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024-01-16 10:44:22寇琳琳
西部学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远征军战场缅甸

寇琳琳

(青岛大学 历史学院,青岛 266071)

抗日战争时期,为保护中国的西南大后方及国际交通线,同时支援盟军作战,国民政府组建了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中国远征军的浴血奋战保障了云南等地的安全,疏通了物资运转的生命线,是中国军队与盟国军队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优秀范例。因此,分析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对当时中国抗战的影响、国际地位的变化以及中缅关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中国远征军史的研究,学术界一直比较关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滇缅战争爆发之前中缅关系这一背景,对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原因、过程以及产生的影响进行梳理,以期全面、客观的把握与认识这段历史。

一、滇缅战争之前的中缅关系

缅甸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的西部,是东亚到南亚的重要交通要道,其北部与中国云南接壤。中缅两国是山水相邻的友好邻邦,传统友谊源远流长。中缅之间的政治联系和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唐时期两国就开始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公元94年,永昌境外的敦忍乙王派遣使臣携带贡品到访中国,这是中缅之间陆路交通发展的证明。三国时期,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具传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后又传到我国的近邻缅甸。公元1253年,元朝军队打败西南边疆地区的大理国,开始与今缅甸境内的蒲甘国交往。公元1287年,元军攻克蒲甘国,后册封其君主为“缅王”,并要求它向元朝纳贡,“缅甸”这一称呼由此产生。

十四世纪后,明朝取代元朝,开始从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与缅甸展开交流。当时,两国的土司联姻使得关系更加密切,中缅接壤处城镇之间交往频繁,“每日中为市,市之周围,亦有走廊三千余间,以避天雨”[1]。但到十六世纪以后,中缅关系开始转入低谷。明朝嘉靖初年,中缅边境的两国土司多次征战,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受到阻碍。清初,缅甸东吁王朝对清政府有过短暂的朝贡,但之后的雍籍牙王朝与清之间的关系不甚和睦。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中缅爆发战事,最终双方达成了《老官屯协议》,缅甸向清称臣纳贡,承诺永不犯边。此后,中缅两国开始了密切而频繁的往来,两国的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生产,商业贸易更加繁荣[2]3。

近代,中缅两国都受到英国殖民者的侵略。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和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英国两次侵略缅甸,攻占上缅甸。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这二十年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两次殖民扩张战争,最终以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割地赔款结束。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英军再次入侵缅甸,其后英国借机以勘界为名向我国云南边境进行侵略活动。缅甸人民依靠游击战,牵制和消耗了英国侵略者的力量,减缓了英军进攻我国西南边境的速度,对我国的反侵略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缅甸人民反击殖民侵略的斗争中,中国人民依旧同缅甸人民一起并肩作战。当时,云南腾越都司副将李文秀曾率领数百人支援缅甸人民抗击英军,而他也在战争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近代中缅两国因相似的历史遭遇,在反帝反侵略的斗争中相互支持和帮助,从而结下深厚的情谊。

二、滇缅战争爆发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原因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建立世界霸权,对中国等地展开野蛮侵略。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之时,缅甸政府派遣亲善代表团和记者代表团访问中国,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表示同情和支持,并为滇缅公路的修建作出巨大贡献。日本法西斯入侵缅甸后,中国人民对缅甸人民的抗日斗争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一)国际形势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1938年,南京、上海、武汉等中国重要城市相继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在东南亚地区,日本先后占领越南、泰国、新加坡等,整个地区只剩缅甸没有受到日军的侵略。1941年12月7日,日本攻击美国的珍珠港海军基地以及瓦胡岛的飞机场,由此引发太平洋战争。同时,日本大本营制定入侵缅甸作战计划,“一保障马来半岛作战的侧翼安全,二切断援蒋路线,三加大对印度和中国的压力”[3],因此可以看出缅甸在整个太平洋战争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为此,日本南方军派出近十万兵力于1941年12月23日对缅甸发起攻击。

随着太平洋地区战局的发展,缅甸在亚洲战场的地位日趋突出。英国首相丘吉尔一再强调,缅甸一旦沦落势必影响到英国殖民地的基石——印度,动摇整个殖民体系,而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重要影响,“缅甸以及其同中国的联系在整个东方战区中是最重要的一环”[4]218。由此,守住缅甸可阻止日军向南亚扩张,可以打破轴心国在中东会师的战略企图。

