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万安地区解放桥一带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

2024-01-17 06:57许凯浪
能源与环境 2023年6期
关键词:褐铁矿钨矿北东

许凯浪

(福建省196地质大队 福建三明 365500)

1 区域成矿特征

万安地区解放桥一带属闽西北成矿区(Ⅲ1),位于浦城-顺昌成矿亚带中部(IV12)的南部,处于万安热液型钨锡成矿远景区内,并位于将乐-宁化北东东向钨、锡多金属成矿带与邵武炉下-将乐新路口近南北向银多金属成矿带的交汇处。

该区域内生金属矿产丰富,已发现的有铜铅锌银矿产地11 处,铁、锰、钨、钼等矿产地7 处。主要矿床类型为块状硫化物“层控型”铅锌(银)矿床、矽卡岩型铁硫多金属矿床和中高温岩浆热液型钨、锡、钼矿床。主要矿床(点)有:将乐石必宅银矿中型矿床、将乐灯头铅锌铁多金属矿中型矿床、将乐上湖小型铁矿床、将乐涂厝铅锌矿矿点以及将乐解放桥铁矿矿化点。

2 成矿地质特征

2.1 地层

区内主要出露新元古代西溪组(Pt33x)、古生代早-晚寒武世林田组(∈1-3l),中生代地层小面积出露中早侏罗世梨山组(J1l)。岩层走向大部分近北东向,倾角变化较大,地层分布情况如图1。

图1 研究区地质简图

2.2 岩浆岩

区内侵入岩发育,分布广泛,主要展布于该区东部。岩石类型以正长花岗岩为主。主要有晚侏罗纪正长花岗岩(ξγJ3)和晚白垩世花岗斑岩(γπK2),局部地区见石英脉(q)及石英斑岩脉(λπ)。区内钨矿体都赋存于古生代早-晚寒武世林田组与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的内外接触带,为寻找钨矿的有利位置。

2.3 构造

区内主要发育5 条断裂构造(图1),走向均为北北东向,分述如下。

F1:位于该区北部,延伸长>600 m,宽1~10 m,走向约50°,倾向南东,倾角68°。发育构造蚀变带,带内岩石常具有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矽卡岩化及蜂窝状褐铁矿化等。I-铅锌银多金属矿体赋存于该断层中。

F2:位于该区西北部,呈北东向贯穿全区。延伸长>1 700 m,宽2~12 m,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79°~83°。发育硅化破碎带,带内岩石硅化强烈,局部见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矽卡岩化、云英岩化。为区内主要赋矿构造,Ⅱ-1 铅锌银多金属矿体和Ⅱ-2 铅钨多金属矿体赋存于该断裂中。

F3:位于该区中部,延伸长>1 600 m,走向约37°~72°,倾向北西,倾角约74°~85°。为构造蚀变带,带内岩石破碎,局部见构造角砾。该断层为区内主要赋矿构造,Ⅲ-1 铜矿体、Ⅲ-2 钨矿体金属矿体赋存于该断裂中。

F4:位于该区西南部,延伸长>400 m,走向20°,倾向北西,倾角70°。为构造蚀变带,带内岩石破碎,见构造角砾。Ⅳ铅银多金属矿体赋存于该断层中。

F5:位于该区西南部,延伸长>820 m,走向约58°,总体倾向南东,局部发生倒转,倾向北西,倾角变化较大,一般为44°~79°。带内岩石破碎,见构造角砾。V 铁矿体与VI-铅低品位矿体赋存于该断层中。

2.4 围岩蚀变

研究区围岩蚀变类型有硅化、绿泥石化、云英岩化、矽卡岩化,黄铁矿化、磁铁矿化、褐铁矿化、糜棱岩化等,其中和银多金属成矿有密切关系的蚀变主要有硅化、矽卡岩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与钨成矿相关的主要为云英岩化、矽卡岩化、褐铁矿化。

3 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通过1:1 万土壤测量,根据元素间相互套叠情况,圈出了8 处综合异常:HT1、HT2、HT3、HT4、HT5、HT6、HT7、HT8(图2),分述如下。

HT1:异常位于该区北东部顶端。长约510 m,面积约0.143 8 km2。异常元素以Ag 为主,伴生有Pb、Zn、Mo、W 异常,各元素套合较好。Ag 最高值为1.745 μg/g,平均值0.774 μg/g,异常衬值2.58,NAD 值0.237 6、NAP 值0.145 5。Pb 异常具有内带,内带与Cu 浓度内带相吻合。在Ag 异常上还见Zn、Mo、W 的弱异常。

HT2:异常位于该区北西部,长约1 340 m,面积约0.874 1 km2。异常元素以W 为主,伴生有Bi、Ag、Mo、Pb、Zn、Sn、Au、Cu 异常,各元素套合较好。W 异常浓度分带清晰,具3 级浓度分带,W 最高值为4 021.89 μg/g,平均值445.60 μg/g,异常衬值12.73,NAD 值7.061 5、NAP 值为6.506 9。在异常区内发现了Ⅰ-1 银多金属矿体、Ⅱ-1 铅锌银矿体和Ⅲ-1 钨铜矿体,为矿致异常。

