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农林英语教学的路径探索

2024-01-18 06:28王文强
英语教师 2023年14期
关键词:农林文科英语课程

王文强

引言

2018 年8 月,国家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上首次提出了建设新文科的号召。“相较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的稳定性、规范性、传承性,新文科更强调发展性、突破性、创新性。新文科在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创新、文化传承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更着眼于提出新理念、激发新思维、创造新方法。”(尹飞2021)新文科背景下各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农林英语课程以农林业新理念、新技术、新语言为语料,糅杂语言文化、农林知识和科学思维于一体,是提高专业英语应用技能,培养农林知识素养、批判性思维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培养文科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了解世界范围内农林专业前沿知识和技术发展现状,使他们在专业和英语方面均有所收益。此外,该课程具备的人文特点和科学体系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契机。以往的课程思政研究多聚焦概念阐述或实践探索等单一维度,鲜有学者结合实际教学背景探究外语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路径,因此,立足新文科背景下农林院校外语学院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在剖析这类院校课程思政的必要性的基础上,联系新文科时代教学特点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以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为导向,从课前、课中、课后探索农林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希望能为相关院校的课程思政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新文科背景下农林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019 年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体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师应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国际视野”“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及“人文素养”等,实现英语课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都宁、何芳2018)。农林英语课程涉及农业、林业、生物、生态、园林、城规、农林经济与管理等热门专业主题,是一门用英语展现科学体系和人文知识的课程,对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中国古代灿烂的农林文化与国际农林领域的前沿专业知识,培养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熟练的英语语言应用技能和科技人文素养。农林院校外语学院开设的农林英语课程要担负起培育学生英语基础和灵活运用专业科技术语能力的重任,因此在新文科背景下,人文思政教育与农林英语课程的结合势在必行。需要认真思考的是,如何将教书与育人、专业知识传授、思想引导及培育专业人才与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结合起来。可以说,在课堂上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林萍萍2019;王春燕、张好强、李培琴2019)。

首先,结合新文科开展农林英语课程思政可以缓解农林院校外语学院课程思政的困境。按照国家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庄玉琳2019;黄珊2019),由于教师素养、学生认知等因素的限制,目前这类学校的专业英语教学仍存在重知识、轻素养的问题:部分教师对课程的错误定位导致他们只关注英语综合专业知识的教授,缺乏对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学生对语言工具性的高关注度,导致他们只关注语言学习,忽视了文化学习。面对这种专业知识习得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脱节的困境,教师可以结合农林专业特点,挖掘思政素材,利用学生对农林专业知识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他们对科学人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实现农林知识习得与人文素养培养并重的局面。

其次,农林英语课程思政的开展为培养科学人文精神提供了有利条件。人文精神是科学的精神支柱,它强调以人为本,主张尊重人,肯定人的价值,崇尚人格理想,向往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国古代诞生了一大批杰出的农业科学家,如北魏贾思勰、元代王祯、明代徐光启等,他们的作品至今对当代中国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将农林英语中出现的这些内容与人文精神结合,可以轻松提高学生的农林知识及推动其热爱中国灿烂辉煌的农林文化。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传承文化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有效实现培养其人文精神的目标。

最后,新文科背景下的农林英语课程思政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新文科背景下的思政元素,深入挖掘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科技故事、社会实践、科学案例等德育素材,并有效融入农林英语课程知识的传授过程,可以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以此达到培养其爱国情怀的育人目标。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开展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而光辉灿烂、曾一度引领世界的中国农林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而贯穿其中的支柱产业就是农业文明,南稻北粟的格局在中华文明早期业已形成。其后,随着国际交流的展开,我国先进的农林文化与技术输入其他国家与地区,在推动世界农林技术发展上贡献很大。作为农林英语课程的专业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的农林文明及作为农林技术先进国家为世界所作出的贡献。此外,教师还应培养自己的中西农林文化比较观念,通过教授中西农林文化的不同风貌,培养学生的比较研究和辩证思维意识。

