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在ICU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4-01-17 12:14吴丽丽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24期
关键词:呼吸衰竭机体通气

吴丽丽

(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0)

呼吸衰竭主要是因肺通气及换气功能障碍所致,患者无法进行正常气体交换,导致氧气、二氧化碳交换失衡,是临床急危重症[1]。临床主要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可确保气体交换的平衡,改善呼吸功能。患者在治疗期间,意识清醒,但因机体活动受限,很难用语言或肢体语言表达需求,因此护理难度较大[2]。另外,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期间患者易出现感染、低氧血症、气管损伤、呼吸机依赖、肺不张等并发症,可延长机体恢复时间,不利于预后的改善,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3]。早期康复护理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据此制定个体化的康复锻炼方案,具有较强的目的性、针对性,对患者的需求和病情变化给予全程、动态关注,进而可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本文以100 例ICU 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为例,探究早期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20 年3 月至2021 年9 月本院ICU 收治的100 例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 例。纳入标准:(1)机械通气时间≥24 h;(2)ICU 入住时间≥24 h;(3)病历资料完善;(4)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肺通气功能严重降低;(2)血流动力学不稳定;(3)合并神经肌肉疾病;(4)存在四肢活动障碍;(5)合并心血管疾病;(6)研究期间退出。对照组中男女例数分别为26 例、24 例,年龄58 ~68 岁,平均(63.15±10.36)岁;原发病:肺气肿、重症肺炎、重症哮喘分别有12 例、20 例、18 例;呼吸衰竭分型:Ⅰ型11 例、Ⅱ型39 例。观察组中男女例数分别为27例、23 例,年龄57 ~69 岁,平均(63.20±10.47)岁;原发病:肺气肿、重症肺炎、重症哮喘分别有11例、23 例、16 例;呼吸衰竭分型:Ⅰ型10 例、Ⅱ型40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包括监护生命体征(脉搏、血压、呼吸等)、翻身护理、预防感染、基础康复锻炼等。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于血流动力学稳定后24 h 落实各项护理措施:(1)康复护理方案制定:定时(每隔1 d)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评估内容包括肌力、关节活动度、机体活动能力等,依据评估结果制定康复护理方案,并根据患者的耐受性对运动时间及强度进行合理调整。(2)床上康复护理: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待其生命体征平稳后,适度升高床面,使床面与床头夹角为30° , 依据患者耐受力持续缓慢抬高床头,2次/d。给予患者肢体按摩和被动锻炼,锻炼部位以肌肉、上肢关节、下肢关节等为主,严格控制锻炼强度,避免机体无法耐受。(3)机械通气护理:雾化吸入时,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道是否通畅,依据呼吸道分泌量进行吸痰,提升呼吸肌耐力。吸痰方法:明确吸痰指征、痰液部部位,予以高浓度吸氧2~3 min。调整负压后插管的同时将套管内痰液吸出,吸痰管内插2 cm 后,于15 s 内螺旋式缓提吸痰管。进一步提高呼吸道肌肉耐力和局部血液循环。呼吸肌训练;定时翻身拍背促痰;对机械通气时机体各项指标水平,并记录不同时间段肺部指标(肺活量、呼气量、潮气量等)、血流情况、气道峰压等;指导患者治疗期间稳定呼吸,控制呼吸速度,避免呼吸困难,预防呼吸道感染、深静脉血栓等,若机械通气时出现异常,需及时上报医师停气处理,并做好急救护理。(4)并发症护理:机械通气时,对吸气压进行调整,固定面罩确保头部舒适度;定时观察受压皮肤颜色、血流情况,并进行按摩促进血流,并定时翻身(2 h 翻身1 次),降低肺部感染,预防肺不张。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自理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估患者的自理能力,总分100 分,得分与自理能力成正比。(2)对比两组干预后病死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口鼻异常、意外晕厥、心绞痛、心跳骤停)。(3)对比两组干预后感染、低氧血症、气管黏膜损伤、肺不张、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等并发症的发生率。(4)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症状、活动、影响等维度,各维度总分均为100 分,得分与生活质量成反比。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ADL 评分的对比

