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欣 朱玉洁 张艳钦 陈子怡 王敏华,2 董建文,2*
(1.福建农林大学 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国家林业草原森林公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2)
近年来“公园城市”理念成为新时代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方向,完善公园体系有利于开创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路径[1]。公园承担着城市的游憩功能,营造高品质的游憩空间能够吸引居民驻留、交往,促进户外活动的发生并形成“一加一等于三”的正效应过程[2]。开展公园游憩空间的研究,有利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与全民休闲环境生活品质的提升。
最早由台湾学者将英文“Recreation Space”译为“游憩空间”,泛指人的消遣、游玩、社交的场所[3]。公园的游憩空间指具备游憩功能的公园空间,可以界定为处于公园中的,游憩者可以进入的,具有休息、交往、锻炼、娱乐、购物、观光、旅游等游憩功能的开放空间、建筑物及设施[4]。目前,针对游憩空间的设计、活动、人群分析等相关研究不断增多,本文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系统化梳理当前针对公园游憩空间层面的研究现状、热点与知识缺口,以期对未来游憩空间体系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本文选取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辑作为国内外文献数据的检索平台,时间范围限定为2003—2023年。其中,英文文献检索式为:TS=(Recreational Space OR Recreation Space) AND TS=(Park OR Parkland) AND LA=(English) AND DT=(Article OR Review),剔除与本研究无关主题,共获795篇英文文献;中文文献检索式为:主题=(“公园”)AND(“游憩空间”),剔除无关主题后共获648篇中文文献。
由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教授研发的基于JAVA平台的CiteSpace软件可实现对研究领域现状的解读与未来发展方向的预见[5]。本文使用CiteSpace 6.2.R3,通过设置相关参数得到发文量、关键词聚类时序图谱、关键词突现等实现公园游憩空间文献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图1显示,国内外文献的发文量呈稳步增长的总体趋势,说明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园游憩空间的关注度仍在增加。根据年度发文量可将公园游憩空间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初步发展阶段(2003—2011年)。该阶段文献数量较少,但国内同期发文量基本高于国外。由于城市化的扩张人们逐渐意识到公共开放空间的游憩价值。波动发展阶段(2011—2016年)。该阶段文献数量为波动增长,国内外同期发文量逐渐持平,其中2014年发文量明显下滑,出现短暂的停滞期。快速发展阶段(2016年以后)。该阶段文献数量大幅增长,说明游憩空间逐渐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国外同期发文量明显增加并赶超国内,发展势头迅猛。
图1 2003—2023年国内外公园游憩空间发文量年度分布
研究热点是指在不同时间阶段广泛受到关注的专题或问题,而关键词是对研究内容的高度凝练与概括[6]。因此,利用CiteSpace软件统计出国内外相关研究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性,为进一步研究各类主题的演变趋势,设置相关参数,生成10个聚类,聚类标签的次序与关键词规模大小及重要性成正比[7]。在此基础上生成国内外公园游憩空间相关研究的热点聚类时间,有助于分析主题的演进历程与时间跨度。
2.2.1 国外研究热点
如表1所示,国外研究中出现的高频关键词主要集中于游憩行为与偏好,如体力活动、健康等。同时游憩服务、游憩空间分布与功能提升也是研究的重点,如成效、生态系统服务等。而中心性作为反映关键词重要性的重要指标,在国外研究中数值较高的词汇包含公园、成效等,且起始年份较早,说明在公园游憩空间相关研究中持续关注度较高。根据研究WOS数据库热点聚类时间(见图2),并结合高频关键词的统计结果,分析不同时期的公园游憩空间研究发展情况。
