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郭巷:老街六百年史料摭拾

2024-01-18 07:07施晓平
江苏地方志 2023年6期
关键词:倭寇老街

◎施晓平

(苏州市吴中区文联,江苏苏州 215128)

郭巷老街及周边区域俯瞰(施晓平 提供)

在古镇古村老街星罗棋布的江苏苏州,位于大运河宝带桥段东岸1.8公里处、吴中区尹山湖畔的郭巷老街并不起眼。不过,和许多古镇古村老街一样,这里也散布着不少古迹,哺育了不少名人,流传着众多故事。

600年前“地官大夫”结庐隐居

郭巷老街的前身是郭巷村,简称郭巷,明清时期属苏州府长洲县(后为元和县)尹山乡三十一都(后为北三十一都)管辖。郭巷村起源于何时未见典籍记载,目前能查到的最早记录“郭巷”一词的古籍,是明代名臣王鏊所纂的《姑苏志》,该志在“郭巷”后面的地名是“褚墩、瓜泾”,再后面的小字部分称“在(长洲县)三十一都”[1],这与郭巷老街的情况均完全吻合。《姑苏志》最早的版本是明正德元年(1506)刻本(藏于国家图书馆),即便从那时算起,郭巷老街得名也已有500 余年。实际上,地名的出现早于编书之时,因此,郭巷的历史应该更早。

郭巷老街并无郭姓聚居,至少近现代是如此。对于郭巷的“郭”,沈木根(1907—1999)、汪念宣(1922—2014)、董火南(1934 年生)等当地耆老们认为只是附郭(外城)的意思,跟姓氏无关,郭巷老街最早只有施、董、陈3个姓氏的居民,其中施家祖上来自崇明,是朝廷官员;董家祖上也来自崇明,曾在施府任吹鼓手;陈家祖上则是师爷出身,据说来自河南。

施氏祖上可追溯至施宗义。明〔嘉靖〕《建宁府志》等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挑选部分富人做官,施宗义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被选任福建建宁知府。他“操履端庄”“精于政治,吏民畏服”[2],为当地推荐、选拔了一批人才,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任用文学家、藏书家徐达佐为教官。

由于清朝乾隆年间编修的《尹山施氏家谱》已于“文化大革命”中散失,所以施宗义或其祖上当时是否已定居郭巷,目前还无法确定。能认定定居郭巷的最早居民,是施宗义的儿子施礼。

民国崇明《施氏先世事略》第一册《先德萃编》中,收录了几篇来自《尹山施氏家谱》的文章,其中《地官大夫尚仪公纪略》里提到,施礼字尚仪,曾受户部尚书夏原吉之荐,担任地官大夫,负责管理八闽地区的田税事宜。施父去世后,施礼哀恸而疾,无法继续做官,于是“结庐于尹湖之滨”,安度余年。[3]

施礼隐居的“尹湖之滨”,就是今天的郭巷老街所在地。根据夏原吉永乐元年(1403)担任户部尚书的时间推测,施礼“结庐于尹湖之滨”的时间应该在1410 年左右,故郭巷老街有人居住的历史至少已有600 年。

明成化七年(1471),“世居郭巷”的施礼曾孙施悌(字天禄)考中举人,时年21 岁,[4]成为郭巷老街区域可考的第一位举人。施悌后来担任过湖广永州同知、云南姚安知府等职务,颇有政绩。清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下令将施悌的牌位放进尹山土山施悌墓旁的澹台子祠,与澹台灭明一起受祀,并由施氏后裔主祭。[5]

助灭倭寇二义士在此捐躯

施悌去世后约40 年,郭巷发生了一件让人心惊胆战的大事——48名倭寇突然流窜到此地。

初刻于明代隆庆二年(1568)的江防专著《江南经略》记载,嘉靖三十四年(1555)八月十三日,53名倭寇出现在浒墅关,提督都御史曹邦辅亲自带领官兵围剿。当天夜里,官兵射死5 名倭寇。这些倭寇此前曾抵达杭州、徽州、芜湖、南京等地,所向无敌,这次受挫让他们大为震惊。于是剩下的48名倭寇沿着偏僻的山路夜行到枫桥,抓住两位义士,要他们带着出海。

