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原题呈现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下水作文
强弱之辩
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生命真是充满讽刺,它用悲伤让你了解什么叫幸福,用噪音教会你欣赏寂静,用缺失来评价存在。”
如果用一个短语来概括这席话的内涵,那就是——生活的辩证。
生活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人常常身在福中不知福。而当灾难降临,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的滋味,才懂得幸福需要努力创造和倍加珍惜。从这一意义上说,完美不是美,因为它无法更上一层楼,容易让人萌生满足感和审美疲劳;反倒是白璧微瑕,更能让人感受到完美的珍异,进而投入到追求完美的奋进中——这个过程,要比结局更有意义。
基于此,人们才常常会说:“缺憾是一种美。”因為缺憾会激发人们追求完美的欲望,会让一个人积极向上、奋发向前。内心的满足则会让我们如大喊着“你真美啊,请停一停”而轰然倒下的浮士德,最终消遁于无欲无求之中。正缘于此,中国古代的圣贤才会在人们遭受心志之苦、筋骨之劳、体肤之饿时,认定是“天降大任于斯人”,是要“增益其所不能”!因为圣贤们比常人更能读懂生活的辩证,更易领悟社会发展的规律。
这也是强弱之变的机理。“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良有以也!
可能谁也想不到,世界顶级球星梅西小时候竟是一名“生长激素缺乏症”患者。这位连长个儿都成问题的病童,硬是靠着顽强的意志、刻苦的训练唤回了身体的健康,并让自己登上了足球运动之巅。精神中的“激素”弥补了生理上的“激素”,让他脱胎换骨。
回望历史,多少神童如昙花一现——最典型的便是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童年时颖慧逼人,年长后泯然众人,究其原因,“滥用其强,转为至弱”也!
由此看来,天生贫弱并不可怕,因为穷则思变,变则通达;可怕的是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最终往往“富不过三代”;而更可怕的是看不到自己的贫弱,反而自我感觉良好,如阿Q一般一味沉浸于“祖上曾经阔过”,始终以“老子天下第一”自居,这就很危险了,最终有可能连小命都保不住。个人如此,集体、民族、国家亦然。
曾经在亚洲排位靠前的中国男足,堕落到如今的“谁都敢欺”;一度跌入谷底的中国女篮,二十多年后重回巅峰,打进世界杯最后决赛与美国女篮争夺冠军。以“天朝上国”自封的大清朝,最终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曾“一穷二白”的中国渐渐走向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个中原因,明眼人一目了然:自恃其强不思进取,或者不知其弱夜郎自大,必然每况愈下;直面贫弱奋力进取,或者不满现状精益求精,自然会层楼更上。
需要指出的是,强弱之变,并非必然。它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弱者要直面现状,积极进取,方能变弱为强;强者若自恃其强,不思进取,才会转而为弱。
忽然想到弗洛伊德一句富有哲理的格言:“人生有两大快乐: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寻求和创造;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去品味和体验。”有这样的心态,无论基础是强是弱,都可以收获丰盈美满的人生。不是吗?
下水感受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的立意,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强弱之辩。命题者希望考生能从“强弱之变”中揭示“强弱之辩”,也就是强弱变化的前提条件。
这就是我在上文中明确的:“强弱之变,并非必然。它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弱者要直面现状,积极进取,方能变弱为强;强者若自恃其强,不思进取,才会转而为弱。”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文章才算立意准确。单谈强与弱的转化,那是表象,立意不免肤浅。
在文章中,我用了《青年文摘》上刊载的四则素材:两段精彩言论,两则经典案例。以诺贝尔奖获得者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的金句引题,以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格言收篇,前后照应,文首呈现出生活中的吊诡,文末揭示了生活的真谛。两相对照,获益匪浅。我们如果都拥有弗洛伊德的心态,就不会再在凯尔泰斯·伊姆雷的讥刺中“躺枪”。
还有球王梅西的脱胎换骨、中国女篮的重返巅峰,都是弱而变强的经典案例。为了与此对称,我又列举了方仲永的泯然、中国男足的颓败,并拓展到大清王朝的沦落和中国的崛起。由体育到社会,由个人到国家,这是主题的深化与拓展,我以为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