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锡轩,陈仲伟,周雪华
(东莞市横沥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 东莞 523460)
项背肌筋膜炎主要表现为背部肌肉疼痛,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产生不利影响。中医学认为其病因主要以劳逸失度为主,风寒湿邪入侵机体,阻滞机体经筋经脉气血运行通畅,导致不通则痛。中医小针刀作为中医医技,其治疗机制主要是通过刺激局部神经、免疫和血液系统,从而达到缓解疼痛、消炎抗病毒和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1]。在针刀治疗后联合穴位注射生理盐水,能够维持正常的水电解质平衡,减少局部的渗出与肿胀,但均无法根治项背肌筋膜炎,效果不持久,难以预防复发。鹿瓜多肽是一种天然生物活性肽,其包含多种生物学功效,对治疗关节炎、肌肉损伤效果明显,通过相应的穴位注射,可靶向用药,延长药物停留时间,增加药物局部有效浓度,可提升疗效[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小针刀配合穴位注射鹿瓜多肽对项背肌筋膜炎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东莞市横沥医院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60 例项背肌筋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分组。小针刀组(20 例)患者中男性10 例,女性10 例;年龄23~67 岁,平均(35.94±4.93)岁;病程2.47~22.97 个月,平均(12.71±3.06)个月。生理盐水组(20 例)患者中男性9 例,女性11 例;年龄24~68 岁,平均(35.95±4.92)岁;病程2.54~23.65 个月,平均(12.74±3.02)个月。鹿瓜多肽组(20 例)患者中男性11 例,女性9 例;年龄23~67 岁,平均(35.90±4.85)岁;病程2.54~24.78 个月,平均(12.70±2.86)个月。上述一般资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西医符合《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3]中项背肌筋膜炎的诊断标准,中医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中“痹症”的诊疗标准;②年龄介于18~65 岁;③能接受和耐受并坚持小针刀治疗。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②妊娠妇女;③严重精神障碍性疾病。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的相关要求并经东莞市横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开展。
1.2 治疗方法小针刀组患者使用小针刀针刺治疗。选用一次性使用无菌小针刀(马鞍山邦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0.40 mm×50 mm)。选取大椎穴、天宗穴、秉风穴、阿是穴。常规皮肤消毒后,操作者左手拇指按压在进针点的旁边,取小针刀,快速进针到肌筋膜层,采用扇形筋膜弹拨分离法分离4 到5 刀后出针,出针后持续按压1 min 以上确保没有出血。生理盐水组患者使用小针刀配合穴位注射生理盐水治疗,先进行小针刀治疗,间隔10 min 后,于标记好的穴位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扬州中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4047,规格:10 mL∶90 mg)3 mL,剂量1 mL/处。鹿瓜多肽组患者使用小针刀配合穴位注射鹿瓜多肽治疗,先进行小针刀治疗,间隔10 min 后,于标记好的穴位注射注射用鹿瓜多肽(黑龙江迪龙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051,规格:8 mg),将8 mg 注射用鹿瓜多肽溶于3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剂量1 mL/处。3 组患者均1 次/5 d,4 次为1 个疗程,均治疗1 个疗程。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逐渐减少小针刀治疗点数量,保证治疗方案的动态化实施。
1.3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治愈:疼痛、肿胀、淤斑等症状、体征积分减少≥ 95%;显效:70% ≤症状、体征积分减少<95%;有效:30% ≤症状、体征积分减少<70%;无效: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3]。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炎症、疼痛因子。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3 mL,经离心(设置离心时间10 min、离心转速2500 r/min),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P 物质(SP)水平。③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5]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总分100 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高。④腰背功能。采用Roland-Morris 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6]评估,总分24 分,分值越高,功能障碍越明显。⑤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7]疼痛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0~10 分,分值越高,疼痛感越强烈。⑥不良反应。观察患者治疗期间头晕、感染、胃痛、呕吐等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χ2趋势检验;计量资料经S-W 法检验证实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3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小针刀组、生理盐水组及鹿瓜多肽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逐渐升高,但3 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3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3 组患者炎症、疼痛因子水平比较与治疗前比,3 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IL-1β、SP 水平均降低,且鹿瓜多肽组显著低于小针刀组、生理盐水组,生理盐水组血清TNF-α 水平显著低于小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3 组患者炎症、疼痛因子水平比较( ±s)