综观整个亚洲战场,中国在武器装备等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始终坚持抗战,这使得英美等强国不得不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客观判断:“在同日本交战的军队中,中国算是最成功的。”[4]79-80在强大的兵力和优势的装备没有运到印度之前,缅甸无时无刻不处在极度危险的状态中,如此严峻的形势使英国认识到需要借助中国的力量来完成保卫缅甸的工作。因此,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对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缅甸战场对中国抗战的重要性

1.缅甸对中国大后方的保障

缅甸靠近中国的西南大后方。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人民以英勇的民族精神和旺盛的斗志抗击着上百万日本精锐部队的入侵,淞沪会战打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幻想。截止到1941年底,侵华日军占领了东三省和东部沿海地区,但是在华北、华中、华南一线中日双方形成相持局面,在国内战场的全面抗战阶段形成了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军队为主体的敌后战场,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抗击日军侵略,并逐步收复失地。国民党军队通过在正面战场抗击日军,保卫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大后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派遣三个师团的兵力对缅甸发起进攻。日军主动开辟了正面入侵中国大陆的第二战场,并企图迂回到中国后方切断国际反法西斯阵营对中国的帮助,借机消灭国民党精锐力量,削弱中国正面战场上的抗战力量。

缅甸与我国西南大后方接壤,中国当局同样也意识到缅甸的重要战略地位。蒋介石在一次视察中指出,“西南三省北部有秦岭,东边有大巴山,南面是云贵高原,西部是横断山脉,不利于大兵团机动作战。因此我本部18省哪怕丢了15省,只要川滇黔三省能够巩固无恙,一定可以战胜强敌,收复一切失地,复兴国家”[5]。随着战争的发展,日军节节胜利,而盟军接连败退。如果缅甸被占领,日军便可肆无忌惮地对我西南大后方发起进攻,其可从畹町镇的滇缅公路越过高黎贡山,一路直驱占领昆明,向重庆、成都进军,从而对重庆国民政府形成南北合围。蒋介石对此十分担心,意识到“大局将不堪设想”[6]58。因此,国民政府对缅甸战场的局势十分关注并做了有关出兵的准备。1941年12月,中国远征军成立并出国赴缅作战,蒋介石在召开会议时强调:

入缅作战能胜不能败,盖第5、6军乃为我国军队之精锐,若屡遭败挫,不但在缅甸无反攻之望,即在中国欲再发动反攻,滇省与长江流域后备不坚,亦将誓不可能。故此次出师之成就,绝不应视为二、三军战争之效果,其胜败之机不独是以决定全部军心振颓,而是以影响全国人民之心理[7]。

因此中国在国内形势依旧艰难的时期,仍然派出唯一的机械化部队第5军出征缅甸。同时,从各战区抽调部队向滇西集结,兵力最多时达36个师,而且大部分为中央军。

2.缅甸对国际交通线的保障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援华国际运输线相继遭到敌军破坏,滇缅公路则成为唯一可通行的运输路线。“1939年11个月中,由滇缅公路运入物资27 980吨,1940年运进物资61 384吨,1941年运入132 193吨。”[8]“中国抗战所需的物资如汽油、煤油、柴油、药品等绝大部分甚至全部都要依赖于进口。”[9]如果日本切断滇缅公路,中国将会面临战备物质短缺的不利状况,对抗日战争的进程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保卫缅甸,如同保卫祖国”[10]。

表1显示,在1939—1940年间,通过滇缅公路运入的物资以机械类、建筑类为主,这些物资主要用于抗战军需和基础建设需要,这些援助物质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表1 1939—1940年滇缅公路输入中国的物资统计

保卫缅甸可以减轻中国国内抗战的压力,使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援华物资通过缅甸运往国内来维持抗战局面。“1942年1月,在第三次长沙会战期间,军队作战所需的炮弹等补给却停留在仰光等待运往国内。同月重庆兵工厂因原料和燃料的短缺被迫停工,而且国民党仅有的十几架运输机因缺少燃油无法执行任务。”[11]当时,国内一度陷入因各种物资短缺而引发混乱的状况,滇缅公路如果被日军切断,中国战场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因此,保住缅甸,保住最后一条交通运输线是中国出兵缅甸的直接原因。

