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新瑜
经济金融研究围绕的对象是人类经济行为。该领域伴随探讨各个主体的决策、道德判断、信息处理和沟通以及不同主体如董事会、委托人、监管层、管理层、投资方、消费者等各个经济主体相互作用影响而产生交流的问题。
传统的财务舞弊研究通常侧重于使用统计和财务分析方法来检测异常模式和不规则行为,例如通过审计程序、财务指标的分析、模型构建等手段。这些方法往往基于假设,认为经济主体在决策过程中是理性且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而着重于宏观要素的研究会轻视微观个体决策中的行为及心理方面的影响。
舞弊者舞弊行为的驱动来自于非理性思考及人性推动,对非理性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增加新的财务舞弊研究角度,拓宽研究的广度,从行为经济学视角入手,研究者会更加注重个体决策中的心理因素和非理性行为。这种研究方法从微观层面强调个体在面对财务决策时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和情感驱动,不受制于传统理性决策模型的约束。
将行为经济学运用到财务舞弊的分析可以揭示非理性决策的本质,深入了解非理性决策的认知偏差,提高财务舞弊预测准确性,有助于发现财务舞弊的早期迹象,因为它考虑到了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决策过程,对管理层行为的深入分析可以提高对财务舞弊风险的识别和预测准确性。
社会心理学家Festinger(1957)在其著作《When Prophecy Fails》中首次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解释了管理层在处理财务信息时可能出现的认知不一致。在财务领域,这种失调可能体现为管理层对公司状况存在不同的认知,从而推动了财务舞弊的发生。以色列心理学家Kahneman &Tversky(1974)认为在面对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个体倾向于采用启发式进行决策。Loewenstein &Tversky(2008)指出,行为经济学并非对新古典经济学思想的完全否定,而是对标准经济理论关于人类行为的某些公理性假设进行的修正,以更贴近真实世界的人类行为。这一修正旨在提高经济学对现实舞弊情况的解释力。Hwang &Chen(2018)通过对美国、中国及中国台湾省的问卷调查,深入研究了文化因素对舞弊成因的影响,尤其是人情关系和会计舞弊之间的关联。舞弊者可能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信仰和态度,使其与他的行为保持一致,从而减轻对不一致感知的不适感。Ramamoorti(2019)从犯罪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行为科学角度提出,舞弊行为的防范和治理应该关注潜在的行为动机,即舞弊者和治理责任人的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和行为模式符合行为经济学中奖赏和惩罚对行为塑造的影响。陆建桥(2002)指出盈余管理的本质体现在以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为前提,管理层对不同会计政策的选择,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泰科为了规避连续三年亏损被监管层暂停上市的风险,上市公司会选择以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方式调减当年利润,从而促使下个会计年度盈利。吴联生等(2004)提出,会计规则执行者不仅是理性的经济人,更是具有自我人格特征和独特文化背景的社会个体。