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创造性劳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与实现路径

2024-01-17 15:24王日升李娜
关键词:课程思政劳动价值

王日升 李娜

摘    要:全面落实课程思政,形成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间的协同育人效应,对于创造性劳动人才培养中所需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等劳动价值观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创造性劳动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工科人才培养与国家社会需求的适配度,解决高等教育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关键词:课程思政;劳动;价值;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1-0044-04

收稿日期:2023-02-20

作者简介:王日升,山东交通学院交通土建学院副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道德虚无主义批判与矫治研究”(21YJA710018);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创造性劳动素养提升为核心的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M2021341)

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1]。当代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尤其是作为“网络原住民”的“00后”大学生,其主要行为场域和生活空间已经被“一网打尽”,其学习方式较之传统学习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互联网学习已然成为当下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然而,互联网影响下各种思潮暗流涌动,文化渗透不断加强,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几乎遍及每个角落,传统的价值观塑造方式很难满足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变化节奏,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高校作为育人育才的主战场,在推进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也要充分意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始终“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目的是构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间的桥梁,解决传统高等教育中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问题,形成教育合力,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

全国教育大会强调,我们的教育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曾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突出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交通强国、数字强国提供有力支撑,要通过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创造性劳动实现技术强国。工科类院校的大部分毕业生未来将走向制造业、工程建设等工业企业岗位,如何通过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运用的连续性教育,增强创造性劳动在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把事业理想和道德追求融入国家建设,提高工科人才培养与国家社会需求的适配度,成为当下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在创造性劳动人才培养中的需求

创造性劳动人才是指具备正确的劳动观、深厚的劳动情怀、较高的劳动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4]。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言:“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该方法从根本上明确了教育“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在创造性劳动人才培养中的社会需求

课程思政不但有助于增强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使其更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厚植劳动人才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6]这是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赋予高等教育的新历史使命。伴随科技生产力不断加强,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制造业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具备成长力的创新型工程师成为各行各业争先抢夺的人才,高等教育应主动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需求,主动适应行业产业发展趋势,以使命在肩的主人公意识,为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建设需求培养人才。除此之外,课程思政可以有效保障高等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持续性输出,適应时代变革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满足社会发展对于创造性劳动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思政在创造性劳动人才培养中的理论需求

高等学校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强阵地,应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宗旨,新时代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趋势较以往已有显著改变,专业课程教学作为课程思政最主要的依托载体需要相关的理论研究作支撑。

课程思政的劳动教育不等于一般实践性劳动教育,其最根本核心是劳动育人,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要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培养学生具备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须将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典型性的融合教育须建立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体系,针对性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适应性较强的专业劳育思政课程标准,研究专业课程学习和劳动理念、劳动服务深度结合的可行性,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实施路径,建立道德修养与日常实践结合、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教育机制,明确专业教育与劳动精神的结合方式,坚持以产出为导向,培育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深植于每个学生内心,这一切都离不开连续性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五育”融合的凝结点,“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育的重要特征[7]。课程思政中的劳动教育须通过典型性的劳动思想、劳动技能和劳动实践锻炼教育,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进而引导他们成长为具备家国情怀,具有社会责任感,掌握创新劳动精髓,具备二次成长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课程思政在创造性劳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大学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学生寻找自我,帮助他们找到各自的责任与使命,而不是培养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8]。课程思政要求在实现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将价值教育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其价值具有广泛性和长期性。

(一)课程思政能培养创造性劳动人才的家国情怀,回答“为谁劳动”的问题

当今世界政治多元化发展及网络科技进步带来了诸多外部思潮,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灌浆”关键期,无论人生价值观的塑造还是科学知识体系的构建,都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阳光水分”[9]。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具備政治认同感,牢固掌握技术本领的人才为己任,只有树立牢固的意识形态,才能踏踏实实地为国家建设出力,为民族复兴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10]。这一时期的学生在“三观”塑造中尤为重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授课中要不间断地树立劳动榜样。大国工匠高凤林,作为中国

“发动机焊接第一人”,不断更新焊接技术,一举使我国飞机发动机焊接进入世界前列,国内外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他,但他不为所动,为国奉献的精神矢志不渝。通过类似一系列典型榜样故事宣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连续性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价值理念,课程思政的本质恰是如此,其能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进行,实现教书育人与立德树人有机统一,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真正为国家培养创造性劳动人才。

(二)课程思政可塑造创造性劳动人才正确的劳动

价值观,回答“为何劳动”的问题

创造性劳动人才培养旨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爱岗敬业且具备创新理念的大国工匠,这不但需要他们掌握高、精、尖、专的劳动技能,更需要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具备深厚的劳动情怀,拥有较高的创新能力。传统的专业知识传授教育难以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发展需求,当下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等领域创造性劳动人才匮乏现象日趋明显,如何在高等教育中改善学生的劳动认知、劳动习惯和劳动品格,提升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劳动育人的实效已迫在眉睫。

