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元勋,朱同乐,吴名焱,吴朝花,冯秀兰,张远清
(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贵州 黔东南 556000)
视网膜病变是早产儿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生与出生体重低、胎龄较小等有关[1]。有研究对3 所妇幼保健院进行调查发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检出率为11.2%,发病率较高[2]。近年来,随着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以及孕期保健的普及,孕妇的早产率逐渐降低,新生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也随之降低,但仍处于较高水平,需尽早筛查治疗,以降低治疗难度,避免影响患儿的视力发育[3]。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主要包括散瞳、开睑器撑开眼睑检查等,有一定的院内感染(院感)风险,感染后会引起眼红、眼部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增加早产儿的生理不适感,影响其健康成长,故需加强管理。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的常规院感管理中,主要为加强环境管理、遵医嘱用药干预等,管理方法较简单[4]。优质院感管理是指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管理方法、丰富管理内容等,以提升对环境、护士、儿童家长多层次的管理质量,降低院感的发生风险。为此,本研究选取2022 年1 月至2023 年7 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视网膜病变筛查的早产儿128 例为研究对象,就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中优质院感管理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分析,详细报道如下。
选取2022 年1 月至2023 年7 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视网膜病变筛查的早产儿128 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院感管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A 组、B 组,各64 例。两组一般资料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通过。
表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纳入标准:(1)胎龄28 ~37 周;(2)出生后4 ~6周,或矫正胎龄32 ~36 周开展视网膜病变筛查;(3)早产儿家长均精神正常、认知正常;(4)早产儿家长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部位感染;(2)合并其他眼部疾病;(3)心脏、肝脏等器官功能衰竭;(4)合并恶性肿瘤;(5)存在凝血功能障碍;(6)早产儿家长依从性差,无法配合完成筛查。
给予A 组常规院感管理:(1)环境管理:结合院内病原体流行病学、环境病原体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环境安全管理,定时用紫外线对空气、地面及物品表面进行消毒。(2)手卫生管理:医护人员在进行相关操作前,严格消毒双手。(3)筛查安全管理:筛查前,护士指导家长辅助配合的方式,包括早产儿体位管理、散瞳操作的护理配合等;筛查完成后,指导家长为早产儿滴抗生素滴眼液,避免发生感染。给予B 组优质院感管理:(1)优化环境管理:严格采用5S 管理法进行环境管理,医疗废物均统一放在操作台直线角落,避免医疗废物丢弃路径与操作台重叠。早产儿筛查前后,用酒精或含氯消毒液对台面、眼底照相机等器械进行擦拭消毒。定时通风,维持空气清新及温湿度稳定。(2)优化手卫生管理:在检查室门口、检查台上摆放免洗75% 乙醇,指导早产儿家长在配合护理操作前消毒双手。家长配合完成散瞳操作后,护士接取按压棉签后丢弃在医疗废物桶,然后再次将双手消毒。(3)护士培训:护士接受护理培训,主要内容包括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的目的、重要性、护理操作方法、护患沟通方法、多层次护理干预方法、院感控制方法等,同步开展护士责任心管理,介绍院感对早产儿预后的影响,以提升其对院感控制的主动性。(4)优化筛查流程:将筛查流程优化如下:①筛查前准备:指导家长在筛查前30 min 停止喂水或喂奶,筛查开始前5 min 做好环境准备,确保环境无菌。与早产儿家长沟通交流,指导其手卫生的管理方法,并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包括视网膜病变筛查的注意事项、筛查过程中的配合方法、眼睑按压方法、检查完成后居家抗生素滴眼液使用方法等。对于存在明显焦虑情绪的家长,给予其必要的心理疏导。②筛查中的管理:散瞳过程中,用滴眼液共计滴眼3 ~4 次,两次滴眼时间间隔10 ~15 min。指导家长辅助固定早产儿头部,护士用一只手的拇指、食指分开早产儿的眼睑,另一只手在距离其眼球约12 cm 处将散瞳滴眼液滴入泪囊,持续按压2 ~3 min。筛查过程中,以上述方法在泪囊中滴入生理盐水,以维持眼部湿润,妥善固定早产儿头部后进行眼底照相。③筛查结束后管理:以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指导家长抗生素滴眼液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手部清洁、早产儿体位控制等。告知家长避免用手触摸早产儿的眼周、结膜等,嘱其关注早产儿筛查后是否出现眼红、流泪、分泌物增多、眼痒等症状,若出现异常需及时就医。(5)院感管理持续性优化:收集护士临床实时意见反馈,必要时召开科室会议,集中收集护士建议,结合家长反馈情况、早产儿眼部感染情况及临床护理抽查结果,分析目前院感管理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确定可优化环节后,将新的管理内容应用于护理管理中,实现院感管理的持续性优化。