他指出,人类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有限性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的非过失性失真。陈艳(2006)从人性的复杂性出发,分析了CEO 通过重复的舞弊模式表现出行为的重复性,这符合行为经济学中对奖惩机制和行为习惯的理解。他可能在过去的舞弊行为中获得了某种奖励,驱使他重复这种行为。叶德珠等(2008)基于亲组织动机视角,采用情景模拟,发现亲组织财务报告舞弊与组织认同正相关,其中道德辩护与负性情绪在链式中介效应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投资者可能受到乐观偏见的影响,倾向于忽视公司高管的不道德行为,因为他们期望投资能够成功。群体思维也可能导致他们与他人一致,忽视不道德行为,以避免与群体不一致。苟业红和黄映君(2020)认为董事长和财务总监的“关系”与舞弊可能性正相关,风险管理及信任度进一步提高了这种“关系”导致舞弊可能性。
从国内外对于行为经济学以及财务舞弊相关研究可以发现,不同于传统的财务舞弊研究主要基于传统经济学理论强调理性决策和市场假设。行为经济学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通过关注个体的非理性行为和心理因素,更深入地理解和解释公司财务舞弊的发生机制。本文旨在探讨行为经济学在公司财务舞弊分析中的应用,从而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启示。
2002 年是美国会计丑闻之年,也是在这一年美国政府颁布了萨班斯奥科斯利法案,整个危机为美国经济带来了超过370 亿美元的损失。以安然财务欺诈为起点,将环球电讯、世界通信、施乐等一大批企业剧情牵扯在内。其中全球综合性、制造及服务公司泰科国际集团也被曝出45亿美元的债务漏洞和超80亿美元的隐藏支出。泰科首席执行官科茨洛斯基在其间谋取6亿多美元巨额非法收入。
泰科国际有限公司(Tyco International Ltd.)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全球性的多元化跨国企业。公司1999年的营业总额为225亿美元,2000年达到289亿美元进入世界五百强,被誉为纽约证券交易所盘中增长最迅速的公司之一。
在1992年至2001年的十年时间里,泰科以600多亿美元的总价收购了超200家公司,最重要的收购,包括曾是全球500 强之一的瑞凯公司(Raychem)、富国集团旗下的银行安保系统公司,还有著名电子元件供应商安普公司(AMP)等,并购一向是企业扩张最迅速的途径。
1993年时泰科集团年净利润不超过9900万美元,市值19 亿美元。其扩张来自其CEO 科茨洛斯基运作,1975 年科茨洛斯基以会计师身份入职泰科消防部门,一路披荆斩棘最后成为整个集团的首席执行官。他最喜欢跟投资人讲自己从一位工人穷小子奋斗成大公司CEO 的奋斗史,以及自己立志将泰科打造成新通用电气的雄心壮志。同样泰科确实让华尔街投资人们看到了其成长为比肩通用电气这样大规模集团的可能性,泰科也通过华尔街的投资不断收购新公司,且每次收购的子公司都能迅速成为他的赚钱机器带来大笔收益。
泰科集团1999 年4 月完成安普公司收购。1999 年8 月完成瑞凯公司的并购也通过子公司的超预期业绩,1996年已经上市24年的泰科,入选了标普500 综合指数。而泰科也在21 世纪之前发展为一家多元跨国大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元件制造商、防火系统和电子安全服务生产商、流量控制阀门制造商,海底通信系统服务商,其经营机构遍布全球100 多个国家,雇佣员工超26 万名,跻身全球500强公司榜单。
而在繁荣的背后舞弊埋下的种子已经开始发芽。1999 年某对冲机基金董事长撰写一篇名为泰科的泰坦尼科号的文章,他质疑许多被泰科收购的公司利润总是在收购前一段时间发生不正常的猛降,随后又在被收购后突然暴增。
