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佩
(广陵书社,江苏扬州 225002)
中国古代旅游、旅行的历史悠久,《周易·观卦》中“观国之光”就是后来“观光”一词的由来。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新的交通工具、旅行设施、旅行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民国时期,随着城市的发展,出行旅游需求的飙升,人们需要了解旅途中的种种信息,旅行指南应运而生。
据不完全统计,民国时期江苏省内就发行有120多种旅行指南文献,如南京有《南京居游指南》(1924年俞旭华编)、苏州有《旅苏必读》(1922 年陆鸿宾编)、无锡有《无锡游览指南》(1937年孙云年编)、徐州有《徐州游览指南》(1934 年张奉明编)等。而同一时期薛明剑编辑发行的《无锡指南》是其中的佼佼者。
薛明剑(1895—1980),原名萼培、锷佩,江苏无锡人。其早年在多所小学任教,1919年受荣德生赏识,担任申新第三纺织厂总管,创办了多家小型工厂。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从事教育、出版等社会活动。抗战全面爆发后,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驻无锡,其被任命为驻锡办事处处长,后当选为国民大会代表,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参政会常委,立法院立法委员。抗战胜利后,在无锡创办面粉厂等实业。1949年6 月,在上海与立法委员萧觉天等53人联名发表宣言,跟国民党政府脱离一切关系,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1956 年起任上海文史馆馆员。薛明剑早年关注乡邦文化事业发展,创立无锡杂志社,编辑出版《无锡杂志》《锡湖揽胜》等。晚年潜心著述,出版《五五纪年》《黎元洪年谱》《中国辞书目录提要》《月季花栽培法》《鹌鹑的饲养方法》等。
《无锡指南》是无锡历史上最早的旅行指南文献之一,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印刷发行“初仅千部,近已动辄万计……不三日,又为售罄,同人急谋十版”,共印18版。薛明剑序曰:“无锡……光复以还……因是旅锡参观游览者,络绎不绝。惟地方虽不辽阔,道途殊觉纵横,旅客每有临歧彳亍之叹。……编纂《无锡指南》,以备游客来锡之向导。”指出编著此书旨在给游客提供游览信息指引。《无锡指南》另有多位无锡地方人士参与编辑,序中提到薛明剑在杨寿楣、杨楚孙、李经一协助下,花1 个月时间编出书的雏形,相关内容分为12 门,眉目清晰。后来将刘书勋的《无锡旅行指南》和李继曾、秦惜华的《锡胜导游录》内容融入,最终成为正式出版的《无锡指南》一书。很多参与者都是无锡当时的社会名流,为书的编辑出版壮了不少声势。
《无锡指南》初版于1919年7月,之后几乎每年修订重版一次。1923年1 月15 日,薛明剑、李钟瑞夫妇等人创办了无锡杂志社,编辑《无锡杂志》。当时国民政府加强对出版物的控制,而无锡杂志社是正式注册备案的出版单位,为免去申请手续之劳,自1924 年第5版起,《无锡指南》作为《无锡杂志》的第三种增刊出版。薛明剑在第5 版的序中说:
适值内子李钟瑞组织无锡杂志社发行《无锡杂志》及增刊,以之分送各界,爰将《无锡指南》一书移作该社第三种增刊,复请母舅孙鹤卿居停,荣德生襟弟江濬之与荆先生梦蝶、章先生伯熙、顾先生述之及同事荣先生鄂生、过先生冠生、华先生应彤等加入编辑及校阅,以期益增完美。
抗战全面爆发前,《无锡指南》共发行16 版。抗战全面爆发之后,停刊10 年。1947年4 月出版第17版,1948年出版第18版。从第17版开始,主事者变成了薛明剑之子薛禹言。薛禹言序曰:
胜利归来,各界人士来锡观光者日众,欲求一略为完备之指南而不可得,益增缅念先慈之意不止,乃着手整理十年前之第十六版《无锡指南》,稍加修正而付印,并蒙地方父老李惕平、胡念倩、李柏森、陆贯一、胡寿基诸先生之协助而得与读者见面。
《无锡指南》在同类书籍中发行量算是比较大的,一般在1 万册左右,其印刷费用和成本均来自广告。薛禹言回忆《无锡指南》发行收入的情况说:
