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汕头市澄海华侨中学 李凡
学习是一个认识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学效果最终由学生体现出来,唯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和实践才是最有效的,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一直在思考并努力摸索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试卷讲评方法,就“小组合作学习在政治科讲评课中的有效运用并提高讲评课的有效性”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通过“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构建学习共同体,并借助“合作学习小组”发挥在讲评课前促使学生自我分析、课堂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在高三政治课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打破传统的学生上课一人一个固定座位,孤立一个人学习的状态。它是一种体现学生自主、互助、合作的学习形式。首先要在班里进行科学分组,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形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很多老师都提出按照“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也就是要兼顾不同知识水平、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性别等因素进行分组,而各小组之间水平保持较为均衡的状态。但笔者在具体实践中,很多学生提出按相邻座位组队更易随时随地进行交流,而且同学之间相对比较熟悉,配合比较默契,笔者接受学生的意见进行分组,因为小组合作最重要的前提,是要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学生愿意讨论,也感到安全和期待进步。
分组方法如下:两后三排共六人为一小组,课堂讨论环节可以打破固定座位,站立聚拢或挪动位置,在课堂里面活动起来;小组推选一位同学当任小组组长,协调以后的分工讨论活动,但每次发言都由小组集体讨论后由小组成员轮流发言,组长不包办;让学生给自己的小组命名。这其实也是一种有效的团队建设活动,有利于学生尽快树立团队精神和形成团队协作能力。这一环节一下子调动了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的新奇感和热情,体现学生的创造性,而且这些很喜感的组名也经常让学生爆笑,在活跃课堂气氛方面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常学生在考完试之后,最热衷于校对答案、估分,考试后不分析、不思考、不归因,依赖老师纠错,依赖老师分析讲解。缺少一种自我反思、自我解决、自我提升的习惯和空间。依托合作学习小组这个抓手,可以促使学生课前开展对试卷的自我分析和自我反思。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早读通常是进行选择题训练,训练一结束,由课代表公布正确答案,全体学生参与,统计错答率较高的题目和选项;再由学生确定需要在课堂讨论和探究的题目;接下来由课代表将题目分配给各个小组。每个小组对负责的题目进行讨论,分析得分率低的原因,是基础知识不扎实,是审设问不清晰,还是未能全面、准确、深刻把握材料?同时讨论如何向其他的同学“讲评”清楚。由于小组成员都是前后排的同学,可以利用课间等零碎时间讨论,比较可行,重要的是通过对错题课前的自我归因、自我反思、自我分析,学生逐渐养成自我解决问题、自我学习的能力。当这样一群求知欲强、有共同奋斗目标的学生聚到一起时,他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了解到了新的思想和方法,通过集思广益,学生之间互帮互助,有效地纠错、防错,促进学生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这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而且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效果远远比教师自己讲要好得多。教师适当的自我解放带来的却是学生的长足发展。
通常很多教师会先简单说一下考试的总体情况,把错误比较集中的题目讲一下答案、讲一下思路,讲评就算结束了。这种试题讲评的方式,还是一种“灌输式”的讲评方式,教师就题讲题,学生被动、无目的地接受。这种“结论式的学习”长此下去,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学习积极性不高,自己做错的听、没错的不听。课堂效率很低,更难以谈得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而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转变课堂上的“结论式学习”为“探究性学习”。题目都是学生已经做过的,经过小组的讨论、反思,学生已经有自己的想法,小组讨论也已经形成对题目的一些解答方法和思路,课堂上教师大可不必大包大揽,把题目的结论性答案输送给学生,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讲。首先要选好典型试题,教师在多媒体上显示出错率高、典型的、有讨论价值的题目。接下来,由分配到题目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把审题和解答题目的思维过程分享给其他小组的同学——充当“小老师”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小组代表如果表述不够完整,小组其他同学要及时作补充。最后,小组分享结束之后,其他小组如果对解说过程或解答方法有疑问、有异议,可以提出,由分配到题目的小组作解答;或者其他小组同学有更好的解答方法,也可以及时补充分享。
总之,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同伴互助和讨论、交流,思想的碰撞,更容易达到“理越辩越明,道理越讲越清”的效果,促使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更为落实,促进学生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而掌握了自我学习的能力。实践证明,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课堂上学生参与度更高,通过学生的争相补充,课堂学习氛围热烈,改变了“一言堂”的课堂生态。实现了试卷讲评效果的最大化,提高了政治课堂的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