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冷却的泪

2024-01-18 21:48史轩
中华魂 2024年1期
关键词:杨开慧首词

史轩

1982年3月10日,长沙当地政府在修缮杨开慧烈士故居——长沙县开慧乡板仓杨家老屋时,在故居的杨开慧卧室后墙中意外发现了一沓杨开慧的珍贵手稿,共有7份12页,4000余字,是一些诗文和书信手稿。因藏在墙内已50余年,纸张已泛黄,有的字迹已残缺。由于当时客观原因,这些信件没能送出。发现这些手稿时,杨开慧已牺牲52年,毛泽东也已去世6年。杨开慧自1927年与毛泽东分别到1930年英勇就义,在白色恐怖的三年里,她深知敌人不会放过自己,早就做好了随时被捕和牺牲的准备,她把自己三年来写下的诗文书信分别藏匿在屋内不易发现的地方。信与诗文内容大多是记述她对毛泽东无尽的思念、担忧和忧伤。字里行间展露出对丈夫刻骨铭心的爱和无时无刻不在的思念与苦楚,读来让人动容让人落泪让人心碎。她在信中写道:

润之:“几天睡不着觉,无论如何,我简直要疯了。许多天没来信,天天等。眼泪……我不要这样悲痛,孩子也跟着我难过,母亲也跟着难过。简直太伤心了,太寂寞了,太难过了。我想逃避,但我有了几个孩子,怎能……五十天上午收到贵重的信。一个月一个月,半年一年以至三年……没有他的音信,以前的事一幕一幕在脑海中翻腾,以后的事我也假定……”

信的字迹虽有缺失,但所表达的情感是清楚的。信中所说贵重的信,是毛泽东与她分别那年写给她的,信中告诉她分别后生意不好,但现在逐渐兴旺了(此为暗语,是说分别后革命形势不好,现在逐渐好起来了)。收信后,她异常激动,欣喜若狂。她写过几封信,但由于党的秘密交通站屡遭破坏,信无法送出。在险恶的环境中,在白色恐怖下坚持革命斗争的共产党人,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在那种环境下,长时间收不到毛泽东的信和消息,让杨开慧异常担心和苦闷。她写道:

“天哪,我总不放心他!只要他好好地,天保佑他罢。今天是他的生日,我格外不能忘记他。晚上睡在被子里,又伤感了一回。听说他病了,并且是积劳的缘故,这真不是一个小问题,没有我在旁边他不会注意的,一定要累死才休!”

长时间没有丈夫的任何音信,等待和煎熬折磨着她。她写道:

“又是一晚没有入睡。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他那里去。小孩,可怜的小孩,又把我拖住。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他,一头是小孩,谁都拿不开。我要哭了,我真要哭了!我总不能不爱他,我怎么都不能……人的感情真是奇怪……我真爱他呀!

“昨天我跟哥哥谈起他,显出很平常的样子,可是眼泪不知怎样就落下来了。我要能忘记他就好了,可是他的美丽的影子、他的美丽的影子,隐隐约约看见他站在那里,凄清地看着我。谁把我的信带给他,把他的信带给我,谁就是我的恩人。”

这么哀婉、凄楚而又动人心魄的文字,在中国历史上怕也不多见,它是从内心深处喷涌出来的,不是那种无病呻吟的文字可比。

在这些手稿中,有一篇《偶感》,前一段是:

“天阴起溯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心怀长郁郁,何日复重逢。”

这首诗反映出杨开慧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丈夫,操心他的疾病他的生活,想她不在身边他会不会孤独凄苦,以及书信不通又不能相见的惆怅之情。

杨开慧1901年11月6日出生在板仓杨家老屋。1916年暑假,毛泽东第一次去板仓拜访老师杨昌济(杨开慧之父)。1918年6月,杨昌济应蔡元培聘请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毛泽东赴京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时,杨昌济自掏腰包还帮着筹措资金,并让毛泽东暂住杨家,后来又推荐他到北大图书馆工作,这无意间促成了杨开慧与毛泽东的爱恋关系。杨开慧1922年初入党,是早期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她在1920年与毛泽东结婚,结婚七年间,毛泽东因革命事业四处奔波,杨开慧除照料毛泽东生活外,还主动承担起机要交通和秘书工作,找资料,抄写文章,随形左右。1922年10月,长子毛岸英出生;1923年11月,次子毛岸青出生;1927年4月,小儿毛岸龙出生。杨开慧3次生子,毛泽东都不在身边。毛岸龙出生4天后,毛泽东匆匆赶回家,望着虚弱的妻子,握着她的手愧疚地说:“你三次生产,我都不在你身边守着,真是对不起。”杨开慧却说:“生孩子是我们女人的事情,你在不在,我都要生呀”。

