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图书馆建设探析

2024-01-17 02:56刘显利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3年10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边区图书馆

刘显利 王 颖

(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5)

陕甘宁边区是1937年到1949年之间,由中国共产党在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和宁夏的部分区域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它前承工农苏维埃政权,后接人民民主政权[1],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明,培育了众多党的优秀干部。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窗口,在这一时期,服务于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权的战时教育,以其出色的工作发展了边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解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提高了人民的政治觉悟,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这一时期创造出的许多图书馆建设管理的形式,都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图书馆建设工作开展的“雏形”。探索陕甘宁边区时期党领导图书馆建设的具体实践和成效,旨在总结历史经验以指导新时代我国图书馆建设事业。

1 陕甘宁边区图书馆建设的历史背景

图书馆的建设工作不是孤立的,作为文化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托,图书馆建设必然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陕甘宁边区图书馆建设在其所处的特殊年代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总的来看,陕甘宁边区的图书馆建设工作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展开。

1.1 政治背景

抗日战争(以下简称“抗战”)前民国二十余年,陕西都是军阀当政,当政者贪污腐败,压迫人民,无所作为。当地许多德意志帝国主义教堂更是横行不法,蔑视我国主权,人民政治上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暗无天日的统治[2]35。土地革命之后,政治环境得到了改善。陕甘宁边区成立前夕,不同政治势力之间尖锐的阶级斗争,逐渐被民族矛盾所取代。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作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拥有独立自主的权力,所以这一时期边区的治理,从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建设上都具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特色。

1.2 经济背景

历史上,陕北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地瘠民贫,农业经济凋敝,陕甘宁地区的经济极端落后,生产技术异常落后,土地、牲畜集中在地主手中,广大贫苦农民无力改良农作法,农业生产力低下[2]36,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贫苦农民散居于荒山野岭中,承受着繁重地租和苛捐杂税的盘剥,终年劳作,物质条件艰苦。20世纪初期以来,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陕甘宁农村经济结构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之前,在遭受多次严重自然灾害和长期战乱破坏之后的陕甘宁农村,经济发展停滞。受外国资本深入和军阀战乱的影响,陕甘宁地区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也遭受到了巨大打击。陕甘宁边区成立之后,边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是边区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1.3 文化背景

文化的发展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发展环境的影响。全面抗战之前的陕甘宁地区是中国最落后的地区之一,是中国的文化荒漠之地[3]。陕甘宁地区社会发展的整体落后,导致教育发展的极端缓慢,鲜少有人能够接受文化教育。一般的县份,一百人中很难找到两个识字的,像盐池县和华池县两百人中仅有一人识字,很多穷苦农民几辈人都不识字[4]。文化教育的极端落后,造就的乡村民众自然是文盲、思想愚昧和保守[5]。而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的各项革命工作要得以顺利开展,必须要依靠当地的广大人民群众。面对陕甘宁地区封建思想大为盛行、陈规陋习广为流传的文化现状,把边区人民从文化荒漠中解救出来,成为了边区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6]。

2 陕甘宁边区图书馆建设的实践活动

在红军到达陕北之前,陕甘宁边区的图书馆建设工作几乎陷于停滞,只有榆林中学和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各有一个小型的内部图书馆,以及绥德县城内的一个县图书馆[7]2。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边区政府委员会下设有教育厅,负责有关于图书馆、博物馆、科学馆等的事项[8]。红军到达陕北之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封锁,各方面物资供应困难,图书馆建设工作的开展充满阻碍。尽管条件艰苦,陕甘宁边区图书馆建设事业作为党的文化事业和党的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和边区政府高度重视其工作的开展。1938年边区教育厅印发《社会教育纲要》,把图书馆工作列入社会教育文化工作范围,对馆藏图书的来源、图书馆阅览室的设立以及图书馆读书读报活动的开展等都进行了详细说明[9],通过各种形式来加强图书馆建设。