三、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过程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大肆向泰缅边境屯兵,并轰炸滇缅公路。1941年底,国民政府组建中国远征军,先后奔赴缅甸战场抗击日本侵略者。经过中美协商,蒋介石任命史迪威将军为中国战区参谋长,拥有对远征军的军事指挥权。1942年3月中旬,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组建成立,卫立煌任司令,杜聿明任副司令,下辖3军10师10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从组建后入缅到撤编历时3年多。

(一)第一阶段:入缅

1942年1月至5月,在日军向缅甸仰光发起进攻之际,中国远征军出兵入缅作战,但由于英国政府拖延阻挠,导致远征军丧失许多作战先机。中国远征军通过顽强作战,克服了地形陌生、后勤保障不及时等种种困难,最终在多次战役中取得胜利。

1.同古保卫战

同古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拥有机场和铁路,交通便利,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1942年3月8日,仰光被日军攻克。3月19日,同古保卫战打响。蒋介石命令第200师不惜一切代价守卫同古,为大部队集结争取时间。但由于第5军没有按规定时间完成集结,导致第200师损失惨重。国民政府以保存实力为出发点反对进攻,并且位于右翼的英军消极迎战,使得第200师被日军包围。第200师在同古苦战12天,面对外无援军和粮食弹药短缺的状况,为保全部队实力,于29日晚被迫突围。

同古保卫战是缅甸防御战期间作战规模最大、坚守时间最长、歼灭敌人最多的一次战斗。中国军队在兵力和装备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依旧顽强作战,打击了日本法西斯的嚣张气焰,并成功掩护英军安全撤退,为后续的战略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可以说这场战斗获胜了[12]87-105。

2.仁安羌大捷

仁安羌大捷是远征军入缅以来主动出击日军取得的首次胜利,是中国军队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远征军以一个团的兵力把7 000名英军从日军的包围中解救出来,体现了中国军人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作战精神。

1942年4月,日军第33师团214联队率先占领了位于仁安羌油田西北部的滨河大桥,截断了英军的退路。7 000多名从仰光撤退下来的英军被日军包围,中国远征军司令部命令新编38师援助英军。新编第38师113团与英军协同作战,于4月17日晚对拼墙河的日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最终,远征军夺回了仁安羌油田的控制权,解救被俘英缅军官、外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等500余人,19日战斗结束,仁安羌之战取得了完全胜利[13]。

(二)第二阶段:休整

仁安羌战役结束后,日军第33师团完成集结,英军全线向印度方面撤离,远征军东线的防御阵地被日军突破,沿线许多战略要地失守,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因此部队只能分多路从森林、山地等困境中进行突围。1942年4月底到5月初,远征军开始执行撤离计划,大部分部队翻越野人山及高黎贡山向国内撤退,小部分则向印度撤离。

中国远征军退回云南后,与滇西民众以及陈纳德率领的飞虎队相互配合,发动滇西保卫战,共同抵御向昆明进攻的日军,最终与日军形成隔江对峙的局面。撤退到印度的远征军,在蓝姆伽接受美军训练,整编为中国驻印新编第1军,后在收复缅北作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不仅切断了中国远征军撤退的后路,而且截断了援华物资的运输。为保障亚洲战场尤其是中国战场的战略物资需求,在美国的帮助下一条新的援华路线驼峰航线被开辟。通过这条航线,中国向中国驻印军补充了兵员,在飞机返航时从印度运回了汽油、武器等战略物资。驼峰航线的开辟,在世界航空史上是一次壮举,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2]166-251。

(三)第三阶段:反攻

中国远征军从缅甸撤退后,一直积极训练,为反攻缅甸做准备。撤退到印度的中国军队,在史迪威将军和罗卓英将军的领导下在印度建立训练基地,一边训练整编军队,一边为反攻缅甸制定作战计划。1942年6月,在怒江防线稳定后撤退到国内的部队开始为反攻缅甸做准备。1943年10月,反攻缅甸的战役打响,中国驻印军从缅甸西北角发起反攻,国内部队从北向南推进,两路部队相互配合,打击驻缅甸日军,最终远征军在一系列战役中取得胜利,顺利完成任务后班师回国。