在文中他指出安普公司在1999年第一季度负利润之前,一直保持近1 亿美元的稳定季度利润。在1998 年第四季度获得了8500 万美元的利润,但收购前夕安普稳定的季度利润折现后,利润突然转为负1200 万美元,更为存疑的是其又在收购后垂直上升为2.45 亿美元。瑞凯公司存在类似情况,1998 年后三个季度和1999 年第一季度,瑞凯所获季度利润分别为2500万美元、6400万美元、5500万美元和5500 万美元,然后在收购前夕突然降为负4800万美元,如此重复明显的手法让人存疑。
其文章中指出泰科之所以能实现这种奇迹的增长,是因为使用了会计手法短期创造高额费用。通过秘密准备科目来降低利润,秘密准备是八大准备项目之外,派生出了第九类准备科目。准备项目本身的计提是对尚未发生,但可能将要发生的费用,也就是对未来的费用进行计算和提取。既然是未发生的费用就必然存在估计数,对资产价值的低估或对负债的高估会相应加大费用和损失,从而减少当期报表利润与实际利润产生差距,这将形成一个报表上无法体现的秘密准备,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秘密准备的账目操作就是心术不正的公司以谨慎性原则为借口,对利润进行操纵的会计手段。泰科公司1998年至1999年的财报显示其一直保持稳定的销售成本率,但利润激增的1999 年第二季度销售成本率却骤降为历史最低水平。由利润表可知销售成本率骤降,是因为安普在1999 年第一季度时计提了巨额的存货减值准备,提前释放了本应属于第二季度的销售成本。而瑞凯除了秘密准备外,还被泰科要求在合并前支付尽可能多的账单,无论账单是否已经到期,提前支付的款项大约在5500万美元至6000 万美元之间,极大打压了瑞凯公司的当期利润。
然而这篇文章并未能引起注意,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随后为泰科开出了一切正常的诊断书,在对泰科的会计记录进行了调查后,SEC 发布调查报告称,泰科的会计处理虽然激进,但在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范围之内。按照一般公认会计原则(GAAP)的规定,采用购买法时,被兼并企业在购买日后实现的利润才可以与购买方的利润合并,同样被兼并企业在购买日前发生的损失也不需要纳入购买方的合并范围,SEC认为泰科的操作符合该项规定。
逃避过SEC 监管的泰科公司也在之后愈发肆无忌惮。2001年6月,泰科对犹他州最大的金融机构CIT 公司发起了并购,CIT 是一家创立近百年的金融老店,效益一向优秀,2001年第一季度实现了1.59亿美元的盈利。在泰科并购前的两个月,即4月和5 月,CIT 突然亏损了7800 万美元,在合并完成后的4 个月中又实现了2.525 亿美元的盈利,是合并前5个月的3倍多。相似的会计手法和数据再次重演,即在5 月份便计提了信用损失,准备1.48 亿美元和合并重组准备5400万美元。此前整个第一季度CIT 也不过计提了6800 万美元的信用损失准备,科茨洛斯基为首的泰科高管们将这种手段美化为财务工程,舞弊行为愈发频繁。
一次次财务舞弊后,2001 年年末时,泰科的市值已近千亿,年净利润超过50亿美元,在行业内仅次于通用电气,从1993 年的9900 万美元净利润到2001 年的51.49 亿美元净利润,9 年间5065%的奇迹增幅,还让泰科成为了《时代杂志》报道中所说的超增长率公司。然而,立足于海市蜃楼的科茨洛斯基还在进行展望未来之时,安然丑闻发生了。泰科的投资人此时从泰科的投资中感知到了相似的财务隐患,信任危机逐渐产生,科茨洛斯基不断将投资人的质疑斥责为毫无根据的猜测,大家对他的行动开始了应对措施。
2002 年1 月曾梦想建立伯克希尔撒韦第一超大型企业联合体的泰科突然宣布把公司分为4 家独立公司,安保系统、电子零件制造和光纤网络业务为一家,医疗保健部门为一家,防火设备和金融部门为一家,塑料业务单独为一家,并将这四家独立子公司谋求出售。该决策公布后有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塑料部门的审计存在大问题,泰科希望通过将其出售来削减其230 亿美元债务中的110 亿美元,以增加公司现金流,随后自曝其短的泰科股价一路下跌。4 月份科茨洛斯基宣布放弃该分拆计划,转而谋求子公司CIT 的单独上市预期,由此筹集50亿美元,然而此时任何补救都为时已晚,这项决策反而更令投资者质疑公司战略的严肃性。
