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曲艺宣卷的衰败与当今的复苏

2024-01-18 04:29史琳
美与时代·下 2023年12期
关键词:复苏宝卷

摘  要:宣卷是我国民间曲艺的一种,是江南明清时期两大传统曲艺之一,是昆剧、沪剧、锡剧、杭剧等江南“百戏”曲调的重要源头之一,它肇始于东汉末至曹魏时期的“梵呗”,经东晋至南北朝时期的“唱导”、隋唐时期的“变文”,至宋代禁变文而转化为“宣卷”,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上世纪40年开始走向衰败。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宣卷也慢慢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并以自身的古色古韵走向复苏。

关键词:宣卷;宝卷;木鱼歌;衰败;复苏

宣卷是一种民间曲艺,念卷、讲经、木鱼歌是不同区域宣卷的不同称谓。宝卷是宣卷(念卷、讲经)的脚本、木鱼书是木鱼歌的脚本,它们属于民间文学范畴。明清至民初数百年间,江南及西北地区几乎家家有宝卷,岭南地区几乎户户有木鱼书。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种传统音乐艺术能像宣卷那样广泛流行且长达500余年,这在中国音乐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作为一种民间曲艺,宣卷的传唱内容,虽然有佛教宝典,但更多的则是宣唱中国民间历史故事和传奇故事,主题围绕扬善惮恶、睦邻友善,祈求家庭和睦、国泰民安。说宣卷为我国音乐史苑中的一朵奇葩,诚不为过。上世纪40年代(1940年前后)宣卷终于开始走向衰败,又经“文革”扫荡,几遭灭顶之灾。世易时移,风流不再,千年古韵,几成绝响。然而,宣卷毕竟不是应时的流行艺术,既然早已化为民间民俗和传统文化,只要其生存的土壤还在,就不会永远消亡。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宣卷也慢慢迎来了自己的春天,重新破土萌发,并以自身的古色古韵走向复苏。

一、现当代宣卷衰败过程

江南宣卷和岭南木鱼歌的衰败始于1940年前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入江南和岭南,战乱频仍,民生凋敝。城乡民众对于祈福攘灾、庙会社赛等活动多从简安排,宣卷班社活动的空间缩小,从业人员大减。

1949年以后,由于政府在群众中进行了破除迷信的教育,鉴于宣卷中涉及封建迷信的内容不少,许多艺人成为“封、资、修”的批判对象,宣卷活动基本上陷于停顿,为求生计,大部分宣卷艺人转行而成为地方戏剧团、艺术团、表演队的成员,转唱现代戏。1958年,文艺界开展全国性的整风运动,宣卷是避坑落井、雪上加霜。上世纪五十年代,各地虽然也有零星的宣卷演出,但已是日暮西山、苟延残喘。“文革”期间,由于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宣卷被视为封建迷信,作为“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被扫除,宣卷艺人基本停止演唱,宣卷脚本大量散失,千年流传下来的宣卷几遭灭顶之灾。以苏州胜浦镇为例,据当地民间艺人回忆:“文革”前,在胜浦境内流行的宣卷古脚本多达近千部。仅方前村刘秀夫家就拥有宣卷500余本,三家村何甸甫也拥有400余本,其他艺人至少还拥有1000余本,“文革”期间,宝卷作为“四旧”被查烧,焚的焚,毁的毁。何甸甫在“文革”初期为了保存宣卷,曾将脚本藏于烧饭的灶头内,一直到他死也没向人透漏,后人拆灶头时,发现仍有400多本,因当时处于“文革”后期,又大都散失了。

宝卷的大量销毁尚在其次,宣卷艺人的严重萎缩则是致命的。宣卷是民间艺术,讲究说、唱、表、白、演、噱,不同的宣卷艺人,艺术效果大为不同,诚如嘉善沈文超先生所言:“宣卷艺人一定要具备不俗的说唱表演天赋,首先要喜欢说唱艺术,还要嗓音好,记忆力强,会讲故事有噱头,懂音乐会乐器,会说会唱会演会噱才能成为宣卷艺人,因此培养一名宣卷艺人难度很高,需要较长的时间。”[1]“文革”后期,江南地区几乎看不到宣卷先生的身影了。

