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重论课文插图对语文教学的价值体现*
--以《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为例

2024-01-20 09:01杨大忠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赤壁赋赤壁课文内容

杨大忠

(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浙江 桐乡 314500)

网络时代的到来和教学改革的推进,使插图大量融入课文,插图成为课本的重要内容。法国评论家热奈特将插图作为深度理解文学内涵的“副文本”之一,并对其给予很高评价,“它(插图)大概是作品实用方面,即作品影响读者方面的优越区域之一……”[1]71-72。美术理论家邓雅楠认为:“书籍中的插图隐含着丰富的信息,用强烈的形象震撼人的视觉,强化人们阅读文字时的印象。”[2]32这些论述都显示出插图对理解文学内涵的价值与意义。配置插图是以图文的方式来反映课文内容的手段之一,这种方式将课文内容以直观、可视的形式呈现出来,化抽象为具象,对教学起到重要的补充和辅助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3]3,作为提升综合素质与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文本插图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价值是不能被漠视的。“插图作为语文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美化教材的呈现形式、提升教材的品质品味,对广大师生的教学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4]60-65但遗憾的是,虽然很多人都曾论述插图对语文教学的价值,却没有联系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和理论旨归来进行阐释。这无疑是一大缺憾,须知课标对语文教学起着指向标的引导作用。就具体教学价值体现而言,许多师生对文中的插图或视而不见,或淡然漠视,插图成为文中可有可无的摆设。新课标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为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层面,本文将围绕这四个层面,以《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的插图为例,具体阐述新课标背景下插图对语文教学的价值体现。

一、围绕大单元教学特征,促进语言建构和运用

新课标提倡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的学习任务群教学,由学习任务群教学又衍生出风头正劲的大单元教学。大单元教学之“大”,不在于文本数量的多少,也不在于教学容量的大小,而在于教学方向是否指向语文素养。崔允漷指出大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必须在整体设计的前提下分课时呈现学习方案,使之适用于真实的课堂教学”[5]11-15。荣维东教授认为合格的大单元教学应该是“一个具有特定素养目标,拥有相对完整的教学内容、议题,有着特定活动方式的微课程设计和个性化的课程实施”[6]24-28+41。

综合两人的观点,可见大单元教学具有以下特征:(1)统整性。体现于对不同教学内容和议题的归纳统一。(2)综合性。体现于在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寻找到不同教学内容的共性,并由此提炼出统一的专题任务来推进语文整体教学。综合性和统整性的不同在于统整性体现对大单元教学特征的总括,综合性则从方法论上提出大单元教学的具体做法。(3)情境性。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提倡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和知识活学活用的有效拓展能力,这是语文学科认知情境的充分体现。(4)独特性。这主要体现于大单元教学的课程设计方式。荣维东认为,大单元教学是“有着特定活动方式的微课程设计和个性化的课程实施”[6]24-28+41。可见,围绕丰富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采用“微课程设计”的教学方式进行独特的、具有鲜明特征的“个性化”课程教学,也是大单元教学的显著特征。而依据课文中文本插图的丰富内涵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完全符合大单元教学的以上特征。

新课标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成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四个层面,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本层面,其要求为:“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4]4。插图对课文内容具有统括性,即插图往往选取文中主人公在生活中的某个瞬间,而这个瞬间恰恰是课文主体内容的阐述方向或意图所指。因此,围绕插图联系课文内容设计相应的专题任务,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与主题思想进行提炼、总结与概述(体现了大单元教学的“统整性”和“综合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与建构的能力,加深对课文的深度理解,还能有效提升学生逻辑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与自洽性,促使学生将课内所学知识向课外有效拓展延伸(体现了大单元教学的“情境性”),使课文中发散性的知识点在走向集中、凝练的同时,更有效锻炼了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知识拓展能力。

以大单元教学的特征统辖文本插图教学,既要重视插图所在单元的单元说明,也要明晰所在单元的学习提示,以此作为插图教学的价值取向和旨归。如统编教材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通讯报道《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插图是袁隆平在实验田中细心查看杂交水稻生长势头的一瞬(见图1)。自读课文《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插图是张秉贵的工作瞬间(见图2)。

图1 袁隆平查看水稻

图2 张秉贵工作瞬间

对以上两篇课文进行群文教学,就可以围绕课文中的两幅插图进行适切的微课程设计(体现了大单元教学的“独特性”),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这是大单元教学的必然要求。

【活动1】 依据图1和图2,联系本单元的单元说明和学习提示,给两幅插图题一个共同的名字。围绕两幅插图,各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评论性文字,要求能概括文章的总体内容。