1995年科茨洛斯基担任CEO后在纽约设立办事处进行了人员调动,并以此为由设立了福利补贴政策,按证监会要求,若该政策只涉及少数高层,就必须进行非常详尽的公开披露说明,但是涉及大范围人员时则被视为非歧视性,无需披露。科茨洛斯基向董事会提交了一个大范围调动计划,并获得了通过,但私下却执行了相反的计划,通过该计划科茨洛斯基得到一套价值高达6801 万美元的豪宅,在发现无人追责后,1997 年如法炮制一个佛罗里达州迁址计划,再次为少数高管谋得了巨额利益,包括CFO 沃茨,他深知要想别人保守秘密,必须将其也变成秘密的一部分。
沃茨通过此次计划获得了公司下发的2100万无息贷款,在沃茨偿还了其中的极小部分后,科茨洛斯基便未经董事会决议擅自豁免了余下部分,豁免的名义层出不穷。比如说2000年为了庆祝泰科旗下某子公司的成功上市,科茨洛斯基便豁免了沃茨首席法律顾问贝尔尼科、薪酬委员会主席沃尔什等重要高管的9600 万美元贷款。豁免时,科茨洛斯基让高管们都签署了秘密协议,规定绝不可泄露任何关于奖励的事情,不然就没收奖励。在9600万美元的诱惑下,职业道德变得形同虚设。
在泰科公司的欺诈丑闻曝光之前,普华永道的合伙人斯卡佐负责审计业务。在与KEL 项目相关的文件中,有长达26页的详细记录,记录了高管如何使用KEL的贷款,其中包括各种与公司经营无关的开支,如“建酒窖”“游艇”和“宝马汽车登记费”等。然而,斯卡佐未能识别或重视这些审计线索。
在随后的几年里,公司高管继续滥用这些贷款计划,但这些滥用行为从未引起注册会计师的关注。美国的审计准则由美国审计总署发布,明确规定在审计会计报表时,审计单位有责任发现和报告可能导致会计报表严重错误和舞弊的审计线索,然而普华永道依旧给出了无保留意见。
2002 年安然风波余震威力不减,无数公司人人自危,但科茨洛斯基的贪污行为依旧猖獗,未经董事会同意为沃尔什开了价值2000万美元的中介费,但对这种支出处于敏感期的董事会终于提高自己的监察力度,发现这笔巨款竟没有得到授权,开始对科茨洛斯基进行调查。
然而调查结果还未出,6 月1 日曼顿地区检察官已经监控科茨洛斯基过去10 个月内购买价值1300 万美元的雷诺阿与莫奈的名画逃税100 万美元,涉嫌逃艺术品消费税需接受调查,但由于科茨洛斯基并未及时通知董事会配合司法调查,泰科陷入被动被质疑,存在妨碍司法公正行为,这100 万美元成为了撕开泰科财务工程遮羞布的切口。6月3 日长久以来如同隐形的泰科董事会才正式解雇了科茨洛斯基,但此时不可挽救的后果早已酿成,科茨洛斯基、CFO 沃茨、薪酬委员会主任沃尔什和首席法律顾问贝尔尼科先后被告上法庭,科茨洛斯基与沃茨的罪名最为严重,被指控非法敛财超6亿美元,有贪污舞弊,共谋巨额盗窃,伪造公司支出项目和非法出售股票等多项罪名,被判处25 年有期徒刑,展示时限为8年零4个月,科茨洛斯基从美国最具有开创精神的CEO,变成了美国10 年来最贪婪的10个CEO之一。
随后SEC、纽约地区法院、能源及交易委员会等机构纷纷介入对泰科调查进行诉讼。泰科的评级也不断下降,最终2002年总亏损额接近100亿美元,门窗揭开才能更好的治愈,泰科相比安然还是幸运的,还处于能够治愈的阶段。科茨洛斯基被检察机关提起刑事诉讼后,泰科董事会同样对其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其归还1997年至2002年期间在泰科获得的5 亿美元收入,随后董事会撤除60 多名高管,股东大会又发起了董事会换届决议,原董事会成员全部出局。此后泰科开始不断剥离子公司求生,截至2004 年年底,泰科共剥离了21 项,清算了4 项非核心业务,不停的剥离后,泰科终于在2007年完成了2002 年初制定的一拆为三的计划,逐渐恢复了平稳的现金流。2003年12月科茨洛斯基在第一次假释申请失败后,第二次申请假释,在假释听证会上曾拒不认罪的科茨洛斯基以沉痛的语气对假释小组成员说:“我所做的是贪婪的行为,我无法说清楚我有多么抱歉以及我有多么后悔。”