岭南木鱼歌、西北念卷的与江南宣卷的命运大抵一样,如岭南木鱼歌,其衰败的年代也始于抗日战争时期,据任百强先生《广东木鱼说唱史研究》载:

抗日战争前后,广州和香港出版木鱼书之书肆业务走入低谷。以文堂和醉经堂这两间在木鱼出版史颇有名气的百年老店堂号,亦逐一关门歇业,晚清时,木鱼书销售两广和东南亚及美州华埠,生意兴隆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大陆政治运动接二连三。……而说唱木鱼,只有少数盲艺人在农村和小城镇坚持,不离不弃。龙舟却在它的故乡佛山顺德县生根,环境好时,蓬勃发展,运动来了,又会潜隐于坊间,以待来日。……文化大革命,文艺百花凋零,木鱼书一箱箱被焚毁,木鱼系统各式说唱销声匿迹。[2]

二、现当代宣卷衰败的原因

从宣卷、木鱼歌的衰败过程来看,其衰败时间集中在现当代,衰败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但是,纵观宣卷、木鱼歌发展史,其衰败的原因首先还是自身存在的缺陷,即所谓的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起推动作用,宣卷的衰败其实是内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一)衰败的内因。笔者在《苏州胜浦宣卷调研报告》中曾认为:“与江南其它宣卷一样,胜浦宣卷也存在自身的不足,一是内容不够新颖。目前,宣唱的内容主要还是传统的民间故事,缺乏内容的创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要;二是形式比较单调。不论是传统木鱼宣卷还是丝弦宣卷,仍沿袭传统的宣唱形式,古朴有余而灵活不足,与小品、歌曲等现代艺术形式结合不够,这也是宣卷不受当代年轻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三是组织比较涣散。胜浦宣卷仍以传统的宣卷班存在,小打小鬧,各自为战,形不成合力,不易产生文艺名牌,缺乏‘走出去的组织力量。”[3]笔者当时所论,仅就胜浦宣卷而言,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宣卷、木鱼歌的自身缺陷远不仅此。首先,作为一种古老曲艺品种,宣卷由于滥觞于古代佛教音乐,本身确实存在封建迷信的东西,而且封建迷信内容还不少。宣卷尤其是部分江南宣卷在演唱前有太多的繁琐的宗教科仪,在场景布置上,厅堂正中,或高挂如来佛像,或悬挂观音菩萨、太上老君诸多神仙画像(五花八门),供桌上摆放金泥印制的“龙牌”、纸做的“宝库”“金银稞”“弥陀箱”“纸花”“纸马”“明路星斗”“大香”“香板”“胞子钱”“锁钥”“红莲花”“开关”“血水”“旗幡”“红蜡烛”“各种水果供品”等(各式各色);在宣唱前的科仪上,举行各种“请佛”仪式(眼花缭乱);在艺人着装上,有的宣卷先生还身披袈裟(半俗半僧);在宣卷的内容上,除部分纯粹的佛家宝卷外,民间故事类宝卷也掺杂一些宣传佛教的用语(半文半白)……这些封建迷信的东西,在落后的封建时代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封建迷信就是封建迷信,伪科学就是伪科学。糟粕的东西应该剔除,精华的东西应该继承与发扬。就宣卷、木鱼歌而言,封建迷信的内容与形式就属于糟粕,其丰富的唱腔曲调、特色古韵、特色表演、优秀脚本属于精华。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界批判宣卷,主要还是批判其封建迷信糟粕,只是“左倾”思想影响,造成“水婴同泼”全面否定宣卷的后果;至于“文革”全面扫荡宣卷,则是另当别论了。其次,形式上缺乏创新性。宣卷发展近千年,在表演形式上,江南宣卷绝大多数固步自封、抱残守缺,墨守“说唱打底、木鱼镶边”的陈规表演套路,缺乏艺术性和灵活性。近代,出于与滩簧竞争的需要,才在主乐器上增加二胡、扬琴、三弦等丝弦乐器,但在表演形式上没有进行重大改革。尽管如此,近代江南宣卷之所以获得巨大发展,多半受益于丝弦宣卷的改革。岭南木鱼歌虽然在明代末年就实现了从以木鱼为主乐器向琵琶、三弦主乐器的转型,但同样没有实现表演形式向歌舞的转型。一句话,不论是宣卷还是木鱼歌,都没有“舞”起来,而歌舞剧偏偏是中国古典音乐艺术向近现代音乐艺术转型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最后,内容上缺乏创新性。反观宣卷千年发展史,宣卷之所以在宋元获得巨大发展、明清广泛流行,其秘诀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内容上实现了从以佛教经典故事为主向以中国历史故事、传奇故事为主的转型,中国人最喜欢、最熟悉的还是中国的故事。不论是任何种类的艺术,满足民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当为第一原则。岭南木鱼歌与江南宣卷流行千年,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艺术贴近民众,语言是老百姓最为熟悉的粤语、吴语,内容是老百姓身边喜闻乐见的故事,腔调是老百姓人人能哼的民间乡调,牵系的是广大妇女的喜怒哀乐,唱出的是广大妇女的心声泪痕,追求的是朴素自然的真善美及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提倡的扬善抑恶、劝善劝孝的警世良言,并以雅乐、俗乐两种途径满足各阶层民众尤其是妇女老人对艺术的享受。他们扎根于江南的水乡和岭南的红土地,融入江南和岭南百姓的生活习俗之中,从而散发出特有的乡土神韵和艺术魅力。很可惜,现当代的江南宣卷与岭南木鱼歌在内容上都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苏州吴江徐文初先生的话很有道理:“木鱼宣卷古板、单调的宣唱形式和内容,自己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4]43

