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粤西三载”中的广西山歌传承研究

2024-01-20 23:37:16陈力嘉
传承 2023年3期
关键词:粤西山歌广西

□ 张 啸,陈力嘉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1]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文化民俗大融合的典型地区。民俗融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意义,而广西山歌特色鲜明,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有必要以广西山歌作为研究对象,探寻民族风格的艺术样式。“粤西三载”是清代汪森所著,涉及粤西地区文化民俗、地理风貌、历史诗歌等方面的梳理总结,是研究广西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基于此,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出发,通过梳理“粤西三载”的文献内容,深入考察广西山歌的历史源流、呈现形式及其对中华民族融合的历史作用,将对广西山歌的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作用。

一、“粤西三载”中的广西山歌文化

“粤西三载”前后编撰《粤西诗载》《粤西文载》《粤西丛载》,合称“粤西三载”或《粤西通载》。“粤西三载”收录编撰的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广西的地理物产、民俗风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而且是研究广西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重要文献。

广西是我国壮族人口分布最广的地区,同时还有汉族、苗族、瑶族、侗族等各族群众杂居,各族先民在劳动实践中为了进行相互之间的思想交流,创造了能够激发人们劳动热情的、朗朗上口的歌唱形式,并约定俗成地将其运用于各项劳动实践中。壮族是广西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先民长期生活在岭南地区,受中原地区文明的影响较小,因此,发展出极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其中,以诗歌、音乐作品最为典型,目前可知较早的壮族音乐作品是《越人歌》[2]。壮族先民所著的《越人歌》较早见于西汉刘向所著《说苑·善说》,其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意义。“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体现了岭南地区星罗棋布的江河湖海,以及南方地区人民向来善水的特征。“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佳句千古流传,语言平易而意蕴悠长,表达的情感热烈而缠绵。

通过对“粤西三载”的梳理可知,广西的山歌文化不仅历史悠久,且长期以来都极具生命力和活力。广西山歌文化以歌圩文化为代表,歌圩以节日或“圩日”为依托,由民间山歌歌手和山歌爱好者自发聚集而形成,歌手一般可以自由选择歌友来进行山歌对唱,没有评委,只有听众和演唱者,歌唱时长不作限制,一般直到有一方认输或双方都唱得尽兴才会结束。这一自由的形式使得广西山歌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如《粤西丛载》卷十八中就记载了广西“壮族三月三”当日未婚男女相互对歌以表达爱慕情感的和谐美好情景:“宾州(即今宾阳、上林一带)罗奉岭,去城七里,春秋二社,士女毕集。男女未昏嫁者,以歌诗相应和,自择配偶。各以所执扇帕相博,谓之博扇。归日,父母即与成礼。”[3]756广西的歌圩活动中最主要的一项是男女对歌活动,如《粤西丛载》卷二十四中有载:“南丹溪洞之人呼为僮(壮),……婚不避姓。时上元、中元、春秋社日,男女答歌,苟合,至有妊娠始归夫家。”[4]在上元节、中元节的春秋两次歌圩活动中,男女相互对歌,以歌传情,心意相通便可以结为伴侣。歌圩发展到后来,不仅有青年男女唱歌传情、结缘的活动,还有抛绣球、抢花炮、演壮剧、舞龙舞狮、斗牛、斗彩蛋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

二、广西山歌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多元文化的集大成者,共有的精神文化使得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形成了文化共同体。文化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因子[5]。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力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作为广西重要的文献典籍,“粤西三载”收录了大量描写广西山歌的历代诗作。从中可以梳理出山歌在广西流传的历史进程以及在培育广西地方文化、维系民族情感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粤西三载”中吟咏和记述广西山歌的群体多为流寓诗人,这些外地文人来到广西,对广西的山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带着欣赏的态度进行观察与记录,生动体现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融合进程。

(一)广西山歌是民族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

在广西,自古以来不管是婚丧嫁娶还是劳动闲暇都离不开山歌,广西山歌来自民间,来自各族人民生活和劳作的实践,早已深深扎根在广西各族人民的精神土壤之中。

音乐是社会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音乐内容对人们的思想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好的音乐能够培养人们积极向上的心态,滋养人们的精神花园。然而,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本土音乐发展较为缓慢,音乐质量参差不齐,部分音乐内容低俗、质量堪忧,这部分音乐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观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不相符。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和传承优秀的传统山歌文化。