干预前,两组的ADL 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ADL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ADL 评分的对比(分,± s)

表1 两组干预前后ADL 评分的对比(分,± s)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50) 24.68±2.59 52.68±4.09观察组(n=50) 25.34±3.45 55.66±4.09 t 值 1.082 3.643 P 值 0.282 <0.001

2.2 两组干预后病死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对比

干预后,两组病死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后病死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对比[例(%)]

2.3 两组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例(%)]

2.4 两组干预前后SGRQ 评分的对比

干预前,两组的SGRQ 各维度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的SGRQ 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SGRQ 评分的对比(分,± s)

表4 两组干预前后SGRQ 评分的对比(分,± s)

活动 影响组别 症状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50) 85.17±3.11 80.17±3.11 78.59±3.94 60.19±3.08 89.69±4.72 82.20±5.20观察组(n=50) 85.45±3.36 59.18±2.87 78.47±3.55 48.55±1.88 89.61±4.57 69.33±6.20 t 值 0.432 35.072 0.160 22.810 0.086 11.246 P 值 0.666 <0.001 0.873 <0.001 0.932 <0.001

3 讨论

人体呼吸系统功能若出现异常,极易引起与呼吸相关的症状,严重影响机体各系统的正常运行[4]。呼吸衰竭属于临床危重症,主要采用机械通气治疗,但患者治疗期间机体活动度降低,极易影响肢体的运动功能,增加下肢DVT 的发生风险,同时治疗期间出现的其他并发症也容易影响治疗效果[5]。研究指出,呼吸衰竭患者在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期间,机体长时间处于制动状态,极易导致肌力下降,无法维持肌蛋白质的正常合成,易导致失用性肌萎缩[6-7]。研究发现,ICU 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死亡率较高,而通过有效的康复锻炼可显著改善身体机能,降低死亡率[8]。因此,给予此类患者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早期康复护理是一种具有较强针对性与系统性的护理模式,可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方式与时机,对局部神经元的修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修复受损的器官与组织,有助于呼吸系统恢复正常运行[9-10]。该护理模式包含不同的锻炼模块,能够依据患者的耐受性选择合适的锻炼方案与强度,维持肌肉肌力并确保呼吸通畅[11]。护理期间,机体评估是重要环节,能够据此对护理方案进行有效调节,促使护理方案更具针对性与科学性[12]。有报道,早期康复锻炼能有效减轻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肺活量,改善肺功能[13]。

本研究发现,干预后观察组的ADL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患者自理能力的恢复,主要是因为此护理模式可依据患者的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并遵循循序渐进的锻炼原则,能够加快各系统及组织功能的恢复。此护理模式的护理重点在于恢复肌肉与关节的功能,当肌肉与关节的功能恢复后,自理能力自然会得到改善。本研究发现,干预后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主要是因为早期康复护理较为重视呼吸促痰、机械通气护理,通过呼吸道吸痰护理、呼吸肌训练可改善肺的通气功能,增加肺通气量,进而可预防肺不张及气道黏膜损伤的发生;通过肢体按摩可加快血液循环,促进血运,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感染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的下肢DVT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主要是因为早期康复护理内容包括肢体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同时通过肢体的被动及主动活动可增强肌力,进而可降低下肢DVT 的发生风险。本研究还发现,干预后观察的SGRQ 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早期康复护理可提高ICU 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生活质量。原因在于此护理模式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进而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可显著降低ICU 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下肢DVT 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可推广。

猜你喜欢
呼吸衰竭机体通气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不通气的鼻孔
实用无创机械通气技术进修班招生简介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某柴油机机体的设计开发及验证
大型卧浇机体下芯研箱定位工艺探讨
通气汤联合艾灸防治妇产科术后腹胀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