印数三分之一赠送给各单位,主要是刊登广告的企业,其余则交由书局和报贩零售,车站、码头、游艇、景点均有人出售,书价的百分之四十,作为经销人员的所得,其余百分之六十交还杂志社作为管理、编辑人员的工资和开支,自给有余,不但不需补贴,且可略有盈余。其历年销路也占本县同类旅游刊物之冠。
因为发行量较大,社会上许多机构还存有各个版本的《无锡指南》。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3种:1919年初版,1929年第11版,1947年第17版;南京图书馆藏1927年第10版;无锡图书馆藏1921年第3、4两版,1927年第10版,1936年第15版,1937年第16版。
《无锡指南》各版的编排有所差异,但章节大纲基本相同,都包括沿革形势、交通、食宿娱乐、名胜、古迹、教育、实业、机关团体、慈善事业、著名物产等栏目,后来重印修订又增加了楹联、附录和风景照片。整本书林林总总,包罗万象。即使并非游客,阅读这样一本书,也能快速了解无锡当时的山川景致、沿革形势,不出门也能指点江山、品评风物,实在是居家旅游的必备良品。深入研究对比各个版本的《无锡指南》后,总结归纳特点如下:
(一)以导“游”为主,注重直观地介绍无锡的情况,事无巨细。游客离开家乡来到无锡,最关心的就是食住行,去哪儿、怎么去,吃什么、什么好吃,这些内容皆可从《无锡指南》中找出答案。“交通”一章详细交代了各种交通工具的时刻表、行程、票价。“食宿游览”中列出了菜馆、茶馆、旅馆、浴堂、理发处、剧场等场所的名称、地址、电话。出去旅游,会考虑带当地特产回去,“著名物产”一章可满足这一需求。书中介绍惠山泥人曰:“惠麓人民,多藉此为生涯,涉足惠山者,莫不购之。”惠山泥人是当地人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是旅游纪念品的很好选择。“附录”部分有“游览行程”的介绍,即根据在锡时间为游客提供行程指导,分为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有陆路、水陆等的推荐和景点游览顺序的安排,供游客参考。随着外国游客来锡旅游的增多,1927年第10版《无锡指南》在书后增加了英文导游词4页,薛明剑在本版的序言中说“尚拟添加德法俄日等文字,以求完美”。不过根据后面版次的内容,这个想法并没有实现。
(二)以服务乡邦为目的,有意识地对外推广城市,展示其现代文明的都市形象。要吸引读者到当地游览,必然要展示出其现代化、快捷方便的一面,传统的、保守的、陈旧的一面往往展示得比较少。《无锡指南》除了沿革形势、古迹名胜的介绍,主要内容还包括“交通”“公署机关”“慈善事业”“教育”“实业”等,展示了无锡在工商业、公共事业等方面的成就,学校、银行、铁路、新兴工厂的罗列介绍,使读者形成当地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印象。《无锡指南》第1版的独兼庐主人序中称无锡“自汽舟通,旅客渐增,汽车通,旅客益多,光复以还,地方改观,建马路,兴人力车,辟游戏场,旅客数倍于前,其惠然而来者莫不交口称誉,曰无锡风土何一变至是,仿佛一小上海矣”;薛明剑序介绍无锡“数千年来人文之多、物产之富甲于全省,光复以来,实业更有蒸蒸日上之势”;钱基厚的序中则大谈教育与实业,都有意识地展示无锡实业发达、经济富庶、教育先进的形象。
(三)《无锡指南》不断重印,印次多、印量大,内容更新及时。旅行指南文献必须注意其时效性,交通路线的变化、物价的起落都会对书中的内容有所影响。《无锡指南》一共发行了18版,书中的内容不断更新。在《无锡指南》第1 版,“食宿娱乐”与“著名物产”一起排在最后,而到了第11 版,“食宿游览”已经排在“交通”后面,位居第3。指南的导“游”作用被重视,影响了栏目编排的顺序。如第1 版中,“食宿娱乐”一章中,除了菜馆、茶馆、旅馆、语堂、理发处、剧场、公园等,还专门列出了“妓院”,包括名妓的姓名和营业地址。而在第11 版,已经不见这些内容,应该与社会的进步以及政府的禁娼运动有关。
(四)《无锡指南》除正文内容外还包含了大量的广告和名人题字,占了全书不小的篇幅,体现了本书商品性特征。《无锡指南》的印刷费用和成本均来自广告,所以书中有许多广告。1919年第1版共86页,广告占26页,每页有1—2则广告。这些广告五花八门,有售卖实物的,如烟草、药丸、蚕种、肥皂、绸缎等;有售卖服务的,比如旅店、保险等;有《锡报》的复刊启事;有书法家广告(后附润笔费)等等。有“介绍名医”的,以病人的身份感谢某某医生的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另有咽喉科广告,针对的是阅读此书的游客,曰:“舟车劳顿,喉头如感不适,请看黄冕群医师。”两则广告下都附有详细的诊所地址和出诊时间。如此贴心的服务,不禁让人莞尔一笑。
