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宫乐图》艺术特色探析

2024-01-18 21:45李金霞武敏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

李金霞 武敏

摘 要:通过对唐代传世名画《唐人宫乐图》进行数字化绘制与研究,归纳《唐人宫乐图》的艺术特色与价值。其中对线条、设色、构图、服饰等的刻画具有一定代表性,中晚唐侍女妆饰服饰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唐人宫乐图》中表现得精美绝伦,是研究唐代仕女的重要资料来源,虽然作者不详,但其艺术造诣和影响丝毫不弱于其他传世名画。在对《唐人宫乐图》整体画面进行数字化绘制的同时,对其人物服饰、妆容、器皿、家具、乐器等进行分析,了解传世古画中所渗透的唐侍女特色,阐述其意义与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唐人宫乐图》;数字插画;艺术特色;唐代仕女

一、研究图像的内容与特点

(一)《唐人宫乐图》内容分析

《唐人宫乐图》横69.5厘米,纵48.7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晚唐最具代表性的仕女画之一。全图共画仕女十二人,其中围坐桌旁仕女十人,站立二人,仕女形象体态丰腴,妆容艳丽,饮酒奏乐不亦乐乎。画中还描绘了桌一张,椅子若干,杯盘酒具若干,乐器五把,整体颜色柔美和谐,典雅大气,大面积的褐、红、杏等暖色辅以青、绿等冷色,使画面更显生动活泼。唐代,仕女形象从初唐的劲瘦干练、盛唐的健康清丽,最后到晚唐的丰腴忧郁,产生巨大转变。这与建唐初期人人积极向上的风气和前朝遗风脱离不了关系,而随着唐代经济的繁荣发展,民俗民风的开阔,仕女们逐渐沉迷于辉煌的盛世繁荣中,展现出了体态丰腴、慵懒闲适的特征,到了晚唐的《唐人宫乐图》中,仕女脸上画着元和时世妆,八字愁眉、赫面腮红、乌色嘴唇,展现出一种凄凉之感,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当时女性呈现的一种弱态。图中十二位仕女虽着装大似相同,但仔细欣赏会发现各有特色,同时每位仕女姿态、神态各异,十分有趣。此外,对于作品中出现的杯盘酒具方面也有争议:图中央的大锅是煮酒或煮茶?仕女似不胜酒力的歪斜是醉茶或是醉酒?左侧下数第二位仕女手中的酒筹是用来记圈数还是行酒令?虽一直以来争议不断,却也展现了晚唐茶酒一家的文化特色。

晚唐是仕女画进入巅峰的时代,画师对于仕女形象的刻画已经形成独特风格,《唐人宫乐图》的出现承载了当时的社会文明,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底蕴。

(二)《唐人宫乐图》构图特点

构图也叫布局、章法,自古以来在中国画中都非常重要,同时名画大家顾恺之曾在书中提出“置陈布势”的概念,也就是通过合理规划画中物体及人物的方位和大小,从而使画面散发出自内而外的气势,这是中国画独有的一种特点。而所有的构图都以布置意象为结果,疏密、空间、比例、方向、视觉重心及观赏路线等都是作者将个人审美倾向和传达感情融为一体的成果,从而展现在画面中,这才是构图的真正意义。人物画在隋唐时期走向成熟,虽然《唐人宫乐图》作者不详,没有张萱、周昉一样留名于世,但同样是不可多得的传世名画。

《唐人宫乐图》整体构图以方形为主,由于方形构图容易产生死板、單调等问题,所以作者的画势走向呈现出从左下到右上的对角构图模式,使画面沉稳大气的同时减少沉闷之感。整幅画的中心围绕方桌进行排列,人物和物品进行交叉摆放,左面人物略多,右面用月牙凳进行对称,人物有坐有立,平衡视觉差异,以方桌为中心进行近小远大的构图分布,使远处的仕女大小与近处别无二致,显示同处一幅画中坐着的十位仕女身份并无太大差异,而站立的两位服侍仕女身姿稍小,以此体现身份的高低差异,同时均衡画面比例。近处的方桌有一画面空缺,其中摆放两张月牙凳,特殊的留白是中国画独有的技巧,好似作者在告诉我们还有两位仕女并未就坐,又好似通过这种方式减少人物遮挡,让观者更好地分析每一位仕女的姿态和表情。

二、《唐人宫乐图》图像分析

(一)人物妆容与服饰

唐代是女性权利达到顶峰的时期,社会风气开放,女子登上政治舞台,武则天、上官婉儿、太平公主等女子的大放异彩不仅影响唐王朝的命运,对当时女子的时尚追求也起到了引领作用,由宫中传向平民市井,当时很多平民女子的妆容服饰打扮都是借鉴贵族女子、妃嫔等而来。《唐人宫乐图》经考察应属于唐代晚期,此时期不同于初唐人人精神焕发的建国热潮,也不同于盛唐女子权力达到顶峰的雍容华贵,晚唐随着政治集团的敌对分裂,整个社会风气衰败迷颓,女子妆容奢靡华丽,出现了“时世妆”“血晕妆”等奢华颓废的妆容。

