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审计模式在衍生金融工具审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4-01-18 21:58许秀秀宋夏云
审计与理财 2023年12期

许秀秀 宋夏云

【摘要】研究型审计模式具有强调宏观性、以研究事项为起点、注重分析性程序的运用、以提高审计效率为导向的技术特征。其在衍生型金融工具审计中的运用流程可以分为审前、审中、审后三个模块,其中审中阶段具体包括:内控的初步了解、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和审计报告等五个步骤。研究型审计的顺利实施需要有政策法规保障、组织保障、现代信息技术保障和资金保障。

【关键词】衍生型金融工具;研究型审计模式;应用流程;实施保障

一、引言

国家审计(或政府审计)是基于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需要而产生并得以发展的,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隨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研究型审计模式(Research Audit Model)最早于2009年由审计署南京特派办提出,并且在多个审计项目中得以运用,但是在此后的十余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2018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深化审计制度改革,创新审计理念。”2021年1月,审计署印发《全国审计机关2021年度工作要点》,并指出“积极推进研究型审计”。2021年6月,审计署发布《“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要“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2021年10月,审计署有关负责人在解读新修改的《审计法》时指明要“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2022年,侯凯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实现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023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坚持研究型审计,以高质量审计成果为党中央治国理政提供决策参考,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日益发展,融入世界经济,金融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随着央企、国企上市公司积极拓展国际业务,其面临的汇率、市场风险也随之增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对冲相关风险也逐渐成为其重要选择。衍生金融工具(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具有复杂性、风险隐蔽性、高杠杆性、信息不对称等特点,如管控不当,容易发生巨额损失,如中信富泰。而通过审计能够及时发现并控制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保证企业的安全运行。但同时也对审计证据的获取与评估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属于高风险的审计事项,亟需创新衍生型金融工具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研究型审计可以在审前对国家方针、行业政策、金融监管要求等进行深入研究,找准审计重点,揭示风险点,可以降低审计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提高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质量,以往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型审计的内涵和提出背景、理论基础及其在国家审计中的运用等问题,很少有学者专门研究型审计模式在衍生型金融工具中的运用问题,因此,现阶段加强研究型审计模式在衍生金融工具中运用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型审计模式的概念及其技术特征

1.研究型审计模式的概念

关于研究型审计的概念,学术界尚未有统一的定义,李玲(2012)认为,研究型审计是将审计项目视为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旨在发现体制机制的缺陷,并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审计建议。金显威(2021)强调,研究型审计要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出发,深入思考审计工作,并将政策、体制、制度、机制的研究作为审计的前置准备,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全程贯穿研究,以便更精确地发现问题并进行深入分析。晏维龙(2021)将其定义为一种从个别经验提炼为一般规律、从现象说明深入本质揭示、从孤立认知上升为系统把握、从静止守旧转换为发展应变、从工具理性升华为价值理性的审计模式。郑石桥、刘星锐(2022)将研究型审计视为是一种以研究方式展开审计工作的方法。商思争(2022)认为,研究型审计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用于审计实践中、旨在推动治理现代化的一种新审计范式。

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可以发现研究型审计的内涵表述虽有所不同,但是学术界对其理解还是比较一致的。研究型审计是一种以问题为切入点,运用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对审计环境、国家发布的相关政策法规及出台背景和审计对象进行系统和全面地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审计问题,并对审计对象的业务特点、风险点和战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高质量的审计建议,其目的是促进被审计单位规范管理,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推进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使审计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研究型审计注重对审计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不仅仅是简单地发现问题和提出建议,更是要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探究问题的根源和本质,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研究型审计模式的技术特征

(1)强调宏观性

研究型审计更加强调宏观性,研究型审计的最终目标是提升管理和完善制度。与传统审计模式关注经济责任主体活动的合规性不同,研究型审计不仅要从微观角度对被审计单位的合规性进行审查,还需要从宏观角度全面分析被审计单位,包括业务、财务、内部控制等方面的评估,以及行业、市场环境、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分析。这样,审计人员能更准确地识别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点和问题,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简而言之,研究型审计从微观入手,站在国家治理层面分析问题,以完善制度为目标,更好地服务国家治理。

(2)以审计事项研究为起点

研究型审计是以审计事项研究为起点的。研究型审计的目的是发现问题和风险进而深层次分析并揭示其背后的根本性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最终提升管理和完善制度,是一种以审计事项研究为起点的审计方法。从单一审计事项的研究入手上升至国家治理层面的管理问题。

(3)注重分析性程序的运用

研究型审计需要重视分析性程序的应用,以便完成审计目标。研究型审计不仅关注财务数据,还关注非财务数据,以获取更全面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需要研究财务数据与财务数据、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关系,这需要使用分析性程序来帮助审计人员分析、评估收集的研究资料,以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使审计更具针对性和准确性。尤其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分析手段已成为必然,借助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对审计数据进行自动分析,辅助审计人员发现异常数据和潜在问题。

