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收缩型城市识别与转型路径研究

2024-01-18 00:00:00张腾飞张爱儒
北方经济 2024年11期
关键词:转型路径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

摘" 要:基于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本文从人口、经济以及空间分析,得出收缩模式由人口、经济收缩并存逐渐转变为人口收缩为主、空间扩张并存;黑龙江与辽宁收缩因素逐渐单一化,尤其以人口流失为主,而吉林逐渐综合化,且综合收缩程度强于其余两省。这与国家区域政策、地理区位、资源产业等有着重要关联。可从产业调整、人才重视、治理能力以及土地利用着手,实现东北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东北地区 城市收缩 可持续发展 转型路径

一、引言

目前,中国仍处于关键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机遇期。虽然城市化程度较高,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2019年出台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首次提到“收缩型城市”,提出瘦身强体的要求。2020年出台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再次强调收缩型城市发展策略,更加凸显了收缩型城市识别研究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进步,政府正在不断调整城市的增长方式,如何调节经济社会内部结构,转变城市收缩,增强人民幸福感与获得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依据现有研究成果,我国出现城市收缩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与中西部。东北地区尤为甚之,故本文以东北三省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东北地区城市收缩在人口、经济和空间三个方面的地理分布以及其发展轨迹。

二、城市收缩相关文献梳理

中国的城市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此,国内学者不仅借鉴了国外的经验,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比如陈肖飞等人从人口视角为切入点,以黄河流域诸多城市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收缩城市的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刘再起对中国收缩城市的地理分布与形成原因进行研究。魏后凯对东北人口流失县城的特征与原因进行详尽探讨。孙平军从集约用地视角对城市收缩的效应进行诊断并对作用机理进行探究。冯章献对东北收缩城市的活力演变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尽管有关东北地区的城市收缩研究范围逐步扩大,从特性到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机理,但相关研究成果仍然有限。本文分别从人口、空间以及经济角度出发,研究东北城市收缩现象及其成因,分析其地理分布和特征,并探讨该地区转型路径。

三、东北收缩型城市的分布及特征

(一)收缩型城市的界定与数据来源

中国的学术界关于收缩性城市的定义颇多,如以常住人口下降、夜间灯照数下降来定义。许多学者还通过构建综合指标体系评估城市收缩程度来定义。本文引用刘再起的研究,“收缩城市”指的是在过去5年内出现了大量的人口外迁以至于呈现净人口下降的城市。选择2013-2022年的34个地级市作为调查对象,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人口上选取城区人口,计算出区间年份人口流失率。经济上选取人均GDP为指标。空间上选取建成区面积比重来表示城市空间收缩状况。

(二)研究方法

人口收缩率的计算公式为Si=(Xi,t1-Xi,t0)/Xi,t0*100%。其中,Si为城市i的人口收缩程度,若Si lt;0,则表示城市i呈现出人口收缩现象,属于人口收缩城市。结果等于0,意味人口不变,大于0代表呈现出人口增长。经济与空间收缩状况的计算方式与人口相同。依据刘再起的收缩分级标准,本文结合实际测算结果进行一些调整,将收缩程度指数分为3级,其中Silt;-10%为重度收缩,-10%≤Silt;-5%为中度收缩,-5% ≤ Silt;0为轻度收缩。

(三)研究结果

1.城市收缩水平及地理分布。2013年到2018年期间,人口流失程度最为严重,其次为经济收缩,空间收缩程度较轻,收缩城市数量分别为23座、21座以及9座。从具体维度来看,在人口收缩上,黑龙江与辽宁两省收缩城市较多,分别为9座与8座,但两省均以轻度收缩为主,分别占据当省总地级市的50%、42.86%。其中唯一一座重度收缩城市为辽宁省鞍山市,在中度收缩城市数量上,辽宁轻于黑龙江。综合比较,黑龙江在人口收缩上最为严重,收缩城市占比高达75%。在经济收缩上,辽宁最为严重,黑龙江最轻,收缩城市占各省地级市比重分别为92.86%和25%。且三省收缩皆以重度收缩为主。在空间收缩上,三省差异不大,但均以重度收缩为主。