广西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有着独特的艺术样式和民族文化,广西山歌产生于广西、发展于广西,是在广西各族人民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优秀文化。广西山歌内容丰富多样,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很好地体现广西各族人民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观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性导向。广西山歌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二)各民族交往中广西山歌作为文化桥梁的生动案例

1.广西山歌是广西各民族交流的文化桥梁

其一,广西山歌文化中有着“歌仙刘三姐”的传说,且各地的故事与传说各有不同,虽然广西各地区各民族关于刘三姐的传说存在差异,所唱的山歌也各具特色,但是却不约而同地将刘三姐称为“歌仙”。由此可见,“歌仙刘三姐”是广西各族人民共同塑造的形象,在广西各民族长期的交往过程中,广西山歌文化也在不断交融、创新,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生动案例。

其二,广西山歌文化以歌圩文化为代表,其中“壮族三月三”是广西著名的“山歌节”。但山歌对歌活动并不只在“三月三”当天举行,也不仅是壮族人民的活动,《粤西丛载》卷十八《蛮习》记载:“春歌以正月初一日及三月三日,秋歌则中秋节,民有民歌,瑶有瑶歌,侗有侗歌,僮(壮)有僮歌,其声各异。”[3]749由此可见,广西山歌为广西各族人民所共有,大型山歌活动在农历正月、三月、八月都有举行,参与者包括壮族、瑶族、侗族等各族人民,各民族都有着不同特色的山歌文化,山歌文化活动既是民族歌舞文化盛会,也是各民族交流的盛会,对各民族团结稳定、共同繁荣具有积极作用。

2.广西山歌对广西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有着重要作用

广西山歌作为一种独特且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不仅在广西当地各族人民的交往中作为文化沟通的桥梁,而且在广西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中原诗人解缙曾在《七星岩·之二》中写道:“就日门前春水生,伏波岩下钓船轻。漓江倒影山如画,榕树交柯翠夹城。村店午时鸡乱叫,游人陌上酒初醒。殊方异俗同熙皞,欲进讴歌合颂声。”[6]诗中描写的广西民俗情景,让诗人领略到了与中原文化风格不同的、具有鲜明广西民族特色的民俗风情,为中原等其他地区的诗人带来了新奇的体验,落笔在“欲进讴歌合颂声”,可见热情自由的广西对歌活动让身处异乡的诗人感到不再孤独。

广西山歌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不仅对广西当地各民族融合有着重要作用,对广西与中原地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融合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三)广西山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示范作用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始终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凝聚民族大团结的伟大力量,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化传承方面,广西采取各种措施传承山歌、歌圩文化,不断增强广西各民族文化认同感,同时又将国家意识融入山歌内容,赋予山歌新的活力,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效应。

1.开展各类以山歌为主要形式的文化活动

广西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样式,在广西山歌文化中,“壮族三月三”这一传统节日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也在2014年将“壮族三月三”定为法定节假日。广西各地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开展各类文化艺术节,广西山歌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得到传播和发展。

广西自古以来有着歌圩文化,在歌圩活动开展当日,参与者自由对歌,气氛活跃,为广西山歌发展提供了有效载体。与传统歌圩相对分散、无明确规则不同,广西现代歌圩主要由政府组织,以山歌赛、山歌展演等活动形式为主,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和评分细则,山歌选手通过抽签等方式决定对歌者,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山歌对唱,并由专业评委打分决出胜负。这一新形式使得传统歌圩活动从相对自由、分散的民间活动,变为更加专业、规范的官方赛事,这为广西山歌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这些丰富多彩的山歌比赛,也成为广西山歌歌手与其他地方歌手交流的重要平台,这些活动增加了各地区、各民族山歌歌手交往和接触的频率,为广西山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1993年以来,除了“壮族三月三”,广西还有一年一度的“广西国际民歌艺术节”,该节于1999年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一个集文化、旅游、经贸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节庆活动。1999年11月,首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成功举办,通过“大地飞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晚会”活动,《大地飞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等一系列民族音乐得到推广,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誉,在广西山歌传承中起到了积极作用。2004年起,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更是连续服务于中国—东盟博览会,成功开启了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新篇章,也成为广西与全国各地、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2.培养广西山歌艺术传承人

广西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传承和保护广西山歌文化,广西各地积极培养广西山歌传承人,传承人的家族教学、师带徒成了广西山歌传承的主要形式。

除了积极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广西各地还有“歌王”选举传统,在部分山歌赛事中选出佼佼者成为“歌王”。广西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广西山歌“歌王”两者虽偶有重合,但两者共同为广西山歌文化的传承保护、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团结起到了积极作用,共同担负起广西传统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历史使命,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作用。