杨开慧从小就有很强的同情心,见到杀鸡杀猪都会心生悲悯。她同情那些穷苦人,恨世道的不公,她说:“我忌恨那些穿华服只顾自己快活的人。我热天和下层生活的人一样,穿大布衣”。她性格喜静不喜运动,自幼身体孱弱,劳累过度还时还晕倒。就是这样一个弱女子,婚后为不影响毛泽东的革命事业,几乎挑起了全部家庭重担。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形势越来越严峻。8月31日,毛泽东急于去湘赣边界组织秋收暴动,他连夜将杨开慧和几个孩子送回板仓。据他们的保姆陈玉英后来回忆:“当时我正在生病,睡在床上起不来。听说是毛主席送他们回来的。毛主席从屋后竹山翻过来,脚都没歇,又翻过后山走了”。可见当时离走之急,没想到至此人各天涯竟成永别。此后,杨开慧一边带孩子,一边坚持地下工作,她参与组织了长沙等地的武装斗争,秘密发展党组织。

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按预定计划爆发,极大震撼了国民党当局。他们立刻加紧对毛泽东的搜捕,赏洋5000元”。这让杨开慧日夜担惊受怕,寝食难安。长沙的环境变得更加险恶,湖南军阀何键抓不到毛泽东又悬赏1000大洋捉拿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

1929年3月7日,《国民日报》刊载了一则消息:朱德的妻子伍若兰被捕后惨遭杀害,头颅被高悬示众。看到这则消息后,杨开慧感觉到危险正一步步逼近自己,她开始对自己的后事进行安排。与毛泽东分别的两年中,极度的思念和白色恐怖时刻笼罩着她。此时她将自己的生死已抛在脑后,但对母亲和几个孩子割舍不下。

1929年5月16日,她给弟弟杨开明写了一封信托付后事,即《给一弟的信》(没能送出),信中说:

“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而且可以说是我欢喜的事。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呵,我有点可怜他们!而且这个情绪,缠扰得我非常厉害——前晚竟使我半睡半醒的闹了一晚!

“我决定把他们——小孩们——托付你们,经济上只要他们的叔父长存,是不至于不管他们的,而且他们的叔父,是有很深的爱对于他们的。

“倘若真的失掉一个母亲,或者更加一个父亲,那不是一个叔父的爱,可以抵得住的,必须得你们各方面的爱护,方能在温暖的春天里自然地生长,而不至于受那狂风骤雨的侵袭!”(叔父指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毛泽覃)。

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潜回板仓看望母亲和孩子,不幸被敌人密探发现,当晚80余人包围了杨家。她和8岁长子毛岸英及保姆一同被抓走。杨开慧被捕后,中共地下党和杨开慧的亲属四处营救,许多社会知名人士也出面保释。何健迫于压力,表示只要杨开慧同意登报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就可交保释放。但被杨开慧断然拒绝,在严刑拷打下,她坚贞不屈,始终不吐露党组织和毛泽东的任何信息,并说:“死不足惜,只要润之革命早日成功。”何键恼羞成怒,于11月14日下午,将杨开慧枪杀于长沙市浏阳门外识字岭。杨开慧牺牲时年仅29岁。

毛泽东当时正在江西境内组织第一次反“围剿”,听到噩耗,悲痛欲绝。他写下一首《蝶恋花·向板仓》的词来祭奠爱妻:

霞光褪去何凄楚,

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

奈何吾身百莫赎,

待到九泉愧谢汝。

无感霜风侵蚀骨,

此生煎熬难与外人吐。

恸声悲歌催战鼓,

更起刀枪向敌仇。

毛泽东

一九三零年寒冬

词中“霞光”暗喻杨开慧,杨开慧号霞,字云锦。毛泽东和杨开慧往来书信,素以“霞”、“润”互称。此词表达了毛泽东极度的悲痛之情,词中有“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奈何吾身百莫赎”之句,并有“待到九泉愧谢汝”,表明了毛泽东深深的愧疚和自责。

他还托人将信送给杨家亲属,信中有“开慧之死,百身莫赎”之语,并附亲拟的碑文:“毛母杨开慧墓 男岸英 岸青 岸龙刻 民国十九年冬立”及立碑费用30块大洋,通过党的地下交通线设法转交板仓杨家。

