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翠云廊大石文化遗迹遗址调查研究及保护利用建议

2024-01-17 09:00:04梓潼翠云廊大石文化课题组
巴蜀史志 2023年3期
关键词:石牛梓潼大石

梓潼翠云廊大石文化课题组(梓潼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在“文化中国”构建的总体格局中,地方文化建设及城市形象的塑造,都需要找到自己文化传统的“遗传基因”。大禹诞生于石纽山刳儿坪石穴是巴蜀祖先最原始记忆,古蜀王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古蜀国“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这都说明蜀人生于石,养于石,死后亦回归于石。梓潼为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地带,地貌多为低山丘陵,到处都是坚硬、粗犷的大石。梓潼先民朝夕与石相伴,世代与石为伍,留下五丁开山的传说,他们生息之间对原始的大石产生莫名的崇拜。因此,梓潼先民将石头看作“生殖繁衍之神”“驱邪祈福之灵”“死亡回归之所”,在以翠云廊为核心的地带留下大量的大石文化遗迹遗址。

一、梓潼翠云廊石文化遗迹遗址

(一)梓潼翠云廊一线两侧4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曲山大庙。系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地有5 处石质文物,从东至西分别为:天尊殿前的八卦井,系古天文观象台,明代建筑;启圣殿中两块石碑,斗方大字“弘文宣化”“张翼精英”,系清代果亲王允礼雍正十三年(1735)所书;正殿高歊台下御路石雕,长约12 米、宽1.5 米,上雕九蟒穿云,明代建筑;盘陀殿中的盘陀石,据清乾隆《梓潼县志》《文昌祠记》记载为“陟重阶,为盘陀石,在坊曰盘陀仙迹,其石圆如磨,高三尽许,上有圣像,据胡床而坐”。盘陀石实际呈椭圆形,长4 米,宽2.8米,高0.85 米,传说此石系文昌帝君修心得道之所;应梦仙台,上有石床,三面有栏,里高两侧略低,石床长2 米、宽1 米,俗称“应梦床”,因有“好梦成真”之说而得名。

长卿山李业阙。系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卿镇南桥村,为红砂石质的墓阙,残缺不全,形制与众不同似碑碣。李业阙坐西向东,占地36 平方米,由阙基、阙身和阙顶组成,地面以上通高约3.2 米。宝塔状阙顶为后人补配,阙基1.56×0.77 米大小,阙身为上小下大的四面立柱独石,高2.46 米,前面略宽,接地处0.97 米、厚0.69 米,后面宽0.90 米,上宽0.68 米,厚0.49米。阙身仅东面有简单斗拱雕刻和两方石刻。正中阴刻隶书“ 汉侍御史李公之阙”,分布在0.50×0.30 米的范围内,呈两列分布,每字约10 厘米见方。《直隶绵州志》载,李业阙初建于东汉建武十二年(36),有二石阙、二石马和二石表,为现存汉阙年代最早者。

卧龙山千佛岩。系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梓潼县城西15 千米处的卧龙山。山顶呈圈椅状,中有诸葛古庙,内一巨石上有摩崖造像,原有造像1189 尊。卧龙山开窟造像始于唐贞观八年(634),石窟刻于卧龙山顶的一墩东西长5.5 米、南北宽5.2 米、高3.2 米的长方体大石的四面壁上。大石南面为1000 单龛(每排50个,共20 排,已毁),加上两侧、背面的单龛,总共1003 龛,现存造像1138 尊,故名千佛岩。

两弹城防空洞。为三线建设核武器研制旧址重要组成部分,2019 年10 月,两弹城作为三线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弹城防空洞洞长780 米,共有9个耳洞,呈南北向穿过长卿山山腹;防空洞的出入口均为条石垒砌,其中入口长约50 米,其西侧有民族魂碑林,其出口较隐蔽,呈S 形,长约200米,其上为元武寨玄武门。