2.1 多渠道丰富馆藏资源

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之前,陕甘宁地区的图书馆数量稀少,馆藏图书更是寥寥无几。随着专业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的不断增多,图书的获取是边区图书馆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通过干部群众的自觉捐助、花钱购买和向全国募集这三种途径来丰富边区图书馆的藏书。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在延安成立时,学员们把自己的书籍纷纷捐献出来,成立“流动图书馆”[10]70,马列学院和中央党校也曾向恢复扩建的中山图书馆捐赠大批书籍[10]70。除了本国人民的捐助,外国友人也积极援助边区的图书馆建设。英国克利蒲夫人在延安西北医药专门学校参观时就捐赠了一套英国护士学校的教科书[10]95,这在当时是难以获取的专业书籍,十分珍贵。由于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受限,财政长期比较困难,在书籍购买上很难面面俱到,种类齐全。通过图书募集来获取许多当时难以获得的图书,就成了一个重要途径。延安中山图书馆在筹备建立时,成立了由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组成的馆理事会。同年,延安中山图书馆在《解放》周刊上刊登了征募图书的启事[10]70,之后又通过《解放日报》刊登启事,征求关于军事、政治、国际问题、自然科学、文学、史地等各种名著[10]87。通过捐助、购买、募集,陕甘宁边区图书馆的馆藏图书不仅在数量上,在种类上也极大地丰富了起来。

2.2 推进图书馆阅览室建设

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边区教育厅把鲁迅图书馆作为机关内部图书馆,在办公室旁的一侧小平房里设置了报刊阅览室,供干部阅读使用。1938年,陕甘宁边区教育厅提出在边区各县广泛建立民教馆[10]76,馆内开设了供群众阅览书籍的读书室。1939年,陕北公学图书馆根据新的教学要求,开设了阅览室,阅览室外面接出来一个草棚子,供读者在此阅读。1940年正式开馆的中山图书馆的阅览室也向广大群众开放,当地人民都可以来借书、读报。此外还有子洲图书馆、延安中央研究院图书馆、延安中央党校图书馆等,都设立了阅览室。1941—1945年间,经过延安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边区的各项建设都得到了发展。这一时期一些学校团体、书店、部队、小学、农村也都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办起了属于自己的图书馆或阅览室。陕甘宁边区图书馆的建设是在革命战争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物质条件极为艰苦,没有高大的楼房和宽阔的阅览室,除了少数废弃旧房屋可以利用,大部分馆都开办在土窑洞。土窑洞光线并不充足,工作人员就会在外面搭个草棚,成为“露天阅览室”。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会尽可能把图书馆装饰得“漂亮”些,为读者提供一个较好的阅读环境[7]309。

2.3 提升图书馆管理水平

从1935年中共中央进入陕北地区,到1949年中共中央撤出延安,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地区领导建立的图书馆大大小小发展建立了一百余座,边区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也逐渐提高,体现在图书登记方式、图书借阅制度、馆际之间的协作和管理人员的培养上。为了更好地管理图书馆内藏书,采取科学的图书登记方式十分必要。中共中央图书馆对在馆的每一种图书都做了详细登记,并将其分为了16个大类,大类下作了较细区分,供读者掌握信息,方便查找利用。关于图书借阅,中共中央图书馆沿用早期制定的规章制度,对图书的借阅数量、借阅期限、借阅手续、借阅规则等都作了具体规定,例如借阅规则规定:借书册数“每次至多三册为限”,“书籍交还时须经管理员之手,不得自行取放”[7]24。中山图书馆也有一套健全的借阅制度,规定各机关必须具函介绍并缴纳保证金后才能获得借书证,凭证借书出馆,并规定珍贵的图书期刊只能室内阅览,不能外借。随着陕甘宁边区的图书馆数量不断增加,加强馆际之间的协调合作,培养图书管理人才成为了更好推进图书馆工作的必要举措。1941年延安图书馆协会成立,协会不仅组织图书馆之间馆际协作、馆际互借、资料互借等工作以及赠送书籍等协调工作[9],还开展了许多活动,如召开“图书馆的经营和管理”研究会,对馆藏建设、图书分类、流通管理、人员培训等业务问题进行了研讨,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与工作质量。

