如此书的英文名称“English Grammar Explained in Chinese”所示:通过汉语解释英语语法。严复通过《英文汉诂》中英文书名的“隐性的”暗示,以及书中编纂、行文、示例等具体“显性的”形式,形成了一个显隐结合的“闭环”。这些显隐结合的做法形成一股合力,引导读者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中西文化对比,让该书在英语教育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这种显隐结合的育人方式不仅饱含着严复这位民族教育家的良苦用心,更体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的“初心”。

三、坚守中国语言文化阵地

作为近代英语教育的倡导者和推行者,严复在宣扬英语教育诸多好处的同时,并没有盲目追随当时洋务运动中一些主流的观点,如“全盘西化”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是以教育家的理性态度,站在国家文化安全和教育发展的高度,对当时主流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同时也对英语教育及其与中国国家安全、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而严谨的分析,这些分析和论述主要表现为在英语教育中对中国语言文化阵地的坚守。当时洋务派主流的英语教育观点主张教材选用西方译本,并让外国人入校从事教学和教材的翻译。严复极力反对,他指出:“浸假乃徧于党庠术序之中,而吾之典籍文章,所谓支那之国粹者,举以扫地,此亡国沦种之先驱也,又恶乎可? ……乌有异言之人,接迹于学校,操其贱业,以比诸吾国经史之列者乎? ”[3]他认为,如果学校的教材都从西方翻译而来,与中国传统的典籍文章相提并论,那么中国国粹将会颜面扫地;更不能让操着异国语言的外国人掌控学校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严复的观点虽具有一定的文化优越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相较当时主流的观点来看,还是相当理性的。严复认为推行英语教育绝对不可全盘西化,其中至关重要的两点就是教学内容和教师,学校不能仅仅教授西学,从事教育工作的不能全是外国人。这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必须加以重视。

在《与〈外交报〉主人书》中,严复就不同阶段的英语教育的方式、内容及师资进行了论述,并提出在不同的层次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他的建议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将英语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小学堂、中学堂和高等学堂。第二,对不同阶段的课程设置和教师配置进行划分。小学堂教学内容仍应以旧学为主,不宜传授英文,教育部门可以适当选用一些浅显易懂的英文材料,作为英文的启蒙和预备。教师必须全为中国人。中学堂阶段应该以西学为主,中学为辅,西学内容占据十分之七左右,西学内容用英文教学,但是教师仍应该聘请中国人。高等学堂里西学的专门学科教师可全部聘请外国人。

放在当下,严复对于英语教育的预想及分层教学的架构,依然具有指导性。一方面,严复提出英语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分布的比重应该循序渐进。他强调小学堂阶段应该以国文为主,学生要打好中文及国学基础。这反映了严复在推行英语教育的过程中相当重视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教育和保护,而不是一刀切地推行西化教学或者揠苗助长式的教学。另一方面,严复反对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育中聘请外籍教师任教。这体现了严复在英语教育中对教学规律的掌握,尤其是文化教育底线的把握,强调国家的教育活动不能假于他国人之手,这是严复英语教育思想中国家意识的重要体现。

四、当代价值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严复早在百年前就站在国家语言文化安全的高度,对英语教育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和研究。他的英语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国家意识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意识,以及一定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对当下的外语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严复英语教育思想及其实践为新时代外语教育树立了传承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英文汉诂》的编撰指导思想和编纂特色是严复的英语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他在英语教育实践中传承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学文化的典范之作。从指导思想而言,它展现了严复在英语教育中西互阐、中西互鉴、中西互补的比较思想和会通思想;从具体实践而言,它体现了严复在译介英文语法的同时,广泛地引用中国典籍典故进行中西互阐。严复在书中并没有照搬英语语法理论,而是批判性地使用它对中文语法进行构建,推动了英语语法的“中国化”。严复不仅在英语教育过程中继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对中文语法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以全新的视角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创新。这些具体的做法对当下英语及其他外语课程思政类建设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尤其是对外语教育和中国文学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具体做法提供了素材和样板。

其次,严复英语教育思想及其实践为外语类课程思政中显隐结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方法提供了具体范式。严复通过《英文汉诂》的中英文书名及书中行文、示例、引文等方式,使该书形成了一个显隐结合的“闭环”,充分体现了全程育人的形式。这些显隐结合的做法形成一股合力,把国家意识、文化传承、知识和技能传授相融合,将英语教育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有机结合,促进中英文教育协同发展。这些做法非常贴切当下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等多元统一的课程思政结构,为当下外语类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编写提供了具体的参照。

最后,严复英语教育思想强调坚守中国语言文化阵地和弘扬文化自信,具有鲜明的国家意识,对增强当代外语教学中的国家意识、提高当代外语教育的理论站位具有指导意义。严复作为近代最早提出英语分级教学的教育家,他提出英语分级教学的最关键目的在于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保护和意识形态的维护。他强调中小学英语教师必须是中国人、国家的外语教育不能假于他国人之手等观点,在英语教育极为普及的当下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构建中国外语教育界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五、结语

严复作为一位英语教育家,他能站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制高点,理性地看待英语教育,坚守和传承本国的语言文化,维护国家语言文化安全,守住了一位中国教育者的“初心”。严复的英语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国家意识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意识,他的英语教育思想及具体实践较好地诠释了在英语教育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强调了在英语教育中坚守中国语言文化阵地和弘扬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严复的英语教育思想作为中国“内生型”外语教育思想的代表,为当下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具体范式。他的英语教育思想对新时代中国外语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可以激发学界进一步挖掘和研究我国内生外语教育思想,为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贡献出中国外语界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严复外语英文
严复全集
严复“惟适之安”视域中的民主与科学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34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严复修改试卷
做人与处世(2017年1期)2017-02-28 22:26:40
英文摘要
鄱阳湖学刊(2016年6期)2017-01-16 13:05:41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财经(2016年19期)2016-08-11 08:17:03
大山教你学外语
英文摘要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