【设计思路和例证】 本单元的单元说明是“通过专题研讨等活动,深入体会‘劳动最共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学习提示则是两篇课文“都很注意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依照单元说明和提示,可以给两幅插图起一个共同的名字--“劳动者的光辉瞬间”。

熊纪涛认为,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的时候展示图1,升华学生的感悟和认识。教师可这样总结:“袁隆平热爱水稻,盯着稻穗上的稻粒,那样忘情和专注,这就是劳动使人沉醉、幸福的写照;同学们阅读书籍,盯着一张张书页,也会有这样的沉醉、幸福的体验,阅读的劳动,同样使人沉醉、幸福。”[7]59-62这种将文本插图的内涵迁移到学生阅读感受的做法值得提倡。

针对图1,学生的评论举例如下:

无边的稻浪在风中向您颔首,表达对您的崇高敬意。您质朴的外表契合了土地的深沉、缄默、坦荡、包容,但掩盖不了您对权威的质疑和对科学的热爱。您深情地凝视、抚摸稻穗,沉重的、金灿灿的杂交稻穗正是您呕心沥血的硕果啊!在风中摇曳的稻穗显示出它对人类战胜饥饿的巨大价值,您的梦想--“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则更体现出您积极的价值追求。

针对图2,学生的评论举例如下:

您的笑容灿然若金,您的业务精益求精,您的态度一丝不苟,您的热情温暖人心。由衷的微笑蕴含了您对顾客的如火热情,“为人民服务”成为您服务群众的永不褪色的精神皈依。您理解顾客,对他们饱含温情,投桃报李,顾客对您报之以关心与崇敬。您在平凡岗位上广为传颂的先进事迹,唤起了青年群众甘做“革命的螺丝钉”的高涨热情。

依据大单元教学的特征设计针对文本插图的教学内容,从而对全文内容显示出统辖性、凝练性、全面性和概括性,言简意赅但意蕴深刻,对全文内容真正起到提纲挈领或归纳概述的作用,在有效锻炼学生思维发散性的同时又对全文内容统归收束,强化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

通过文本插图概述全文内容,是依据一个小的切入点向课内文本拓展延伸,进而围绕课文的主题、情感、形象和思想内涵、表现形式以及作品风格来对课文的整体内容进行提炼、筛选、统括直至总结归纳。这个过程,是锻炼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的有效过程,培养了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正确有效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体现出学生对课文的深度理解。

二、发现插图破绽和缺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应当说,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是存在不少问题的:或图不对文,与文本的思想内核很少发生联系;或偏重一端,仅能片面反映课文内容的某个层面而不能兼顾整体;或龃龉不合,插图与课文内容找不到连接的契合点等。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明确指出“教学过程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4]19。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利用插图在文本中的偏颇设计出相应的问题并对其加以解决,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主要的是,还能据此培养学生的实证、推理、批判和发现能力,加深思维的批判性和逻辑性,最终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

例如第三单元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文中采用的是清代画家改琦的画作(见图3)。可师生细看此图,竟然发现与课文内容差距甚大:插图只画了坐在船头怀抱琵琶正在弹奏的琵琶女的背影,显示出琵琶女内心的孤独和凄凉。对此,学生感到疑惑的是作品中明明写的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女起初是在船舱中弹奏琵琶的,即使受到“千呼万唤”的真诚邀请,也出于羞涩的心理而迟迟不愿意露面。既然如此,琵琶女怎么可能如此招摇地独自坐在船头抛头露面地弹奏《霓裳》和《六幺》?文中的插图使琵琶女在作品中体现出的矜持、羞涩、稳重、端庄的形象荡然无存。同时,插图中的意境也和白居易、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同遭遇显得龃龉不合。这就是典型的图不对文。

图3 《琵琶行(并序)》插图

依据课文内容向插图拓展延伸,发现插图的问题和缺陷,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教师可以把阅读插图作为探究问题的突破口,通过对问题表象的观察、质疑、辨正在形象思维中融进批判性思维的培育,引导学生在发现插图舛误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需要说明的是,插图毕竟是创作者依据对作品的自我理解和个性化认识而出现的产物,难免会与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偏差。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是如果作品的本质属性在插图中得不到体现,甚至与插图南辕北辙,学生对插图产生质疑就是非常自然的事。这样的插图就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又如课文第三单元《念奴娇·赤壁怀古》,插图采用了傅抱石创作的《赤壁图》(见图4)。可是细细揣摩此图,却发现一系列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插图中的意境与课文完全不符。据此,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

图4 《念奴娇·赤壁怀古》插图

【活动2】 图4内容和课文中的赤壁意境吻合吗?如果不吻合,请辨析图4和文中赤壁意境的相异之处。

【设计思路和例证】 本题的设计思路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艺术品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并能用文字将这种差异确切地表达出来,在锻炼学生文字概述、总结、归纳能力的同时,更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