2.4 根据战时特点开展图书馆工作

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动荡,图书馆资源极不稳定,图书馆工作的开展带有明显的战时色彩,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流动图书馆”“随军书店”的出现,以及以图书馆为主阵地开展读书读报活动宣传党的思想政策。1936年9月,李富春致电中央,提出前方干部渴望书报,建议建立流动图书馆。中共中央表示同意“组织流动图书馆”[11]。流动图书馆是针对资源少而图书需求量大的问题,后来基层也采用这种办法。1945年2月,边区《解放日报》载,延安市东关乡为使已识字的群众能够有书阅读,实行流动图书馆的办法,乡文书把存于乡政府的一部分书和募集来的书整理出来,外出时带上几本顺路散发,回来时又顺路收回[10]91。1948 年8 月,西北新华书店(原边区新华书店)根据西北局宣传部的指示,组织了第一野战军随军书店,帮助部队和地方建立图书馆[7]187。该月《群众日报》还报道了五分区政治部创办的“流动阅览室”把一些书籍、连环木刻、画报等轮流到各个连队进行展览,开展了部队的政治文化娱乐工作,解决了宣传教材缺乏的问题[7]202。此外,开展读书读报活动也是这一时期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1937年6月,延安青年流通图书馆开馆,为了达到更广泛地教育青年和社会大众的目的,青年流通图书馆多次发起了扩大读者运动,通过发函、召开读者座谈会、口头宣传等形式,动员和吸引更多的读者到馆阅览书报。1944 年11 月,边区文教大会上通过《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关于发展群众读报办报与通讯工作的决议》,提出要研究群众兴趣所在,使群众将读报工作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使读报组成为团结群众推动工作的核心[12]。

3 陕甘宁边区图书馆建设的实践成效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13]694陕甘宁边区的图书馆建设是党领导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为党中央在大后方进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党的领导下,边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发起了延安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社会教育运动等,涉及了边区建设的方方面面,对确保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1 服务政治建设,提升干部队伍理论水平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4]党初入陕北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干部数量严重缺乏、干部的思想觉悟有待提高。大批优秀的干部和群众领袖在之前惨烈的战争中光荣牺牲,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迅速发展扩大了对干部的需求,而党的队伍里,干部的素质参差不齐,很大一部分新老干部对于新的革命形势尚未形成正确的认识,政治觉悟有待提高。而边区图书馆工作在党的政治建设上作出的突出贡献就是为党开展干部教育创造了条件。

抗日战争爆发后,党的形势和任务发生变化,发展干部教育成为党的工作重点。1937年1月以后,围绕革命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及周边地区,相继领导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中共中央党校、马列学院、中国女子大学等50多所干部学校[15]166,图书馆作为学校的必要设置,服务于陕甘宁边区时期干部教育,为教育教学开展提供所需图书资源。陕甘宁时期创办的干部学校,从创办的宗旨来看,都是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以马克思主义宣传为灵魂和统领[15]169。不论是干部学校的图书馆,还是社会上的公共图书馆,都把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央领导同志的著作和党的政策文件作为馆藏重点,为广大干部、学员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提供书报服务。整风运动是陕甘宁时期规模最大最为集中的一次干部教育运动,通过对全党思想上的整顿,实现了党空前的团结和统一。而其能够顺利开展,图书馆在提供场所和书籍上都功不可没。早在1937年5月,在延安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毛泽东就在题为《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讲话中指出:“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16]建立干部学校,进行干部教育,为干部提供丰富的理论书籍,促进其在思想上的进步,实现其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的提高,无疑是培养“最好的干部”的重要途径。

