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舜徽先生的赠书

2024-01-20 06:34王建辉
书屋 2024年1期
关键词:书社文献学圆珠笔

王建辉

比较早的时候,读到曹聚仁先生的文章,将张舜徽先生与钱穆先生并称为当世两位国学大师。今天无事找资料,从书架的内层,翻出张先生的书有近二十种之多,还不包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先生的文集。先生精于“小学”,博通四部,一生有学术著作二十四部,约八百万字。我早年不大涉及张先生的学术领域,后来受老人的影响,对于国学兴趣大增。

签名本中最早的是1984年受赠的《史学三书评议》(中华书局1983年版)。不到两指宽、一手指长的宣纸小纸条上,先生用毛笔分两行写:“建辉同志指正张舜徽赠八四年春节。”年份是用小号字在签名之下又分两行写的,先生将纸条贴在右侧,我从报纸上剪了一帧张先生的工作照贴在下面,还夹了一张《长江日报》的剪报,内容是先生《说文解字约注》的出版消息。我当时是刚参加工作才两年的年轻人,先生七十多岁,是一位大学者,赠书给我这样的年轻人,还极谦虚地让我指正,即便是客气话,也体现了先生的风范。先生对于年轻人一向有关爱之心,我不过是一例而已。

第二本是《广校雠略》(中华书局1963年版),先生这回直接在内页背面右侧边上,用圆珠笔写上:“建辉同志 正之 张舜徽赠一九八八年五月。”这本书还有背后的故事。其时,我的同事胡光清正在做编辑史的研读,问我有无张先生这本书,我说我去要一本,便写了信索求。先生找出经历“文革”留下来的这一本,并签名赠送给我,我便转赠给了胡光清。胡光清说这本书很好,我就说那你还给我,他说做完了题目再还。做完这方面研究后,他果真还给我了。这样的事还有一次,我将一本朱东润《张居正大传》送给罗志田,过后我又找他要回来,因为这是我所在湖北人民出版社的底本了,当时需要再作为公用,只能出此下策要回来,好在志田兄没有计较什么。

第三本是《清儒学记》(齐鲁书社1991年版),先生同样用毛笔在小纸条上写上:“建辉同志存正张舜徽赠九二年冬。”先生在这年11月去世,这本书是他去世后由先生的子女转交给我的。在先生的遗体告别式上,张公子告诉我,他昨天去看望父亲,老人送我的书已题签,让他交给我,大约先生是要给我留个念想。想起先生生前将毕生心血凝结成的全部手稿与图书,捐赠故乡湖南省图书馆,在办完最后交接手续的翌日清晨,先生安然离世,让人不胜唏嘘。

再说一些其他书的故事。

有一本张著《中国文献学》,拟作为全国教材,要召开一个有关的评审会,张先生用历史文献所的公函请我这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参加,落款时间为1986年10月7日,同时送了这本书。还有一册《文献学论著辑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是不是这次会上送的,写到这里仍未想起来。

还有《旧学辑存》上、中、下三册(齐鲁书社1988年版)。有一天上午我到先生在华师东门口的家里,谈完事后他留我便饭。那时候交通不像现在这样方便,我从汉口跑一趟华师不是很容易。我说今天不在这吃饭了,我还得去系里办事。往常先生留饭,我通常是遵命的,饭是老夫人亲自做,老两口一直与子女分开生活。先生将这套尚未拆包的书送给我,用浓重的湘音对我这个湘籍老乡说了两句话,我一直都记得,一句是问我读不读得懂,我大概也是在这前后才涉及先生的学术领域的。还有一句是不签名了,我很少送人书,也不签名的。回家后我拆开纸包,把齐鲁书社寄书的名址剪下来,夹在书里以为纪念。这部书我还真好好读了,下册的最后一页,留有我用红铅笔划的几条线。

《爱晚庐随笔》(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我想不起我怎么会有两册。可能是先生送我一本,出版社也送了我一本。我留下的这一册里夹有王一方的一封信,或许可以解谜。信末说:“你信索的《爱晚庐随笔》近日才得手,翻看版权页才知只印了七百五十册,您独占了两册,好不惬意哟。”王一方当时在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工作,他给我找了一册。

在湖南出版的还有一册《讱庵学术讲论集》(岳麓书社1992年版),这本书我记不清来源了,却是我读得最认真的一部。现在翻看,在书的硬封内页、环衬以及内封上,我都写满了字。在张先生的“卷首语”上方,我用圆珠笔写了这样一句话:“《中国史论集》已并入此书。”我记得还给这本书写过一个书评,或叫读书心得,先后发表在《光明日报》和香港《大公报》上,后来收入我的一部书评集。这些,先生都不及见。

回头再说《广校雠略》。我在有张先生题签的相邻的一面,即下一页的正面,贴了张先生大致同时期给我的一封信,是先生用所在历史文献所便笺,用圆珠笔写的。先录这封信:“建辉同志:来函收到,承以有关古代学术博大的问题见询。大抵自汉代以来,便有博士之学与通人之学的区别。其时经有数家,家有数说,各守一家一说之议,列于学官,成为博士,史汉儒林传中人物,皆博士之学也。至于通人之学则不然,治经不守章句,不为烦琐,但以通大义为亟,若司马迁、刘向、扬雄、许慎、郑玄一流人物,皆所谓通人之学也。通人之学博大,博士之学限于一隅,即后世所谓专家耳。至于专精与博通之辨,早年我在《广校雠略》最后一篇中谈得很清楚,请参考。承索旧编《文献学论著辑要》,幸尚有存本一册,即以奉赠,请作为大家参考用。承示通史中、下册,本月底可出书。如已印出,即望告我,专此,即问近好。张舜徽5.18。”先生一代“通人”大家,談这个问题最有心得。信中所言“通史”,即先生所著《中华人民通史》,全书有上、中、下三册,是先生晚年的重要著作,据他自己称最看重这部书。先生出版的著作多竖排,他也要求竖排,这一部是横排的,因为这一部是写给人民大众看的,要尊重现代人民大众的阅读习惯。有人说先生一生的著作全部由毛笔撰写,但这一部是用圆珠笔写的,他说用圆珠笔写不要老上墨水。这部一笔一画十分工整的百多万字的手稿,我完好地保存着。信中提到《文献学论著辑要》,这让我想起原来是我写信向先生讨要的。

猜你喜欢
书社文献学圆珠笔
利群书社
利群书社
圆珠笔里隐藏的高科技
圆珠笔打造弹珠机
圆珠笔的发明与发展
圆珠笔的发明与发展
“夏译汉籍”的文献学价值
齐鲁书社
《伤科汇纂》文献学研究
《荀子》文献学研究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