二、新文科背景下农林英语课程思政的路径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做到“八个统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是从思政课教学方法上而言”(李鹏2019)。农林英语作为农林院校外语学院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必须明确“教什么”和“怎么教”,在探索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同时,努力挖掘新文科的科学人文素材,加强对学生的爱国教育和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构建一条适合新文科背景下的农林英语课程思政路径,具体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凸显德育教学目标,规划人文思政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何发2018)。所谓立德,就是立德业,养德性,有德行。要想培养有德业、德性和德行的英语专业学生,农林院校就要始终坚定以德育人的准则,从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思想品格、优良的道德品质等方面重新设定农林英语的课程目标:不仅要实现掌握农林专业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语言目标,以及熟练应用英语语言进行沟通的能力目标,还要凸显培养其科学精神的德育目标。换言之,农林英语的课程目标应在保持其工具性的同时,将人文性涵括于德育目标中:一方面,将素材融入农林英语课程的科技专业知识框架,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强化他们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将相关素材作为思政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教授“中国古代农业”章节时,不仅可以讲述相关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流程及杰出的代表人物,还可以讲述这一时期众多农业科学家舍身忘我、艰苦卓绝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教师在搜集网络资源时不免会发现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如扭曲的价值观、虚假的历史信息等,它们势必会从心理上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从这一角度来说,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严格筛选教学素材,去伪存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

新文科背景下的农林英语应结合学生学习特点、课程设置、教学现状,充分利用教学素材,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用丰富的教学模式,创设相关真实情境,引导其从情境素材出发,通过在情境中做到边学边用、学中用、用中学,实现课程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完成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具体说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导向,灵活运用腾讯QQ、微信、超星学习通为线上学习平台,推送China Daily、TED 网站、中国慕课网站、经济学人在线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预习课程内容、完成课前任务、确定课程目标、激发学习兴趣;课中引导学生完成一系列任务,如讨论、小组汇报等课堂活动,保证其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情感性和体验性,从而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实现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例如,以“苏州园林”导入中国古代园林文化单元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辩论和小组展示等课堂活动,归纳古代园林的特征,巧妙输入专业术语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学生热爱优雅的园林文化,树立自豪感;课后活动以学生的情感体验性、团队合作能力为导向,设立一系列第二课堂活动,如搜集与园林文化相关的电影、纪录片、电视剧等,并撰写调研报告,让学生在查找信息、小组协作的过程中,实现课程的育人目标。

(三)重构有效教学评价体系,推进思政教学反思

新文科背景下的农林英语课程思政更加关注德育元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实现效果,因此,重构有效教学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是推进农林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第一,教师可以根据“德”的内涵设置课程考核方式和内容。农林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考核对象不应只拘泥于语言能力的考查,而应涵括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团结协作、沟通协商能力,深植爱国情怀,培养尊重生命等科学人文精神。第二,评价机制应侧重发展性评价。“立德树人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农林英语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不应只注重期末成绩,更应关注德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的过程。因此,课程评价机制必须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保留终结性评价,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重,其中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表现、第二课堂活动和网络自主学习表现。

结语

在农林院校开展农林英语课程思政,是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和掌握高超农林英语水平的关键举措之一。将课程思政融入农林英语教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学生价值观和人文素养的正确引导。因此,在新文科背景下构建有效的农林英语课程思政模式可以为院校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几点启示:第一,农林英语课程思政开展的关键在于教师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德育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将农林知识、科学家故事融入教学素材,强化课程教学的人文性,充分使用信息化教学方式,设置多样性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对其爱国情怀、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第二,“课程思政”理念与农林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应该立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必须在学生需求基础上考察课程思政开展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课前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考察信息化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相关元素是否可以融入教学内容,在课中和课后及时对学生的课堂活动进行自评、互评,了解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并为农林英语课程思政的下一步实施提供参考。同时,教师在选取教学思政信息时,必须选取符合正确价值观念、充满正能量的教学素材。第三,新文科背景下农林英语课程思政的开展必须考虑信息化教学背景。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掌握学生学习需求,构建科学人文教学资源体系,设置多样化教学活动,评估教学过程,形成有效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农林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总之,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新文科背景下农林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农林英语教学过程,凸显德育教学目标,规划人文思政体系,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以及重构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在培养学生科学、人文素养的同时,为相关院校的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猜你喜欢
农林文科英语课程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