1919 第1 版《无锡指南》中的广告“介绍良医”(李佩 提供)
除了利用广告维持经营成本,为了促进销量,薛氏还利用自己实业家的身份邀请了许多名人为《无锡指南》题字,利用名人效应来进行宣传。1922 年12 月孙中山为《无锡指南》题写书名。在《无锡指南》的第17版,可以看到孙中山题写的书名,臧启芳题写的“序言”、徐若渊题写的“地图风景”、孙科题写的“沿革形势”、俞大维题写的“交通”、吴佩孚题写的“食宿交通”、彭素民题写的“名胜”、康有为题写的“古迹”、陆定一题写的“教育”、吴鼎昌题写的“实业”、胡汉民题写的“机关团体”、黎元洪题写的“慈善事业”、居觉生题写的“著名物产”、吴观岱题写的“楹联”、孔祥熙题写的“附录”。这些人或是当时的政府要员,或是社会名流,他们的题字都为这本小小的指南增色不少。
《无锡指南》内容丰富,语言通俗,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出行、食宿、名胜古迹、街道地名等方面的信息,而且还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政府机构组织、公共事业等情况,是研究民国无锡的重要史料。
(一)可利用《无锡指南》的记载考察民国时期无锡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情况。比如书中关于无锡的区划内容:“邑之全境旧分二十二乡,民国成立,改分为十七市乡。三十五年并作十区及一自治实验乡,曰城区,曰东亭区,曰周新镇区,曰藕塘桥区,曰长安桥区,曰张泾桥区,曰安镇区,曰荡口区,曰前洲区,曰洛社区。下分一百九十九个乡镇。”这些内容对于研究无锡的历史沿革很有意义。再比如书中关于吃喝出行消费价格的记载:1947年,茶馆喝茶,茶价约一千元;旅店住宿,根据档次,数千至上万元不等;比较高档的理发店,服务一次约三四千元;人力车的起步价是一千元;租一条十人小汽船出湖,每日十万元,节假日翻倍。第17版(1947年)《无锡指南》的售价是“每册国币1 万元”。当时的1 万元约相当于现在人民币1 元。根据书中的记载,可以大致了解当时的物价水平和居民的生活水平。
(二)可利用《无锡指南》的记载考察民国时期无锡城市化进程。比如“交通”一章记录了当时最重要最普遍的交通方式,而不同时间的不同版次往往可以反映出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1918年,荣德生捐资修建了通惠路,通惠路以火车站为起点,终至惠山。《无锡指南》讲人力车:“今新马路筑成,可由车站径雇人力车经北栅口过吴桥直达惠山。”这里的“新马路”就是通惠路。在第1版中“交通”部分,介绍了火车、轮船、民船、人力车、轿舆五种交通方式,没有提及汽车。因为当时汽车还未普及,普通民众只能靠步行、人力车、坐轿子、乘船等。第11版中已经增加了汽车。当时汽车分为营业汽车和公共汽车。有汽车行10多家,“均在通惠路口,任人雇用,由火车站至惠山来回约洋两元,至梅园约洋四元”。类似于现在的出租车,在大路上招徕客人。公共汽车有开原公共汽车和澄锡长途汽车两家。又说“马车不常有,自车站至惠山约一元,至公园约四角,或单雇一马自骑,每十五里洋一元,马夫酒资另给。”说明马车当时在城市已不是常规交通工具。到了第17版,则着重介绍了各个汽车公司,包括锡澄长途汽车公司、无锡长途汽车公司、锡沪长途汽车公司、江南汽车公司。这些都是研究无锡城市化进程很好的历史材料,值得推敲挖掘。
(三)可利用《无锡指南》的记载加强无锡文化旅游宣传。《无锡指南》中关于无锡风景名胜的介绍十分详尽,这些描写对于今天无锡城市文化展示、旅游宣传也有一定借鉴意义。《无锡指南》介绍惠山,文字本身就有很强的可读性:“登头茅峰,遥瞩太湖,诸山耸列,若洞庭、夫椒,缥渺隐约,如蓬莱三岛,帆樯点点,舟小如叶,载沉载浮,出没如鸥。天际波光,万顷一碧,东顾则平畴绿野,林烟苍蔼,渺无涯际。”又曰:“每当春秋佳日,缘山为市,卖饧天气,沽酒人来,高居其巅,一杯在手,临风唱大江东去,大有‘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之概矣。”在网络用语充斥、“抖音”文化流行的今天,这样的语句宛如清流,可增加无锡旅游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