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若干思考

2024-01-18 08:26:58孟庆胜徐丛春
海洋经济 2023年6期
关键词:青岛海洋

孟庆胜 徐丛春

1.青岛市海洋发展局 青岛266000

2.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天津300171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三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对海洋强国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十四五”时期,国家明确提出“支持深圳、青岛等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带动形成一批现代海洋城市”。之后,天津、大连、宁波、舟山、厦门、广州等沿海城市纷纷提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现代海洋城市等建设规划[1],掀起了新时代“百舸争流、向海图强”的奋斗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及青岛海洋发展寄予厚望。2018 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青岛,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2021 年,中央再次赋予青岛打造现代海洋城市的新使命、新定位。为开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新局面,围绕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深入研究青岛海洋产业发展优势与短板不足,立足自身特色与产业发展趋势,提出符合青岛实际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发展思路和举措尤为必要。

1 青岛市海洋产业发展基础和短板

1.1 青岛海洋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海洋科技创新实力雄厚。驻青涉海院士总数达20 人、约占全国27%。全市拥有涉海科研机构57家,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50 个,约占全国40%,拥有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实验室——崂山实验室。以“蛟龙”“海龙”和“潜龙”为代表的系列大洋深潜装备体系在青岛实现了“三龙聚首”。“东方红3”“蓝海101号”“深蓝”号等先进科考船入列。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三大深海平台”正在建设。2022 年,青岛市完成涉海技术交易942项,技术合同成交额40.8亿元,同比增长28.2%。

二是蓝色引擎作用持续增强。全市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连续5 年超过30%,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2022 年,全市海洋产业生产总值5 014.4 亿元,分别占山东省和全国比重的30.7%和5.3%,对全省、全国海洋经济增长贡献分别为30.5%、6.9%。海洋经济总体实力位列全国沿海城市前列(图1),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地位和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作用凸显。

图1 2022全国沿海主要城市海洋经济比较

三是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壮大。青岛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与海洋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融合发展,赋能传统产业,催生新业态、新产品。全球首艘10 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 号”、最大矿砂船、最大海洋基因库和海藻加工基地在青交付或运营,国内最大的圆筒型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首个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首艘自主航行集装箱商船“智飞”号、首单湿地碳汇贷、碳排放权配额质押贷款、蓝色债券等频频亮相。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球第四位和第五位,外贸吞吐量保持中国北方港口第一,加速迈向世界一流海洋港口。

四是海洋对外开放稳步拓展。联合国“海洋十年”在中国唯一获批的协作中心落户青岛。多次成功举办了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东亚海洋博览会、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世界海洋科技大会、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等系列高端海洋展会。同时,青岛不断深化与太平洋岛国渔业领域合作,探索海洋开放发展新路径,与47 个国家的85 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或友好合作城市关系。

五是海洋治理体系逐步完善。2019 年,青岛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领导挂帅的海洋发展委员会,统筹推进全市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发展,先后印发实施了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意见、五年规划、三年行动方案,发布全国首个综合性海洋经济产业政策—《青岛市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5 条政策》,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决策、调度、督查、考核等工作推进机制,构建起海洋经济发展“四个一”规划政策体系,形成了海洋发展统筹的“四梁八柱”。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迈向“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持续推动海洋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1.2 海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短板

一是产业升级任务依然艰巨,“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问题仍旧存在。青岛的海洋产业仍以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旅游、海洋工程建筑等传统产业为主,占全市15 个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比重的86%,海洋一产、二产没有涉海营业收入过百亿的企业。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较慢。如海工装备EPCI链条结构(设计、采购、建造、安装)中,青岛海工集团仍以C 端建造环节为主,与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科技集团具有EPC 三个环节相比,还缺少价值链条高端的设计和采购环节。海洋渔业科研资源优势没有形成蓝色种业产业优势,近海装备型、三产融合型渔业还没有形成规模。

“港强航弱”的状况依然存在。《世界领先的海事之都2022 年度报告》[2]显示,青岛在50 个候选城市中位居第30 名,落后于广州、宁波等城市,船队规模、航运保险、航运金融、海事法律、便利化环境等24项指标排在20名之后。