3.将广西山歌与民族政策宣传工作相结合

广西山歌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广西各族人民精神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西山歌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创新和发展。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广西山歌文化更是开辟了新的发展天地。

近年来,广西各地政府在开展政策宣传活动时经常借助山歌这一艺术形式,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的“桂韵民歌颂党恩”宣传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将山歌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便于老百姓传唱,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广西的生动实践。

政策宣传语言加入广西山歌的创作,不仅对民族政策宣传工作有着积极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山歌创作的语汇,为新时代广西山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当代广西山歌艺术传承所面临的问题

通过“粤西三载”的相关描述,可以发现山歌是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广西艺术样式丰富多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但目前广西山歌的艺术传承仍面临困境。

(一)广西山歌传承人出现年龄断层

广西山歌传承人年龄偏大,尽管近几年有年轻力量加入,传承人培养效果显著,但仍存在青黄不接的情况,传承人年龄断层的问题较为突出。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示的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总计936位,其中有65%的代表性传承人为少数民族。广西壮族自治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平均年龄为60多岁,甚至一些项目的传承人年龄超过90岁,面临着“人亡艺绝”的困境[7]。

广西山歌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它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但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受外来文化及流行文化影响,人们对广西山歌的关注减少。虽然近年来党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广西山歌和山歌的传承工作,但新兴的力量仍不足以完全做好广西山歌的传承、传播工作,还需要更多的新兴力量加入其中。

(二)山歌传播推广渠道和形式相对单一

广西山歌的传播和推广长期以来受到传播方式和形式的限制,在传统模式下,广西山歌基本通过口口相传以及地方广播电视等方式进行传播,这使得广西山歌大多只在本区域内传播,较难向外部扩大影响。

如今,新的传播方式包括社交平台传播、短视频传播等新媒体形式,但是广西山歌传播仍停留在过去的家族传承、口口相传阶段。造成这一传播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真正有娴熟的广西山歌技能的传承人年龄偏大,对新的传播方式不了解,即使了解,操作起来也相对困难;二是出现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广西山歌,质量参差不齐,且目前我国音乐市场仍由流行音乐占据主导地位,平台上部分质量堪忧的作品使得不了解广西山歌的人们对其产生误解,从而阻碍广西山歌的传承、传播。因此,做好广西山歌传承及动态推广任重道远,对广西山歌的传播推广途径更需不断探索。

(三)广西山歌文化在传承中创新性不够

广西山歌主题多样,类型多元,但由于山歌创作受到创作者本身文化水平和生长环境的影响,其创新性仍待提高。具体来看,广西山歌创新性较弱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广西山歌的创作者更多是老年人,过去受到地理、环境和交通的影响,创作者对外界的接触较少,对新事物了解得较慢较少,山歌创作中的词汇、韵律较为单一或重复。二是近年来已有较多的年轻力量加入广西山歌创作,这部分创作者有着不同于传统的广西本土创作者的阅历和经验,也对广西山歌文化之外的文化更多的接触和了解,但受山歌文化素养的限制,他们较难创作出既突出广西山歌特点、又具有创新性的优秀作品。

广西山歌创作缺乏一定创新性,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这促进了广西山歌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保留。但从总体来看,在现代多元化的文化社会中,如果不能紧随时代的步伐对文化进行创新,不但难以吸引听众,还会阻碍广西山歌的传播和推广。如何平衡保留特色与不断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应当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度”,仍需不断探索。

四、新时代语境下广西山歌艺术现代传承的有效途径

清代汪森编纂“粤西三载”的初衷就是“其仕于兹邦者,因其书可以求山川风土之异同,古今政治之得失;且以为他日修志乘者所采择焉”[8]。在汪森看来,“粤西三载”记录广西一地的民风民俗,可以为后世治理广西提供必要的参考。由此可见,“粤西三载”中对于广西山歌的描述与记载,为当下广西山歌等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对我们做好新时代的广西山歌传承工作提供了诸多启示。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文化发展既要应对挑战,也要抓住机遇,广西山歌传承更要不断更新内容和形式以焕发生机。

(一)建立广西山歌人才库,创新广西山歌传承人培养机制

广西山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广西山歌的传承工作亟须关注。广西山歌目前面临的困境,归根结底是人才不足问题,即山歌传承人青黄不接,在广西山歌的创作和传播中,没有持续的中坚力量来传承。