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践行劳动教育的必由之路。当代大学生应树立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的信念,继而在本职工作中不断成长,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实现社会需求与个人价值有机统一。课程思政恰恰可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劳动价值观教育同步,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融入创造性劳动教育,并以此为载体形成“五育”融合发展局面,有助于形成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体,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的育人质量,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三)课程思政能培育创造性劳动人才的工匠精神,回答“怎样劳动”的问题

当下部分工科大学生存在专业兴趣不浓、实践能力不强及创新能力缺乏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主观劳动意识不强、劳动习惯较差、劳动能力较弱、价值观和择业观有偏差。这些问题的出现可能使学生在踏入社会后丧失主动劳动意识,想尽办法走捷径,从而误入歧途,甚至触犯法律法规。大学作为学生步入社会之前最后也最为关键的阶段,他们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还需深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明确努力方向,探索自己感兴趣领域,谋定自己将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这样才有机会成为工匠,传承工匠精神。

课程思政可以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他们持之以恒、永不放弃的精神,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会更加清晰明了,忍受寂寞、不怕失败的内心更加强大,辅以他们专业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便可具备成为工匠的必备素质。

三、课程思政在创造性劳动人才培养中的实施路径

(一)作好顶层设计,推进课程思政系统化建设

创造性劳动人才培养不但要使受培养者掌握劳动本领,培植诚实守信劳动意识,激发他们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还要通过传统文化的浇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增强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他们爱国爱党的理想信念。要完成这一巨任,单凭专业技能传授难以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怀,单凭“孤

岛”式的思政教育又难以培养他们的专业劳动技能

和创造性劳动思维。因此,二者必须紧密结合,相互配合,才能培养出精益求精的工匠 。

课程思政建设旨在调动各方主体协同育人,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程[11]。各类课程须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专业课教师须与思政课教师共同肩负育人重任,要形成协同育人效应,须作好顶层设计。首先,领导责任意识要到位。对于“红”“专”型技能人才培养,高校的各级领导要从思想意识上高度重视,牢记立德树人的使命,从行动上拒绝“贴标签”“两张皮”现象的存在,对于课程思政教育常抓不懈,让广大教师从内心深处意识到课程思政必须要做,而且必须做好。其次,必须进行系统化建设。课程思政与创新性劳动人才培养结合应用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必须进行系统化思考建设,应以目标产出为导向逐级进行任务分解,在建设过程中持续改进,不断纠偏,从源头入手规划建设,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可外焦里生,要以切实可行的方式保障各层级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理论支撑要保障。唯有对系统化建设的过程进行理论升华,课程思政在创新性劳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运用才具备可复制性。事物的发展一定有其内在规律,课程思政实施有哲学依据,创新性人才培养也有时代特征,将二者有机融合,各级教育工作者必须从理论上明确“实施什么”“为何实施”“如何实施”,即目标、使命和价值有机融合,只有在同一理论体系下的目标实施 ,才能有效保障实施的连续性。

(二)提高教师的思想意识,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课程思政建设本质上离不开高素质、强专业、能育人、善育德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其能否在创造性劳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专业教师的思想意识是否到位。只有专业教师从思想深处进行转变,以提升思政教学能力为内驱力,才有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专业教师提升思政教学能力可从以下途径寻求突破。

首先,要提高专业教师自身的思政理论水平。要培养创造性劳动人才的家国情怀,教师自身须具备较为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尤其是新中国史、党史学习,只有深刻领悟华夏五千年文明,才能增加民族自豪感,只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发展历程,才能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12]。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明亮的镜子。通过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深入学习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创造的理论成果、总结的历史经验、形成的伟大精神,才能真正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教育學生心怀祖国、放眼未来,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坚定他们爱国爱党的理想信念,才能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其次,要推进课程思政规范化建设。课程思政建设是常态化、系统化的建设工程,因此必须进行规范化操作才能实现目的。创造性劳动人才培养可通过专业引导、知识传授、思维拓展、措施保障进行体系化建设,每个节点均可进行课程思政融入,从劳动光荣、劳动价值到劳动理论、劳动信念,最后到劳动创新,都有很多故事可讲,“不惰者,众善之师也”,只有把这些道理讲清楚讲明白,才能全面塑造学生自信的性格,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创造性人才。只有通过系统化、规范化地讲授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才能更好地践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最后,加强课程思政元素总结提炼和课堂融入水平提升。劳动精神、劳动素养、劳动创新的课程思政元素很多,如何让它们在合适的课程、合适的章节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出现,这是一门艺术。当下,部分专业课教师为了课程思政而思政,将许多优秀的劳动教育素材生搬硬套,不但教育内容大打折扣,教育效果也难以保证,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丢失劳动价值观。因此,专业教师须找准育人时机、育人角度,将一门课程从育人目标设计到教学大纲编写,再到教案课件制作,每一环节思政元素的凝练、出现、作用都须进行详细规划、逐一分解,专业教师在规划分解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提升思政元素的课堂融入水平,实际授课时思政内容信手拈来,又与专业内容紧密贴合,毫无违和感。一次次知识传播的过程就是思想传播的过程,也是灵魂塑造的过程,久而久之自然能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目标。