(二)梓潼翠云廊三处重要大石文化遗址

演武铺倒马坎及其古战场。倒马坎为演武铺最为险要处,意即奔马至此常坠下岩坎。倒马坎为一个石骨子陡坡,东为山岩,西为悬崖陡壁,为演武铺的北边出口处,因川陕路修建,倒马坎被毁,今存古战场倒马坎遗址及梓潼县政协撰文、梓潼县文物管理所1987 年9 月6 日所立《倒马坎之战遗址》碑。碑连座高3.8 米,宽1.5 米,厚0.15 米。

七曲山水观音古栈道。瓦口关前陡坡,有保存最完整的古蜀道遗址。路右侧有指路碑,上部残,现存规格为0.58×1.01×0.14 米,现存刻字:“中里牌,至吉阳铺十里,至梓潼县十里。”此段遗留石板約50 块,多为规整条石,大小长短厚度相差较大,测得其中较大的6 块规格分别为:1.30×0.45×0.22 米,1.09×0.50×0.20 米,0.54×0.39×0.14米,0.98×0.24×0.11 米,1.34×0.49×0.10 米,0.76×0.50×0.10 米。古道宽2—3 米,沟渠自然,很少垮塌,主要是在路基中间加有“门槛石”,起稳固路基、减少雨水冲刷作用。依山石壁上有几道形似脚印的深槽,俗称“趟脚石”。

石牛堡古今石牛。据清乾隆《梓潼县志》载,“石牛,县南三十里,怪石蹲踞如牛。今石牛铺即其地。”另据1986 年内部印制《四川省梓潼县地名录》载,“石牛山上的石牛,文革中遭到破坏,牛身残缺。”而今所能见到的石牛系清代咸丰年间知县张香海所立。张香海在《石牛堡金化山文昌祠碑记》中说:“旧传以为秦惠王欲并蜀,作石牛粪金以引道,诱五丁迎妇以开山。帝君不忍蜀亡,乃摧山压丁保蜀。行化其在斯乎,故其场曰石牛,山曰金化。”“古石牛堡”碑亦为张香海在清咸丰八年(1858)所书。由此可见,在石牛堡先后共有3 个石牛,一是石牛山即金化山的天然石牛,今无存;二是今石牛场南入口处人工雕琢的清代石牛、现代石牛,成为人们观瞻的文物。石牛承载着五丁开山的精神,传承着秦并巴蜀的历史。

(三)对梓潼翠云廊一线两侧地带大石文化遗迹遗址分类列表

董其祥在其《四川大石文化研究》中说:“大石文化遗迹,西方学者多就其型式分为六类。即:(1)门希尔(独石);(2)托那利顿(石坊或石棚);(3)多尔门(石室墓);(4)石羡道坟墓;(5)列石;(6)石圈等。中国学者则多分三类。即独石、石棚(石室墓)、列石;将石坊、石室墓与有石羡道的坟墓合为一类。为了避免分类上的繁琐,姑按三种类型加以考察,即独石、石棚(石室墓)、列石。”此前,童恩正所著《古代的巴蜀》已将川西的大石遗迹概括为:墓石、独石、列石。

以独石、石棚、列石分类,梓潼翠云廊段及其两侧大石文化主要遗迹遗址罗列如下。

演武翠云廊段:独石数量1处,名称为飞来石,具体点位在演武场镇,存留方式为遗迹,文物保护等级为无。石棚数量1 处,名稱为界牌子石坊,具体点位在界牌子,存留方式为遗址,文物保护等级为无。列石数量9 处,名称分别为演武铺、倒马坎、七星阵、寨子山石寨门、丝公石庙、烟台山、酒店垭铺、望团山寨和仿古石板道(土门垭至古柏王约200 米),具体点位分别为演武场镇、七星山、寨子山、丝公梁、群联烟台山、酒店垭、望团山和柏林湾,存留方式为遗址,文物保护等级为无。