和杨开慧分别后,毛泽东也很思念妻子并不断打听她的消息。并曾得到杨开慧已在白色恐怖中被敌人杀害到有误消息,而此时杨开慧尚未被捕。1929年11月,毛泽东得知杨开慧还活着,立即写信给上海的中央常委李立三,询问杨开慧的通信地址。

杨开慧的牺牲,对毛泽东精神打击很大,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不能原谅自己。他觉得是自己连累了她,认为如非他故,开慧或不致遭此大难,甚至在他的晚年,只要提起杨开慧都会让他陷入痛苦。新中国成立初期,毛岸英有一次与父亲谈及母亲在狱中的最后日子,说妈妈被捕后早将生死置之度外,她要他记住狱中的事情,如能出去告诉爸爸。毛泽东顿时热泪盈眶,说你母亲能毅然抛下年迈的母亲和三个年幼的孩子,凛然赴死,这是常人很难做到的。

毛泽东对杨开慧感情极深,1920年他和杨开慧结婚前夕,他专门为她写过一首《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在毛泽东所有诗词中,这种婉约风格的爱情之作实不多见,从此词可看出毛泽东对杨开慧的爱之切思之深,杨开慧将這首词一直珍藏在身边,她曾让好友李淑一看过。

1923年年底,毛泽东受党委派去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和杨开慧告别前,毛泽东又写了一首《贺新郎》: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词中表达了毛泽东含泪别妻的痛苦之情,以及对妻子深深的爱意,读来让人感慨。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78年9月9日的《人民日报》。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能看到的毛泽东诗词共有39首(1964年出版的37首和1975年发表的2首),此词不在其列。毛泽东对这首词异常珍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约有3个版本(本文所用为《人民日报》刊用稿),原因是毛泽东一生中对此词多次修改,最后一次修改已80高龄。他还不止一次将此词抄录送人。1937年曾抄录赠给女作家丁玲,1961年又将此词亲手书写交给贴身卫士张仙鹏,叫他好好保存,1973年冬,他已重病缠身,又让人拿来词稿,反复斟酌修改并加上标题,注明是1923年12月所写,交给保健护士吴旭君抄正保存。这体现了毛泽东少有的重视,可见他一生都没有放下。1950年5月26日,毛泽东专门让毛岸英回板仓探亲并为母亲扫墓,由此可见一斑。毛泽东去世两周年时,《人民日报》为纪念这位伟人首发此词,采用了吴旭君保存的词稿。

1957年2月7日,李淑一给毛泽东写信,附上自己于1933年夏所写的《菩萨蛮·惊梦》词(内容为思念丈夫柳直荀),并打听柳直荀的消息,同时希望毛泽东能将写给杨开慧的那首《虞美人·枕上》词抄录相赠。李淑一的信和词在毛泽东内心激起了难以平抚的波浪。5月11日,毛泽东给李淑一回信,告知柳直荀已牺牲,并说:“大作读毕,感慨系之。开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写了吧。有《游仙》一首为赠”,他还拜托李淑一“暑假或寒假如有可能,请到板仓代我看一看开慧的墓”。

这首词就是后来名扬遐迩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原名《蝶恋花·游仙》):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1958年1月1日,这首词由湖南师范学院院刊《湖南师院》首发,并将词名改为《赠李淑一》。此词一经发表,国内大小报刊争相转载,民间传诵,注家蜂起。在这首词里,毛泽东再一次表达了对杨开慧的深深怀念。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了32年的故乡。物是人非,此时他的爱妻和好几位亲人已壮烈牺牲,他感慨万千,写下了那首著名诗篇《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使毛泽东想到了为换取新中国而牺牲的亲人和无数革命烈士,吟唱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流传千古的豪迈诗句。

读之入夜,情不能已,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我在想:毛泽东固然伟大,他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全中国人民抗击日寇并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中国,但如果没有杨开慧在他身后为他撑起一片天,没有如杨开慧一样的无数革命女性无私的巨大奉献和流血牺牲,那中国革命的进程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杨开慧烈士值得每个中国人敬仰和铭记。她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猜你喜欢
杨开慧首词
湖湘红色文化—杨开慧文化创意系列
绵绵古道连天上
神回复
宋高宗的眼力
保姆孙嫂:与杨开慧同甘共苦
保姆孙嫂:与杨开慧同甘共苦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我爱毛泽东
我记得,我记得
毛泽东和杨开慧真挚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