(三)建立健全劳动相关课程的思政评价体系,配套相关奖惩措施

课程思政是一项体系化、系统化的建设工程,需要各育人主体群策群力。调研发现,目前部分理工类专业教师并未意识到协同育人的重要性,根本原因在于其思想意识不到位。同时,学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完善、奖惩措施不到位也是阻碍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主要原因。

就当前劳动价值观培养相关课程的改革现状来看,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协同育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第一,配套劳动价值观全面融入专业课的高品质教材。教材是高等知识传授的最主要工具,然而传统专业教材往往仅涉及知识、技能层面的传授,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塑造等方面则相对欠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来自家庭的劳动价值观教育相对较少,大学教育对于他们进入社会前劳动素养的形成是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因此推出融入劳动价值观、劳动思想、劳动信念的专业类高水平教材势在必行。通过配套融入劳动光荣元素的专业类教材可实现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岗位意识和岗位责任,培养他们的螺丝钉精神,能从本质上明确创新从劳动中来回劳动中去的发展理念,对于高校完成知识教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同时对于凝练形成人才驱动创新的社会发展环境至关重要。

第二,完善劳动相关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及激励措施。要真正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充分调动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不可或缺,这其中除了专业教师自身思想境界提高、提升个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之外,完善的配套评价体系也尤为重要。劳动美誉类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可设置课程思政占比,可与专业教师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绩效考核等相关指标进行挂钩,这不但可以从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价值等思政案例查询、备课、融入方式诸多方面调动专业教师思政内容授课的积极性,还可以从劳动习惯养成、劳动价值观塑造等思政元素总结提炼方面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授课能力,有效形成示范带动作用,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激励奖惩措施方面可建立全面奖励的激励机制,在岗位聘用、考核评优、选拔培训方面等实行政策优先保障,并对树立的标杆人员予以重点推崇奖励。对于不按规定执行或者执行不到位的个别教师可配套职称评审一票否决,调离教学岗位等措施予以惩戒,以此保障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在育人育才上步调一致。

第三,建立各部门联动机制,有效进行资源配置。教书育人是一项系统化工程,高校在履行该项使命担当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积极有效参与,最终形成合力,共同完成课程思政这一重要目标任务的实现。首先,学校教务部门须对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大纲编纂、教学教材选用等各方面进行控制把关,完善课程思政进课堂的前期准备,从政策上予以把控倾斜,加大课程思政方面教研教改审批支持力度。其次,教学部门应做好教师课程思政类内容课堂讲授、思政元素环节设计等授课内容的监督检查,对表现突出的教师树立“头羊”标杆,并在评优评先、绩效考核、职称评审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再次,学校相关后勤、资产、信息化管理等职能部门应保障教师在创新教学模式下设施设备的良好率,为相关课堂教学改革保驾护航。最后,财务部门应优先保障教学改革涉及的实习实训、绩效奖励等相关费用的发放,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结语

专业课程思政是教育部根据当前时代发展特征,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供给侧方面作出的改革,是打破传统思政教育“孤岛”,构建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之举。因此,专业课教师应该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理工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内容对于改善学生的劳动认知、劳动习惯和劳动品格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过程中劳动育人的实效至关重要;对培养学生岗位责任意识,塑造他们为国奋斗的理想信念至关重要。通过专业课程思政内容融入,以创造性劳动教育为载体,打造创造性劳动教书育人教学模式,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的育人质量,最终通过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创造性劳动实现技术强国。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

息中心,2022-08-31.

[2]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

育,2018(9).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

(2020-05-28)[2022-08-10].http://www.moe.gov.cn/

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  李娜,王美玲,李冰冰.创造性劳动的时代价值、影响因素

及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1).

[5]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21-224.

[6]  央视网.习近平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点[EB/OL].

(2016-11-19)[2022-08-10].http://news.cctv.com/2016/

12/09/ARTIpLqQSZCLXX17PuXFYw3J161209.shtml.

[7]  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

2018(11).

[8]  HARRY R.Lewis.A  Core  Curriculum  for  Tomorrow's

Citizens[J].The Education Digest,v.73,n.5 Jan,2008(2).

[9]  黄蓉生.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的价值

意蕴[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5).

[10]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

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

2019-03-19(1).

[11]  杨波,苏波.大思政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刍议[J].学

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2).

[12]  習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1:12-42.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劳动价值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