七曲山风景区翠云廊段:独石数量3处,名称分别为盘陀石、御路石雕、打儿岩,具体点位分别为盘陀殿、高歊台下、文昌圣境坊下,存留方式遗迹、遗址(打儿岩),文物保护等级为国保文物。石棚数量5 处,名称分别为文昌圣境坊、文昌照壁、陂去平来坊、五妇堠台和五妇冢,具体点位分别为七曲山碑处、祭祀广场和送险亭上,存留方式为遗址(恢复或新建),文物保护等级为无。列石数量15 处,名称分别为庙垭古战场、通木铺、墙垣铺、上亭铺、唐明皇幸蜀闻铃碑、正殿下磴石、弘文宣化碑、八卦井、应梦仙床、吉阳铺、羊鹿桥、水观音古蜀道、古剑泉、水观音铺和烟台山,具体点位分别为庙垭、排柏、林场管理站、七曲山大庙、送险亭下、瓦口观处和水观音,存留方式为遗迹、遗址(庙垭古战场、通木铺、墙垣铺、上亭铺、吉阳铺、水观音铺、烟台山),文物保护等级为应梦仙床、正殿下磴石、弘文宣化碑、八卦井为国保文物构件,唐明皇幸蜀闻铃碑为市级文物。

梓潼县城翠云廊段:独石数量2处,名称分别为天光云影水缸、文昌壁画,具体点位分别为城南五显庙、城北元阳宫,存留方式为遗迹,文物保护等级为无。石棚数量2 处,名称分别为杨公阙、无铭阙,具体点位分别文昌花园、九块石,存留方式为遗迹,文物保护等级为县级文物。列石数量15 处,名称分别为石城墙及其四门、城壕、底塘、总铺、校场、无量街井、吕家井、孝子碑、潼江石堤、人民桥、来爽桥,具体点位分别县城中心、无量街、城南五显庙、城北两路口、潼江西河段,存留方式为遗址、遗迹(无量街井、吕家井、孝子碑、潼江石堤、人民桥、来爽桥),文物保护等级为无。

两弹城风景区翠云廊段:独石数量3处,名称分别为整修南北官道碑、石马、书岩石刻,具体点位分别南桥社区、李业阙、西岩寺,存留方式为遗迹,文物保护等级为无(石马为国保文物李业阙构件)。石棚数量4 处,名称分别为李业阙、贾公阙、长卿石室、西涯石窟,具体点位为南桥社区、108 线书箱石、西岩寺,存留方式为遗迹,文物保护等级分别为李业阙为国保文物,西涯石窟为市级文物,贾公阙、长卿石室为县级文物。列石数量7 处,名称分别为防空洞、南桥、贞孝节烈总坊、玄武门、元武寨、火烧桥、漏风垭铺,具体点位分别为两弹城、南桥、长卿山,存留方式为遗迹、遗址(漏风垭铺),文物保护等级分别为防空洞为国保文物,贞孝节烈总坊为省级文物,南桥为市级文物。

石牛翠云廊段:独石1处,名称为天然石牛,具体点位在金化山,存留方式为遗址,文物保护等级为无。石棚1 处,名称古今石牛,具体点位在石牛场口,存留方式为遗迹,文物保护等级为县级文物。列石数量5 处,名称分别为板桥铺、烟袋山、罗汉桥、石牛堡碑和小七曲碑,具体点位分别为板桥子、罗汉桥和石牛场镇,存留方式为遗址(板桥铺、烟袋山、罗汉桥)、遗迹,文物保护等级为县级文物。

二、梓潼翠云廊地带大石文化遗迹遗址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石文化物质遗存破坏严重

现存的大石文化遗迹遗址大部分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梓潼翠云廊最原始遗存仅有瓦口关下那约30 米一段,除七曲山这段外,在长岭、柏林湾和倒马坎等地,根据行道古柏与部分原石依稀可见翠云廊的影子。又如,梓潼翠云廊沿途3 驿11 铺,仅有少许人知晓石牛、上亭和演武曾是驿铺,连水观音曾是水观音铺、大庙外是吉阳铺都没人知道。再如,从演武界牌子到石牛罗汉桥,作为“儒行忠节”之地,沿途曾有多座明清石坊,原县城内即有“古潼川郡坊”“忠贞坊”,现仅存李业阙旁的“贞孝节烈总坊”1 处。百年前美丽壮观的梓潼石城,只能在方志与游记中找寻。

