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陕西高校深度融入秦创原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2024-01-18 05:23齐颢与
新西部 2023年11期
关键词:创原科技成果陕西

齐颢与 等

吕欣平 于佳恩 成旭垣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具体体现。党的二十大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2021年3月以来,陕西省积极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有效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深度融合,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但高校仍存在技术转移力量不足、项目缺乏长远布局、服务全省力度不够等问题。陕西高校未来应从推进机制改革、规划重点培育,加强校地合作等方面着手,深度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既是大学服务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科技创新与科研实际应用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企业提高生产质量,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又是推动社会进步,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有力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陕西省拥有8所“双一流”高校、数百所科研院校,是名副其实的“科教大省”,具有丰富的科技创新底蕴与教育资源优势。[1][2]但是,陕西的转化成效却显得有些不尽如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陕西省技术市场成交额仅1758.72亿元,远低于北京市的6316.16亿元。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首次提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化全面創新改革试验,进一步推动陕西省从科教大省向创新强省转变,加力加速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2021年3月,陕西启动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3]两年来,全省高校积极融入秦创原总窗口建设,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效。

秦创原建设成效

截至2023年3月,陕西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已经开展了两年。两年来,陕西成功打造出科技创新的新高地,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总源头,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秦创原建设成果日益显现。[4]

(一)解除转化束缚“细绳子”,加速成果落地“大市场”

一是催化了“三项改革”新模式。陕西省印发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方案》《十条措施》,全省75所高校推广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举措。[5][6]二是充分发挥路演作用。加强校企对接,按照“每周发布+月度专场”,常态化举办成果转化项目路演活动,全省高校举办专场成果路演、校企对接等路演1600余场次,促成校企合作项目7万余个。[7]转让专利技术2500余项,高校科研人员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800余家。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每年增幅超过30%,2022年达到3053.5亿元,是2020年的1.74倍,居全国第6位,西安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一。[7][8]截至2023年3月,已经实现成果单列管理3.8万项,成果转化3449项,转化企业组建232个,成果转化贡献晋升职称184名,横向结余经费出资成立公司项目53个,有效缓解高校科研人员“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难题。[7][8]

(二)强化专业人才支撑,释放“第一资源”潜能

一是探索出了校企长效合作机制。高校联合企业组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由掌握前沿理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人才担任首席科学家,了解行业痛点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等担任首席工程师,以企业或高水平创新平台为依托,以攻克企业重大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科技企业为目的,形成科学家与工程师相对固定的合作模式和工作机制的科研创新团队。现已获得陕西省科技厅培育队伍500支。二是成功打造专业服务团队。提高技术转移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编印首部技术经理人培训教程,培训技术经理人1000余人次,组建800余名高校科技经纪人队伍,支持科研项目团队设立723名科转专员。[7]三是探索“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新模式。高校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为企业攻克核心技术难题,新认定近500名中青年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青年科技新星和100余个创新团队。[8]

存在问题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两年以来,陕西高校取得重要成果,但是仍有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一)陕西高校技术转移力量不足

人员数量不足。陕西百余所高校,绝大多数都成立了技术转移机构,但是专职从事成果转化的人员极其有限。[9]陕西省的8所“双一流”高校中,有6所在网站上公开了科研管理部门人数,最多的有51人,最少的仅15人,其中从事转移转化的人员为4至11人。几人的团队服务数千人的转化工作,且由于科技成果转化充满不确定性,每个转化的对接都需要考虑到项目本身的特殊和市场的需求,着实有些力不从心。

专业性不足。随着高校与市场紧密联系,技术转移工作的复杂性愈加凸显,更需要专业团队参与。陕西高校技术转移机构中,专职人员基本都是科研人员或者行政人员出身,法律、工商、财税等专业知识不足,对市场的把握准确性和敏感性欠佳。缺乏专业团队研究相关法律、财税等政策及结合高校资源禀赋建立运营模式,无法完全释放技术转移机构的优势。

灵活性不足。陕西大部分高校技术转移机构依附于学校的科学技术处或科学研究院,一定程度上沿袭了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能,业务内容限于浅层次的校企交流及合作,缺乏明确的业务划分和功能定位,对市场的介入不足。技术转移中心很难回避行政干预,经费运转的限制多,制度约束大,决策效率较低、转化力量薄弱,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不足。