(4)以提高审计效率为导向

研究型审计以提高审计效率为导向。审计机关首先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全面的政治和经济分析,能够更加准确的确定审计重点和方向。在审计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分析手段,帮助审计人员发现问题,并对所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从而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最后,研究型审计好注重对审计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以找出问题的共性和规律,从而更好的指导未来的工作,以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因此,以提高审计效率为导向也是研究型审计的重要特征。

三、研究型审计模式在衍生金融工具审计中的应用流程

1.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目标和内容

衍生金融工具即以基本金融工具如货币、债券、股票等为基础创新出来的金融工具,其价值随着基础金融工具如利率、汇率、价格指数等的价值变动。衍生金融工具既有保值功能又可用于投机,但由于其价值取决于基础资产的价值波动,所以具有高度的风险性,如若操作不慎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著名的巴林银行倒闭案件就是由于一名交易员衍生金融工具投资失败所致。因此,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具有重要意义。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目标是指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实践活动的预期效果和最终境地,具体表现为合理保证管理层所作出的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认定、估值计量、会计处理、披露和风险管理符合适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和内部控制的目标要求,以合理保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透明度。

审计内容是指审计事项和审计目标的统一(宋夏云,2020),笔者认为,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第一,衍生型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需要确认公司是否正确识别和计量其持有的衍生型金融工具,包括合约的分类、估值方法和会计政策的适用,评估衍生金融工具的估值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市场公允价值,是否存在高估或低估的情况;第二,内部控制评估:需要评估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估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是否存在漏洞和缺陷,以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确保衍生型金融工具的交易和处理过程符合相关法规和公司政策,防止潜在的错误和欺诈行为;第三,风险管理:需要评估公司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以确定其是否足够有效地管理与衍生型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第四,交易的合规性和合法性审查:需要审查公司是否遵守适用的法规和准则,包括金融会计准则、公司法规定和其他相关规定,是否存在违规操作和违法行为,以确保衍生型金融工具交易的合法性和合规性;第五,披露的充分性和完整性:审查财务报表中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是否充分和完整,是否反映了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和重要性质。

通过上述内容的审核检查,它可以帮助被审计单位规范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和管理,降低风险,提高财务报表的质量和透明度,从而保障企业的稳健运营和发展。

2.研究型审计模式在衍生金融工具审计中的应用流程

(1)审前阶段

在接下项目之后进行现场审计之前,首先要就审计的对象、目标及范围进行确定,因此要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与研究,包括对相关的国家方针政策、金融监管规定、行业趋势、法律法规等的研究,以完善审计关注的重点。同时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进行初步了解以确定可能的风险点。最后确定审计需要重点关注的重点区域,初步确认审计方案。

(2)审中阶段

①内控的初步了解

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内部控制缺陷会导致其控制风险(陈春霞、章颖薇,2012),所以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及评估是极为重要的。对其控制环境及其变化进行了解,主要内容有以下三方面:一对治理层与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认识、态度和措施进行了解,特别是对衍生活动的态度和关注程度;二是对衍生型金融工具相关的内部控制活动进行了解,主要包括对衍生型金融工具的交易和处理过程建立适当的控制措施,比如充分的职责分离、风险管理的监控等相关措施。三是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审计进行了解,了解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以及对衍生型金融工具审计的情况。在此过程中可以运用访谈法,通过与企业员工尤其管理层的访谈了解企业的内控措施以及其执行情况。同时可以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信息和技术系统进行审计分析,确定控制措施是否覆盖了所有的业务流程并有效实施。

②风险评估

衍生金融工具,由于其结构和运作的复杂性,以及其对市场条件的高度敏感性,无疑增加了审计过程的挑战性和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在进行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时,必须对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识别,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和合规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交易对手风险等。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并评估有助于审计人员判断企业是否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在这些风险中尤其要检查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对手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如果交易对手出现财务困难或违约情况,可能会使企业遭受损失,因此审计人员要对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以确定潜在的信用损失。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价和估值往往需要依赖于复杂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程序,审计人员需要对模型和程序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在此过程中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如风险矩阵、概率分析等进行量化评估,对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

③控制测试

在对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内部控制进行了解后,如果认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有效运行,可以通过实施控制测试来验证其有效性并获取支持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结果的证据。控制测试主要关注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合规、交易记录和报告等制度和程序,可以通过询问、观察、检查和模拟等方式进行。通过这些分析,审计人员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被审计单位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点,从而设计出更科学合理的实质性程序。