(二)大石文化遗产缺乏有机整合

借助蜀道申遗,梓潼县对梓潼翠云廊段的文物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大石文化遗迹遗址基本掌握;但作为文化遗产的物质组成部分,与其非物质文化组成部分,相对还是割裂的,有重物质的,轻非物质的现象。同时,大石文化遗产与其生存环境相对分裂,没将大石文化遗产与其生存环境看成一个有机的命运共同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三)大石文化遗产内涵发掘不足

笔者在考察中发现,70 岁以上的老人对梓潼老城墙、老城门和老城壕还有记忆,县城居民对“古代的大石头”基本都有印象,特别是居住在其附近的老人,一说起这些大石头都很有感情,比如九块石、书箱石,通往长卿山的宏德大桥,老百姓私下叫其九块石大桥,经开区贾公阙附近的一条小街直接命名为“书箱街”,可是说到汉阙就茫然不知。又如,更多的老人对在七曲山打儿岩“投石求子”印象深刻,因为“那块大石有佛像,非常灵验”;对盘陀石上文昌得道成仙非常向往,因为盘陀石自古就有,道存天地,道通古今。同样对石牛的敬畏,对丝公(轩辕黄帝)、马头娘娘(蚕神)石像的膜拜,也深信不疑。这些“大石有灵”已经深入其骨髓,然而这种大石崇拜现象鲜有搜集整理。

(四)大石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不力

2014 年5 月,四川省正式启动蜀道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工作,曾将金牛道文化遗产进行整理,从理论上看,大石文化遗迹遗址作为石质文物应该相对比较容易留存,大石文物俯拾皆是,但较完整的很少,金牛道33 处文化遗产中,梓潼仅有七曲山大庙、翠云廊被相关专家认为是文化遗产,作为南栈出入口,梓潼仅两项被列入文化和自然遗产。

(五)大石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滞后

梓潼翠云廊地带中李业阙、千佛岩都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除文物工作者,很少有人去光顾它们,因为既没将其纳入文化旅游线,也未将其纳入景区,让其成为观光点,更别说其他的大石文化遗迹了。

三、梓潼翠云廊石文化遗迹遗址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文化自信认识力度,让大石文化遗迹遗址真正定位于文化遗产

翠云廊是蜀道的精华所在,在国内来说,只有太行八陉、徽杭古道可与之相比,梓潼翠云廊大石文化遗迹遗址相对比较丰富而完整,梓潼作为历史文化大县,应大胆提出大石文化这个概念,深入研究并发掘其内涵。且这些大石文化遗迹遗址完全称得上是文化遗产,从保护文物的角度来说,要抢救、保护好,也要依法科学利用好。作为大石文化遗迹,长卿山李业阙、卧龙山千佛岩和七曲山盘陀石等本身就有拜谒的价值,也是重要的人文景观,还有那些古寨、石穴,也是全域旅游的潜在景观。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梓潼建设文化强县义不容辞,也完全有自信的底气,因为梓潼是一个有信仰的地方,历史上梓潼人对文昌的信仰是坚如磐石,长卿山两弹城又让更多的人坚定了对科学的信仰,信仰文昌是祈望“文运昌盛”“文化昌明”,信仰科学是坚信“科学能救国”“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将两弹城看作老家的“中物院人”,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即“做国防基石,铸民族脊梁”,这两种信仰传承的就有大石文化的基因。这条蜀道已入选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备选目录,部分大石文化遗址也已作为文化遗产内容申报,让大石文化遗迹遗址真正归位于文化遗产。

(二)加大地方立法工作力度,让大石文化遗迹遗址保护进入法治化轨道

从国家立法层面来看,我国已制定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等系列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但缺少文化遗址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尤其是这种线型文化遗迹遗址的保护,能借鉴的只有长城、大运河的保护。如针对长城,2006年10 月11 日,国务院公布《长城保护条例》。如针对大运河保护,文化部2012 年8 月14 日发布《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从四川省市州立法层面来看,2021 年9 月29 日,四川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30 次会议全票批准《广元市剑门蜀道保护条例》,并明确于2022 年1 月1日起施行。蜀道申遗,绵阳涉及梓潼县、游仙区、三台县、江油市和平武县5 个县(市、区),历史上梓潼是“蜀道锁匙”“益州矜领”,而在金牛道上绵阳境内梓潼也处于承头的线段,梓潼可联系其余4 个县(市、区),向绵阳市人大提议出台绵阳金牛道遗产保护类的法规,让大石文化遗迹遗址保护尽快进入法治化轨道。