(二)衰败的外因。首先,外部政治环境的消失。如前所述,宣卷的衰败经过与外部的政治环境戚戚相关。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政府的打压不是宣卷衰落的主因,宋元明清,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都打压宣卷,甚至是禁唱宣卷,但是,只要是老百姓喜欢的艺术,政府的外在打压是不起根本作用的,有时候反而是越打压越流行,政治因素是宣卷衰败的导火索而已。其次,庞大女性受众群体的消失。宣卷是与佛教、封建礼教紧密相结合的产物,在封建落后愚昧时代,中国女性普遍不能接受正规的文化教育,深闺待字时,只学女红;出嫁为妇后,相夫教子,严格的封建礼教使女性的社交圈往往局限于婆媳、妯娌、姐妹、邻里之间,大门不出小门不迈,一年中村中偶演几台戏剧,女性也不能像男人们一样放肆观赏,而“家庭式”宣卷就成为她们认字识字、休闲娱乐、了解外部精彩世界的重要渠道。现当代则不同,随着封建制度的灭亡、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现当代教育的发展,广大妇女获得了接受正规教育的基本权利,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地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普遍接受了初等、中等甚或是高等教育,新时代女性对佛教的因果报应和封建礼教的三从四德更是不屑一顾,所以,妇女与宣卷渐行渐远。可以这样说:广大城乡妇女抛弃宣卷是宣卷衰败的第一因。第三,庞大创作群体的消失。明清科举时代,科场落意的秀才举子、官场失意的缙绅官僚和众多从艺的宣卷先生构成宣卷和木鱼歌庞大的作品创作群体,新作品不断涌现让人眼花缭乱,长期满足基层民众对文化娱乐的精神需求。而现当代,科举废除、宣卷萎缩,创作群体跟着消失。第四,刻印宝卷书坊的消失。宣卷流行时期,由于农村存在“家家抄宝卷、户户存宝卷”习俗,宝卷具有庞大的农村家庭市场,书商射利,各地刻印宝卷、木鱼书的书坊应运而生,江南有数百家,岭南也有数百家,所刻印的宝卷、木鱼书不计其数。现当代,随着宣卷、木鱼歌的衰败和宝卷、木鱼书市场的消失,各地缮书坊迅速萎缩。以广州五桂堂为例,该书坊诞生于道光年间的广州,清末明初发展到鼎盛,所刊印的木鱼书、宝卷达到1000余卷,民国四年(1915年)在香港还设立的五桂堂分店,所刊印之书远销越南、新加坡南洋各地及北美、欧洲。1949年后广州五桂堂关门,“香港五桂分局也于一九七二年七月一日正式结业,所存书版和电板散佚殆尽。”[5]香港五桂分局恐怕是我国最后一家刻印宝卷、木鱼书的专业书房。最后,市场的优胜劣汰。近现代,宣卷虽然占有“早生早红”之先,但是,近现代却是中国艺术大发展时代,最早的挑战来自于各种戏剧,中国各种戏剧都是明清以后产生的,尽管产生时代晚于宣卷,但戏剧具有唱、念、做、打,更具舞台性、表演性和观赏性,实际上是说唱艺术歌舞化,国学大师王国维一语道破天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6]面对风起潮涌的戏剧发展,宣卷没有实现歌舞化的转型,在与地方戏剧的竞争中首先败下阵来,从都市舞台被挤压到乡村厅堂;接下来的挑战来自于电影艺术、广播艺术、电视艺术的大众化。电影、广播、电视艺术本来是把双刃剑,既可以极大推动宣卷的发展也可以极大促进宣卷的衰亡,很可惜!地处基层农村的宣卷没有跟上现代电影、广播、电视艺术的发展脚步;最后的挑战来自于流行歌曲、相声、小品、迪斯科等娱乐品种的大众化。现代的年轻人更喜欢快节奏的歌舞、小品等现代娱乐节目,与传统的宣卷或木鱼歌拉开的距离太大、太远了。落伍即意味着被淘汰,物竞天择,自然法则。

