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九如
周峰光虽然出生于医务工作者之家,但因父母工作忙,她从小就与家在农村的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童年时期的乡村生活经历,在周峰光的心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成为一种挥之不去、历久弥新的美好记忆。这种记忆,随着年轮的流转、岁月的累积,慢慢沉淀,日渐丰满,不时地在脑海中浮现,从而唤起了她对田园风光的向往,激起了描写“三农”的兴趣。于是,她用手中之笔,把对山水田园的热爱、对农家生产生活的关注,转化为诗意的诠释与表达,创作出不少雅俗共赏、文质兼美的田园诗词作品。
农村的灵山秀水、田园的春光秋色,是历代诗人吟咏不绝的重要题材。唐代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清新明丽,画面优美,无限春光扑面而来。宋代王禹偁《村行》:“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寥寥数字,一幅灿烂多彩、富有诗意的秋日山乡田园晚景图跃然纸上。周峰光性情娴静,心境淡然,加之多年浸淫古典田园诗词,仰慕古贤圣哲的高情雅兴,故喜爱自然山水,善于描写田园风貌。她的《湿地公园》:“波光漾漾影纡纡,远近峰峦入画图。鱼趁骄阳浮碧水,鹭栖仙岛育黄雏。苇塘篷起青纱帐,船尾犁开白玉珠。更喜炊烟堤岸绕,无边风月映斯湖。”是一首描写策湖国家湿地公园夏日风光的作品。首联从大处落墨,阔笔泼洒,渲染出湖区引人入胜的美景秀色:宽阔的湖面上,波光潋滟,远山近影倒映水中,随着柔波细浪摇曳生姿,上下天光,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图。中间两联从小处着色,工笔细描,摹画出湖中异彩纷呈的静景动态:金色的阳光洒在水天一色的湖面上,鱼儿自由自在地穿梭于清澈澄碧的水中;湖中小岛上林木茂密,成群的白鹭在巢中孵化、喂食小鸟。水塘周边的芦苇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又高又密,远远看去,就像一道青纱织成的帐幕;船只迅即划过水面,拖着一条喷玉溅珠的白色长带,在墨绿色的平湖上留下一道弧线。“蓬”“犁”二字生动形象,耐人寻味。一个“蓬”字,让人感受到芦苇的茂盛、夏日的生机;一个“犁”字,既勾画出船只之小巧,又凸显了船速之快捷。可谓一字生辉,全句皆活。尾联开头两字,表明湖中之景,虽然优美如画,但堤岸之美,似乎更胜一筹。你看,湖周村舍鳞次栉比,夕阳西下,淡蓝色的炊烟从屋梢缓缓升起,飘荡在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堤岸上,整个湖区氤氲着诗情画意。“无边风月”出自宋代文学家朱熹《六先生画像·濂溪先生》:“风月无边,庭草交翠”之句。作者化用此句收束全诗,借以形容策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无限美景,具有锦上添花之妙。此诗层次井然,结构严密,山光水色次第铺陈,湖景岸影渐次展开,动静相宜,错落有致,给人以清新明朗、美不胜收的视觉享受。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全县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居条件大为改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一个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传统塆落,一处处产业兴旺、物阜民丰的富裕村庄,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浠川大地上。周峰光虽然居住在城镇,工作在县直医疗单位,但一有闲暇,就喜欢邀朋约友到乡下观光览景、走村访农,并濡墨挥毫,付诸诗篇。《五一过黄溪冲村》:“犬吠篱边影,鸡啼井上天”,竹篱瓦舍、鸡鸣犬吠,大山深处的古老民居、亘古如斯的生活方式,让周峰光有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癸卯仲春即景》:“晓色初开鸟语轻,山村雾动水澄明”,云雾缭绕、鸟声啁啾、流泉潺湲、晓色初开的山村美景,让她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浣溪沙·乡村》:“镇日青山映画楼”“路通村落网云游”,农村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让她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然而,给周峰光印象最深的还是浠水经济开发区芦河村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百业兴旺的繁荣景象。且看《鹧鸪天·壬寅初冬走进芦河村》:“乐访城郊见古风,白墙黛瓦世情浓。拈来日月情无尽,行处桃源梦欲同。分墨色,合秋容。村中院落露花丛。酒香阵阵留宾客,报道今年五谷丰。”芦河村位于浠水县城南郊。