1.妆发

《唐人宫乐图》中女子画着“时世妆”,如白居易《时世妆》的诗中写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见之知有戎。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图中仕女共梳有六种发髻,有抛家髻、堕马髻、高髻、双垂髻、倭堕髻、头戴花冠样式(其中作者认为抛家髻与堕马髻几近类似,后续将二者归于一种)。左侧站立的两位仕女梳双垂髻,顾名思义为将发束垂于脸颊两侧以丝带束之,因形状类似丫头的“丫”,也被称为双丫髻,随从侍女及未成年的少女多梳此发型。左下第一位仕女和第二位仕女、弹琵琶侍女、右下第一位和第二位仕女为抛家髻(堕马髻),这两种发型都是将发束于顶,后将发髻向一侧下垂,有些学者将两种发型归结于一种,有些学者则认为略有区分,区别可能在于抛家髻有抱发于面的特征而堕马髻没有,在《唐人宫乐图》中表现并不明显,在此不做过多赘述。左上方吹笙的仕女梳高髻,高髻样式为将发束卷梳于顶,形成高高的髻式,是晚唐妇女钟爱的发式之一。吹筚篥的仕女与旁边舀茶的仕女为倭堕髻,此发式为堕马髻的延续,因“堕马”“坠马”等字眼不吉利故衍生为倭堕髻,倭堕髻形式更加慵懒,呈现出一种似散未散的慵懒气质,惹人怜爱。左侧第三位执扇仕女与弹琵琶仕女为头戴花冠样式,花冠与当时贵族社会阶层钟爱养花分不开关系,花冠多为罗帛制成,满罩于顶,与发髻结合,雍容华贵。

2.服饰

在服饰方面,晚唐相对于盛唐略显保守,由襦衫、披帛、裙三部分组成,虽衣着华贵但襦裙高于胸部,并未过多展现女性线条,这与晚唐低迷的社会风气有关。披帛有披于肩上后绕过胸前搭于臂弯,也有常见的后搭于双臂,或者大大的一片披在肩腿之上。桌边十位仕女体态丰腴,服饰大体相近,颜色、样式、花纹、人物大小等显示出了她们地位相近,色彩搭配和谐、披帛衣袂飘飘,增添了优雅含蓄的美感。

(二)杯盘器皿与家具

1.桌子(五壶桌)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仕女们围桌而坐,画中的桌子与如今日本正仓院内所藏的桑木木画棋局造型类似,原图虽略有遮挡,但可以清晰看到正对着我们的短边桌分为三壶门造型,因此推测长边为五壶门造型。此五壶桌四角为圆角花瓣形,桌面下加双层托腮,边沿处略高,中间内陷,形成一圈圈口,造型精美,内面刻有藤席纹路装饰及花纹,为考古人员对晚唐家具解析提供宝贵史料。

2.月牙凳

《唐人宫乐图》中的凳子名为月牙凳,也叫做腰凳、月牙杌子,是根据凳子的形状来命名的。根据史料记载,凳子两边高、中间低的弯月形设计有利于承重和增加稳定性,而且符合人体工学,加上特制的软锦小垫坐起来十分松软。腰凳有四足,整体略鼓,足下雕花或如意云头状,椅子侧面配有彩色装饰及挂饰,显示出了强烈的女性色彩,呈现出的造型与晚唐贵族仕女的雍容华贵相交融,具有富丽堂皇、造型精美之感。

3.器具

唐代饮茶饮酒之风盛行,不论是平民亦是贵族都非常喜爱,与此同时茶酒器具必不可少。根据对唐代茶具酒具使用的调查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茶酒器具是混合使用的。例如画中桌上摆放的红漆黑耳杯(又名羽觞,酒具),耳杯口一般均呈椭圆形,弧壁,平底,少数有假圈足。耳杯多内红漆,外黑漆,根据耳部的不同形状,大体可分为方耳杯、圆耳杯两种类型,也有少量的高座耳杯。《唐人宫乐图》中的耳杯目测为圆耳杯。桌上还摆放着用来饮茶的土黄色茶碗,桌子正中央还放置一茶锅(樽),有仕女正在用长勺舀茶,但因此时期用樽盛酒的情况时有发生,且手执长勺的仕女周围并未有茶碗,因此并不能判定画中人是饮酒或饮茶。茶碗或耳杯并不是人手各一个,而属于分散排布,因人而异。