1.从管理者层面分析。CEO 兼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科茨洛斯基公开场合最喜欢重复“财富是普通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在不断向华尔街和媒体讲述工人阶级穷小子奋斗史的同时,科茨洛斯基名下房产已遍布纽约、新罕布尔南塔基特以及伯科利,私人飞机、游艇应有尽有,还成为了两支橄榄球队的股东,花费数百万美元举办生日派对。美国心理学家威廉·玛斯特森在20 世纪初的一项研究中提出了“心理反应测验”(Polygraph Test)的概念,他认为当一个人感到自卑时越心虚的部分越重复,意味着当人在陈述中提到涉及到他内心感到不安或自卑的部分时,他会更倾向于反复强调、重复表达,以试图掩盖或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出生寒微的科茨洛斯基不断强调财富重要性,对财富的偏执也为其舞弊提供了动力,而其之后的奢靡作风也在印证其奋斗的动力是超额的财富。泰科国际公司高管奢侈作风从前任CEO 加奇亚诺时就已形成。加奇亚诺任期时泰科不过是一家中等规模的公司,然而他本人同样享受奢侈的生活。加奇亚诺是许多高级俱乐部的会员,并堂而皇之的让公司报销会员费用,因为这些都是为了公司业务的必要社交,他还拍板让泰科购入一架豪华飞机,美其名曰公产,但真正使用的也不过是他和少数几名高管而已,当时还是普通员工的科茨洛斯基已然将其作为奋斗的目标。
通过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就可以侧写推演科茨洛斯基的舞弊动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们在面临不一致的信仰、态度或行为时会感到不适,他们会试图通过改变信仰、态度或行为来减轻这种不适感。道德发展理论认为人们的道德观念在逐渐演变和发展,舞弊者可能处于不同的道德发展阶段,这可能影响他们是否倾向于不正当行为。科茨洛斯基在受到金钱奢靡和不当的公款消费冲击时,面对诱惑他选择用改变道德尺度是非观来减缓不适感并为自己的奋斗寻找了畸形的方向。而其财务出身也为他未来进行舞弊奠定了基础。审计工作者应该从他的出生以及心理因素进行审计工作的推演和调查。
行为心理学家Skinner强调个体的行为受到环境刺激和奖惩的影响时行为的重复模式以及如何通过奖惩来塑造和改变行为。而科茨洛斯基通过秘密准备重复的舞弊模式充满了违法者犯罪时反复使用同样的手法犯罪的行为侧写,当被收购公司财务报表业绩每次都发生不合理的似曾相识的变动,审计方就应该以相关的心理侧写来对被审计方进行审计,暴露了诸多舞弊,有限理性的情景下人们倾向依赖已知的行为模式。
从华尔街投资者以及董事会层面,投资者未能发现高管的舞弊和贪污行为,甚至可能知情但选择忽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首先投资者可能倾向于对公司和市场持乐观态度,因为他们希望他们的投资能够成功,这种乐观偏见可能导致他们忽视或低估高管的不道德行为,因为他们希望公司表现良好,从而获得回报。投资者通常更加害怕损失而不是寻求收益。当投资者发现高管的舞弊行为时,他们可能害怕股价下跌或投资受损,因此选择不采取行动,以避免损失。
其次是认知失调,如果投资者已经投资了很多资金并且依赖公司的业绩,他们可能会感到认知失调,即他们不愿意接受高管的不道德行为可能会损害他们的投资。为了减轻认知失调,会选择忽视问题或寻找合理化的解释。而促使他们漠视舞弊行为的还有道德漠视,一些投资者可能在道德上漠视高管的不道德行为,特别是当公司的表现和股价良好时。他们可能会认为,只要他们的投资表现出色,公司的道德问题就不是他们的问题。他们没有参与舞弊就可以拿到舞弊的成果规避风险,投资者不用承担舞弊的法律责任某些方面也是科茨洛斯基想要金钱成为资本的驱动力。从社会压力和群体思维角度,投资者可能受到来自社交圈子或投资团队的压力,他们可能会倾向于与他人一致,忽视或轻视高管的不道德行为,以避免与群体不一致。