表1 WOS数据库中公园游憩空间研究高频关键词
第一,在游憩行为与偏好方面包括建成环境、体力活动、环境正义、开放空间、城市公园、心理恢复六个聚类。2003—2011年,研究倾向于讨论儿童[8]、老年人[9]等不同群体的游憩行为与偏好,评估游憩空间的价值,以此鼓励社会重视以自然为基础的游憩活动。2011—2023年,游憩空间对人们休闲生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研究转向深入探讨人群游憩行为与偏好的量化和具体方法,以促进人类—环境的相互作用。如Zhang等[10]将居民在城市绿地中的游憩需求量化,确定景观连贯性与植被是影响公园整体游憩适宜性的最相关因素。同时,针对公园空间的要素研究不断细化,如在植物配置方面Sadeghi等[11]探究不同收入水平地区的主动娱乐与被动娱乐偏好,以居民理想的娱乐模式为指标来评估种植设计。近几年更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Song等[12]认识到城市公园是居民可以进行游憩活动的空间,分析用户拍摄于园中的社交媒体照片数据,以对比居民与游客不同的行为模式差异。可以看出探究公众游憩行为偏好是提升公园游憩空间的美学质量与游憩功能的重要思路。
图2 WOS数据库中公园游憩空间研究热点聚类时间
第二,在游憩服务方面包括绿地、户外游憩、开放空间、蓝色空间、心理恢复五个聚类。2003—2011年,研究多倾向于改善自然环境的生态效益与提供游憩功能的社会效益,提倡充分利用开放空间、废弃空间或荒地,运用景观的手段将其改造为绿地。如Siikamaki等[13]总结出棕地改造面临改造成本高导致的资金短缺、修复、土地征用、重建和长期维护四个问题,并提出对应解决思路。2011—2023年,公众对游憩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未来更需要完善综合经济、生态、精神等多方面的社会效益,如何平衡游憩价值与生态价值成为新的关注方向。宏观层面上,Massoni等[14]从市域角度对城市绿地中的游憩服务进行评估和分类,讨论城市绿地结构多样性指数的潜在扩展内容,提出未来可涵盖墓地及城市周边森林等更广泛的绿地空间来提供游憩机会。中微观层面上,Grzyb等[15]为提高空间使用效益,识别出如天气变化、空气质量等短暂因素而产生的城市滨河空间游憩模式差异,结果显示不同河岸景观可以形成生态和社会功能的季节性波动,以此为管理依据有助于缓解游憩活动与河流恢复力的冲突,为完善游憩服务体系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
第三,在游憩空间分布与功能提升方面包括建成环境、体力活动、户外游憩、农田、蓝色空间五个聚类。2003—2011年,儿童健康、肥胖等问题成为社会议题,社区公园等邻里空间逐渐受到重视。学者们认为过去常常忽视这类面积较小的空间,导致其功能缺失与管理不当,急需进行合理利用以吸引居民进行休闲活动,如Freestone等[16]呼吁为旧城市公园实现新的休闲机会,建议将社区内部的储备空间作为游憩场所,使居民可以进行运动、农业种植等活动。2011—2023年,由于不断变化的城市环境与有限的空间承载力,研究一方面拓展到探讨公园游憩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如Gu等[17]转向评估郊野公园的空间可达性,将道路网络和公共交通站点整合到郊野公园中。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开发和管理公平高效的公园系统。另一方面对公园内部空间的功能提升同样引起重视,学者针对游憩空间的用户参与设计程度[18]、设施使用程度[19]等情况展开讨论,提出优化内部空间的相应功能,实现游憩空间的有效利用。
2.2.2 国内研究热点
近年来我国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公园作为其中承载游憩功能的重要公共开放空间,在满足城市建设与发展、人民游憩需求等方面仍有待完善。如表2所示,高频关键词研究方向主要体现在游憩需求,如游憩、游憩需求、儿童等方面;其次关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等游憩空间景观策略与包含游憩空间、城市公园等游憩空间利用与管理也形成一定的研究主线。其中,中心性超过0.1的包括游憩空间、游憩、城市公园、风景园林、游憩需求,说明城市公园中游憩空间的需求研究已形成一定的研究基础。以下结合CNKI数据库热点聚类时间(见图3),分析国内的公园游憩空间研究阶段。
表2 CNKI数据库中公园游憩空间研究高频关键词