(三)加大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力度,保证大石文化遗迹遗址可持续利用

坚持规划先行,组织编制高标准、高层次的大石文化遗迹遗址保护规划,并量化硬性指标,有序组织落实,加强监督和协调,保障规划的执行效果。坚持科学保护,实施“三位一体”保护模式,从被动抢救向主动抢救转变,从局部保护向线性文化遗产全面保护转变,从注重本体保护向兼顾大石文化遗迹遗址周边环境的综合保护转变,从封闭保护向增强参观功能的开放式保护转变,从专一的大石文化遗迹遗址保护向推动城市发展、改善民生的世界遗产保护转变,并将文化遗址保护工作列入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建立文化遗址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坚持合理开发利用,认真搜集、研究文物史料,进一步掌握和整合大石文化遗迹遗址资源,丰富大石文化遗迹遗址内涵,从而增加梓潼地域文化底蕴,使其成为旅游开发、城市发展的文化名片。

(四)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大石文化遗迹遗址保护意识

利用遗产日进行宣传,加强知识普及。采取实物展示、拍摄影视作品、制作宣传卡片、设立专栏和组织讲座等形式,宣传大石文化遗迹遗址的历史和人文价值,普及大石文化遗迹遗址保护知识,增强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利用各种载体宣传,加强法制普及。通过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课堂等,加强对《世界遗产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绵阳金牛道遗产保护条例》等的宣传与普及,引导人们积极参与、自觉依法保护文化遗产。利用大型会议宣传,加强正面典型彰扬。定期或不定期公布保护文化遗产的典型事例,彰扬先进事迹,增强保护效果,提高保护意识和协防能力。

(五)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夯实大石文化遗迹遗址保护基础保障

加大资金投入。当地政府要将文化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设立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要进一步包装文化遗址保护项目,多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并加以督促落实,确保专款专用;要通过财税、开发等优惠政策的激励和引导,实现主体投资多元化。加大人员编制投入。要争取、制定相关政策,增加文物管理人员编制,并与博物馆、纪念馆文博人员整合,注重引进或培养专业人才,实行执证上岗制度,使其与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相匹配,引导并发挥好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文博学院的作用,组建专门的研究中心,对梓潼境内的大石文化遗迹遗址进行深入研究。加大管理体制改革投入。县委、县政府应高度重视管理体制的扁平化问题,建议成立由文化旅游、发展改革、党史方志、新闻宣传、自然资源、城乡建设、生态环保和公安执法等部门组成的大石文化遗址专门委员会,由县委、县政府各一名领导分管,责成一个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門各司其职,共同组织开展相应工作。

四、结语

翠云廊为秦蜀古道——石(金)牛道最精华的一段,梓潼翠云廊地带由大石构建的古道、关隘、驿铺、古城、古寨、烽燧、古庙、古桥、石穴、墓阙、石坊、石刻等大石文化遗迹遗址相当丰富,独石、石棚、列石三类齐全,有的已为蜀道申遗增光添彩,有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都是前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梓潼应响亮地提出大石文化概念,再进一步研究与合理应用,这对传承中华民族大石文化基因,保护和利用好梓潼翠云廊大石文化遗迹遗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对梓潼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执笔:刘文、宋大川、刘良慧、高安、蒲江林、吴晓龙、李雨芮)

猜你喜欢
石牛梓潼大石
走进道真梓潼戏
文化产业(2023年14期)2023-05-30 06:45:36
胆小鬼的长裤子
小石牛
意林彩版(2022年1期)2022-05-03 10:25:07
请石牛“开路”
请石牛“开路”
故事大王(2020年5期)2020-06-01 07:52:11
十岁练什么
新时代梓潼的诗意表达
——梓潼县文学创作概述
剑南文学(2018年5期)2018-10-17 13:45:30
无名石头国
中华奇石(2017年7期)2017-09-18 08:22:43
胸口碎大石等
一头石牛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