1.胡康河谷战役

胡康河谷位于那加山脉东麓缅甸一侧,在中国历史典籍中被称为“野人山”,河谷两岸地势复杂陡峭,由达罗盆地和新平洋盆地组成。1943年10月29日,新38师112团占领新平洋后,向胡康河谷集结,后被日军包围,与日军整整1个联队对峙50日,发现对面日军兵力后向师部报告,孙立人率师主力进行增援。12月24日,新38师全线发起进攻,经过多日奋战,于29日夺回被日军占领的阵地,击毙日军一千余人。1944年1月,日军在达罗至太白加一线展开防御。新编第1军分左右两路对日军形成夹击,左路向太白加进攻,右路向达罗攻击。

1月28日,我右路军在坦克的掩护下,占领了敌人的工事和阵地,31日冲入敌军的司令部,战斗取得胜利。1月31日,我左路军向太白加方向的日军发动总攻,在盟军飞机的配合下,于2月1日占领太白加。后日军撤退到胡康河谷中心地带的孟关和瓦鲁班地区,远征军与盟军相互配合对日军发起攻击,最后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胡康河谷战役以中国驻印军胜利而结束,它是反攻缅甸的首场胜利,鼓舞了中国远征军的斗志,同时有力地配合了中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12]304-319。

2.腾冲战役

1944年5月11日,第20集团军打响战斗,经9天苦战攻克了高贡黎山,后占领腾北敌军的中心据点桥头、江苴,部队分两路沿龙川江南下对腾冲形成合围之势。7月26日,部队在空军的掩护下经三天血战攻克来凤山,完成对腾冲城的合围,经40多天的攻坚战,全歼守城日军。1944年9月14日,腾冲解放。

腾冲战役是一场成功的攻坚战,经过127天的奋战最终取得胜利。腾冲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日军企图长期占领滇西以及西南大后方的美梦,促进了滇西战场胜利的到来[12]398-406。1945年,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与中国驻印军和英军先后胜利会师,经过1年多的激战,缅北反击战取得胜利,中国远征军完成任务后陆续撤回国内。

四、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重要意义

中国远征军无所畏惧、骁勇善战,出国抗击日本侵略者,配合盟国行动,不仅有力地支援了中国国内战场,它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中国远征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对中国的影响

1.确保援华物资通道畅通

1945年,中国远征军经过一年多的奋战,歼灭日军约三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打通了滇缅公路,保障了援华物资安全顺利运输。1945年前8个月,通过中印公路、驼峰航线等途径运输到国内的物资总计49.6万吨,这些物资在中国战场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国民政府利用这批战略物资武装和扩充军队,增强国内战场上的抗日力量。对此,何应钦强调,“固得此次物资之运输供应,我国军大部遂获重装备迅速恢复战斗力”[14]。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中取得胜利,保证了中印公路和滇缅公路的安全,确保了援华物资顺利运输,缓解了国内物资短缺的压力,增强了国内抗战的力量,为我国国内抗战的总反攻创造了条件。

2.鼓舞民众抗战斗志

滇缅战争的胜利,使日军从中国西南进攻和封锁中国的美梦破灭,为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打击日军增加了信心,坚定了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决心。这场战争中日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国民政府为保护西南大后方的安全,集结了包括王牌军第5军在内的大量精锐部队约40万人。日本方面投入兵力约30万,其中包括精锐师团——第18师团和第56师团,但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上打败了当时在中国制造“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日本王牌师团。总之,中日双方为这场战争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中国军队应盟军要求派兵入缅作战,是二十世纪以来第一次派兵援助邻邦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打出了军威和国威,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3.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所说,“今天若无中国帮忙,在远东战线上他们将成为一条没有后方的悬弧”[4]240。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担负起抗击大部分日军的重要任务。1941年12月8日,中国政府指出,“他们决定不怕任何牺牲,全力与英、美、苏及各国盟友共同作战,以促成日本及同盟轴心国家的完全崩溃,同时建议中、美、英、苏、澳、荷等国团结成军事同盟,在美国的领导下,协同作战”[6]41。美国积极响应中国政府的号召,并建议在重庆举行会议,对各国所掌握的情报进行汇总,制定打击东亚战区日本法西斯的计划。中国出于对邻国安全的责任,从各战区抽调善战的军队编成远征军,并进行宣传动员,指出中缅两国土地接壤,历史相通,祖先相同,对于目前缅甸的局势,自不会置之不理。远征军上下将士“深知此次出国作战,不仅在捍卫国家,而且在争取盟邦胜利,保障人类和平”[15]。中国军队出国协助盟军作战是史无前例的,因此官兵异常兴奋,部队士气高昂、斗志旺盛,最终不辱使命。