在各行各业加速演进发展的趋势下,各领域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广西山歌传承人年龄断层的问题较为突出,那么,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及任务就是建设广西山歌人才库,从而增加山歌人才储备。因此,应当强化对广西山歌人才库建设的重要作用及意义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效途径及策略加强广西山歌人才库建设。

其中,让广西山歌走进校园,在学校中传播广西山歌,培养和选拔具有音乐素养的学生建立专业的人才库,不失为一条高效率途径。

一方面,要完善广西山歌中小学校园传承机制,让学生从小了解传统文化,充分认识留住乡音、保护传承山歌文化、守护精神家园的重大意义。在中小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课,邀请山歌传承人到学校演唱传播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山歌,从小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改善广西山歌传承人年龄断层问题。也可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如“三月三”开展“踏青”“对歌”“碰蛋”等活动,在学校中传承歌圩文化,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同时,也使山歌获得适合自身发展的生存土壤。

另一方面,应注意建立以高校为载体的广西山歌继承人培养机制,从而打破原有单一的民族内部或家族传承方式,扩大传承人选择及山歌传播范围。以高校为载体培养广西山歌继承人,最重要的是体现出高校教育的专业性优势。与中小学内传播广西山歌的“普及性”目的不同,高校在广西山歌继承人的培养上,应发挥专业优势,让山歌人才得到更加专业的指导,不能仅仅是吸收前人成果,更应该合理地将新的山歌内容和形式与传统的山歌文化相融合,创新地继承、传承广西山歌文化。同时,高校培养的山歌继承人,不仅应该在音乐素养上拔尖,而且在文化素养上也应该出众,山歌传承人培养机制选择的人才应深入了解并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这样才能达到传承广西山歌的目的。

(二)顺应新媒体高速发展趋势,构建广西山歌传播新模式

广西山歌传播长期受到方式、形式的限制,而在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广西山歌文化传播方式也变得更加多元,除了政府主导的官方宣传,民间人士可尝试利用网络进行山歌文化宣传,为广西山歌文化的传播发挥重要民间力量。

近年来,在科技进步的同时,新媒体传播手段也迅速发展,各大互联网企业推出各类短视频软件,如抖音、快手等,这些软件一经推出就在传媒市场迅速占领重要位置,短视频的娱乐性强、制作门槛较低,且短视频传播在各年龄段、各职业圈层的受众覆盖面十分广阔,传播力度强劲。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合理运用短视频制作、传播,将更好推进广西山歌文化传播。

除了短视频传播,还可尝试将VR、AR以及全息投影等新技术运用到广西山歌文化传播中,使用科技手段将渲染的虚拟场景与体验者所处的真实环境进行叠加,强化人们对山歌文化的感受。且这一技术也不必局限于山歌文化,广西各民族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都可运用上述技术达到虚实融合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目前VR、AR等新技术尚未完全投入娱乐或文化传播领域,运用效果还需探索。

(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创新性发展广西山歌

正如毛泽东指出:“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9]思想政治教育可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歌曲即为典型代表,歌曲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在山歌文化土壤深厚的广西,更是有着重要地位。

广西山歌作为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年的实践中已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契合。广西山歌的内涵始终是积极向上的,包含着广西各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和热爱,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不谋而合,也使得广西山歌的内容与新时代思想政治导向能够顺利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这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文化工作提出的要求,广西山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将先进的思想内容加入其中,不断丰富广西山歌词汇,融入政治话语,不断优化创作,不仅可以让其在创作思想上始终保持活力和先进性,还可以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广西力量。

结语

“粤西三载”对广西山歌的描述为后人研究广西山歌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依据。广西山歌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代表,通过一代又一代广西人民的努力,广西山歌始终保持着充沛的活力,在广西的地域文化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广西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更具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的时代意义,需要不断创新广西山歌的传承方式,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猜你喜欢
粤西山歌广西
粤西出土唐许夫人及冯氏墓志相关史事考略
广州文博(2023年0期)2023-12-21 07:22:34
350人参会!恒兴虾苗在粤西再次火爆,为何深受养户青睐?
当代水产(2023年4期)2023-06-14 02:55:50
山歌还要妹起头
山歌
黄河之声(2021年7期)2021-06-21 13:59:22
粤西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型分布特征
三百山山歌
心声歌刊(2019年3期)2019-06-06 02:52:32
苗山歌
民族音乐(2018年2期)2018-05-26 03:04:34
广西广西
歌海(2017年1期)2017-05-30 13:07:40
广西尼的呀
歌海(2016年6期)2017-01-10 01:35:52
茂名:粤西地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成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