(二)陕西高校项目缺乏长远布局

在陕西高校,一部分科研人员冠以“自由探索”的名义进行项目申请和科学研究,实际上处于“伪自由探索”阶段。团队缺乏明确的科学目标,研究领域跟风热点内容,覆盖面广却原创性和实用性不足。团队研究缺乏体系,选题不具体,研究不深入,常浮于表面,存在“假、大、空”的现象。团队研究追求“快餐文化”,希望短时间出大成果,基础研究缺乏沉下心来“甘坐冷板凳”的心境,应用研究缺乏对市场需求的调研,经常只讲求速率而忽略了长远影响,产出的成果存在大量的“重复的成果”或“无用的产品”,看似数量多却实际质量不足,难以真正投入应用,也无法对后来人进行指导和借鉴,浪费了时间、资源和精力,也影响了科学作风,损害了科研的公信力,对国家、学校和个人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10]

(三)陕西高校服务辐射全省力度不够

深化校地合作,是落实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提高社会贡献率的有效措施,也是高校加强应用研究、丰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驻地高校有责任有义务运用自己的创新资源优势,助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陕西高校众多,科教资源丰富,但是创新资源要素配置不均匀,绝大部分高校只服务了总窗口的经济发展,并没有结合自己的学科优势把秦创原创新驱动发展优势辐射到全省,缺乏在更大尺度上进行生产力布局。2022年,陕西技术合同登记金额3053.5亿元,其中西安市2863.81亿元,占比近94%,远大于其他地市。高校缺乏主动对接市县的积极性,校地联结机制不完善,秦创原科创优势没有完全展现。

对策建议

(一)推进机制改革,完善科转体系,强化高校转移转化力量

优化组织模式,推进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独立市场化运营,充分释放技术转移机构活力。高校打破传统的“内部转移办公室”模式,突破行政束缚,组建具有独立法人的技术转移机构,拥有较高灵活性,给予人事、运营、财务等方面的自主权,减少学校行政部门的过多干预,保证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安排具备相应素养的校内管理人员任主要负责人,由校资产公司对机构进行控股,防止学校资产及国有资产流失;鼓励高校聘请专业机构进行参股运营,引进运营专业团队,加深学校和市场的绑定,打破学校固有的思维禁锢,帮助梳理学校科技成果,并从市场关注的角度提供策略性意见,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完善制度建设,修订制定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评价激励等相关文件,全面进行制度保障;对重大专项实行“一项一策”,充分发挥技术转移机构优势,解决学科差异性问题。

扩大转移人才队伍,培育“省级—校级—科研团队”三级技术经理人队伍。将技术经理人纳入省级职称序列,出台完整的晋升制度,明确职称评定要求,客观公正评价技术经理人的学识水平和专业能力;建立完整的技术经理人培养体系,鼓励高校培育自己的技术经理人队伍,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立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相关专业和系统课程,并不定期开展相关法律、财税、工商等课程,推动技术经理人培训系统化、专业化、正规化;对高校专职技术经理人增扩编制支持,并鼓励老师任兼职技术经理人;引导每个科研团队培育一名技术经理人,对本团队的技术及科研成果进行推介宣传、市场对接;将专职人员的绩效和转化收益挂钩,探索专职人员转化收益比例随转化金额的增大而下降的“累计递减制度”,对兼职技术经理人进行季度考评,根据转化数量和金额给予职称加分或奖金奖励,具体可根据兼职经理人的需求决定。

(二)规划重点培育,做好早期布局,搭建项目全流程管理体系

进行高价值专利培育。引导高校建立有效的高价值专利培育运营体系,在研发之初要高质量创造,高度重视和运用专利信息,找准研发起点、重点和方向,避免低水平研究和创新资源的浪费;研发之中要高质量研究,重点研究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科学技术;保护知识产权要精准长远布局,结合技术特色申请知识产权,综合市场需求进行国内外专利布局;技术推广要结合市场,根据不同地域的特色和需求进行技术推广,真正将技术服务社会,体现高价值专利的培养意义。高校通过项目全流程管理、科技成果披露、专利申请前评估、专利导航、职务发明所有权赋权、国外专利布局、完善激励和评价等内容,引导形成对重点产品市场竞争具有保护作用的高价值专利或者专利组合,加强专利信息应用、完善专利申请布局、提高专利申请质量和强化专利保护运营,促进专利有效转化。高校对专利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根据专利价值评估体系进行专利评价,梳理制订分级分类的可转让目录,筛选出不同价值度的专利,确定高价值专利清单,引导高价值专利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强化有组织科研。开展有组织科研,有利于汇聚科研资源,建立长效交流网络,提高科研效率,推动理论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和应用。陕西科研管理部门和高校管理部门应加强有组织科研,组织专业培训,提高陕西各高校科研管理队伍及科研团队的思想水平和专业素养;强化规划布局,引导各高校、各团队结合学科优势和资源禀赋,聚焦国家重点领域和陕西特色产业,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陕西24条重点产业链进行研发;汇聚优秀人才,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强化科研团队的竞争力;提供稳定支持,对重点领域进行经费、人力支持,对产出创新性、实用性成果的团队进行后补助,推动实用性成果的产出和转化。