画中仕女面前放置青绿色海棠形果盘,茶锅前后放置有底座的果盘,可推测为当时在晚唐进入繁荣期的越窑瓷器。此时,越窑烧制的最顶级器具的特征为“如碧玉般晶莹,如嫩荷般透翠”。

饮酒品茗作为晚唐一种社会风气及社交手段,不分男女,不仅作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享受,以此延伸出的茶酒文化、茶酒礼仪、诗词歌赋更是给予今天的我们很多震撼。

(三)乐器

图中从左至右的演奏乐器依次是:拍板、笙、古筝、琵琶、筚篥。

1.拍板

中国碰奏体乐器,通过几块板子之间的拍打发出声音,通常用于与其他乐器合奏,古时由西北传入中原,在唐代时用于散乐,拍板顶端有孔,以丝带或布带缠绕连接,演奏时左手握住后板,拇指放在板子中间,通过手腕晃动使前后板撞击,从而发出声音。拍板在不同历史时期应用场所和年代的不同,板子数量会有不同,三块、四块、六块甚至更多。就画中来看,拍板的作用以辅助其他乐器为主。

2.笙

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距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从考古遗迹及历史资料来看,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笙的记载。《唐人宫乐图》中的笙,以唐代对于笙的使用习惯来说为十七簧笙,由长短不一的竹管制成。笙的演奏音色根据竹管长度不同分为高、中、低音,高音清丽,中音温柔,低音浑厚,在合奏时起到丰富音色的效果。《唐人宫乐图》中吹笙仕女面部表情平静,淡淡的忧伤从八字眉中透露出来,似乎沉浸在音乐之中,无比陶醉。

3.古筝

古筝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弹拨乐器之一。根据文献记载,筝最早为五弦,后发展为汉代的十二弦,隋唐的十三弦,明代的十四五弦,近代的二十一弦至二十六弦,图中的古筝推测为当时流行的十三弦。古筝不仅是宫廷贵族的乐器,在民间也较常见。《唐人宫乐图》中头戴花冠的仕女,神情专注,指尖跳跃于琴弦之上,美感十足。筝被放置于腿上,根据仕女腿的宽度和古筝长度推测筝的长度大约为三尺(约一米),古筝侧边有花纹装饰,造型精美,能够体现出当时唐代乐器工艺的高超。

4.琵琶

仕女横抱琵琶、手持拨子的弹奏方式与现代的竖抱琵琶弹奏方式略微不同,是一种古老的弹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西方净土变壁画中人物演奏方式不谋而合。日本正仓院中收藏着一把相似的唐代琵琶,正面由名贵紫檀雕刻精美纹饰,背面有螺钿和琥珀点缀其中,造型精美。

5.筚篥

筚篥,也叫管子,多为木制管身,有前七后一共八孔,通过仕女气息支撑发出悠扬婉转的音乐,古人一般用它来抒发盛世情怀及悲愤之感。图中仕女闭眼吹奏,神情悲凉,双眉紧蹙,似有无尽感情倾注于乐器之上,也能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作者在作画时是多么的专注。

三、《唐人宫乐图》的价值与意义

(一)《唐人宫乐图》的研究价值

《唐人宫乐图》的价值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画面本身,仕女形象跃然纸上,我们得以窥探当时的繁华,《唐人宫乐图》画面丰富,人们很容易被画面上姿态各异的仕女、种类繁多的器具和迸发的热烈氛围吸引;另一方面是处于历史特殊朝代及特殊朝代的末尾时期的双重效果叠加下,女性形象反映出社会意识形态,透过画面的表象,我们能够更深层次地看到在那个肆意昂扬、开放文明的时代下的女性特征和她们鲜明的形象。

(二)《唐人宮乐图》的意义与影响

从初唐到晚唐,出现了一大批专门从事绘画贵族女子日常生活的画家,以此来表现唐代女子的女性美。宫廷中的贵族女子每天除了参加日常集会之外,大部分的时间都处在无所事事的状态,因此延伸出了大量女子日常活动,包括赏花、养宠物(例如图中趴在桌底的猧子)、梳妆、游玩等,这都可在传世名画和壁画中得以窥见。从图中的小型音乐会我们可以略微领略到当时的审美趣味,作者以仕女的微表情抒发内心情感,以乐器的氛围烘托晚唐文化,以杯盘器皿的使用展示茶酒文化。

唐代的绘画文化是中国的艺术瑰宝。今天的我们,对于仕女画的传承和发展也应该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以此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张爱莉.日本正仓院藏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的髹饰工艺[J].中原文物,2019(1):87-95.

作者简介:

李金霞,中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武敏,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
论苏辙碑诔文的艺术成就
少年小说的突破与期待
论长阳南曲的艺术特色
指下云山意无穷 信手写来入化境
对《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绰号艺术特色分析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