新兴产业拉动作用不强。全市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不高,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尚无一家全国百强医药企业,营业收入超过十亿元的企业只有3家。

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以科研教育等事业单位贡献为主,新兴产业对海洋经济支撑作用还不够强。青岛特色化集聚度不突出。部分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发展定位不清晰、产业方向不聚焦,海洋特色不明显、“海味”不够浓,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领域区域同质化明显。

二是市场化程度不够高,资源要素支撑保障作用还有不足。岸线资源配置还需进一步优化。比如,船舶海工产业集聚的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即墨女岛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园,近年来虽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从单位面积产出和码头岸线资源利用效率来看,与上海江南造船集团、江苏扬子江船业等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海域资源利用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青岛海域资源使用方式仍然较为粗放,项目申请用海还存在“用少申多”“宽报窄用”倾向;海洋牧场投入强度较弱,经济产出效益不高,用海效益评价机制需进一步强化。涉海主体市场竞争力还需进一步培育;部分海洋生物制品龙头企业,多以代工为主,仍然存在“企业大、产品多、品牌弱”等问题;海洋船舶链主企业受集团总部产业布局和产品定位等因素限制,船型单一、利润少、竞争力弱,与上海、广东、江苏等地船舶企业相比,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表1 青岛北海造船、青岛造船厂与国内主要船厂主力船型对比

三是抢抓发展机遇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意识不够强烈,对海洋发展的前瞻性谋划不够。2018 年以来,深圳连续出台编制了《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2—2035 年)—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方案》等7部支持海洋发展的规划、意见和政策[3]。厦门市每年安排5 000万元专项资金和近2亿元海洋产业扶持资金用于海洋经济发展。与深圳、厦门等地相比,青岛还缺乏面向2035乃至更长远的海洋发展谋划和更加系统的产业政策,在政策支持的力度和覆盖面上与南方城市也有差距,海洋发展考核正向激励引导作用仍不突出。

2 青岛市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思路与路径

做强海洋实体经济,打造全球海洋产业中心,已经成为青岛全市人民的普遍共识。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已经成为青岛经略海洋工作的重要抓手。2022 年全市15 个主要海洋产业中80%产业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其中,海洋船舶、海工装备制造、海洋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工程建筑6 个产业规模居全省第一。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海洋化工等6 个产业位居全省第二或第三位。海洋水产品加工、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部分产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2.1 总体思路

针对青岛市海洋产业现有基础,从规模效益、产业关联度、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空间潜力等4 个维度综合考量,将产业基础好、技术含量高、比较优势强、配套链条长、市场空间大、环境效益优的海洋产业作为优先重点发展方向[4],配置优质资源,快速做大做强,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海洋经济新赛道新领域,主攻三个类别、九大海洋产业链。一是全力提升四大海洋优势产业。现代海洋渔业、海洋装备制造业、航运服务业和海洋旅游业,具有自身资源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好或规模较大等特点,并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创新突破,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二是聚力壮大三大海洋新兴产业。青岛的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在全国具备领先的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5],成长潜力大,并加快补齐短板,突出龙头企业和大项目牵引,增强企业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着力培育壮大产业规模。三是蓄力培育两大海洋未来产业。深海开发、海洋电子信息业目前处于技术开发和产业培育阶段,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并突出技术创新和平台载体建设,强化技术验证和成果转化,拓展应用场景,抢占未来制高点。

2.2 全力提升四大海洋优势产业

2.2.1 现代海洋渔业

一是陆域支撑,打造国家水产种业北方繁育基地。高水平运营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实行“研究院+公司+团队+市场”的运作模式,建设水产种业中试基地,留足种业“试验田”,建设立体化养殖工厂,打造现代设施农业示范。二是近海提升,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新样板。实行“一场一策”“一场一案”,支持近海装备型海洋牧场建设,深化生态养殖、科研科普、休闲旅游等融合发展模式。三是深远海示范,探索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新路径。依托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形成以重力式网箱为主,桁架类网箱为辅,游弋式养殖工船为补充的现代设施渔业格局,探索“海上风电+深远海养殖”新模式。四是远洋拓展,打造中国北方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加大国际远洋捕捞配额谈判争取力度,提高大洋性作业能力,引导自捕远洋产品回运。推动与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中国北方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结算中心、仓储中心。五是政策支持,塑造青岛海洋渔业品牌优势。实施“一鱼一策”,精准定制深海三文鱼、金枪鱼产业扶持政策,着力打造“海味青岛”渔业品牌,引导高质量鱼类蛋白产品本地供应消费。