(1)早产儿眼部感染发生率: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准。(2)早产儿家长相关知识掌握度:所有筛查环节结束后,对早产儿家长进行相关知识掌握度的调查,采用我院自制量表调查,以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式完成调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方法、用药目的、眼部感染原因及处理方法,各项总分均为10 分,将不了解至完全了解记为0 ~10分,家长在空白部位填写0 ~10 共计11 个整数,分数越高表示掌握度越高。(3)家长护理早产儿眼部的能力:包括视网膜病变筛查护理配合、院外早产儿眼部护理两方面,每项分值均为0 ~5 分,总分为两者之和(0 ~10 分),根据不同分值范围划分护理能力,0 ~5 分、6 ~8 分、9 ~10 分分别表示护理能力差、良、优,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 总例数×100%。
B 组的眼部感染发生率为1.56%(1/64),显著低于A 组的12.50%(8/64)(χ²=4.303,P=0.038 <0.05)。
B 组家长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方法、用药目的、眼部感染原因及处理方法掌握度的评分均较A 组高(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家长相关知识掌握度的对比(分,± s)
表2 两组家长相关知识掌握度的对比(分,± s)
变筛查方法 用药目的 眼部感染原因及处理方法A 组(n=64) 8.14±0.95 9.07±0.52 9.24±0.58 B 组(n=64) 9.55±0.31 9.56±0.44 9.50±0.36 t 值 11.288 5.755 3.047 P 值 <0.001 <0.001 0.003组别 早产儿视网膜病
B 组家长护理早产儿眼部能力的优良率较A 组高(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家长护理早产儿眼部能力优良率的对比[例(%)]
早产儿宫内发育时间较短,并受其出生后缺氧、自身免疫力低、感染等因素的影响,会影响其视网膜循环,诱发视网膜病变,若未能尽早干预,随病症进展会出现早产儿视力损伤,影响其生存质量[5-6]。产后早期开展视网膜病变筛查,可尽早筛出尽早治疗,以抑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进展,改善其视功能[7]。但早产儿在视网膜病变筛查中生理不适感明显,影响其肢体制动效果,可能影响筛查质量,甚至出现眼周损伤,增加筛查后眼部感染的发生风险。同时,在筛查过程中,相关操作均与视网膜组织近距离接触,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风险进一步升高,增加治疗成本及视网膜损伤的发生率[8]。因此,需加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过程中的院感管理,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风险,保证筛查的安全性。常规院感管理中,主要为加强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管理、环境管理等,但早产儿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实施常规院感管理的效果相对局限。
优质院感管理是指在常规院感管理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基础管理内容、流程规范化管理、加强家长手卫生管理、提升家长对早产儿的护理能力等,全面降低早产儿在筛查中及筛查后抗感染期间感染的发生风险。本次研究结果显示,B 组早产儿的眼部感染发生率为1.56%,较A 组的12.50% 低,B 组早产儿家长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方法、用药目的、眼部感染原因及处理方法的掌握度评分均较A 组高,B 组家长护理早产儿眼部能力的优良率较A 组高,P<0.05。提示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中,实施优质院感管理可降低早产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提升早产儿家长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度及护理能力。考虑原因为,在B 组早产儿的筛查管理及环境管理中,严格实施5S 管理,避免医疗废物丢弃路径与操作台重叠及物品表面出现污染,降低了环境相关院内感染的发生风险;手卫生管理中,在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管理的基础上,重视早产儿家长的手卫生管理,使其在辅助滴眼、早产儿体位固定中实现无菌操作,同时也提升了其对手卫生管理方法的掌握度及重视度[9];加强护士培训,在开展常规操作技能培训的基础上,重视培养护士的责任心,提升其院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在筛查流程优化中,增加对早产儿家长的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导等环节,以提升家长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度,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减少因体位固定不当、护理配合操作不当等对筛查流程造成影响,同时也减少早产儿因挣扎、哭闹出现的眼周损伤,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风险,提升家长的护理能力。筛查结束后,再次对家长宣教抗生素滴眼液的使用方法、院外卫生的管理方法等,可提升对早产儿眼部感染的防控效果[9]。在此基础上,通过院感管理持续性优化,可不断提升护理质量,对进一步降低早产儿院内感染风险、提升家长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度以及护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0]。
综上所述,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中实施优质院感管理,可降低早产儿眼部感染发生率,提升家长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度及护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