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诜的《烟江叠嶂图(青绿本)》是一幅色墨兼顾的山水画作品,画中巧妙的通过稀释水墨山水的笔法和皴法,为青绿敷色留有空间和余地,二者互为映衬,相辅相成,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促进了古代(隋唐)宫廷青绿山水向今人(北宋中期)文人水墨山水的转变,被誉为“不古不今,自成一家”。基于《烟江叠嶂图(青绿本)》中色墨兼顾的特征,探析王诜山水画内在创作的艺术主张及青绿画风的特色,深入认识王诜在北宋中后期山水画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关键词:色墨兼顾;王诜;《烟江叠嶂图(青绿本)》
《烟江叠嶂图(青绿本)》(图1)是北宋画家王诜所创造的山水画作品。《烟江叠嶂图》保存至今的有两个版本,都藏于上海博物馆,一卷水墨,另一卷青绿,两个版本皆为王诜所作。本文主要探析的是其中之一的青绿本。《烟江叠嶂图(青绿本)》画作横166厘米,纵45.2厘米,采用绢本设色,在画作卷首处有宋徽宗赵佶题跋的“王诜烟江叠嶂图”字样。《烟江叠嶂图(青绿本)》这幅作品构图采用横向的手卷形式,不同于五代北宋以来山水的立轴巨碑式构图,画面中间是开阔无垠的江面,不着一物,画面右下角寥寥数笔描绘些许山石和丛树,在画面的左侧,群峰环绕,山泉在山体和林间潺潺流动,耸立的山峰在丛林和云雾的掩映中巍然而起,给人一种飘渺灵秀的视觉感受,与当时流行的水墨画风不同的是,《烟江叠嶂图(青绿本)》在表现上运用了青绿色彩,这也是王诜首次将古代(隋唐)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运用到今人(北宋中期)水墨山水的意象当中,取得了既保留有水墨山水的墨法和皴法,同时又具有青绿色彩的意象,丰富了北宋中期以后的山水画表现样式。王诜山水画取众家所长,个性鲜明,对北宋中后期的山水画创作具有重要的开创性影响。
一、王诜简介及《烟江叠嶂图(青绿本)》
画风缘起
王诜,字晋卿,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往河南汴京(今开封),生卒年史并未有确切的记载,当今史学界一般认为的观点是1048—1104年。王诜出身名门贵族,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精于鉴赏,喜爱收藏,在诗词上有很高的造诣,且能对琴、棋、笙、乐了熟于胸,绘画以山水画闻名于北宋画坛,亦能画墨竹和人物。宋代韩拙《山水画纯全集》中说:“王晋卿者,戚里之雅士也。耕猎于文史,放思于图书。尝蒙青眼左顾,每阅必先召而同观之。”王诜曾用“一文一武”比作对李成和范宽作品品鉴,可谓独到而精妙。王诜从小阅览历代名作,对绘画“格法之要”熟知,并常与古人山水做功课。丰富的学识、开拓的眼界是王诜寻求山水画创新的内在力量。
王诜博学多才,诗词音律无所不精,是典型的文人气质。北宋中期,欧阳修、苏轼等文人崇尚“复古”的风气浓郁,并在皇室成员之间广为流传。在“重文轻武”的外部环境下,不同绘画流派之间的交流成了一种积极主动的倾向。隋唐时期,青绿重彩山水是宫廷绘画的表现形式,作为同时拥有皇家富贵和才华于一身的王诜,积极有力地用行动回应这样的文艺思潮。北宋前期,北派山水占据画坛主格,画面布置宏大,庄重深沉,且都以水墨为主,是典型的宋代宫廷绘画风格。宋代文人画的主要标志是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创作中,线条粗放、洒脱,画风偏向轻松自然。王诜在这样的环境下,积极尝试宫廷绘画和文人画,寻求一种二者兼而有之的绘画风格,在“复古”与“崇今”的两种对立中调解出一种适度的平衡,在画中则体现为精谨与洒脱,青绿与水墨合为一体,这点从王诜流传至今的绘画作品中可以得到一个有力的说明。