3.2 服务经济建设,促进边区生产力发展

经济问题是陕甘宁边区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陕甘宁边区当时非常贫穷落后,农业商业手工业遭到革命和战争破坏,1937年到1940年年底,边区的财政政策还处于“争取外援,休养民力阶段”,国民政府拨出的军饷和爱国人士的捐助占到边区财政总收入的绝大部分[17]3。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许多革命志士不断涌入边区,脱产人员增加,而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展开了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生活资料十分紧张,人民生活十分困顿。在这样的严重困难前,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关于开展边区经济建设的决定》,制定了“财政经济政策要迅速地转变为自力更生的自给自足的政策”[17]4。图书馆在这一时期对党领导的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展边区经济,实现边区人民的自给自足,第一要素便是充足的劳动力。在陕甘宁边区有100万女性,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村女性,该地习俗是妇女不参加田间劳作,且到抗战初期,仍有大部分妇女缠足,不具有社会劳动的能力[18]。在劳动力缺乏的状况下,动员妇女参加生产建设是必要的,改变妇女的传统观念就成了一项必要工作。在1939年的延安生产动员大会上,李富春就指出:“特别要注意组织妇女参加生产。过去边区参加生产的还不多,甚至有的地方以为妇女参加生产是很羞耻的事情,这方面我们要进行很大的教育说服工作。”[19]同年,《中国妇女》创刊,向边区女性传播先进理念。1943年,蔡畅在《解放日报》头版发表《迎接妇女工作的新方向》的言论,号召广大妇女积极参加生产,通过经济独立获得自身的解放[20]207。这一年,是大生产运动蓬勃开展的一年,从陕甘宁边区迅速扩展到各个抗日根据地。就这样,妇女解放运动与大生产运动紧密结合了起来,妇女成为大生产运动中的生力军[20]。为了改变边区的落后状况,党还领导边区人民开展了自然科学运动。1940年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会上强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自然科学对于边区经济发展的效果是难以估料的……”[21]为了更好地激发边区群众参与自然科学运动的热情,党更进一步领导创办了各种类型的科普读物及自然科学书刊,并通过展览会、陈列馆等鲜活的方式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在妇女解放运动中,图书馆通过报刊、各种宣传活动传播“男女平等”进步观念,动员广大妇女参与到边区革命建设中去,把广大妇女从封建落后中解放出来,在促进妇女进步的同时,壮大了边区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而建立自然科学研究会,进行科学研究并使研究成果在抗战中形成战斗力量,与大生产运动相配合,利用自然科学运动成果来推动经济方面的对敌斗争,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和科学性,促进了边区经济的发展。

3.3 服务文化建设,促进边区文化繁荣

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国的革命力量,它们是反对旧政治旧经济旧文化的[13]695。陕甘宁边区时期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抗日统一战线的文化[13]698。陕甘宁边区的图书馆建设事业服务于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在党和边区政府的重视下,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图书馆体系,涵盖了公共图书馆、机关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其他系统图书馆、基层图书馆和民众教育馆等。这些图书馆上可服务于党中央领导层,下可供基层广大劳动群众使用,覆盖范围广,服务群体多样,不仅为新中国成立后图书馆的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而且对这一时期在解放边区群众思想、提高边区人民文化素养和促进边区文化事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图书馆本身就是文化得到发展传播的重要载体。1944年3月,毛泽东在《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的讲话上指出:“边区在没有战争的条件下,直接的任务就是生产和教育两项。”[22]中国共产党将民众的文化教育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图书馆为这一任务的顺利推进作出重大贡献。在学校教育上,党领导建立的一大批中小学图书馆为学生们的学习阅读提供资料;在社会教育上,依托公共图书馆、基层图书馆和民教馆等,党领导群众举办民众夜校、文化补习班,开展冬学和识字运动;还有党领导发起的自然科学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医疗卫生运动等,借助报刊读物和图书馆中的科学书籍,普及科学知识以反对封建愚昧和迷信活动,帮助提高边区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图书馆在文艺工作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也不可小觑。文艺活动作为文化建设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党的许多革命事迹的演绎,能更快提升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对群众起到动员教育的效果更为直接和明显,从而更快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毛泽东曾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社会[23]321。这就更加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利用好图书馆丰富的图书资源,提升革命理论素养,更好发挥革命文艺工作的重要作用。总之,依托图书馆,一系列文化建设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得封建社会遗留给边区人们的愚昧和落后得到改善,人们学习了先进的思想理念,树立起进步的革命信仰,边区的文化建设事业得以繁荣发展。

4 陕甘宁边区图书馆建设的经验启示

陕甘宁边区的图书馆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围绕革命中心任务,服务党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工作,服务边区人民的革命进步教育,对在当时物质、精神都极为匮乏的陕甘宁边区传播先进思想,团结教育群众,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促进革命最终走向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图书馆建设经验,对当今我国图书馆建设工作的展开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4.1 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力量推进图书馆建设

党领导下的一切工作的开展都必须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陕甘宁边区时期,图书馆资源匮乏,为了推进边区图书馆建设,广大人民群众把发展图书馆事业当作自己的事情,边区军民共同参与,全民办馆,从中央领导人到普通百姓,都踊跃参与图书馆的建设事业,不论是捐款还是捐物,抑或是对图书馆工作的改进提出意见,都大有人在。

