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辉
(长春市第七中学,吉林 长春 130000)
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的总体指导思想,教师要强化思想引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融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高中生处于价值观培育的关键阶段,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建设力量的重要保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0 修订版)》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用世界眼光和家国情怀审视地理问题。普通高中地理学科作为学生认识家乡和感知世界的重要窗口,其教学内容中蕴含了家国情怀的育人要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家国认同感。本文将从地理学科的社会价值出发,论述地理教学和学生家国情怀培养之间的关系,探索普通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策略,探索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有效策略。
家国情怀,伴随时代变迁其内涵也有所变化。近年来,家国情怀主要表现为基于国际视野下的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政治认同。因此,家国情怀体现出一种历史视野下的价值诉求,是民族情怀的一种价值诉求和情感目标。家国情怀作为一种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家国情怀蕴含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民族情感和思想价值,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至理名言。因此,培育普通高中生的家国情怀,在本质上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高中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家国情怀教育内容的融入对学生思想有着深远影响,对社会正能量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将爱国情怀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伟大抱负。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家国情怀是凝聚中华儿女为之奋斗的重要思想明灯。因此,家国情怀在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融入,能引导学生将个人利益和国家及民族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自觉加入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征程中。
高中地理学科作为高中生认识祖国大好河山和放眼世界的重要窗口,对学生的思想认知具有重要影响。将家国情怀融入学科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十分必要。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这使其成为对学生实施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渠道。相对于高中其他学科,地理学科的家国情怀融入具有先天优势。地球表面上的一切都构成了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其人文特征和自然现象具备空间上分布差异的特点,从而决定了地理学科研究的区域性特点。根据研究对象的区分,地理学科的研究有国际、区域和国内的不同尺度。家国情怀教育在要求学生对家乡和国家的认同要有责任意识外,还要求学生具备全球意识和国际责任意识,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教材是地理学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重要工具,对于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高中地理教材包括国际地理和中国地理两大主题版块,其中都蕴含了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内容,这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地理学科中的《人口容量》章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让学生掌握衡量人口容量的指标,如人口密度、资源消耗率等;《乡村与城镇空间结构》章节,教师可以融入不同地区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在《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章节,教师可以融入中国农业发展历史,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农业发展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不是单一学科可以完成的,需要各个学科共同完成立德树人中有关家国情怀培养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要深挖其他学科和地理知识相通的家国情怀教育素材,进行多学科知识的导入和融合,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家乡和国家的发展状况,最终实现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目标。如:历史学科中的爱国人士,就是地理学科进行学生家国情怀教育工作的重要素材;政治学科中的时事热点能引发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探讨;语文学科中有关祖国大好河山描写的文学作品,是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家国情怀在普通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融入,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其他学科的知识素材,实现综合性教育。
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能激发学生个人对家乡和国家的热爱,因此在普通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融入要充分兼顾“家乡”这一区域概念。我国地大物博,疆域辽阔,在不同气候下形成的人文景观各具特色,也形成了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文化。教师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当地区域的地理特点,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如:西藏自治区的高中地理教学,教师可注重当地经济发展和高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中原地区的高中地理教学,教师可注重中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东南沿海地区的高中地理教学,教师可注重海洋文化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地理教学课程的区域资源特色,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提升。
家国情怀培养不能仅停留在情感态度的层面,需要学生将价值观的具体要求付诸现实社会实践活动中。家国情怀在普通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融入,不局限在课堂教学活动,还要拓展到课外地理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将家国情怀培育工作放在社会实践的大场景,避免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两者间的脱节,鼓励学生通过个人的真实感受为家乡和国家的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建言献策,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服务家乡建设的使命感,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培养,转化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实践能力。
在课程教学目标指导下,高中地理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科素材中的家国情怀价值,适当、适时地融入爱国情怀,提高课程的育人成效和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2023 年5 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各校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不断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普通高中各学科要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质量。普通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育改革的实践中,要充分兼顾其他学科,培养学生了解家乡和国家的现实情况,从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在有关中国地貌的专题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地貌特征,教师可以讲解詹天佑自主设计的我国首条铁路干线,在给学生讲解地理知识的同时渗透家国情怀。教师要向学生讲解詹天佑在修建铁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克服重重阻碍后,最终完成中国人自主设计的铁路案例,引发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和民族自豪感。教师还可选用与学生关联的时事政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如:自贸区的战略规划及实施等。
家国情怀的培养能激发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能使学生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并将个人、家乡和国家三者间的利益密切结合起来。教师在普通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家国情怀的培养工作需要从“家乡”这一特殊的视角入手,让学生了解家乡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具有乡土特征的地理课程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实践性,存在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是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最易获得的学习素材。乡土素材在学生家国情怀培养中的作用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乡土题材作为地理知识素材的讲解进行导入。如:在讲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章节时,教师选用现实生活中已有的场景“太阳能光伏发电”进行讲解,通过对家乡已知的素材了解国家科学发展的进程,升华学生对家乡发展成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第二,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应用素材。如:在《地貌的观察》章节中,教师鼓励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观察家乡的地貌特征,形成相关的考察报告和论文资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展示成果。学生从不同的观察报告和成果展示中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有助于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无益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只有将地理知识融入于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经过个人观察和感悟,才能有效达成对家国情怀的培养。
身体力行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路径。普通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需要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内化于心。教师根据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进度计划,组织学生到相关的人文风景区进行参观研学,让学生在感受自然风光的同时,唤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进而激发爱国情怀,形成对家乡和国家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教师通过实践活动培养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到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要主动关注社会发展,为家乡和社会的发展承担责任,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如:在讲解“大气”一课时,有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蓝天常在。对于这个问题,教师让学生扮演政策的决策者,分析大气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及要采取的相应措施。在地理课堂教学外,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收集乡土地理教学的素材,将地理教学衍生到课堂外,通过真实的社会场景让学生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通过具体的地理实践活动,学生对家乡的特殊自然环境及人文底蕴都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思想情感和行动上会形成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升华为学生的家国情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立德树人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家国情怀培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三观的重要载体。高中地理作为学生了解中国和国际地理知识的重要学科,需要教师落实国家教育部有关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具体要求。地理教师要明确学科知识、教学目标,充分挖掘课程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知识素材,创新普通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家乡及国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实现普通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和学生家国情怀培养工作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