例证1:

课文的上阕写尽了古赤壁壮阔雄浑、惊涛骇浪的磅礴气势,使读者沉浸于沧桑尽显的历史画面之中;词的下阕则在回顾周郎盖世功绩的感悟中显示出诗人对自己的无奈嘲谑以及举酒祭奠江月的乐观旷达,凸显出诗人在逆境中的自我超脱。可是,傅抱石的《赤壁图》呈现的则是与课文迥异霄壤的意境:一叶扁舟静静地漂荡在壁立千尺的陡峭山崖下,广阔的江面则水波不兴、波澜不惊,显示出宁静祥和的氛围;赤壁对岸的平地上,苏轼正和两位朋友坐而论道,他们谈论得如此投入,连小舟随着流动的江水漂到了对岸都毫无察觉。就具体意境和苏轼的心境而言,《赤壁图》哪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意蕴和内涵?厚重的历史画面衬托出苏轼内心的孤独和对月抒怀的郁闷惆怅,这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带给读者的总体感受,这种感受与《赤壁图》描述苏轼与友人江边论道的宁静祥和完全不同。

例证2:

从具体意境看,《赤壁图》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全然不符,倒是和《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较为吻合,但问题是,《赤壁赋》主要描写“苏子”与“客”在江上小舟中的对话与感悟,《赤壁图》则是苏轼与友人在江边平地上坐而论道,两者画面又有不同。

将《赤壁图》与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横向比较,就能发现插图与课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果再加以拓展,还可以发现《赤壁图》和《赤壁赋》之间也存在着相似和相异之处。这种拓展显示出学生思维的扩张性和发散性,锻炼了学生依次类推、由此及彼的合理的联想方式和比较能力。无论从意境、思想还是具体场景来看,《赤壁图》的内容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所述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将《赤壁图》附置于《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不合适的。

一旦学生对插图重视起来,并且能围绕文本内容对插图作出剖断,学生的判断力和鉴别力就能得到提升,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就能得到发展。如第六单元《师说》,文中穿插了南宋版画《杏坛图》(见图5),内容是孔子高居讲坛弹琴讲学、学生则毕恭毕敬受教的动人场景。《师说》意在批评时人“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杏坛图》体现的则是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表面看来插图与课文的阐述重点不相吻合,但插图却从相反的视角强化了韩愈观点的正确性和必要性。这种插图与课文相反相成的情况使学生从批判视角意识到图不对文,更使学生从独特视角认识到课文在韩愈所处时代的价值,显示出插图对学生多种素养的培育功能。

图5 《师说》插图

三、揣摩插图探寻魅力,发掘审美内涵与意蕴

文本中的插图,要么是名家所作之画卷,要么是今人拍摄之照片,但都是围绕文本内容或者作者身份而定格的永恒瞬间,显示出与课文密切的联系。课文与插图分属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前者通过文字载体来浸润读者的精神世界,后者则通过视觉感知,化抽象为具象,直观呈现文本内涵。面对同一阐释对象,文学家调动的是文学语言,绘画家调动的是色彩笔墨,虽然运作方式不同,但给读者提供的精神享受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焕斌认为:“插图包含着多种艺术形式,如具象的、抽象的、观念的等,同时它又具备相对独立的审美特征。”[8]1新课标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目标之一,“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4]5。正因为课文中的插图非常经典,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所以,如果能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对这些插图进行相应的美学判断、取舍与加工,发掘插图的内涵,或者围绕插图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则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如课文第二单元《“探界者”钟扬》中的插图《钟扬在西藏》,按照课文中的描写,照片中的钟扬“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目光坚定地行走在西藏高原上(见图6)。

图6 《钟扬在西藏》插图

据此,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

【活动3】 围绕图6内容,写一段100字左右的鉴赏性文字。

【设计思路和例证】 本题的设计思路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美的瞬间,发掘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证如下:

远处,湛蓝如洗的天空和洁白无瑕的云朵交相辉映;近处,广阔纯净的盐湖和群峰叠翠的山峦相得益彰;身边,安详吃草的羊群惬意地徜徉在辽阔的高原牧场,高原上正飘荡着牧民歌颂“世界屋脊”的天籁之音。寂寥雄阔的空灵境界反衬出人在自然面前的孤独渺小,但插图却以聚焦放大的形式凸显出钟扬在高原探寻植物种子,以及从事科学事业的坚毅、镇定和无畏。