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力量推进图书馆建设,是陕甘宁边区图书馆建设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经验。物质条件的好转使得图书馆的建设也得到了飞快的发展,但新时代的图书馆建设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当前许多图书馆依然面临文献资源缺乏的问题,依靠社会资源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争取图书捐助和业务援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图书馆建设仍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联系群众,了解群众的阅读需求,不断改进图书馆的管理服务能力,提升图书馆对群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供贴近群众需要、独具特色的服务和产品,传播好优秀民族文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24]。

4.2 从实际出发,创新开展图书馆工作

在实践工作中,陕甘宁边区的图书馆始终围绕革命中心任务,积极参与边区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馆思想,创造了独特的服务形式。在自身建设上,陕甘宁边区图书馆从实际出发,不追求图书馆建设的大型化,而是在边区教育普遍落后的情况下,针对性地设立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互助和加强交流的活动,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勤俭节约的作风,推进图书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面临图书馆资源紧缺的问题时,依靠群众,走全民办馆道路;在战争爆发,图书馆工作的开展充满阻碍时,提出建设“流动图书馆”“随军书店”,灵活运用图书馆资源;在以文化程度低的广大农村群众为服务对象时,图书馆积极开展读书读报活动、识字活动,以丰富的形式传播文化,开展教育,发挥其文化育人作用。

从陕甘宁边区图书馆建设的经验出发,探索图书馆建设服务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在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基础上,一切从实际出发,创新开展图书馆建设工作无疑是我们在应对新时代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的重要方法。对于传统图书馆,把图书馆建设与红色旅游资源相结合,地方图书馆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不失为提高传统图书馆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办法;对于现代化图书馆的建设,则要立足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数据化、智能化手段,最大限度发挥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空间的价值[24]。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各级各类图书馆的工作,不断适应人民群众精神和文化需求,与时俱进。

4.3 坚持党的领导,践行党的方针路线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5]。坚持党的领导是图书馆建设工作开展的根本保证。陕甘宁边区图书馆建设作为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取得的成就,从根本上看,是因为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服从党的大政方针。在陕甘宁边区,中共中央坚持抗日救国的政治主张,高扬着建立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旗帜,其目的是要争取民族解放,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的新中国[26]。这一政治路线,明确了图书馆建设工作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路线的指导下,服务于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从确立办馆方向、指导方针到馆舍具体建设再到书刊采购与经费安排,中共中央及边区政府都给予了实际的关心与支持,保证了边区图书馆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文化教育是国家治理的永恒主题。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不单是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领导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权的重要工作内容,更是进入新时代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战略要求。图书馆在新时代的功能作用远丰富于革命战争年代,但从本质出发,始终都是服务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事业。不论是传统图书馆还是新型信息化图书馆,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其正确的发展方向。面对当今文化领域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频频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强化党对思想文化领域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图书馆建设事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5 结语

毛泽东在1949年10月26日致电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指出:“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从一九三六年到一九四八年,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于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23]681回溯陕甘宁边区时期的图书馆建设历程,历经艰辛但仍旧取得巨大成绩。陕甘宁边区的图书馆建设事业,为适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教育干部、动员群众的需要而产生,配合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权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而开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图书馆以其多样的功能支撑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这段艰难但却光辉的岁月,创造了历史上为人称赞的“延安精神”,从社会教育运动到延安整风运动,从妇女解放运动到大生产运动,不论从建馆形式还是建馆内容,陕甘宁边区的图书馆建设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图书馆建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一步步走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27]回顾陕甘宁边区图书馆建设的历史,对陕甘宁边区图书馆建设进行探析,总结借鉴其经验,是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的节点上,做好新时代图书馆工作和做好新时代文化教育工作的需要。进入新时代,图书馆作为开展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在党的带领下,实事求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始终以人民为根基,服务人民,守护好、传播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展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是我们在当今变幻莫测的国内外环境下,捍卫国家文化安全,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下,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在新的历史关头上,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边区图书馆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图书馆
去图书馆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
抗日战争时期的鄂皖边区
冀鲁豫边区革命史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