三、当代宣卷的复苏

宣卷毕竟是传统民间曲艺而不是流行艺术,其民族性决定宣卷不可能永远灭绝。凡是民族传统文化,均有精华与糟粕,只要汲取精华、剔除糟粕,任何民族传统文化皆可通过时代创新性获得新生与发展,宣卷亦然,当前的宣卷即处于古老宣卷的复苏阶段。

改革开放使宣卷艺术枯树逢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民间曲艺宣卷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得以重新恢复并获得较快的发展。以江南宣卷为例,如前所述,宣卷已经成为江南民众风俗习俗的一部分,凡在乡村里的一些庙会、教堂等民俗事象和农家婚庆、诞辰、祝寿、乔迁新居、婴儿剃头等礼仪之日,都要请宣卷艺人来热闹一番,以祈福禳灾,相沿成习。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追求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在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在享受现代歌舞艺术的同时也在怀念传统民间艺术的古韵,古老的宣卷应时而萌,应时而生。改革开放使宣卷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濒临灭绝之际,重获生机。诚如昆山黄楚林先生所言:“宣卷在沉寂了一个时期以后,又出现在江浙一带,虽几经起落,几经风雨,还是深深地扎根在民众之中;几度兴衰,几度春秋,依然成为江南乡村土壤中绽放的艺术奇葩。”[7]