这就是插图带给学生的审美享受。同时,对插图的审美感悟又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与写作目的。《“探界者”钟扬》主要是通过钟扬的感人事迹来高度赞美科学家献身科学事业的执着、无私和呕心沥血,插图则表现了钟扬在西藏高原寻找植物种子的艰难、坚定和坚持不懈。课文主题和插图内涵相辅相成,互相回馈。学生既理解了插图的审美内涵,又对课文主题和人物品质有了更加深刻通透的理解。

再以第一单元《哦,香雪》为例,插图是画家王玉琦之作品(见图7)。图中系着红头巾的香雪手里托着装满红枣的柳条篮子,白里透红的脸蛋显示出纯真年代农家女孩特有的俏丽、朴实与健康,洁如水晶的眼睛流露出深沉的渴望与期待。如同山间吹来的凉爽清风,这幅插图在师生面前呈现出改革开放初期农家女孩特有的纯真与朝气。这就是插图给师生带来的审美体验和美的浸润。那么,香雪眼中流露的渴望与期待是什么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图7 《哦,香雪》插图

很多同学都说香雪渴望得到那个巨大的带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但课文中香雪看到火车里的那个铅笔盒时,篮子里是鸡蛋而非插图中的红枣。有的人说香雪渴望凭借自己的努力尽早走出大山。不错,香雪的确渴望能考上大学,但她会舍弃可爱的家乡和父母吗?有的说火车上现代化的电器(如电风扇)和乘客的时髦用品使香雪认识到台儿沟的落后,她渴望山区生活能够得到改善。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需要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对此进行完善。总之,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指导学生讨论图中内隐的意蕴,这是对课文内容的强化与合理延伸,也是对审美感受的升华和激扬。

四、总结插图文化内涵,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教育具有文化育人功能,这种功能体现为开蒙、启智、驱愚、育美、教化等多种范畴。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功能就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4]5。文化传承和理解,先有“传承”,之后才有“理解”,可见“传承”的内容主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此为基础,才能对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产生深刻“理解”。作为课文内容的一部分,文本插图在文化的传承和理解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文本插图主要分为绘画和摄影,绘画是保存历史事件和文学内容的定格的瞬间的传统方式,其间蕴含着审美情趣和鉴赏品味。对师生而言,这种直观的艺术形式往往有着文化上的特定功能。如上文提到的《杏坛图》(见图5),孔子弹琴说道,弟子洗耳恭听,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凸显了多种文化教育和文化学习功能,如尊师重教、师生平等、劳逸结合、寓教于乐等师道文化。这些文化功能无疑是需要积极传承的,对今天的教学仍旧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价值。再如《赤壁图》(见图4),苏轼和两位客人坐而论道,忘情投入,据此,教师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

【活动4】 观察《赤壁图》中的人物动态,联系课文《赤壁赋》,谈谈《赤壁图》中的场景与《赤壁赋》的内容有何异同?在此基础上,谈谈《赤壁赋》中主客问答的哲学原理,并说说苏轼是如何展开、推进这场哲学辩论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联系自身遭遇抒发的看似消极的思想对《赤壁赋》中的哲学思辨起到了何种促进作用?

【设计思路】 虽然《赤壁图》没有被安插于课文《赤壁赋》,但《赤壁赋》中主客谈论的场景却在《赤壁图》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将《赤壁图》作为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源头,由此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在黄州的思想,从而得出《赤壁赋》中哲学思辨的必然性和深刻性,是文本插图的价值在课文中的重要体现。

以上设计的问题,如果展开阐述,将会花费大量笔墨,兹不赘述。由《赤壁图》发端,寻找插图和课文内容的异同,再围绕苏轼的人生经历来综合阐释作品的哲学原理,由此衍生出《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群文阅读教学,这种教学设计不仅会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插图对文本内容的发掘和作者思想的探究具有积极的预示和强化作用。就文化功能来说,《赤壁赋》中的哲学思辨意识不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全面、系统、客观、辩证、科学地看待问题的综合思考能力,更使学生意识到在困境中顺其自然、宠辱不惊、逆流而上等品质的可贵。这种由课文插图发端衍生出的文化自觉将使学生在古人的智慧中找到人生的精神栖息所,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品质。思想场域的升华既是对古人文化智慧的继承,更是对未来文化方向的精准把控。

五、结 语

总而言之,课文插图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叶圣陶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9]1在新课标大背景下,插图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找到课文与插图之间的有效联系,提升学生对插图的识别与鉴赏能力,既能使学生对课文内涵形成深度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还能让学生很好地感受艺术作品的审美内涵,从而使插图与课文形成相辅相成的合力,共同推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赤壁赋赤壁课文内容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苏东坡《前赤壁赋》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赤壁赋》用典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