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理论·实践:论文化对国家治理的三重支撑

2024-01-20 23:37:16张夏蕊
传承 2023年3期
关键词:理论国家文化

□ 张夏蕊,刘 军

1.北京外国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2.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北京 100871

文化承载着一个国家特有的历史底蕴、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深厚沃土,也是国家治理的智慧之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2]。这一重要论断阐明了文化与国家治理的内在关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境界。深入探讨文化对国家治理的支撑作用,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文化优势,对我们利用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传承:文化为国家治理提供历史经验

文化传承了历史经验,蕴含了具有中华民族鲜明特色的基本精神,“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3]。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中的国家治理经验通过古籍、传说、民俗等文化形式得以保存和传承。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国家治理理念和社会发展规律,为当代国家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一)“国家治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涵

探寻“国家治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涵,旨在梳理“国家治理”在中国历史中的发展脉络。现代意义的“国家治理”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国家治理”处于两个话语体系,因而在进行史学探索的时候,应根据内涵灵活变通。英语中的治理一词 (governance) 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4]37,但就其实质来说,中国自古有之,并且很早就运用了“治理”一词。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家治理通常是指统治者的“治国理政”,其基本含义是统治者治理国家和处理政务[5]。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治国理政”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家治理”一脉相承。

早在上古时期,尧舜即以“天下为公”的理念治世。这一时期,国家治理的主要对象是自然,“治理”更多地表示人类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治理”一词的使用[6]6。《荀子》在《君道篇》中运用了“治理”一词,表示一种井然有序的状态,所谓“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7]116。另外,《孟子》《荀子》《韩非子》中也出现了“治理”一词,主要用于阐述治国理政的相关内容。汉代开始,古籍中开始较多地出现“治理”一词,主要表示稳定的社会秩序。魏晋时期《三国志》有记载,“正昔在成都,颠沛守义,不违忠节,及见受用,尽心干事,有治理之绩,其以正为巴西太守”[8]。在这里,“治理”蕴含了“管理得井井有条”之意,主要表达了对官员政务突出的肯定和褒奖。有学者指出,唐代已经有法与“国家治理”(其时指治平状态)一词同时出现的论述,如《周礼疏》。同时,纪传体唐代历史《新唐书》以及五代十国割据政权下的《旧五代史》中的《唐书》中都有用“治理”一词表述政务致治的记述[6]7-8。宋代《文苑传二·夏侯嘉正传》有述:“神曰:‘天道以顺不以逆,地道以谦不以盈。故治理之世,建仁为旌,聚心为城。’”(1)参见《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据《二十六史明史卷》记载,在明代,“练达治理”成为科举考试科目,是个人修身养性的一部分(2)参见《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清代《清经世文三编》有云:“国家治理之法与庶司奏绩之谟,毋贵乎法古也,亦毋贵乎守常,要在随时变通因时制宜以期益国益民而已矣。”(3)参见《清经世文三编》,清光绪石刻印本。这里,“国家治理”作为一个词组出现,语意连贯、完整,“治理”不再仅仅表征“国家”的一种状态,而是成为“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用法和含义接近当代所说的“国家治理”。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治理理念

中华民族善于运用文字记载历史,记录是非功过和经验教训,进而代代相传,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古代所主张的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等治理理念都可以在历史中追本溯源。文化和国家治理是相辅相成的,国家治理过程中凝结的思想沉淀下来,慢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而文化反过来又对当代国家治理以深厚支撑,可谓相互影响、相互成就。因而,纵观历史,国家治理模式的变迁和调整往往是伴随着文化的繁荣与衰落。

在中国历史中,较能体现文化对治理理念和模式深刻影响的时期当属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一阶段,诸子百家争鸣,在治理国家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流派,提出了多元的治理思想和治理模式。其中,以儒家、法家、道家为代表的思想流派奠定了中国治理文化的核心精神,形成了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基本框架。