宣卷艺术在江南水乡悄然萌动,宣卷是民众割不断理还乱的乡音。截至目前,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现代大多为都市社区),宣卷或木鱼歌重新走进庙会、走进社区、走进农户,重新回到百姓的生活之中。如苏南地区,各地均有宣卷班,或2人一组,或7-8人一班,又重新活跃在四邻八乡。当前虽然古老的“双档”宣卷没有得到很快的恢复,但丝弦宣卷的内容增加了传统戏曲剧目如《双推磨》《拔兰花》《赠塔》《庵堂相会》等戏剧片段,曲调也更加丰富,如苏州工业园胜浦镇现在拥有6个宣卷班,他们不但在胜浦镇演出,还受邀到太仓、昆山、上海、湖州、绍兴等外地演出,有的一年演出达到200余场,“整个演出以表演为主,气氛活跃,喜庆吉祥,深受百姓喜欢南巷村的归金宗、前载村的顾传金、江圩村的花俊德和蒋菊虹等新一代宣卷艺人不断崛起,活跃在民间。近几年来,更为可喜的是双档宣卷重新出现,苏州宣卷老艺人归金宗推出传统的双档宣卷,深受群众欢迎,受邀不绝”[8]。

“非遗”申报使宣卷重获文化价值。2005年,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并制定国家、省、市、县4级保护体系,要求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截至目前,《河西宝卷》《孝贤》《汉川善书》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宝卷》(包括靖江宝卷、河西宝卷)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佛教音乐》《绍兴宣卷》入选第二批國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莲花落》《粤曲》《木鱼歌》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地宣卷入选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者有60余家。

经济发展使宣卷重获市场。明清两代,宣卷最发达地区为江浙与两广,原因之一就是该地区经济发达、文化发达;当今,宣卷率先复苏之地仍为江浙及两广,原因之一仍是该地区经济发达、文化发达。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是艺术发展的基础。当今东南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与中西部相比,政府更重视精神文化建设,民众更重视精神文化追求,宣卷也因此重新获得演出市场,如苏州吴江同里镇,“目前,吴江全区二十八个宣卷班社,一百四十余位宣卷艺人中,同里占有十五个班社、三十余位演出艺人,年均演出四千余场次,观众六十多万,以同里为中心,足迹遍布江浙沪两省一市毗邻地区。同里丝弦宣卷已经牢牢地扎根在水乡沃土,无论是婚嫁、做寿、贺生,或是开业、乔迁、升学,所有这些喜庆场合往往都有宣卷班以雅俗共赏的宣唱祈福添喜,给庆贺人家带来欢乐与希望”[4]46。

学术研究使宣卷进入学术殿堂。民族传统文化一直是专家学者关爱的对象、学术研究的重点。中国宣卷研究,最早始于上世纪30年代的顾颉刚、郑振铎、鲁迅、胡适以及日本的泽田瑞穗等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到“文革”近半个世纪却因种种原因中断了。改革开放后,宣卷重新回到专家学者的研究视野,截至目前,关于宝卷、宣卷、木鱼书、善书、孝贤、木鱼歌、梵呗的学术论文约略3000余篇,学术专著200余部。

文献整理使宣卷的文化底蕴更为厚重。目前,学界约略估计各种宝卷、木鱼书有5000余种。但是,明清以来流传下来的各种宝卷到底有多少种?这恐怕是一个永远都无法解决的学术问题,因为他们大多散落在民间或国内外图书馆,或被偶然发现,或永远沉寂地下,随着文献整理和文物考古,新的宣卷脚本、木鱼歌脚本不断涌现,种类数不断被刷新。截至目前,江浙宝卷文献整理工作做得最好,大部头的宝卷巨著如《中国·张家港河阳宝卷集》《中华珍本宝卷》《中国·靖江宝卷》《民间宝卷》《中国·同里宣卷集》《中国常熟宝卷》等先后问世,字数大都在200-1000万之间。