这两位义士经过阊门时,悄悄对守城的官兵说,我们要把倭寇带到绝地去,你们可火速前来追击。于是,两位义士领着倭寇来到宝带桥,又折向东面,将他们带到三面环水的郭巷,随后官兵把他们团团围住。穷凶极恶的倭寇发现上当,竟将两位义士残忍杀害。就这样,两位义士英勇就义,在郭巷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人生篇章。此后,经过半个多月的围剿,这些倭寇被全部歼灭。《江南经略》认为:“二人(指两位义士)之功多矣。”

虽然两位义士没有留下姓名。但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横山志略》里却记录了他们的身份:一位是横塘的打油人,另一位是西跨塘的屠户。[6]

清代嘉庆前后由村成镇

虽然有官宦人家定居,但郭巷一开始只是尹山乡范围内的一个村落。很长一段时间里,尹山乡的经济中心是依傍京杭大运河的尹山镇。

笔者在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搜寻到一部《(长洲县)鱼鳞图册》,该图册绘制于康熙年间,有当时郭巷老街河道(图中作“郭巷港”)南侧的展示。这一区域当时有五座桥,其中西起第二座叫西店桥,位置大致在今天郭巷老街西端的红板桥那里;第三座是泰安桥,位置在今天的苏州市级文保单位、单孔石拱桥泰安桥东侧;第四座叫花园桥,大致在今俗称“木桥”的东浜小桥位置。花园桥的得名,据说与清初郭巷施峻、施廷杞兄弟在老宅之旁、尹山湖边建造的“渔庄”有关。施氏兄弟经常与亲友们在这里饮酒酬唱,后来,施廷杞将自己所作的200余首诗歌结集为《渔庄吟稿》,并配有序言、题辞诗,还附录了亲友们的和诗和题咏诗,刊行于世并保存至今。

从图册和桥名可以看出,最迟在清康熙时期,郭巷老街一带已有商业设施。但乾隆时期郭巷人施象堃《远村印谱》里的“村居兼爱稻花香”印章说明,直到乾隆时期,郭巷还只是个村。

道光十四年(1834)成书的《吴门表隐》则提到“郭巷镇节孝坊为施尔宏妻李氏立”,表明当时郭巷已经成镇。算下来,郭巷成镇的时间应该在嘉庆(1796—1820)年间。只是,成镇之初郭巷只有一条东西向的街巷(细分可分为东街和西街),以及沿街延伸出的数条小巷。

成镇之初,郭巷的居民仍以施、董、陈三姓为主。但根据《(长洲县)鱼鳞图册》和苏州图书馆所藏《彭氏宗谱》载,除了以上三大主要姓氏外,还有王、潘、朱、於、彭等姓氏也已居住或曾居住于郭巷老街一带。从老街遗存的厅堂及过往记载来看,施姓最多,共20 来处,总建筑面积占郭巷老街七成以上。最大的一处为“笃行堂”,占地约4 亩,有大小房屋上百间,还配有花园、假山,主厅雕梁画栋、气势非凡。清代后期,这里出过一位名师叫施传镳,他“诱掖后进,成就者以数百计”。[7]

乾隆至道光年间,郭巷还出过一对父子书法家——施城、施南金。施南金为著名学者、“一代儒宗”钱大昕的门人,他与父亲不但以书法饮誉吴中,还收藏过有“神品”之誉的南宋《九成宫醴泉铭》拓本,并将北宋人庞安时《伤寒总病论》的影抄本送给著名藏书家黄丕烈,帮助黄氏完成影刻。

成镇之初郭巷还发生了一件奇事,施家某房的女儿和她的陈姓丈夫都活到了百岁。为此,朝廷特意赏赐他们一件黄马褂表示祝贺。[8]

辛卯年再出举人的历史巧合

清光绪十七年(1891),又一个辛卯年,郭巷又有人考中了举人。

中举者名叫陈希濂,正是上面提到的那对百岁夫妇的后代,居住于郭巷老街西段大经堂。在2 万多名参加江南乡试的考生中,陈希濂考中了第二名举人(亚元),一时传为佳话。[9]