2.2.2 海洋装备制造业

一是提升研发设计能力。推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船舶设计研究中心尽快落地,补齐船舶海工研发设计短板。依托中国船舶海洋装备研究院、中国船舶集团、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等机构,争取国家、省级重点研发计划,创新技术、集聚人才,并提升中国海洋石油青岛海工海底碳封存装备制造水平,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装备支撑。二是提升规模和行业竞争力。积极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等央企总部开展高层对接,争取在青岛布局水下生产系统、大型集装箱、LNG 船等高技术船舶和高端海洋装备产品,并推动即墨女岛海洋装备产业园能级提升。三是突破开发关键设备配套能力。支持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海西电气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突破柴油机电控系统、水下动力源等关重件技术,提升自主研制和国产化配套率,并鼓励中加特等本地制造企业拓展向海业务。

2.2.3 航运服务业

一是提升海洋航运综合实力。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海运、航运服务企业落户,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骨干海运企业群体。争取引进全球顶尖航运经纪公司设立中国北方区域性总部或分支机构,增强船舶、船员管理、海事咨询服务能力。吸引劳合社保险、中怡保险落户,建设航运保险北方第一城。吸引意大利RINA、法国BV 等国际知名船级社设立分支机构,打造北方规模最大的船舶交易市场和国内最专业的拖轮交易、海船租赁平台。提升青岛海事法院服务能级,打造国际海事争议解决优选地。二是增强港口综合服务能力。加强港口基础设施配套,争取青岛港重点建设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级重大项目。推进船舶岸电建设及应用,扩大氢能设备应用规模,实施自动化码头风光一体化综合示范项目。推动港口与中石化等船供油企业合作共建低硫油现货市场,打造北方低硫船燃基地。发挥董家口港区大宗商品集散优势,打造北方大宗商品储运基地。三是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完善口岸单位协调和船舶监管机制,推广“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通关便利化举措,实施“先放后检”“边装边检”“即卸即检”,提升口岸持续通关效能。拓展“单一窗口”服务功能,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四是创新航运政策服务支撑。发挥“航运15条”引导作用,落实启运港退税政策,加快董家口综合保税区申建进程。争取以青岛港为国际中转港开展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业务试点、在青岛港开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燃料加注业务、将董家口港区列入国家大宗商品储运基地。

2.2.4 海洋旅游业

一是打造高端海洋旅游度假目的地。坚持“一岛一策、串岛成链”,推进竹岔岛、灵山岛、田横岛、斋堂岛等海岛度假旅游业态。加快推动青岛极地海洋公园提质升级。打造以乐高、影视、科幻、足球等为特色的海洋主题公园。加快推进国际邮轮复航,积极拓展邮轮航线,争取邮轮旅游无目的地公海游试点。二是打造独具青岛辨识度的城市海岸风貌带。推动“海洋、海岛、海岸”立体开发,以奥帆中心为核心,向东线、西线、南线串联,建设千里海岸生态观光廊道。三是打造高端旅游城市IP。在青岛发起成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旅游联盟”,谋划建设亚洲顶级的综合性海洋博物馆,打造沉浸式海洋科学考察探索中心。强化“云游青岛”平台,与携程系、美团系、阿里系OTA平台开展合作,提升青岛旅游体验度、舒适度。

2.3 聚力壮大三大海洋新兴产业

2.3.1 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

一是实施定向发力,优先发展制造海洋创新药。强化“蓝色药库”建设,加快推进BG136 等海洋药物研发、临床试验,力争5 年内实现本地海洋创新药物产业化。加快“海洋本草”开发,打造区域性海洋中药制剂CDMO(医药合同研发生产机构)。海洋生物保健功能制品、生物肥料、饲料制品。引导重点企业立足优势领域开发核心产品服务,发挥品牌效应。二是引育头部企业。加强与中国药促会等专业机构合作,招引百济神州、复星医药等头部企业。聚焦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国的小分子、蛋白肽等领域研发机构和创业团队,引进临床前重点项目。三是营造产业生态。争取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借鉴成都华西医院产学研合作模式,支持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创建国家海洋药物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公共服务平台[6]。