王诜呈现出的山水画风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为纯水墨山水,画风师承李成,上溯王维,笔格俊朗洒脱,墨色秀润清雅,传世代表作品有《渔村小雪图》,水墨本《烟江叠嶂图》;第二种为大青绿金碧重彩样式,师法唐大小李将军,但没有作品传世;第三种为青绿与水墨的融合,本文论述的《烟江叠嶂图(青绿本)》即是这种画风的代表。从这三种绘画风格中可以看出,王诜在山水画的创作中,不拘泥于一家之法,其画中的笔墨技法主要是源于李成画风,当时宫廷画院画家郭熙同样师承于李成,但二者呈现出来的艺术样式与内在思想是不同的。郭熙所创作的作品大多用于宮廷的装扮,且为立轴的大幅构成,与王诜采用横向的手卷式的构图和小景意象相迥异,他的作品更适合文人间的交流与品玩,有意将山水画风进行改造,不断探索“院体”青绿画风与文人水墨山水画风作完美的结合。王诜学古不泥于古,用其丰厚的艺术学养、对外师造化的感悟促就了其对山水画风的变革,也正是基于拥有这样变革的思想,才成就了《烟江叠嶂图(青绿本)》这种绘画风格。
二、《烟江叠嶂图(青绿本)》色墨兼顾的艺术特色
“色”在本文中特指青绿山水画敷色中的“色法”,它是山水画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到好处的“色法”可以使作品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变、清新雅丽,更能够表现山水画的意境和给观者带来视觉上的愉悦,对于山水画面貌的呈现具有重要的作用。青绿山水画最早出现于隋,成熟于唐,李思训、李昭道是唐青绿山水的集大成者,同时也代表了大青绿山水的最高成就,这时候的青绿山水,在颜色上浓重、艳丽,并富有装饰意味。王诜《烟江叠嶂图(青绿本)》中的敷色方式,便是师承于二李的画风,但王诜在个人山水运用的时候,只取青绿色彩之意,并保留水墨山水的笔法与墨法,因而在敷色的过程中简化了繁复的重彩青绿的绘制程序,王诜在作品中,将水墨山水的皴法和淡染法融入其中,先以笔墨勾勒皴擦出物象的结构特征,进而用水墨烘托,以淡墨花青做底,加之青绿色复染,再以重色复皴,如此由墨到色的设色方法让此画作变得清润雅致。
《烟江叠嶂图(青绿本)》之所以能够有如此的呈现,得意于王诜对于“墨”的运用。“墨”在本文中特指水墨山水的“墨法”,在画中,“墨法”包括笔法和皴法,从画中的用笔可获知王诜用笔于李成画风一路,皴法为“卷云皴”,李成画风“石如云动,多巧少真意”“对面皴石圆润突起”。李成在山水画创作中运用最多的就是“卷云皴”,山石线条中锋用笔勾画山石轮廓,劲健爽朗,接着以干涩枯润的墨笔皴擦,并凸出笔法的灵活多样,使得山石特征呈现出一种像云层涌动的感觉。山石具有一种浑整的体积感。王诜在继承李成画风的同时,有意去除山石皴法的密度和厚度,笔画转折更为洒脱肆意,使得作品更具有一种雅韵之致。
《烟江叠嶂图(青绿本)》“色法”与“墨法”的融汇与脱变,是一种将水墨与青绿进行打破与重组的过程,笔墨和色彩的秩序得以重新确立。王诜通过适当的稀释皴法为青绿敷色留有空间和余地,用笔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山石结构以勾勒为主,线条俊俏爽朗;第二,笔速较慢,凸显虚实轻重变化,在行笔的过程中,笔以干墨为主,显得更为苍茫;第三,减弱皴笔的密度,交代清楚前后层次的关系即可;第四,注重山石色彩块面的节奏性,为青绿敷色留有足够的空间。王诜“色法”运用的是青绿之法,在宋代中期以前,还鲜有人使用。其青绿敷色的步骤依次如下,先在绢本上刷一层赭色做底,接着用淡墨花青在山石的主面上进行罩染,山体的暗面和根部依然保留赭石色彩,这是为达到画面冷暖对比和层次感有意而为之,染色的过程以湿染为主,矿物质的石色从山体的顶部由浓到淡顺势而下,与赭石色的底部及墨色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的统一体,最终达到一种色墨交融的艺术效果。
三、《烟江叠嶂图(青绿本)》的艺术地位与影响