第一,在游憩需求及偏好方面包含城市游憩、游憩、城市空间、城市绿地、儿童五个聚类。2003—2012年,国内对于游憩者的心理需求、不同群体的游憩行为等方面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评价方法多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如冯维波等[20]对游憩空间进行定量评价,并形成城市游憩空间的评价指数分布,探讨游憩者评价指标与游憩空间品质的关系,以此了解城市居民对不同类型游憩空间的偏好。但总体而言,以公园游憩空间为研究对象的成果较少,多数研究将其纳入城市游憩空间类型成为其中的一部分,针对性较弱。2012—2023年,国内经济持续发展伴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居民的日常游憩需求显著增强,人们逐渐认识到公园游憩空间所承载的重要作用。在实证研究中如于冰沁等[21]探索居民对社区公园的游憩感知满意度影响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改善社区公园的游憩空间景观。近年来研究方式也不断创新,运用GIS平台[22]、多源数据[23]等进行评价,为细化人与公园空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第二,在游憩空间景观策略方面包含游憩空间、城市游憩、风景园林、优化策略、规划设计及策略六个聚类。2003—2012年,学者们从城市整体结构的角度展开,如肖贵蓉等[24]以大连市为例,分析了其游憩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探讨理想的城市游憩空间结构模式。且不同于国外多集中于社区公园等较小的空间,国内针对城市综合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不同类型公园亦有多方探讨,但尚未形成系统化研究。2012—2023年,公园承担更多的服务功能,设计师更需思考如何满足居民游憩需求并维持好自然环境。但目前缺乏针对公园内部的定量设计指标,对游憩空间的设计多停留在考虑游人活动规律及相关任务书要求上[25],因此景观策略也是近年来学者研究的重点。如马唯为等[26]提出通过空间氛围把握与意向要素选择来研究公园绿地空间的设计方向,并针对不同类型公园提出相应策略以满足当代发展要求。同时,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发展及开放三胎等相关政策的提出,精细化也是未来的设计趋势,如郑昕怡等[27]针对儿童这一群体,总结相关案例研究与实践经验,强调儿童游憩空间的重要性并提出规划设计建议。可见学者们积极运用理论研究指导实践设计,进行基于不同空间类型、不同人群类型等方面的多维度考量。
第三,在游憩空间利用与管理方面包含城市游憩、上海、北京、城市空间、城市绿地及可达性六个聚类。2003—2012年,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大城市发展机遇,整体思路正由单纯追求经济转向全方面完善[28],而游憩空间配置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成为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一环,由此研究思路多为学习发达地区经验、对比并开拓城市游憩空间建设新思路,北京、上海等城市成为学者热议的重点。相较风景名胜区、商业游憩空间等,城市公园的游憩功能引起学者关注,如张海霞[29]通过梳理西方学者对游憩供给与政策的发展过程,提出我国未来的发展应当以城市公园为公共游憩供给的主要空间载体,设计游憩空间,开发游憩活动。研究虽从整体的城市服务功能角度出发,但最终落脚点仍是关注城市公园的重要性。2012—2023年,国家提出美丽中国等生态发展理念,学者一方面针对国外发展思路进行剖析,如魏峰群等[30]通过分析美国发展经验,发现我国城市内部建设中存在公园游憩空间类型较少、居民游憩体验一般、空间利用率有待提高等问题,以此提出我国未来的游憩空间发展理念。另一方面,生态游憩空间的利用也受到重视,包括空间分布特征[31]、游憩服务供需平衡[32]等方面,不断推动空间优化。2019年后,国家提出建设公园城市反映出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后疫情时代更是使得公园承载更多的游憩需求,学者尝试讨论大城市的公园游憩空间可达性格局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小城镇的发展受到关注,新的研究正探讨如何实现在不大拆大建的基础上,盘活现有的空间资源。