2.3.2 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业

一是科学规划应用规模。以需定产优化全市海水淡化布局。完善李沧、董家口区域海淡水配套管网设施,引导临海工业园高耗水项目优先供给海淡水,释放现有产能。研究提升海淡水市政管网安全掺混比例。争创国家海水淡化综合利用示范区。二是降低海水淡化成本。突破超滤膜、防腐蚀、水处理药剂等技术。鼓励青岛双瑞、青水津膜等企业,开发耗材和配套产品,探讨海水淡化与海洋新能源、海水制氢等产业结合。加快全球首个海水提锂项目建设,推动浓盐水资源高效利用。三是推动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建设。鼓励龙头企业“抱团出海”,参与国际海水淡化项目。

2.3.3 海洋可再生能源

一是打造千亿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构建“海洋风电+潮流能”“波浪能+多能互补”产业格局,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级相关支持,争取尽快启动半岛南60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项目。错位布局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集聚区和运维基地,探索“风、光、氢、氨、储、渔、水”融合创新发展示范。二是打造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借鉴苏格兰奥克尼群岛“高能”海洋场景吸引欧洲能源中心(EMEC)经验模式,依托斋堂岛海洋能海上综合试验场项目,突破兆瓦级波浪能和潮流能发电关键技术,加快产业化发展培育进程。三是建立海洋新能源政策支持体系。研究设立海洋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优先将符合条件的海洋可再生能源装备纳入全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探索落实保障性收购政策,推动海洋可再生能源优先上网。

2.4 蓄力培育两大海洋未来产业

2.4.1 深海开发

重点围绕深海矿产资源、深海生物基因资源两大方向[7]:一是布局深海重大创新平台。依托中国海洋大学顶尖科学家团队,联合国内有关涉海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共同组建深海装备研究院。高水平建设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打造深海高端创新平台。二是探索深海开发产业化路径。争取五矿集团等央企在青岛布局深海矿业开发业务板块,探索组建深远海开发平台[8]。支持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加快海底可燃冰开采技术研发,开展可燃冰开采装备研制,抢先布局可燃冰装备市场。支持大洋协会与中国海洋大学发起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论坛。三是打造深海开发技术装备高地。支持深海装备研究院与中国海洋石油青岛海工、汉缆股份等装备制造企业合作,引导“国家深海三大平台”探索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国家深远海开发装备保障基地。支持青岛华大基因建设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库,加快向医疗和生命健康领域拓展[9]。

2.4.2 海洋电子信息

聚焦海洋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方向:一是加快突破海洋观探测、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通信导航设备等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发。二是依托崂山实验室、青岛海洋传感器研究院、青岛海检集团、歌尔声学等院所企业,加快推动海洋浮标潜标、水下无人设备、海洋传感器等核心智能装备制造国产化。三是筹建市级海洋电子信息装备产业园集聚重点项目,延伸海洋电子信息生产性服务业。四是引进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围绕卫星通信设备、导航设备、海洋传感器、海洋勘探开发装备等领域,瞄准日本基恩士、丹麦康斯伯格、上海博取、杭州米科、中船702 所等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或争取在青岛设立研究所分部。

3 青岛市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保障措施

3.1 创新完善大海洋工作格局

一是强化统筹领导。全面发挥青岛市委海洋委的作用,统筹资源,组织发展。建议参照青岛市科技创新大会模式,每年世界海洋日召开青岛市经略海洋大会。二是强化政策规划引领。全面梳理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需要国家层面支持的政策、平台、项目和资源,加快编制青岛2035年海洋发展远景规划。三是强化法治支撑。借鉴江苏省制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经验[10],编制《青岛市海洋经济促进条例》,为强化全市海洋经济管理,加快推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四是园区集聚发展。优化提升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强化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园区海洋特色,建设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物联网产业园。五是加大考核力度。建议参照乡村振兴等领域考核方式,将海洋发展作为一个独立板块进行考核,提高海洋在青岛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的比重。充分调动各部门经略海洋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提升海洋协同创新能力