儒家文化主张以“德治”“礼治”“仁治”为核心的国家治理理念。儒家文化主张通过建立完善的长幼尊卑秩序,以道德规范教化国民,从而维护国家和政权的稳定。同时,儒家文化认为当政者也需要树立道德典范,起到带动引领的作用,从而达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9]17的治理效果。孔子主张“为国以礼”[9]144,荀子主张“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10],都强调了“礼”是仁君治国的重要武器,治理国家要以“礼”来评断、制约。为了实现礼制,孔子主张“克己复礼”[9]146,即通过内在的心性修为达到礼的境界,这便是“仁”。 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以顺应民心,得天下,因而“仁者无敌”。“仁治”显示出浓厚的民本思想,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11]。与儒家重视民意不同的是,法家更注重效率和效果,它基于“好恶利害”的人性观,主张运用外力对社会资源进行调节和管理,坚持“以法治国”[12]12,强调“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12]155,形成了以“法”“术”“势”为核心的国家管理原则。法家的法治思想意在通过变法重建国家秩序。从文化的角度解读法家的治理理念,“法治”是其区别于其他各家学派治理理念的重要一点。道家关注顺乎自然,崇尚“道法自然”[13]56,“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13]83,强调顺应万物的自然属性,遵循事物发展规律,主张凭借事物内部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平衡,不用任何人为的干预而自生自灭。这一治理理念在政治实践上的运用多出现在历代王朝的初期,它的推行在一定意义上达到了休养生息的良好效果。儒家、法家、道家的治理理念在某种程度上运用于传统的中国治理实践当中,从而构成了中国治理文化的一部分。秦代尊崇法家,实行严刑峻法的治理模式。汉代恢复儒学的主导地位,但法家思想也受到重视,德法互补以治理国家。隋唐以后,德法互补的治国理念成为主流,将重视民意与追求治国效能有机统一,以儒家的德治奠定价值基础,以法家的法治提供制度保障,互相补充、互相融合,从而避免偏废一方。

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古代先哲们的治国理念时代久远却熠熠生辉。我们可以以现代社会为基础,对这些历史经验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建设政治文明、重塑社会秩序、构建文化认同,为国家治理的伟大实践提供重要的经验支撑和思想支撑。“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4]164我们要更加深入地挖掘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与当代治理相适应、相协调的积极要素,进而古为今用、借古喻今。

二、文以载道:文化为国家治理提供理论指导

从广义上讲,文化包括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中华文化兼容并包,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在众多的文化形态中,各种理论对实践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理论,作为人类社会在发展演进过程中凝结而成的思想精华,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国文化兼容并包,吸收了各种优秀人类文明成果,而这些理论资源能够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指导。没有兼容并包、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就不会有如此丰富多元的理论资源。有效运行的制度体系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正确的理论将实践引向正确的道路,错误的理论则反之。而对国家发展来说,选择了正确的道路无疑节约了发展成本。所以,必须重视理论的作用,将理论渗透于实践中,让理论转变为物质力量。

(一)马克思主义治理理论对中国当代国家治理的指导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国家治理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的重要体现。因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国家治理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应有之义。

对于国家治理,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在哪一本著作中专门论述,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治理理论,但是在他们对国家起源和性质的分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以及对共产主义社会建构的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治理理论。可以说,正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治理模式的不认可,使得二人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猛烈批判,并建构了他们认为理想的社会模式,而后者也必然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全新治理模式。国家治理的提出是调整国家体制的一种措施,承担着调节利益关系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在向共产主义的过渡中,国家治理的效用也会随着国家的消亡而逐渐消失。所以,现阶段提出的“国家治理”,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为了未来“国家不治理”或者“不用国家治理”,从而实现社会自治。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正如列宁指出的,苏维埃要“吸引劳动者,吸引贫民参加管理国家的日常工作”[15]303,“我们要求有觉悟的工人和士兵来领导学习管理国家的工作 ”[15]305,要相信人民群众“能够管理并学会管理”[15]414。当然,无论是否需要国家来主导治理,都需要让“人民成为国家制度的原则”[16],也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国家治理应当坚持的根本原则。纵观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只有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以各种有效方式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社会主义事业才能蓬勃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要求是国家治理必须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为少数人谋私利。历史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能体现人民利益诉求和意志的国家治理是无法持续长久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吸取教训,确保国家治理的人民性,始终将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满足人民的需要,肯定人民的价值,确证人民的本质,并以人民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最终的价值旨归。

(二)西方治理理论对中国当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17]社会转型期促进各种理论涌现。中国正处在现代化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各种理论流派都试图从不同的视角来对其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阐释。20世纪80年代,世界银行在概括非洲的情形时首次运用“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一词,此后,“治理”一词便广泛地被用于政治发展研究中[4]37。在我国,西方治理理论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兴起,经历了学习推介、议题拓展、内容深化等阶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治理研究中,对我国国家治理实践进行经验总结和凝练,着力建构中国国家治理理论。尽管西方治理理论与我们提出的国家治理有着本质区别,但是,诸如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善治理论等理论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我国国家治理实践也随之呈现出治理主体多元化、注重民主法治、突出基层治理、公共服务市场化等特征。西方治理理论产生于对政府、市场和市民社会的反思及西方政府改革的浪潮之中。它不仅强调政府与市场的协调合作,更重要的是寻求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寻求的是一种通过调动各种力量和资源达到“善治”的社会体制。因此,治理理论对我们调节政府、市场、市民社会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治理理论产生的目的是为解决西方治理困境,因而在运用于我国国家治理实践时需要充分考虑客观情况,不能一味照搬照抄。