2.从审计者普华永道的角度分析。审计过程中简单的舞弊可能被疏漏,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可能与审计人员的认知和心理因素有关。首先群体性效应让如火如荼融资收购的泰科显得风光无限,审计人员对职业判断过于自信,降低检查风险,以至于他们认为可以轻松地检测和防止舞弊。另外,审计时间与效果的压力限制,要求审计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审计工作。这种时间压力可能导致他们快速通过审计步骤,未能勤勉尽责。其次审计人员有可能受到公司高管的权威性和诱惑的影响,如果审计人员受到公司高管或其他相关方的威胁或压力,他们可能害怕披露问题或采取行动。这种威胁可能包括工作丧失、声誉受损、法律诉讼或其他不良后果。为远离相关后果,审计人员可能会选择不报告或掩盖问题,或者他们可能害怕报告不当行为会导致负面后果。最后审计方被行贿可能导致审计独立性受损,因为受到行贿的影响可能导致审计人员不再能够独立、客观地履行其审计职责,让审计方失去了独立性:如泰科常用的财务激励等方式。另外,亲近关系和利益冲突因素也会对客观审计造成直接影响,例如亲戚、朋友或合作伙伴,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的利益与审计任务相冲突导致他们放弃独立性,以维护与相关方的关系。
3.从监管层面分析。SEC 在处理类似泰科这样的问题时,可能会面临各种复杂的考虑和挑战。从行为经济学角度解析泰科舞弊案监管层选择忽视的原因可能有:(1)认知失调和信息不对称。SEC 面临认知失调,希望公司表现良好,因而可能忽视或低估高管的不道德行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监管机构缺乏足够证据,难以在初期阶段证明泰科存在违规行为,陷入信息获取的困境。(2)政治因素和市场稳定考虑。政治压力可能迫使监管机构推迟采取行动,以避免引发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甚至导致金融恐慌。SEC 担心立即采取行动会引发政治不满,因此选择观察和研究,以平衡市场稳定和法律责任。(3)监管压力和职责回避。SEC 担心一旦采取行动,会引发更大的监管压力,可能陷入法律诉讼和舆论的漩涡。审计人员可能在面对公司高管的权威性和诱惑时感到压力,选择回避职责,以避免不良后果。(4)社会压力和群体思维。SEC可能会受到社交圈子和行业压力,倾向于与其他监管机构一致,避免与群体不一致的情况。一些监管人员可能在道德上漠视公司高管的不道德行为,认为只要公司表现出色,道德问题就不是他们的责任。
行为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泰科高管的舞弊动机,理解贪婪、自我利益、认知偏差等心理驱动对于财务舞弊导向的具体影响。有助于揭示高管处于经济活动不同角色心理的相互作用,为监管层提供更全面的视角。同时行为经济学角度帮助我们了解审计者在审计工作中可能面临的认知失调,会忽视或低估潜在的风险因素,或者过于自信导致审计失败。
监管层可以利用行为受到环境刺激和奖惩的影响时行为的重复模式这一特点,对于上市公司重复出现有疑点的行为以及财务报表相关科目如秘密准备等进行进一步观测检查,建立更为有针对性的审查方针。这包括对公司财务报告相关疑点科目进行更频繁、更深入的审计,并根据审计结果给予奖励或者对存在财务舞弊行为的公司进行更严格的处罚。其次监管层可以通过提高公司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及时性,降低财务舞弊的机会。更多的信息披露有助于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更好地理解公司的真实状况。利用监管反馈理论,为公司提供实时的监管反馈。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管警示系统,及时发现潜在的财务舞弊迹象,并采取必要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