鉴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贡献,中国在外交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42年《26国宣言》发表,中国在26个签字国的签字顺序中位居第四,排列在美国、英国、苏联三国之后,这一现象说明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成为四大强国之一,这使得中国开始逐步走向更大的国际舞台,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增强了,为战后参与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奠定了基础。正如蒋介石所说:“我国签字于共同宣言,罗斯福特别予子文表示:欢迎中国加入四强……26国共同宣言发表后,中美英苏四国已成为反侵略中心,于是我国遂成为四强之一,再自我允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后,越南、泰国亦划入本区内,国家之声誉及地位,实为有史以来空前未有之提高。”[16]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勇于承担大国责任,积极配合盟军行动,打击日本在东亚和东南亚战场的势力,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在国际上得到了高度认可,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二)对国际的影响

中国远征军英勇作战,最终在缅甸和滇西战场重创日军。滇缅战争的胜利,有力地牵制了日军在东南亚的力量,使得日军无法抽调兵力增援太平洋战场,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943年1月,卡萨布兰卡会议召开,马歇尔将军在会议上提出对驻缅日军实施打击,因为“这将牵制日军将缅甸战场的兵力调往南太平洋,防止在太平洋发生灾难”[17]。反攻战役打响后,缅甸战场的战况使得日军深陷其中,远征军的英勇作战为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对日本法西斯的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加强在缅甸的防御,日本开始从东南亚各战场调集兵力,“到1944年11月底,在缅甸的日军已达到10个师团、1个独立旅团”[18]。同时,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接连失利,受到重创。

中国远征军在滇缅战场上对日实施作战,有力地吸引和拖住了日军的王牌部队,打乱了日军大本营对世界各战场的全局部署,加强了同盟国之间的合作,使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连成一个整体,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滇缅战争的胜利使得中国远征军为缅甸人民抗日斗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大量日军身陷缅甸战场减轻了其他东南亚人民抗击侵略者的压力,缅北、滇西反攻的胜利增强了东南亚人民抗日必胜的信心。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缅甸人民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1946年8月2日,缅甸独立运动领袖昂山在致《新仰光日报》的祝酒词中就指出,缅甸人民需要一个团结、强大、民主的新中国。这番话体现了缅甸人民对正在为建立新中国而斗争的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2]83。

在新的历史进程中,中缅友好关系进入新阶段。1950年6月8日,两国正式建交,后分别在北京和仰光成立了中缅友好协会,两国领导人经常进行友好访问。1955年,亚非国家在万隆召开会议,缅甸政府为保护周恩来总理的安全作了大量工作。1956年6月,中缅两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倡导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此原则的指导下,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互派代表团进行深入交流和学习。1961年1月,周总理率领代表团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围绕边境问题展开对话,最终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为全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解决国际争端树立了良好的榜样[2]84。进入新时代,在中缅两国建交70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习近平主席2020年的首次出访,也是时隔19年后中国国家主席对缅甸的再次访问。两国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巩固“胞波”情谊,推动中缅关系持续健康发展[19]。

猜你喜欢
远征军战场缅甸
战场上的神来之笔
欧洲远征军联合部队峰会
环球时报(2022-03-17)2022-03-17 17:34:34
C-130:战场多面手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意林(2020年20期)2020-11-06 04:06:14
离奇消失的波斯远征军
缅甸记忆
北极光(2018年5期)2018-11-19 02:24:02
准噶尔远征军进藏线路考
卫拉特研究(2017年0期)2017-12-07 00:35:44
缅甸非常之旅
华人时刊(2016年13期)2016-04-05 05:50:10
中国远征军
连环画报(2015年8期)2015-12-04 11:35:56
《WATER FESTIVAL-2》
海峡影艺(2013年3期)2013-11-30 08: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