陈希濂后来担任过三年的江阴县教谕,民国时期曾任东吴大学国文讲席,爱好诗文,有《读史百咏》《吴门百咏》等诗集传世。

陈希濂的中举,拉开了郭巷老街陈氏家族崛起的大幕,家族的兴旺一直持续到了今天。其中,陈希濂长子陈霆锐是美国密歇根大学法科博士、民国著名大律师。在他和同仁们的奔走呼号、多方交涉下,不允许华人与狗进入的上海黄浦公园,从1928 年6 月1 日起对中国人开放;此外,他还为“五卅惨案”受害纱厂工人维权,为“七君子”辩护,参与收回上海租界的会审公廨,维护了我国的法权。陈霆锐后任台湾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陈希濂幼子陈章教授为美国普渡大学电机工程学硕士,曾任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无线电系主任20 多年,是我国著名的无线电专家,被誉为“电坛宗师”,去世后将一半骨灰撒在了郭巷街河,也算叶落归根。陈希濂的孙子陈自明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是著名的音乐理论家、教育家,我国世界民族音乐学科奠基人之一。

清末以来的繁华商业

清代后期,受太平天国战争影响和鸦片毒害,郭巷老街施氏由盛转衰,外来人口逐渐买下或租下施氏大宅,或购地建房,成为郭巷老街的新居民。其中喻氏来自苏州香山,戴氏来自苏州葑门,濮氏来自山东济南,汪氏、江氏来自安徽徽州,梁氏来自广东番禺。其余从郭巷周边村镇或外地迁入的姓氏有李、顾、陆、张、沈、徐、金、黄、丁、钮、谈、倪、季、查、詹等。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郭巷老街区域以其便捷的水路、丰饶的物产逐渐繁华,开始与尹山乡原先的中心区域尹山集镇平起平坐。

清光绪二年(1876)重建的泰安桥,桥联云“东接尹湖渔人网集,西连笠泽估客(即商人)船来;物阜民康受之以泰,山青水秀静而能安”,即是清末郭巷老街繁华景象的真实写照。清末诗人袁兰升的《郭巷》诗更是在夸赞这里“十里荷花迷画舫”等优美景色的同时,说这里“一湖菰米足渔家”“蓑衣市小喧风晓,茭白船多聚日斜”,[10]点出郭巷盛产鱼米的特点和蓑衣、茭白的交易盛况。

《苏州史志资料选辑》刊登的《苏州日本租界谈判始末》则披露,当年清政府还曾想把苏州的日本租界设到宝带桥以东三里及“尹山湖”附近,也就是郭巷老街一带,后来因日本方面不同意才作罢。[11]对于郭巷老街的老字号,《郭巷镇志》作了忠实记录,如“汪道生”“董福隆”“施同茂”“江恒泰(太)”“喻源兴”等烟酒、南货店及作坊。

清同治、光绪年间,郭巷老街新建和重建了部分建筑,如原先位于尹山的澹台子祠、位于苏州城里的施家祠堂,清同治年间(1862—1874)都被移建到这里[5];重建了泰安桥,桥南70米处还因居民建房而形成一条东西向的南街;郭巷街河和尹山湖交汇处的青龙桥也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建。民国期间,郭巷老街成为吴县第十四区、第八区区署驻地;1913年3月,借用陈希濂家大经堂,创办了郭巷乡立第一初等小学校(今郭巷实小前身)。

郭巷老街地处湖荡地区,经常有强盗劫掠,20 世纪20—30 年代,郭巷还建起了商团,以防盗寇。[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郭巷老街开设的生活、农具类店铺多达70 余爿,其中仅茶馆店就有13爿半(半爿兼营烟杂货)。[13]16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区划调整,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偏于一隅的郭巷老街成为郭巷乡(公社、镇)政府驻地,郭巷初级中学(今苏州大学附属尹山湖中学前身)也于1958年创办于此。从此,郭巷老街取代尹山集镇,成为尹山湖及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郭巷老街为核心的郭巷集镇区面积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1987年建成区面积0.233 平方公里,2005 年又增加到2.85 平方公里。[13]38除老街外,还新增了郭新东路、郭新西路、郭新北路、尹丰路、通达路、姜庄路、马村路等。如今,随着交通的不断发达,一家家工厂、一个个住宅区在郭巷老街周围崛起,而郭巷老街也因地处大运河苏州段核心监控区,而迎来新的传承发展机遇。

猜你喜欢
倭寇老街
太平老街
老街谣
吴大昕:《海商、海盗、倭
——明代嘉靖大倭寇的形象》
巧借潮水灭倭寇
大明王朝1555,倭寇打到了南京城下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东门老街
私欲喧嚣中的孤独士声
倭寇克星戚继光
老街(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