汤垕《画鉴》中说:“王诜字晋卿,学李成山水,清润可爱;又作着色山水师唐李将军。不今不古,自成一家。”北宋中期以后,“复古”的思潮在文艺界的发展态势尤为显著,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是追摹魏晋时期“命意高远”的绘画思想和“下笔便到超妙处”的艺术境界。画家不再满足如今画坛的时流弊病,转而崇尚“古法”,向更古远的绘画学习,具有绘画修养的文人士大夫将追摹“古法”作为艺术创新获取灵感的来源。“古法”内在体现为一种创作思想,外在则体现为一种艺术样式与形式特点。王诜是这种“复古”思潮下积极回应的艺术家,从他的绘画作品中体现出一种“即悟古人用笔意”的艺术主张,山水画作品取法上溯到李思训与王维的绘画,青绿与水墨双管齐下,并进齐驱。日本学者金原省吾曾说,青绿山水的选择与兴盛是北宋末年(哲宗、徽宗到南宋高宗时代即11世纪末12世纪初期)“复古”思潮下对唐法的追忆。这种追忆其实是出于对绘画“今体”的不满。此背景为“复古”提供了契机,“二李”和王维成为被追摹的对象。苏轼在《题王晋卿著色山》一诗有云:“缥缈营丘水墨仙,浮空出没有无间。尔来一变风流尽,谁见将军著色山。”是对王诜山水画作品的评价,更是一种肯定。相较于唐代时期具有贵族气象和仙游色彩的山水画作品,以王诜、赵大年、赵伯驹为代表的艺术家的作品显得更加亲切和动人。
《烟江叠嶂图(青绿本)》作为王诜青绿山水的代表作品,在融汇中创造新的画风。首先,《烟江叠嶂图(青绿本)》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水墨画的骨骼、造型立意,以墨笔勾勒皴擦为基础,用以青绿色彩敷之,一洗隋唐青绿山水金碧辉煌的富贵气息和仙游色彩,呈现出一种色墨交融、娴雅清丽的文人气,创造出一种新的格调,被称为“不古不今”;其次,《烟江叠嶂图(青绿本)》不以时间和地域为界限,取法古人,还打破地域特色的限制,将北派山水的雄浑博大的气象、巨碑式的构图化作江南文人山水的小景化构图,更富文雅之气;再次,《烟江叠嶂图(青绿本)》中对于虚实关系的营造和大开大合的构图营造是前无古人的,对南宋“边角山水”产生重要的影响;最后,山水画的意象从先前北方山水雄浑、阳刚之美转向虚化、迷蒙的阴柔之美,从追求外在视觉感官上的真实转向内在心象的真实,对文人化的青绿山水起到推动作用。后来学者将此画风称之为小青绿山水,例如复旦大学施锜在研究王诜的博士论文中说:“王诜《烟江叠嶂图(青绿本)》的艺术史传统,是来自于大小李将军的金碧设色和文人墨法的融合。”张荣国在其论文《富贵与超逸——王诜小青绿山水画成因探析》中将《烟江叠嶂图》纳入小青绿山水画当中进行研究。《烟江叠嶂图(青绿本)》自此开创了小青绿山水的先河。
王诜作为促进北宋山水画风格转变的重要人物,奠定了其在山水画历史中成为“复古”的排头兵、新式画风的开创者,受到皇室和文人的双重青睐。其呈现出来的艺术样式,是对当时艺术样式的一次变革,更是对艺术创作创新的一次大的跨越,是“院体”绘画向文人绘画转变与寻求突破的转向标。王诜在水墨山水和青绿山水之间来回切换,游刃有余,别开生面,这是主动地将青绿山水水墨化的一种探索,预示着对山水画创作的革新,同时以作品的形式回应当时“复古”与“崇今”思潮下的平衡与统一。
四、结语
王诜在《烟江叠嶂图(青绿本)》中创造出来的青绿山水样式的新风貌,得意于王诜色墨兼顾的艺术主张,此画风突破了五代北宋以来的水墨山水画特点,拓宽了青绿山水画表现的新局面,同时也打破了历来山水画的南北派之间的对立、宫廷绘画与文人画之间的壁垒,在王诜的画风中、具有文人意趣的水墨山水多了色彩的丰富,青绿山水也因水墨山水的介入而显得更加的灵动和鲜活。王诜在绘画中所创造的独特先例,向世人展示了山水画的高下不因以南北派风格为区分,更不应以设色和水墨来论高下,而是要在继承前人优长技艺的同时,遵从个人的内心,表現个人心中所想的山水。王诜的山水画给同时期乃至后世的山水画走向带来了新的推动力,开启了南宋青绿山水画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于安澜.画论丛刊:上[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2]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3]于安澜.画品丛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4]施锜.宋元画史中的博物学文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8.
[5]张荣国.王诜山水画“不今不古”特征成因探究[J].民族艺术,2012(4):105-107.
作者简介:
范壹峰,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