HT3:异常位于该区西部,长约860 m,面积约0.342 1 km2。异常元素以Pb 为主,伴生有Bi、W、Cu、Zn、Sn、Au、Mo 异常,各元素套合较好。Pb 异常浓度分带清晰,具3 级浓度分带,Pb 最高值为591.01 μg/g,平均值268.52 μg/g,异常衬值1.49,NAD值0.214 2,NAP 值0.070 6。Bi、W、Sn 异常具有内带,与Pb 浓度内带相吻合。在Pb 异常上还见Au、Ag、Cu、Zn、W 的弱异常。

HT4:异常位于该区中部,宽约880 m,面积约0.465 0 km2。异常元素以Pb 异常为主,伴生有Bi、Au、Zn、Cu、W、Mo 异常,各元素套合较好。Pb 异常浓度分带清晰,具三级浓度分带,Pb最高值为0.680 μg/g,平均值0.213 μg/g,异常衬值1.42,NAD值0.247 8。异常具有内带,Pb 与Cu、Mo 浓度内带相吻合。在Pb 异常上还见Au、Ag、Zn、W、Sn、Bi 的弱异常。

HT5:异常位于该区东部偏南,长约900 m,面积约0.184 4 km2。异常元素以Sn 为主,伴生有Au、Cu、Pb、Mo 异常,各元素套合较好。Sn 异常浓度分带清晰,具三级浓度分带,Sn 最高值为90.1 μg/g,平均值36.4 μg/g,异常衬值2.14,NAD 值0.112 9,NAP 值为0.060 2。在Sn 异常上还见Au、Cu、Pb、Mo 的弱异常。

HT6:异常位于该区中部偏西,总体呈北东向展布,异常南部未闭合,长约200 m,面积约0.046 8 km2。异常元素以Ag 为主,最高值为2.152 μg/g,平均值0.975 μg/g,异常衬值3.25,NAD 值0.064 9、NAP 值0.045 0。在Ag 异常上还见Pb、Zn、Cu、W、Sn、Bi 的弱异常。异常区内出露新元古代西溪组。异常查证过程中,在异常区内发现了IV 银铅多金属矿化体、V 铁矿体,为矿致异常。

HT7:异常位于该区中部偏南,总体呈北东东向展布,长约450 m,面积约0.078 8 km2。异常元素以Pb 为主,最高值为17.91 μg/g,平均值6.60 μg/g,异常衬值2.20,NAD 值0.240 9。

HT8:异常位于该区南部,总体呈北东向展布,长约850 m,面积约0.295 1 km2。发现以Pb 异常为主,伴生有Cu、Zn、Sn、Mo 等异常,各元素套合较好。Pb 异常仅具有三级浓度分带,浓度梯度变化不均,Cu 最高值为248.3 μg/g,平均值112.7 μg/g,异常衬值1.50,NAD 值0.352 2。Pb 异常具有内带,与Cu 浓度中带相吻合。

4 地球物理特征

1∶5 万高磁异常CT-10 落于该区内,该异常为平稳负磁异常中小面积狭长条带状的中-低值正磁异常,北东向延伸,幅值219 nT;ΔT 化极整体幅值基本不变,但正值范围整体向北偏移,极值中心明显。上延500、1 000 m 后正值异常消失,异常变为相对宽缓的圈闭状弱负值异常;局部强正圈闭状异常消失,说明引起该正磁异常的磁性体规模小,埋深浅。平稳负异常中条带状突起,北东向中低值正异常,极值219 nT,延拓250 m后逐渐模糊直至消失。综上,推断该异常为构造带中含矿地质体引起,具有一定的找矿意义。

5 矿(化)体特征

本区的矿(化)体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在区内圈定铅锌银多金属矿体3 条(Ⅰ-1、Ⅱ-1、Ⅳ)、钨矿体3 条(Ⅱ-2、Ⅲ-1-2、Ⅲ-2)。主要矿体特征分述如下。

5.1 Ⅰ-1 银多金属矿体

真厚0.84 m,呈透镜状,推断延伸长400 m,两端尖灭或隐伏,赋存于F1断层的次级构造中。矿体产状为320°∠68°,矿体平均品位:Pb 0.64%、Zn 0.85%、Ag 218 g/t、WO30.086%。矿体的矿石矿物以方铅矿、闪锌矿为主,少量赤铁矿和辉锑银矿。沿裂隙面见有呈浸染状的褐铁矿,脉石矿物为透辉石、石英以及石榴石等。

5.2 Ⅱ-1 铅锌银多金属矿体

真厚1.5 m,呈脉状,推断延伸长532 m,赋存于F2断层的次级构造带中,产状123°∠75°,矿体平均品位:Ag 212 g/t、Pb 1.07%、Zn 1.95%、WO30.086%。

