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红艳 冯梦瑄 高 阳
(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革命文物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英勇奋斗的实物见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我们要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保护利用革命文物,让革命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2022年1月,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加大革命文物数字化展示传播,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本文基于智能时代背景,探讨革命文物创新传播的路径,提出要运用现代科技创新革命文物传播方式,加大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度。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留下了大量的红色革命遗址,记录着党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彰显着党不惧风险、敢于斗争的风骨与品质,承载着党始终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放眼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没有哪一种政治力量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深刻地、历史性地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一件件革命文物承载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书写着党带领人民英勇奋斗的壮烈历史。当前,世界之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站在新的时代浪潮下,我们要从党的奋斗历程中汲取力量和智慧,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我们依靠自身力量战胜困难、走向现代化,一步步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精神自信。随着时代的发展,革命文化孕育出的新的精神内涵,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群众爱国情怀、引导群众坚定文化自信、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部分地区对革命文物的传播坚持以宣传为主线、以传播主体为中心的理念,侧重于传播思想观念,大多通过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传播,宣传方式较为单一。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平台传播革命文物时存在消解革命文物内涵的问题,未全面呈现革命文物蕴含的精神价值,甚至部分内容存在泛娱乐化倾向[1]。比如,在新媒体平台传播革命文物时大多运用微纪录片、访谈、短视频讲解等形式,采用平实的表现手法讲述革命故事,内容呈现方面缺乏创意,忽略了对用户进行体验式教育,难以引发用户共鸣。
在如今分众化传播时代,用户不再是统一的整体,而是独具个性的“个体”[2]。为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媒体的传播方式要不断进行变革。为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优化革命文物的传播效果,很多媒体已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尝试,但是革命文物的传播仍面临一些困境。一方面,部分地区虽然已经重视在新媒体平台传播革命文物,但是传播内容往往是对传统媒体内容的复制,未有效创新内容呈现方式,难以展现革命文物的鲜活生命力;另一方面,采取统一的内容制作模式,忽略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缺乏精细化的分层传播,导致革命文物传播效果欠佳,用户黏性不高。
一方面,传播内容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大多围绕革命文物的历史背景、基本概况进行宣传,报道形式也缺乏创新性,未有效与用户进行互动,难以全面呈现革命文物所蕴含的伟大精神和时代价值。另一方面,革命文物的传播渠道较为单一,未有效构建多元立体化的传播模式,主要依赖传统媒体进行传播,难以打造“现象级”传播热点[3]。
以往革命文物传播主要通过宏大叙事来进行情感表达,但是在个性化、分众化、碎片化的今天,宏大叙事难以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求,而微观叙事可以让用户沉浸于故事情节中,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智媒时代革命文物传播要创新话语体系,采用宏大主题微观叙事的方式,从普通人视角切入叙事,让人成为“物”“事”“文化”的串联者,以小切口折射大主题、小故事反映大时代,达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4]。第一,讲好革命文物故事重点在于讲好“人”的故事,要从人的生活和情感入手展现文物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不断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历史事件,以用户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让用户从饱含温度的故事中感悟红色文化。比如,短视频《红色文物青年说》采用“青年+”视角、故事化讲述、短视频呈现等方式,实现了革命文物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表达;讲述人从专家学者变为了青年学生,同时结合戏剧表演形式讲述革命先辈故事,实现了娱乐性与教育性相融合,增强了红色文化传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第二,要创新话语体系,注重发挥“热媒介”的作用,实现多媒体、跨平台、立体化传播。比如,可以将革命文物与动画相结合,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呈现革命历史事件,在二维画面中向用户传递革命精神。
智媒时代,我们要积极推进革命文物资源数字化转型,借助新技术优势,赋能革命文物发展与传播,使革命文物在新时代“活起来”。第一,要将以计算力为核心的技术硬实力与以审美为核心的文化软实力有机融合,让革命文物从档案馆里的资料、博物馆的展陈中“走出来”,运用VR/AR技术等先进科技打造沉浸式场景,对革命文物进行数字化展示[5]。比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运用VR技术“还原”了革命先烈勇往直前、浴血奋战的场景,让用户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能够以“参与者”的身份融入其中,感悟党和国家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第二,要运用摄影、摄像、三维扫描等数字化采集技术对革命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采集、加工、存档文物的高清数据并进行动态管理和整合利用,打造线上革命文物资源库,最大程度地实现对革命文物的永久存档、管理、利用及展示,让革命文物资源库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宝库。第三,要利用5G、AR、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开启“文物+”传播新局面,使革命文物从橱窗展品转变为可触摸可感受的“实物”、用户从旁观者转变为体验者。比如,红色主题游戏《发现之旅?风起四大》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背景,玩家通过扮演革命人物,解锁不同场景任务,以第一视角感受革命先辈所经受的革命考验。
第一,要充分发挥不同传播渠道的优势,满足各个群体的需求。传统媒体在革命文物传播中依旧扮演重要角色,相较于新媒体,它更适合作深度分析和讲解。新兴媒体具有即时性、可读性、碎片化的特点,能够较好地满足用户的阅读需求,其独特的技术优势能够对用户进行细分,使传播内容更具针对性,因此更适合作分众化、多样化传播;内容要结合用户生活实际,让用户从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参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文化教育[6]。
第二,要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传播,以文化带动地方发展。一方面,各地革命纪念馆可以运用短视频、云直播等形式引导用户追寻红色足迹,借助直播平台进行线上直播,讲述革命历史、英雄事迹,带领用户探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的光辉足迹;同时,要开启线上弹幕,让用户可以实时与主讲人进行互动,提高用户的参与感,让用户在云端聆听革命故事,重温革命历史,汲取革命力量。另一方面,革命文化教育要做到入脑入心,可以通过组织观看革命电影、重走红军长征路等一系列活动提高用户的体验感,增强革命文物的宣传力和感染力。比如,延安红街集红色旅游、红色教育等多重功能于一体,打造了大型沉浸式体验馆、红色文化主题场馆、非遗民俗体验店等,依托5G+VR技术实现了全景参观,能够让游客全方位、互动式观看革命文物,聆听讲解,重温革命历史。
第一,要加强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搭建全方位的交流平台,比如,在全国各地开展红色主题研讨会,探讨研究革命文物的当代价值及育人功能。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组织成立革命文物研究团队,加大对专业研究团队的建设,开启革命文物研究新局面;其次,高校应开设红色文化相关特色课程,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最后,学界也应积极推进革命文物历史研究与当代传承工作,形成跨学科、多领域、全覆盖的发展新格局,系统展现革命文物的风采。
第二,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传播者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水平。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非常活跃,因此,传播者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传播者要培养用户意识。智能时代,传播对象从“受众”转变为“用户”,他们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因此,传播者要增强用户意识,在内容生产过程中坚持以用户为中心,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鼓励用户发挥自身影响力,借助社交化互动推动红色文化二次传播。最后,高校要开设人工智能相关精品课程,以打造精品课堂引领教学质量发展,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
智媒时代,我们要创新革命文物传播话语体系和传播模式,把握情感主题,以科技赋能文化传播,拓宽文物宣传渠道,实现立体化传播,推进学术交流合作,提升传播者的综合素养,于实践中探索革命文物传播新路径,助推革命文物实现高质量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