④实质性程序

衍生型金融工具的实质性程序包括對被审计单位衍生型活动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等进行全面审核,涉及多种技术和分析手段的应用。在此过程中,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全面收集分析被审计单位的信息,运用云计算等高效的数据分析工具实施分析性程序,以准确、高效地发现被审计单位衍生型金融工具交易中所存在的问题。

⑤审计报告

通过上述程序分析后得出初步的审计报告,就其中发现的问题与管理层沟通,最终根据审计证据与沟通的情况出具最终的审计报告。

(3)审后阶段

在审计结束后要对此次审计进行总结复盘,包括:一是需要对此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深入分析研究,将发现的微观问题提升到宏观层面进行分析,着重从企业管理的机制与行业的政策机制层面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从根本上防范风险;二是将此次审计的方法、发现的问题与以往的审计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完善相关审计的研究型审计体系建设。

四、研究型审计模式在衍生型金融工具审计中的实施保障

笔者认为,研究型审计模式的实施保障主要包括:

1.政策法规保障

制度化的规范程序有助于审计高效高质的完成。(李磊、杨道广,2021)。相应的政策法规可以为审计的实施提供规范的操作指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了审计机关的职责、权限、程序和法律责任的基本法律,可以使研究型审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指出要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指出研究型审计要深入研究把握重大经济决策部署的出台背景、战略意图、改革目标等根本性问题,提升审计工作的政治性和前瞻性,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解决问题,加强审计理论研究。给研究型审计指出了工作重点与目标。这些政策给研究型审计的实施提供了一定保障,但相关制度规范还过于笼统,因此还需要更加细致的工作规范使研究型审计工作有序开展。

2.组织保障

研究型审计工作的思路创新与具体实施都需要依靠审计工作人员的实施落实,而审计项目又以相應的组织进行开展,因此审计队伍的建设与审计工作的开展有着直接的关联,是确保审计有效开展的前提。研究型审计更加注重理论研究,所以在机构设置上,可以从现有的审计团队中划出部分人员,组建一个专门的研究团队,负责研究型审计的计划、实施和总结工作,并且这个团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与其他的审计项目并行开展工作,在人员方面,需要高素质的审计队伍,这支队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审计业务知识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可以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和学习,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同时,可以引进一些具有专业背景和学术背景的人才,以增强研究型审计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3.现代信息技术保障

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能助力研究型审计更准确高效。通过网络爬虫、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等收集审计数据,并进行预处理和清洗,为审计分析提供准确、完整、及时的数据支持。运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潜在审计风险和问题,提高审计针对性。结合审计经验和数据分析结果,构建适用于审计工作的模型,如风险评估模型、内部控制评估模型等,为审计工作提供科学、有效指导。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电子邮件、在线会议、云端存储等,实现审计信息及时沟通与共享,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4.资金保障

研究型审计强调对各类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这需要聘请专业的审计人员和研究人员来保证。这些人不仅需要得到公正的薪酬,还需要享受良好的福利待遇。同时,为了提升数据处理的精准度和效率,需要尖端技术支持,例如大数据分析工具、人工智能等,这些高科技手段的开发与维护同样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此外,优良的设备和设施也是提高审计效率及质量的关键,例如高性能的计算机、服务器等,它们的采购与维护都离不开稳定的资金流。为了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推进及其质量提升,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并且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制定详细的预算计划,并定期进行财务审计和效果评估。资金使用必须合理并有效,因此需要对各项支出进行严格把控。这不仅能够保证审计工作能够得到必要的资金支持,而且也有利于更好地监控资金使用情况,确保其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五、研究结论

研究性审计模式具有强调宏观性、以研究事项为起点、注重分析性程序的运用、以提高审计效率为导向的技术特征。其在衍生金融工具审计中的应用流程可以分为审前、审中、审后三个模块,其中审中具体包括:内控的初步了解、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和审计报告等五个步骤。通过对研究型审计模式的涵义、技术特征以及其在衍生型金融工具中的运用流程分析,笔者认为研究型审计的顺利实施还需要有政策法规保障、组织保障、现代信息技术保障和资金保障等条件。

········参考文献·····················

[1]李磊,杨道广.国家审计高质量发展:内涵、现状与路径[J].审计研究,2021,(5):9-15.

[2]李玲.创新审计理念打造审计精品[J].中国审计,2012,(16):27-29.

[3]商思争.研究型审计成果回顾及内涵界定[J].商业会计,2022,(9):69-71.

[4]宋夏云,黄佳琦.国家审计功能边界研究[J].财经论丛,2020,(7):73-82.

[5]晏维龙.关于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几点认识[J].审计观察,2021,(11):34-40.

[6]郑石桥,刘星锐.研究型审计:内涵、类型及运用条件[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22,(1):18-25.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本文系浙江财经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研究项目“《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