对科研项目实行全流程管理。对应用前景较好的科研项目,在项目立项、实施、验收、转化各个阶段对科研项目进行知识产权的专业指导、布局、管理与服务,做到“早期布局,全程跟踪”,提高技术研发起点,助力科研团队在项目立项时就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力争解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加强成果保护意识,在项目实施阶段及时申请知识产权保护,进行高价值专利及专利组合培育和专利运营的布局;关注社会服务效益,在验收阶段考查社会效益,包括转化数量和收益额、新增税收、就业培训次数、带动新增就业人数、环保效益等,引导高校教师真正做出能够助力产业发展、服务社会经济的成果。

(三)强化校地合作,布局飞地平台,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高校设立秦创原高校工作站,邀請地市入驻。支持高校主动加强与地市的对接,地市推荐具有科技成果转化从业经验、掌握本区域产业和科技发展需求的技术经理人入驻高校工作站任科技联络员,深入了解学校科研方向,评估需求相关的高校知识产权并挖掘潜在合作团队,提供地市秦创原政策解读,加强高校与地市的沟通交流,推动高校等作为创新主体与地市等作为承接主体之间的沟通联络、资源共享、目标匹配。进行年度考核,划拨专款对促成科技成果转化的优秀科技联络员进行奖励,激发科技联络员积极性。

在地市建立秦创原高校服务飞地工作站,延伸科技服务“触角”。鼓励高校选派一些研究方向和地市主导产业一致的专家学者带团队入驻飞地工作站任科技大使,帮助地市培育技术人才、提供技术服务、进行技术集成、实现技术保障,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推介高校成果,在飞地工作站实时更新高校科研成果,并定期进行专场路演;修订《高校职称评聘办法》,将服务社会纳入到职称考核内容中,量化考核指标,对扎根地市、助力产业的科技大使团队发放专项奖金和进行职称奖励;鼓励地市出资建立专业实验室并购买实验设备,出台财税减免、提供住房优惠等政策,吸引高校科技大使常驻地市。通过双向奔赴,将学校优势学科和当地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助力秦创原全局建设。

总 结

本文分析了陕西高校融入秦创原建设中的成效与不足,并针对高校技术转移力量不足、项目缺乏长远布局、服务全省力度不够等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通过加强高校转移转化队伍建设、搭建项目全流程管理体系、布局校地飞地平台等方式,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娜:《“三项改革”+秦创原 助力陕西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载《陕西教育(综合版)》,2022(10):62页。

[2]陈敏灵、米雪梅、薛静:《创新驱动平台的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及治理研究——以陕西秦创原为例》,载《科学管理研究》,2023(02):73-82页。

[3]陈小玮:《秦创原:陕西创新高地强势崛起》,载《新西部》,2022(06):12-18页。

[4]張梅:《秦创原:让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载《陕西日报》,2023-3-30(01)。

[5]贾颖颖、符新伟、何国强,等:《扎实推进“三项改革”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见效成势》,载《新西部》,2022(06):175-177页。

[6]《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十条措施(试行)的通知》,载《陕西省人民政府公报》,2023(06):16-22页。

[7]关颖:《秦创原建设两年来取得阶段性成效》,载《西安日报》,2023-4-25(02)。

[8]张梅:《陕西创新驱动由“势”向“能”加快迈进》,载《陕西日报》,2023-4-25(04)。

[9]王天钰:《新一轮技术革命下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及对策——以陕西省为例》,载《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2(09):153-155页。

[10]王鑫、张慧琴、孙昌璞:《用科学精神抵御学术滑向灰色地带》,载《科学与社会》,2023(01):1-15页。

作者简介

齐颢与 西北大学科学技术处/高技术转移创新研究院,研究方向为高校科研管理

吕欣平 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工业工程管理

于佳恩 陕西省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孵化器运营专员,研究方向为企业孵化运营

成旭垣 西安今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专员,研究方向为科技企业培育

猜你喜欢
创原科技成果陕西
陕西:多举措加快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秦创原大事记
我校参加秦创原·第五届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展暨校企对接洽谈会启动会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当“秦创原”拥有了“政策包”——陕西70条措施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