(三)中国共产党治理理论对中国当代国家治理的引领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国国家治理理论创新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任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治理理论,提出了覆盖范围更广、涉及领域更深、更符合新时代中国国情的国家治理原则:在政治层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完善行政体制,实现依法治国,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在经济层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文化层面,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在民生层面,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制度,健全和完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制度。在国家安全层面,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在外交层面,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生态层面,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概而言之,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治理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符合新时代中国国情的治理原则,推动中国治理理论创新发展,引领新时代国家治理新征程。

三、文化育人:文化为国家治理奠定实践基础

国家治理需要制度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共同作用,而文化是制度的重要补充。国家治理说到底是由人来实现的,正如邓小平曾提出:“政治路线确立了,要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18]先进的文化有利于对人的塑造和引领,从而对国家治理的实践水平和实施效果起到促进作用。

(一)文化认同带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国家治理

在治理主体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国家治理需要人民基于共同目标达成共识,需要人民对国家治理的目标、过程、方式、效果认同和支持。一言以蔽之,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作为基础,难以达成一致的行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19]治理主体多元化要求国家能够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完成对某一领域或某一问题的治理,使“人人有责”“人人负责”“人人尽责”的理念入脑、入心。这种治理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发挥个体优势,实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这种设想可以说是美好的,但事实上,这种转化是比较困难的,需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共同理想和共同价值作为思想基础,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文化的作用就在于,在价值层面以“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通过引领多元主体对共同目标达成共识,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深层内核,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经验的凝练,也体现了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共同的文化历史让我们拥有共通的价值观,而共通的价值观是多元主体对话和合作的基础。价值观的通融是支撑国家治理有效推行的软性保障,能够保障国家治理在中华民族普遍价值共识中运行。事实上,国家治理不仅是对事务的治理,也是人心治理、引领群众的过程。文化以其“间接性”“渗透性”“隐形性”[20]的特性在这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正如美国历史学家道格拉斯·诺思所说:“意识形态是一种节省的方法。”[21]

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一个国家所倡导的主流文化背后是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不同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革命文化的当代阐释,为治理主体提供价值目标和心理认同基础。中国的国家治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下能够凝聚广泛共识,对富强、民主、自由、法治、和谐等共通的价值追求达成一致,奠定了国家治理的认同基础。因而,“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14]163。

(二)文化为国家治理提供精神动力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22]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历经千年延续至今,在历史长河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华民族拥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和精神动力。中华文化形塑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促使我们能够凝聚在一起,集中力量办大事,造就了一系列伟大壮举,令全世界震撼和敬畏。植根中国文化中的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等精神,对于一代又一代为国家奋斗的中国人而言有着相当重要的激励作用。

国家治理作为一项庞大、复杂的综合性事务,需要多方参与、共同协作、长期进行,仅仅依靠制度硬实力难以实现,必须依靠强大的精神动力来推动,而这种精神动力就蕴藏在文化中。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文化具有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和推动力,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使人民参与实践,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克服物质条件的短缺,努力完成使命。事实上,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的起点并不高,政治经济基础薄弱、国家庞大、人口众多等问题较为突出。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借鉴苏联发展经验到独立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走出了中国发展模式,从领导人的前瞻性认识到人民群众的积极实践,都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支撑。特别是中国近代以来的曲折历程促使中国人民生成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它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发挥着难以估量的精神力量。这是绵延千载的中华文化凝聚而成的中国精神,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断发展。

(三)文化为国家治理提供人才保障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人才支撑。国家治理现代化,说到底,是由人来实现的。一支专业强、素质高的人才队伍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人力保障。建设好人才队伍,不仅需要知识教育,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方面的引领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这就需要我们从文化中寻求支持。首先,文化有助于增强干部的道德品行。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实践需要思想道德品质过硬的人才,其思想道德水平影响着国家治理过程中的公平和正义。要想履行好党和国家赋予的责任,不负人民群众的期望,干部就需要时刻以道德约束自己。同时,干部的道德品质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能够激励更多人民群众投身到国家治理现代化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其次,文化有助于增强干部的理想信念。“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1]精神“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外界因素就容易影响内在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诸多典范能够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方面对干部加强引导,促使干部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而他们的良好状态也能起到社会示范效应,感染和带动更多人加入这一伟大事业。

结语

文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在历史、理论和实践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积极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利用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理论国家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谁远谁近?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