5.3 Ⅳ铅银多金属矿体

赋存于F4压扭性断裂构造带中,矿体真厚5.66 m,产状310°∠69°,呈透镜状,推断延伸长400 m。矿体平均品位:Pb 3.74%、Ag 105.6 g/t。矿体内岩石常见有黄铁矿、褐铁矿化蚀变,局部见有方铅矿,岩石硅化强烈,局部见正长花岗岩脉侵入。

5.4 Ⅱ-2 钨矿体

主要发育于石英脉中,并严格受F2断层控制,矿体真厚5.29 m,产状132°∠53°,推断矿体延伸长560 m,见2 处夹石,厚1.16~1.20 m,夹矸岩性为石英。矿体平均品位:WO31.71%、Ag 54.3 g/t。带内岩石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赤铁矿和磁黄铁矿,主要呈葡萄状、蜂窝状。围岩主要为石英、变质砂岩碎块,碎裂结构,局部见有重结晶现象,裂隙面见有强烈的褐铁矿化。

5.5 Ⅲ-1 铜钨矿体

该矿体产于古生代早-晚寒武世林田组与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侵入接触带上,总体呈北东向展布,受F3压扭性断层控制。真厚3.23 m,矿体产状162°∠83°,呈脉状,推断延伸长620 m,矿体平均品位:Cu 0.4%、WO30.189%。

5.6 Ⅲ-2 铅钨多金属矿体

赋存于F3压扭性断裂构造带中,矿体总体走向37°,倾向北西,倾角74°,矿体真厚5.41 m,呈脉状,推断矿体延伸约530 m。矿体平均品位:Pb 1.051%、Ag 58.5 g/t、WO33.74%。

6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6.1 矿床成因

区内大面积出露古生代中-晚寒武世林田组和新元古代西溪组,北东向构造发育,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活动强烈。区内主要有钨矿及银多金属矿,其成矿特征分述如下。

(1)钨矿。主要赋存于林田组与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的内外接触带。林田组为本区钨矿体的矿源层,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的侵入为成矿带来了热源和矿源,在早期形成的北东向断裂为含矿溶液移动和沉淀提供了聚矿场所,使含矿溶液在北东向构造带中冷却迅速,温压梯度急剧变化而富集成矿。

(2)铅锌银多金属矿。主要发育于林田组或西溪组内的北东向构造中。林田组和西溪组为本区铅锌银多金属矿的矿源层,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的侵入为成矿带来了热源和矿源,在早期形成的北东向断裂为含矿溶液移动和沉淀提供了聚矿场所,使含矿溶液在北东向构造带中富集成矿。

综合分析认为本区矿床成因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钨矿床及中温热液充填型铅锌银多金属矿床。

6.2 找矿标志

(1)区内钨矿体都存于古生代早-晚寒武世林田组与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的内外接触带,为寻找钨矿的有利位置;区内围岩蚀变较普遍,其中和钨矿有密切关系的蚀变主要有硅化、云英岩化、褐铁矿化。

(2)区内铅锌银多金属矿体是受北东向断裂控制,因此沿北东向断裂带、蚀变带及硅化带是寻找铅锌银多金属矿体的直接找矿标志;与银多金属矿成矿有密切关系的蚀变主要有硅化、矽卡岩化、黄铁矿化和褐铁矿化。

7 找矿远景分析

成矿带处于万安热液型钨锡成矿远景区内,并处于将乐-宁化北东东向钨、锡多金属成矿带内与邵武炉下-将乐新路口近南北向银多金属成矿带的交汇处。另外本区还处于福建省银、钨、钼矿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圈定的“将乐八里桥银矿成矿远景区”、“将乐涂厝钨矿成矿远景区”、“将乐八里桥钼矿成矿远景区” 内。区内大面积出露林田组变质砂岩和西溪组变粒岩,北东向构造发育,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活跃,区内北部及东部外围大面积出露,地质背景与相邻的新路口铜钨矿及石必宅银多金属矿典型矿床相似,区内已发现钨矿体3 条和铅锌银多金属矿体3 条,总体具有很好的找矿前景。

8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总结研究区地质背景、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等成矿地质特征,发现该区具备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构造控矿特征明显,是钨和铅锌银等多金属元素的富集成矿区域,是寻找石英脉型钨矿床及中温热液充填型铅锌银多金属矿床的有利地区。建议进一步加大地质勘查力度,着重研究区内北东向断裂带的地质特征,结合物化探成果,并采用地表槽探和深部钻探等综合找矿手段,有望取得较好的找矿成果。

猜你喜欢
褐铁矿钨矿北东
江西钨矿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探讨
安钢烧结机配加澳褐铁矿粉的生产实践
相山北部善堂庵地区北东向断裂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
河北省寿王坟银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褐铁矿粉的烧结基础特性的实验研究
罗平金鸡峰丛“种”在油菜花田间的群山
盐酸-硝酸水浴消解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钨矿石和钼矿石中的砷
国内褐铁矿烧结技术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Flashback phenomenon and residual neurological deficits after the use of "bath salt" 3, 4-methylenedioxypyrovalerone
吉林省珲春杨金沟钨矿区水文地质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