2018年到2022年期间,最为严重的仍然是人口收缩,且程度加深,占总地级市比重由上一阶段的67.65%上升至85.29%。经济收缩得到好转,占比由61.76%下降至11.76%。空间收缩程度不变,在34个地级市中占比仍为29.41%,不过地域分布发生局部变化。具体来看,在人口收缩上吉林与黑龙江最为严重,吉林8座地级市皆呈现收缩现象。黑龙江除大兴安岭地区,仅七台河属于扩张,其余13座地级市皆为收缩。其中黑龙江与辽宁皆以轻度收缩为主,而吉林则是中、重度收缩城市为主,占比皆为37.5%。在空间与经济收缩上,吉林收缩程度均较为突出,且均以重度收缩为主。

2013-2018年期间,辽宁与吉林皆以两项同时收缩为主,黑龙江则以仅一项收缩为主,占比为50%。相较于辽宁与吉林,黑龙江收缩型城市形成因素更为单一,而后两者形成因素更为复杂。2018-2022年期间,辽宁改为以单项收缩为主,表明辽宁收缩型城市形成因素的复杂性逐渐变弱,而某一因素的影响力逐渐增强,由上文可知,主要为人口流失问题加重。黑龙江的变化与辽宁相同,单项收缩城市数量增多,两项收缩城市数量下降。吉林仍以两项同时收缩为主,与上一阶段不同的是,长春与四平代替白城成为新的三项同时收缩型城市,表明这两座城市收缩因素已呈综合化。

2.城市收缩特征。由人口、经济双收缩并存到以人口收缩为主。东北地区的大部分城镇都处于工业衰落的边缘,而且由于其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它们不得不承受着人口老龄化、财务压力、不良的投融资环境以及艰巨的经济调整等挑战。从人口和经济两个方面来看,辽宁地区有6个城市处于收缩状态,占该地区所有地级市的42.86%;吉林地区有4座城市处于收缩状态,占50%;黑龙江地区则有3座城市处于收缩状态,占25%。其中,与俄罗斯接壤的黑龙江具有一定的地缘优势。

人口减少与空间扩张同时发生。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许多城市的人口出现了下降,废弃建筑和土地闲置的情况也日益严重。2013-2018年期间17个城市的建成区面积比重仍然在上升,占比达到50%。而2018-2022年期间,占比上升至52.94%,城市发展正在朝着非均衡的方向发展。这表明有些城市在人口减少的同时,城市开发并没有停下脚步,反而不断在扩大,导致资源错配的情况逐渐增多。

东北城市群呈现大面积城市收缩。近年来,城市群的集聚效应不断增强,然而并没有发生随之而来的扩散效应。大中小城市之间仍然缺乏协作关系,人们更加偏好于向大型城市迁移,使得中心城市及其附近地区的人口数量明显减少。哈长城市群中有10个城市发生收缩,其中长春与四平最为严重。辽中南城市群有9个城市发生收缩。相比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哈长城市群和辽中南城市群尽管为老牌重工业基地,但新经济时代下其综合经济竞争力却呈现出弱势状态,导致人口外流规模不断扩大。

四、东北收缩型城市分类

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公布的69座资源枯竭城市的数据,我们可以把这些城市划归到四类。

(一)被动虹吸型

当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较强时,它会吸引来自其他地方的资源。虽然国家多次推行振兴东北的政策,但近年来,东北地区的人口集聚仍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及其他重点城市为中心,这种趋势造成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从而引发了一种被动虹吸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群中的中央城市拥有较多的优势,它们也可以从中受益,弥补了东北地区的不足,缓解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困境。

(二)资源枯竭型

这些城市主要依靠单一的资源产业作为支柱,缺乏吸引城市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能力。在东北地区存在10座该类型城市,其中以煤炭为主的城市有黑龙江的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与辽宁的阜新等,而以林木资源枯竭为主的有伊春、舒兰、敦化。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和去产能政策的推行,城市无法继续依靠传统支柱型产业来维持经济发展,加之长期开采造成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口不断流出。同时,人口和资本也逐渐向东南沿海和省会城市等更具活力的地区转移,导致这些资源型城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人口收缩。