民间艺术大赛使宣卷重新登上艺术表演大舞台。改革开放后,宣卷仅在农村基层开始流行。从2009年开始,昆山锦溪镇每隔两年举办一次“江浙沪宣卷演唱交流会”,目前已连续举办了5届“江浙沪民间曲艺宣卷大赛”,每次大赛,江南各地宣卷艺人登台宣唱,互相切磋交流,举办专题学术研讨会,出版论文集等,以提高宣卷的知名度。“江浙沪宣卷演唱交流会”对当今江南各地宣卷的复苏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与江苏苏州一样,广东东莞市也从2009年开始,每隔两年举办一次木鱼歌大赛。

网络技术使宣卷为更多人所了解。过去,宣卷、木鱼歌几乎不为年轻人所知所闻。现代网络技术发达,有关宣卷、善书、木鱼歌的网络文字、网络图片、网络音乐、网络视频日新月异,宣卷这种古老的民间曲艺逐渐揭去其神秘的面纱,呈现在大众面前。

文化断层使宣卷复苏步履缓慢。不论是江南宣卷、西北念卷还是岭南木鱼歌,都经历半个世纪的“艺术断层”,正是这一原因造成当今的复苏断层现象,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目前宣卷艺人的断层,目前的宣卷艺人和木鱼歌艺人绝大多数在60岁以上,中青年极少。苏州工业园宣卷先生花俊德的话很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说:“现在年轻人不太喜欢宣卷,从宣卷现场来看,主要是老年人,年轻人的兴趣爱好在唱流行歌曲和时尚的生活……我在余生之年做好这一工作,至于传承问题,我无能为力了!”另一方面是宣卷艺术的断层,同样一部宝卷,不同的宣卷艺人演唱的艺术效果大不相同。高水平的宣卷艺术只有高水平的宣卷艺人才能演唱出来,由于中间近50年的断层,当前宣卷艺人的总体水平难以与过去古色古香古韵相提并论,宣卷的艺术复兴,任重道远。

文化传承使宣卷拥有未来。值得可喜的是,当代的宣卷终于走向了复苏、复兴之路,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系列政策的出台,人们对传统文化、民间艺术重要性认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加入研究与推广队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宣卷演出队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逐渐接受和欣赏宣卷,越来越多的基层政府重视宣卷文化建设,如苏州工业园胜浦镇编撰乡土教材《胜浦三宝》(江南山歌、江南宣卷、江南水乡服饰),使宣卷走进中小学课堂;昆山锦溪、上海金泽……同样让宣卷走进中小学课堂;为了抢救濒临失传的木鱼歌,广东东莞东坑镇也成立了广东木鱼歌研究基地,“为了培养木鱼歌传人,东坑镇已经把木鱼歌定为东坑中学整个初中部的第二课堂学习内容”[9]。如此,宣卷再繁荣指日可待,让我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沈文超.关于宣卷保护与开发的思考[C]//黄楚林.浙江沪宣卷的保护与实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28.

[2]任百強.广东木鱼说唱史研究[M].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0:342-352.

[3]史琳.苏州胜浦宣卷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59-162.

[4]徐文初.同里丝弦宣卷是木鱼宣卷艺术创新的硕果[C]//黄楚林.浙江沪宣卷的保护与实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

[5]骆伟.木鱼南音五桂堂[J].广东史志,1996(3):46-49.

[6]王国维.戏曲考原[M]//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201.

[7]黄楚林.江浙沪宣卷的保护和实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3.

[8]马觐伯.胜浦艺人承传宣卷[N].苏州日报,2007-04-27.

[9]李树怀.东莞木鱼歌生存状态的简析[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2(2):19-21.

作者简介:史琳,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复苏宝卷
陇原“寻宝”
——河西宝卷整理的回顾与反思
新编常熟宝卷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清末民国文益书局石印宝卷始末*
《香山宝卷》在越南的传播及流变
南京图书馆藏珍贵宝卷掠影
亚低温治疗法在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措施的探讨
新生儿窒息延迟断脐的临床探析
肾移植术患者全麻复苏的回顾性分析
酒泉宝卷:枯萎的莲花寥落的梵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