一是建设高水平海洋创新平台。高质量建设崂山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国家深海三大平台”、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支持企业与境内外高校、科研机构成立联合实验室、离岸实验室。三是完善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完善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体系和“定向委托”“揭榜挂帅”“赛马制”“包干制”等机制。借鉴厦门、舟山海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经验做法,打造青岛海洋科技成果概念验证和中试服务基地。

3.3 打造海洋产业人才集聚高地

一是集聚全球海洋领域顶尖人才。借鉴深圳、杭州引进颜宁、施一公等顶尖科学家做法,瞄准海洋工程技术领域,引进国际一流战略科学家,集聚科技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二是做强海洋工程专业学科力量。支持中国海洋大学布局海工应用型学科,进入全国前列。支持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高校加强海洋学科建设。大力培育海洋工程师队伍。三是打造海洋领域高端智库。组建由院士、顶尖科学家、知名企业家组成的战略型智库和由产业领军人才、行业专家、重点企业家、协会组织等机构负责人组成的实操专业型智库。

3.4 培育一流海洋市场主体

一是加强海洋领域项目招引建设。聚焦九大产业链,加大招商引资统筹力度,建议在招商投资促进办下设海洋领域投资促进专班,强化海洋重大项目招引工作机制。每年滚动推进100 个海洋重点项目,加大管理服务和问题协调解决力度。二是加强涉海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实施“海洋之星”涉海主体培育工程和冠军企业倍增计划,建立“雏鹰、瞪羚、独角兽”海洋高成长型企业培育梯队。三是营造优质市场化环境。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强化海洋政策兑现落实,“一业一策”精准发力,激发涉海民营企业活力。

3.5 优化海洋资源要素保障

一是优化配置海域海岛岸线资源。探索养殖用海“亩均”效益评价、“标准海”、闲置低效用海退出机制。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支持,试点推进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置,盘活临海土地资源。市场化推进海岛资源开发利用,推动低效岸线片区提质升级。二是设立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落实好“海洋15条”“航运15 条”等现有产业政策,借鉴福建、广东、厦门工作经验,研究设立市级海洋经济专项资金,支持海洋领域示范项目、模式创新、成果转化。三是设立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战略投资基金。参照石家庄、苏州等地经验,探索设立50 亿元规模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和“8+2”长期战略投资方式,做大“明星药品”,招引国内外头部药企。四是设立市级海洋经济平台公司。研究成立海洋领域新的国有平台公司,或明确至少一家市属平台公司,在青岛市委海洋委的领导下,专门负责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项目建设。

3.6 深化拓展国际合作

一是搭建海洋国际合作平台载体。推动“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实体化、专业化、特色化运作,吸引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企业总部落户青岛。支持中国—国际海底管理局联合培训和研究中心参与国际海底事务规则制定和国际深海治理体系构建。二是巩固拓展蓝色伙伴关系。加强与法国布雷斯特、挪威卑尔根围绕海洋装备、海洋生物科技、海洋渔业开展产业、技术和人才合作,探索在青岛打造国际蓝色产业合作园。深化与太平洋岛国渔业合作。三是做强海洋重大展会推介平台。充分放大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东亚海洋博览会、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等会展平台功能,实现以会招商、以会促产。建立跨区域政企对接交流平台,举办上海、香港等重点城市专场海洋经济招商推介会,定向引进产业项目,厚植青岛市海洋产业发展优势。

猜你喜欢
青岛海洋
出发,去看看未来的海洋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金桥(2018年7期)2018-09-25 02:28:14
开启空中看青岛航线
商周刊(2018年17期)2018-08-31 02:20:18
青岛东方影都落成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11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10
海洋的路
当代音乐(2018年4期)2018-05-14 06:47:13
爱的海洋
琴童(2017年7期)2017-07-31 18:33:48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小学科学(2017年5期)2017-05-26 18:25:53
青岛明月申牌?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