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彦
近年来,以大学毕业生为主的青年群体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毕业生已经充分意识到就业形势的复杂与严峻,对于如何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对于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对于未来,会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这些让他们深感忧虑和不安,精神负担加重,容易产生一些焦虑烦躁、迷茫无措、无所适从的消极情绪。而多重的压力、过度的消极情绪,又往往会导致他们在择业就业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影响正常生活与就业。
小倩就遭遇了这样的困境,于是她选择到心理咨询室来寻求帮助。
小倩,女,25岁,大学毕业。毕业两年的她,换了4份工作。现在待业在家,心里很着急。一方面她非常期待找到合适的工作,“我这几天做梦都是在新的单位上班了”;可另一方面,她又觉得如果进入工作状态后就会错失很多东西。于是,好像又不愿意去工作了。这种矛盾每天都在她的心中展开拉锯战,令她非常疲惫,过后又觉得自己一天天什么正事都没做,还得让父母养着,心里充满了愧疚与自责。
了解了小倩的基本情况后,我首先肯定了小倩主动寻求帮助、面对问题的勇气。然后我问小倩:“如果你进入了工作的状态,你觉得自己会错失很多东西,可以具体说说,会错失哪些东西吗?”
“会没有时间和家人朋友在一起呀,我想减肥,工作了就没有时间去锻炼了嘛。”
小倩是个留守儿童,一岁多时父母外出打工,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大学四年级父母在省会买了房子,才回到父母身边。她内心一直渴望并珍惜着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光,甚至有一次辞职是因为妹妹放暑假,可以一家人在一起。
这里并没有鼓励小倩说下去,毕竟现在还不是展开工作的时候,找出咨询焦点,选择可解决的问题才是重点。于是我说:“看来你非常珍惜和家人共度的时光,这对你很重要,你会担心工作影响你和家人的相处,此外还会影响什么呢?”
“我大学毕业时120斤,最胖的时候160,现在减到了150,我想必须得减肥了。”
“嗯,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的聊天内容,你可以说一下,你这次来咨询想达到什么目标呢?”
“…………”
“我听到你说了很多个目标,能不能用简要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个目标呢?”
“我想在工作、健康和与亲人相处之间达到一个平衡。”
在反复的引导后小倩说出了自己的目标,并用正面的语言表达出来。当她可以清晰地表述出自己的目标时,小倩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半。“这样说出目标来,我觉得自己的头脑清晰多了,以前大脑的思绪都是繁乱的。”
“小倩,请你拿出纸和笔,画一个圆,
然后把工作、健康和与亲人相处填到圆圈中,看一下它们各占多少比例。”
“工作占35%,健康40%,与亲人相处25%。”
“那你在圆圈的外围再画一个圆圈,形成两个同心圆,然后写一下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你可以做的事情。我们在这里花点时间。”
……
“然后,请选出你愿意去做并且可以做到的三件事情,然后写上你可以安排在什么时间去做。如果在过程中发现有些事情不合适,也可以调换。”
这样小倩手里就有了一份行动计划表,于是,我询问小倩现在感觉怎么样。
“我觉得自己可以做好多具体的事,有事做的时候心里就不那么烦躁了。主要是有了计划,觉得自己能平衡自己的生活了。”
通过找出可具体改变的任务,演练可能的解决方案,小倩找到了行动的方向和路径。
首先我们确定小倩目标职业是什么,她有多坚定要走这条路。然后,仔细询问她为了这一目标具体做了哪些准备,还可以做哪些工作,同样做出一份计划表来。小倩愉快地结束了咨询,在反馈环节她说:“我对自己的认识更清楚了,把事情具体化以后发现自己很有动力。”
当咨询接近尾声时,小倩说:“我在家时看到爸妈在忙,心里蛮愧疚的,于是就帮着做家务,管妹妹上学的事,可是,当我忙于这些事的时候,又觉得自己没干正事。”
“看一下你的行动计划表,有正事也有不正的事,是吗?那你‘正’的标准是什么呢?”
“得赶快找到合适的工作才是正事。”
“所以,这是你预想的在执行计划表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我们现在讨论一下可以更有效地做好计划。这是很棒的觉察。你内心的这种纠结可不可以说是‘眼前的苟且’同‘诗与远方’的矛盾呢?”
小倩不觉地笑了。其实,在咨询中我们不僅要强调和促进改变的发生,同时,也要引导来访者接纳现实,接纳当下。接着我们通过一个正念练习,让小倩非评判地觉察,引导其接纳当下的自己。安住当下,为所能为,静待花开。
小倩愉快地结束了咨询,在反馈环节她说:“我对自己的认识更清楚了,把事情具体化以后发现自己很有动力。还有就是—— 我没必要那么着急,工作的波折不是我的过错,这需要一个过程。心里的负罪感减轻了许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