近年来,该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围绕“田园风光、幸福芦河”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加强美丽村庄建设,使全村面貌焕然一新,分别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湖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评为“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和“湖北省生态村”。2022 年11 月,县诗词学会应邀前往该村参观采风。采风结束后,周峰光填了这首词。词的上片写景状物,虚实结合。离开城市喧嚣,享受郊外宁静,心情自然十分舒畅。进入村中,一股古朴之风迎面扑来,以“福”字为主要元素的传统文化展示长廊,白墙黛瓦,内容丰富,洋溢着浓郁的儒风古韵。三、四两句虽未直接描写芦河村土地平旷、山峦隐约、竹茂林丰、房屋俨然的自然风光,但作者显然被眼前的优美景色所感染,思绪竟穿越时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这种由彼及此、以虚衬实的表现手法,不仅突出了眼前景色之美,而且给读者留下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下片写景叙事,使转自然。落叶缤纷的银杏、红艳似火的丹枫、浓青如墨的松柏,秋末冬初的芦河村纷红骇绿,五彩斑斓。农家小院花丛簇拥,桂馥菊芳,更给这幅画卷增添了诸多亮色。最后两句捩转笔锋,由写景变为叙事。然而,作者并未直述其事,而是通过对主人设席留客,把酒话今的侧面描写,曲尽其妙地反映了农业丰收之事。“酒香阵阵”的氛围、“五谷丰登”的话题,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更强烈的农村风情和农民获得丰收的喜悦。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的青壮年农民越来越多。他们为城市的发展繁荣,默默无闻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周峰光有一颗赤子之心,十分尊重农民工的辛勤劳动,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真善美,从吃穿住行中感知农家的真实生活。其田园诗词中就有不少展现平凡人物,讴歌奋斗人生,反映农民生活的作品。《邻居送菜》:“不知谁把鲜蔬送,好似房中画里人”,一位容貌美丽、心地善良、关心邻里、不事张扬的农家妇女呼之欲出,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清洁工》:“沿街美景君描绘,自是人间不败花”,进城打扫卫生的农民清洁工,为美化城市环境,每天披星戴月,负重前行,不愧为“马路天使”“城市黄玫瑰”。《农家》:“望里梯田腾细浪,高楼仓满品新茶”,收获季节,远处梯田一片金黄,稻浪随风荡漾。农家小楼中仓廩丰实,农民安居乐业,尽情享受舒适悠闲的田家生活。当然,作为一位工作在妇女儿童保健机构,且具有悲悯情怀的知识女性,周峰光对社会上不如人意的现象更为关注,对农民群众的酸甜苦辣感同身受。《打工者》:“闭户山前雀守家,村头老树望天涯”,打工者背井离乡,远走天涯,家家户户门可罗雀。村中十分冷清,只有一棵枝残叶败的老树,孤零零地立在荒凉空旷的村头。萧索冷落的山村、关门闭户的农家,不禁让人涌起愁思与悲凉。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儿童”问题更是引起周峰光的深切关注。且看《留守儿童》:“荒村冷灶犬围炉,欲见慈亲梦里呼。日历翻删何所剩,一年好聚几天无”。此诗先以“荒村”“冷灶”“犬围炉”等物象,描写留守儿童远离父母,苦守老家的孤寂情境,后以“欲见慈亲梦里呼”“日历翻删何所剩”等表现,反映留守儿童对外出打工父母的无比思念,对与父母相见的万般渴望。留守儿童正值需要父母精心呵护、深情关爱的灿烂年华,而父母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离开他们外出打工。孩子与父母远隔两地,久未见面,思念父母,也就成为很多留守儿童流淌于心的共同感情。而现在一提到留守儿童,人们大多只是关注他们的吃穿用度,对其精神生活却较少关心。这首诗独辟蹊径,从留守儿童思念父母这一视角入手,反映留守儿童生活孤单、心灵孤独的现状,可谓别开生面。男人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妇女承受着难以言尽的困苦和责任。对她们的人生际遇,周峰光也极为关注。请看《留守妇》:“鸳衾不减雪风寒,弱女更深倚月眠。好梦成真千里外,婴儿揉碎一方天。”此诗以辛酸的笔触,描述了一位留守妇女,对远在千里之外打工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夜静更深,大雪纷飞,寒风凛冽,留守妇女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夫妻二人共寝的宽大被子,丝毫抵御不了刺骨侵肤的阵阵寒意。好不容易端正睡姿入眠,刚刚梦见与丈夫相逢相聚,又被身旁婴儿的哭闹打破了梦境。这首诗语言平朴,情境真实,悲情与苦境相融,思念与忧伤交织,读后令人凄然动容。
周峰光情系乡村,心向田园。农村的山川景物,农业的春耕秋收,农民的悲欢忧乐,已成为她诗词创作中难以放下的审美对象。我们相信,只要她保持对锦绣田园的挚爱之情,对诗词创作的坚守之心,就一定能写出更多充溢唐风宋韵、体现时代精神、散发泥土芬芳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