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潘君明
地球上的实体都有一个名称,或说是这个地方的符号或代号,我们统称为“地名”。但地名是怎么产生的呢,它的含义是什么?很发人思考。我年幼时就对地名产生兴趣,到了一个地方,总要问父亲:为啥叫这个名字,是啥个意思?说实话,父亲大都答不上来。
成年后我喜欢读书,喜欢读历史方面的、尤其方志方面的书,但读到地名时,几乎都没有对地名的解释。如明洪武《苏州府志·坊市》及民国《吴县志·舆地考坊巷》,只例坊名、巷名,最多讲个地理方位,其他就没有了。
我在老年大学上课多年,在开讲《苏州街巷文化》课时,专讲巷名的出典及巷内的历史故事。有不少同学说:我住的那条巷啊,要是你潘老师不讲,我真不知道这巷名的来历呢,原来是有位名人住在这里,蛮有意思的。
关于地名,我们几乎天天都要碰到。这也不怪,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不管你居住在什么地方,总是天天要遇到地名,你住在哪里?你要到哪里去,经过哪里地方,这不都是地名吗!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十分繁荣,城乡建设迅速发展,公路如网,车辆似织,交通十分便捷,但开车要导航,如果没有地名,那怎么导航呢。所以说,这地名确实太重要了。而且了解地名的出典与来历,地名的历史变迁及意义,也是很重要的!
为此,我在研究吴文化时,将苏州地名作为研究的一个重要项目,在撰写山水、街巷、桥梁、园林等文章或著作时,就将地名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主要是弄清楚地名的产生及意义,在历史过程中有何演变,现今的状况如何等。
2011年10月,我被苏州市地名委员会聘任为“地名咨询专家”,并经常参加苏州市各区及昆山、常熟、太仓等的地名论证会,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地名知识,更加重视地名方面的研究,并作为自己的一项任务。
为研究地名,我一方面翻阅古籍图书,用心摘录,一方面采访年长翁媪,做好笔记。积累了多方资料,然后对地名认真研究。对每个地名,追根溯源,自古及今,探索它的来历、出典及意义。
原来,地名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命名也十分复杂。每个地名,无论是山水、湖荡、村镇、桥梁,还是园林、街巷等,都与古代神话、民间仙话以及地理环境、历史人物相关,并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也反映了当地的民俗风貌,成为当地的特色文化。
苏州地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无论是城镇街巷,还是偏僻乡村,有许多地名有着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历史,体现着深厚的苏州历史文化底蕴。那么,苏州最悠久的地名有那些呢?最早产生于古代神话,如花山的“莲花峰”,有女娲补天的传说;太仓的“黄姑村”,是牛郎的出生地;常熟的“瞟娘湾”,有小龙望娘的故事。民间流传的仙话,同样会产生地名,如“神仙庙(福济观)”“二仙亭”“铁瓶巷”“乘鱼桥”等,均与仙人有关。
苏州历史上出过许多著名人士,或是外地来的著名人物,他们居住在苏州,活动在苏州,在他们居住之地或活动过的场所,就产生了地名。如古代的大禹,治水到苏州,留有“禹期山(太湖西山)”“禹迹桥”“禹王庙”等地名。春秋时期的言偃,乃至圣先师孔子的弟子,他在苏州、常熟地区留有地名十一处之多,关于伍子胥的地名也有近十处。还有秦代的始皇帝,汉代的朱买臣,唐代的白居易,宋代苏东坡,以及岳飞、韩世忠、赵构,元代的张士诚等,都有不少地名留存。读着这地名,就会想起他们为国家、为社会所作出的贡献。明代时期,在抗击日本倭寇中产生了不少地名,如昆山的“抗倭亭”“胜墩村”,吴江的“平倭台”,常熟的“退倭桥”,太仓的“双凤三塔”,枫桥的“铁铃关”等,记载着当地民众的抗倭事迹,给人们以历史的回想。
苏州是一座古城,街巷地名最早来自春秋时期,但大都产生于宋代,虽经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变迁,但大都保存着旧名。其地名之纷繁多彩,内涵之异常丰富,在同等城市中是少有的。我将资料综合分析,然后归类,既有古代官署、官衔、书院命名的,也有手工业作坊和开门七件事命名的。甚至还有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以及数目字等命名的,内容非常广泛,读来兴味盎然。
苏州乡间有许多古镇古村落,是我研究地名的重要组成部分。莫看小镇、小村落并不起眼,但追溯历史,那可了得,有些村镇的地名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如“巴城”“白茆”“徐市”等,由沧海桑田变迁而来,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居住。“相城”“唯亭”“黄埭”产生于春秋时期;“浒墅关”“甪里”“梅李”产生于秦汉……
在地名中,有用“坟”“墓”“墩”作为标志字,我开始也感到好奇,及之研究后才恍然大悟,自有他的出典,并非随意为之。如苏州城内的“唐寅坟”,原是唐伯虎所居之地,城外的“金姬墩”,甪直的“孙妃村”,昆山的“陈墓”等,均与历史人物有关。
苏州地名还有个特点,有许多伴有生动的民间故事,听故事、讲地名,或者听地名、讲故事,真是非常有趣,也是一件快事也。
地名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当地最重要的文化特色,也是当地历史的最好见证。苏州地名好比天上的繁星,光彩闪烁;好比一枝枝盛开的鲜花,耀人眼目,向人们诉说着经历的时代风雨,记载着无限深情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