表2 3 组患者炎症、疼痛因子水平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P<0.05。与小针刀比,#P<0.05;与生理盐水组比,△P<0.05。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IL-1β:白细胞介素-1β;SP:P 物质。
组别例数TNF-α(pg/mL)IL-1β(pg/mL)SP(μg/m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小针刀组20809.15±32.94466.34±37.89* 75.84±10.9467.85±7.66*515.58±50.25341.56±33.00*生理盐水组20811.06±35.17425.18±32.73*# 74.69±11.7864.58±6.89*512.74±48.59320.58±30.25*#鹿瓜多肽组20805.96±36.42 342.25±28.72*#△76.55±9.85 58.32±6.98*#△ 516.58±49.44 294.52±25.33*#△F 值0.10971.9440.1499.0850.03212.594 P 值>0.05<0.05>0.05<0.05>0.05<0.05
2.3 3 组患者SF-36、RMDQ、VAS 疼痛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3 组患者SF-36 评分升高,鹿瓜多肽组高于小针刀组、生理盐水组,生理盐水组高于小针刀组;RMDQ、VAS 疼痛评分均降低,鹿瓜多肽组低于小针刀组、生理盐水组,生理盐水组RMDQ 评分低于小针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SF-36、RMDQ 评分、VAS 疼痛评分比较(分,±s )
表3 两组患者SF-36、RMDQ 评分、VAS 疼痛评分比较(分,±s )
注:与治疗前比,*P<0.05;与小针刀比,#P<0.05;与生理盐水组比,△P<0.05。SF-36:简明健康状况量表;RMDQ:Roland-Morris 功能障碍调查表;VAS:视觉模拟量表。
组别例数SF-36 评分RMDQ 评分VAS 疼痛评分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小针刀组2046.04±3.0553.04±4.23*14.96±2.8512.95±2.21*6.32±1.325.36±1.35*生理盐水组2046.11±3.1555.06±4.42*14.74±3.0210.95±1.85*#6.42±1.274.85±1.38*鹿瓜多肽组2046.22±3.0267.95±5.43*#△14.70±3.31 7.06±1.75*#6.37±1.312.96±1.25*#△t 值0.01758.6630.04247.3420.03018.135 P 值>0.05<0.05>0.05<0.05>0.05<0.05
2.4 3 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3 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3 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项背肌筋膜炎最主要的症状就是项背部肌肉疼痛,背部肌肉疼痛会导致患者活动受限,长期如此,会导致患者出现肌肉萎缩情况,增加其他疾病发生风险。
中医认为,项背肌筋膜炎属于“痹症”范畴,病机包括外邪侵袭、气血不畅、情志不调、脏腑功能失调等,因此在治疗中常常会采用调理气血、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的方法[8]。穴位注射过程中选择大椎穴、天宗穴、秉风穴以及阿是穴,通过穴位刺激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起到通经活络的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痛点的疼痛情况。小针刀治疗具有短期的止痛和松弛作用,但长期治疗患者依从性不加,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小针刀联合穴位注射生理盐水,可刺激局部神经末梢,缓解疼痛,但治疗周期较长,需要多次治疗。
在小针刀的基础上使用射鹿瓜多肽进行穴位注射,可以快速缓解背部肌肉的疼痛,通过消除疼痛可以减少背部肌肉的紧张和痉挛,改善背部活动范围,促使患者腰背功能恢复;且小针刀配合穴位注射鹿瓜多肽还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等途径,对腰背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促进病情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鹿瓜多肽组患者SF-36 评分高于小针刀组、生理盐水组,鹿瓜多肽组患者RMDQ 评分、VAS 疼痛评分低于小针刀组、生理盐水组,提示小针刀配合穴位注射鹿瓜多肽治疗项背肌筋膜炎可缓解疼痛,改善腰背功能,提高生活质量。3 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不论哪种治疗方法,都可以提高项背肌筋膜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且3 种治疗方法安全性均良好。
SP 是一种神经肽,其含量会伴随项背肌筋膜炎患者疼痛程度的增加而升高,SP 在活化时会促进TNF-α、IL-1β等炎症因子的释放,使患者产生持续性疼痛,加重病情。鹿瓜多肽具有抗炎和镇痛作用,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来发挥作用。小针刀配合穴位注射鹿瓜多肽通过减少SP 释放,减轻神经传导,减缓疼痛感觉;还可通过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机制,减轻项背肌筋膜炎引起的病理变化,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组织供氧能力[10]。同时小针刀配合穴位注射鹿瓜多肽还可通过调节神经和免疫系统的活动,抑制TNF-α 和IL-1β 等炎症介质的过度释放,减轻炎症反应,降低组织损伤。本研究结果显示,鹿瓜多肽组患者血清TNF-α、IL-1β、SP 水平均低于小针刀组、生理盐水组,提示小针刀配合穴位注射鹿瓜多肽治疗项背肌筋膜炎可减轻患者炎症反应。
综上,小针刀针刺、小针刀配合穴位注射生理盐水、小针刀配合穴位注射鹿瓜多肽治疗项背肌筋膜炎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安全性也良好,但与小针刀针刺、小针刀配合穴位注射生理盐水相比,小针刀配合穴位注射鹿瓜多肽治疗患者缓解疼痛、改善腰背功能效果更佳,减轻炎症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