(三)工业衰退型

在东北三省共有22个该类型的城市,其中多数是因为产业转型所导致。在改革开放之前,东北地区的工业大多是以重型工业为主。随着工业化的进步,传统制造业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由于国有经济的支配地位较高,市场化程度不够,产业升级转型落后,产能过剩,产城分离,就业机会减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增长放缓,东北地区的许多城市正面临着严峻的双重挑战:一方面是产业衰退,另一方面则是人口外流。一些以钢铁和其他重工业为基础的城市,如鞍山、本溪和抚顺,正在经历工业衰退,成为典型的代表。

(四)地理位置不便型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一些城市正在遭受着来自周边的挤压,这种状况比起传统的工厂化建设更加严峻。由于其处在边缘,距离繁华的核心城市、都市圈较远,以及自然环境贫瘠,使得经济发展落后,交通落后,人口大量流失。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许多城市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不得不迫使当地的移民离开家园,追求新的安定和舒适的生存条件。例如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绥化等城市,便是典型代表。

五、东北收缩型城市的发展对策

基于以上收缩地区分布以及收缩原因的分析,本文认为可以从产业调整、人力资源、治理能力以及土地利用等方面,实行收缩城市的转型脱离困境并促进经济的发展。

(一)产业调整,实现多业态融合发展

不断挖掘开发特色产品,延长产业链、精深化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打响当地特色品牌。利用数字赋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构建新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创新驱动,扩大科研投入,培育科研人才,提高当地科技实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

(二)以人为本,重视人力资源

以吸引本土人才为主,推动“引雁归巢”。大力培育人才,双管齐下,充实当地人才库。开展再就业培训与技术提升培训服务,提高当地劳工技术水平。加强软环境的建设,比如子女上学问题、配偶就业问题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充分体现对人才的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劳工氛围,增强当地企业的招工底气与诚信。

(三)提升治理能力

东北人口流失地国企较多,深化国企改革势在必行,是当地国企转型的关键。提高对市场服务与监管意识,提供一个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松绑减负,提高企业活力以及吸引力。为了提高治理效率,建立大数据管理平台、网上政务系统,方便村镇居民通过上网便可办理部分业务。

(四)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利用率

首先,对于旧厂房、旧住宅,能拆则拆,不可则就地改造。其次,合理规划开发区、产业园,将以往盲目跟风、使用率低下的园区进行整合,留出闲置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以及增加可用土地面积。最后,对于废弃工厂、矿区、林场采取复垦利用,如结合文化属性进行文旅开发,开展老工业纪念观光旅游。

参考文献:

[1]陈肖飞,郜瑞瑞,韩腾腾,等.人口视角下黄河流域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0,40(6):37-46.

[2]刘再起,肖悦.中国收缩型城市的地理分布、形成原因及转型发展路径[J].税务与经济,2021(3):1-8.

[3]魏后凯,李玏,杨沫.东北县域人口流失的特征、原因及应对措施[J].社会科学战线,2022(8):89-95.

[4]孙平军,彭雅丽,周馨雨.集约用地视角东北三省城市收缩效应诊断与作用机理研究[J].地理研究,2023,42(1):106-122.

[5]冯章献,李嘉鑫,王士君,杨志鹏,季顾烽.东北地区收缩城市活力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OL].地理科学,2023(6):1-12.

[6]张明斗,刘奕,曲峻熙.收缩型城市的分类识别及高质量发展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2(5):47-51.

[7]张学良,张明斗,肖航.成渝城市群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与形成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6):1-14.

[8]王常君,曲阳阳,吴相利.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人口收缩治理研究——基于黑龙江省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现实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9,(8):156-169.

[9]王巍,路春艳,王英哲.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人口流失问题与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S2):63-66.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财经学院)

责任编辑:张莉莉

基金项目:本文系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项目(编号:k991916)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转型路径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日本研究(2023年2期)2023-11-29 12:16:10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检验检测机构转型的研究分析
商业经济(2017年3期)2017-03-20 17:14:56
江苏建筑施工企业转型路径选择
“互联网+”时代外贸企业转型路径探析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12:24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 13:24:4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文化驱动特色引领的郑州师范学院转型路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2期)2016-09-22 16: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