关键词突现是指通过统计某个时间段各个词语出现的频次,提取出频次突然增多的关键词来推测某一阶段的研究热点,帮助了解该领域研究的未来趋势[33]。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的默认设置,得出WOS与CNKI数据库中突现率较大的25个关键词。如图4所示,国外突现率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关键词包括建成环境、休闲、特征及城市公园,说明这些突现关键词的相关研究方向是公园游憩空间领域要持续关注的问题。从2020年至今突现词有社交媒体、健康效益、城市公园、质量及模型,表示由于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与疾病谱不断变化等原因,城市公园的社会效益受到重视,学者运用大数据、构建评价模型等新型技术更全面客观地进行量化评估,包括游憩空间质量、健康效益等方面成为近年最新研究趋势。
图4 WOS数据库中关键词突现情况
图5显示国内突现率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关键词有游憩、郊野公园、优化策略、游憩需求、公园城市、评价体系等,表明学者对公园游憩服务评价与设计优化等方面保持较高关注度。公园城市、评价体系、国家公园、公平性等关键词延续至今,意味着国家公园、公园城市的建设是新兴关注问题,学者探讨的重心也由过去的生态游憩服务等方面转向追求实现公园游憩空间的多元价值。因此,如何发挥公园游憩空间的多方效益以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精神需求,仍需深入思考。此外,公园游憩空间的评价内容不断细化,包括其功能、可达性、供需能力等方面也将成为重要研究方向。
图5 CNKI数据库中关键词突现情况
本文通过对公园游憩空间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与定量分析,发现国内外的研究发展阶段较为相似,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尤其2016年以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发文量增幅明显,说明针对该领域的探索找到了新的思路与热点。国外学者普遍关注游憩行为与偏好、游憩服务及游憩空间分布与功能提升三个方向,且近年来重视运用大数据、构建评价模型等新型技术与方法进行量化分析,公园游憩空间的质量评估、健康效益等方面成为热点趋势。而国内学者研究集中于游憩需求及偏好、游憩空间景观策略及游憩空间利用与管理三个方面,未来研究趋势倾向游憩服务评价与设计优化,并针对如空间功能、可达性等评价内容展开进一步探索。尽管公园游憩空间的相关研究在近二十年来已取得丰富成果,其空间内涵、评价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成为学者关注领域,但仍存在一定问题有待改善:一是理论构建尚未健全。早期国内外均倾向于从城市或生态角度调查游憩空间,而公园作为其中一环,其研究概念界定、空间分类体系、游憩价值评估等方面仍有较大完善空间。二是研究视角有待深入。现有研究成果不断增多有益于突破创新,但整体较为发散,缺乏明确的发展脉络引导领域研究向纵深发展。三是实践应用有待拓展。现有案例多考虑公园空间的游憩功能提升,规划设计缺乏辨析游憩空间与其他公园空间、不同类型公园的游憩空间等特点,成果针对性不强。结合以上问题与我国当下的社会需求,可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展望:
(1)研究对象强调公园内部游憩空间。公园尺度的游憩空间成为当今居民日常休闲生活的重要场所,需结合时代发展前景探索公园游憩空间的基本范式,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等公园的具体问题进行突破,从游憩空间的概念到规划设计,再到管理举措分析,构建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以指导实践。
(2)研究视角注重人类品质提升。游憩空间是居民接触自然、享受户外活动的重要媒介,应精准响应使用人群的偏好,未来可从人群需求、健康福祉、空间质量评价等方面入手,并将成果作为景观策略研究的依据,发挥公园游憩空间的最大化效益。
(3)研究方法转向综合多种学科视角。目前国外的研究进程加速,国内要认识到在主客观结合定量方法、多时空多尺度研究、综合实践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与国外的差距,学习其相关经验方法;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应搭建多学科平台探索不同方法技术与相关模型,促进精细化的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