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构建

2024-01-16 02:14
教育观察 2023年32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素养语文

吴 喜

(莆田市仙游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福建莆田,351200)

一、引言

核心素养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现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定问题,如教学内容与方法单一化,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等,这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基于此,构建一个更加全面、高效的教学模式十分重要。该教学模式需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础,不仅需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需要在更广泛的层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为小学语文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以及提供新的方向。基于此,本文从了解目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存在的问题出发,深入剖析问题成因,在此基础上试图构建一个更加全面和高效的教学模式,以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二、存在问题

(一)教师方面

根据实地考察和梳理相关文献,笔者得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分组不够精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常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即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共同讨论,最后组间分享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教师分组不够精准,导致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学生水平不同,合作分享时的收获也会有所差异。另一方面,学生分组不够精准,学习兴趣不高的小组讨论交流的有效性也较低。比如在教授《春》这一课时,有的教师仅按学号随意将学生分组,最终导致有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过于依赖教师,而有些学生又过于依赖小组其他人。但合理分组又会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既要考虑每一名学生的阅读基础,又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更要争取让每名学生都能发挥所长、有所收获,但最终可能达不到期待的效果。分组的教学方式不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还会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但也一定程度上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首先,部分教师未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阅读兴趣,只是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就盲目开展合作学习。其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与他人交流讨论时会出现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但是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及时点评和指导,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自由发言,没有注重对学生的发言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最后,教师只是借助了合作学习的形式,并未给学生布置讨论任务,缺少比赛等多元化竞争方式的开展,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这种合作学习方式并未让学生得到提升,无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采用单一教学方式

在部分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并未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未能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会直接将文字内容呈现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仅采用这一种方式组织学生阅读,或仅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虽然单一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升阅读效率,但是长此以往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教授《鸟的天堂》一课时,教师在一开始就向学生讲述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就让学生回答一些设置好的问题,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按照书中所讲回答问题,最后教师总结问题。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直观形象水平,仅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直接呈现大片文字内容,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4.评价方式简单

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评价方式较为简单,大多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但是这种简单的评价方式无法评判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如果教师只采用考、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忽略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积极阅读情绪,不仅会降低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此外,简单的“考、问、答”评价方式还会影响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阅读感受窄化,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字感受能力。[1]

(二)学生方面

为更清晰地了解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学习中的主要问题所在,笔者针对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两方面,设置了6个题目,采用四点计分(A=非常同意,B=有点同意,C=不太同意,D=非常不同意),并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初步调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1.学生阅读学习兴趣不足

由表1可知,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缺乏兴趣,即在3个题目中,“不同意”倾向的学生占半数以上。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主要表现在不喜欢语文阅读或不期待语文阅读课。学生无法在阅读中获得乐趣,自然就无法对阅读产生兴趣。

表1 语文阅读兴趣现状 单位:%

2.学生阅读学习习惯有待提高

由表2可知,大多数学生阅读只是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没能主动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部分教师缺乏培养学生阅读学习习惯的意识,导致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访谈得知,一些学生常会出现拿起书后不久就开小差,或者想不起来自己读到哪里、应该读什么的情况。还有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会主动地思考和分析,只是拿起书被动地阅读,缺乏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和对细节、情节的深入分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其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无法得到锻炼。

表2 语文阅读习惯现状 单位:%

三、成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

一方面,教师的指导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部分教师对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对学生阅读学习的引导和指导,导致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体现。此外,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存在重教轻学的现象,不少教师认为学生只要掌握知识即可,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不重视学生的反馈。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教师无法认识到教学相长的真正意义,未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和教学优势;学生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抑制了自身灵感的爆发。

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较为不足,秉持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想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例如,部分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只是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自己喜欢的内容,并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自主阅读、反复阅读甚至背诵。这种阅读学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

(二)学生方面

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阅读动机不明确。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思考、主动求知的精神,他们虽然对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有浓厚的兴趣,但没有明确阅读目的,无法坚持读完整篇文章。一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知如何对阅读内容进行探究和深入思考,导致他们无法深刻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在这种囫囵吞枣式的阅读中,学生无法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无法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进而无法理解阅读的好处,也无法对阅读产生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未能深入体会文章深层的艺术情感,能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僵化、创新意识缺乏等问题。

四、教学模式构建

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和所读内容制定课程目标,并将其融入预习阶段、共学阶段和评价阶段整个教学过程。同时,使用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开展多元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构建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一)构建情境,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构建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燕子》时,教师可以在进入正式教学前,借助多媒体或其他技术手段,为学生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后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之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引导他们用“像……”造句。当学生对课文有大致的了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燕子有哪些特点”“燕子的外形不同,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让学生展开讨论,或用自己的方式探究问题的答案,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并分享自己生活中与燕子的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既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二)深入剖析,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运用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语言表达方式,主动输出语言,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即在阅读前,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文章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真体会文章的优美,反复咀嚼文章的重点、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师可以使用关键词归纳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体会总结自己的关键词。学生只有认真感受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深入分析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才能得到关键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深入分析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还要结合自身感受完成语言输出。

(三)注重提问,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有效方法,是调动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2]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融入文章,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如在课文《草原》中有这样一句话:“那碧绿的草原,就像巨大的绿地毯。”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什么角度进行的描写”,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语言问题,让学生了解修辞的使用方法和语言表述的多种方式,带领学生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仿写句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感写出当下感悟,加强对语言写作方式的理解。

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取更多信息,在加深对问题理解的同时锻炼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发掘问题,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通过问题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在不断提问和思考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3]

(四)加强合作,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掌握知识。这里的合作学习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平等的身份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共同进步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前,教师可以预设一些条件让每名学生发挥作用,例如“每名学生都需要结合生活经历进行表达”“使用绘画、音乐等其他方式表达讨论结果”等,之后让学生自由分组进行讨论,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他人分享。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产生怀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帮助学生在质疑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解决问题。[4]

(五)立足生活,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教师可以将语文阅读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更懂生活。例如,在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围绕“坚持”这一主题展开讨论:“走一步,再走一步”这句话蕴含着什么样的意义?坚持究竟包含着怎样的精神?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坚持的?带着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学习到“坚持是一个人成功必不可少的品质,坚持才能成功”的道理,也能在生活中克服困难,坚持不懈。

(六)渗透德育,提升学生的价值观与公民素养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公民素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要将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及公民素养等融入课堂。[5]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在阅读中加强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的认同感。[6]例如,在《小萝卜头》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革命故事视频,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在艰苦环境中无私奉献的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收集过去生活场景与现在生活场景的对比图片,用这些故事和图片让学生感受祖国的飞速发展和现在的幸福生活,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七)依托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阅读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利用课内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拓宽视野,开发大脑,丰富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7]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后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实践,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是小小解说员”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鸟的天堂在哪里”,再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鸟的知识。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鸟窝的结构,让学生了解不同鸟类制作鸟窝方式的差异,再让学生收集材料自己制作鸟窝,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最后,教师抛出总结问题“如果你是一只小鸟,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小鸟,写下自己的故事并在班级中交流分享,在供他人阅读的同时阅读他人的故事,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输入输出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五、结语

核心素养理念已逐渐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发展的核心。教师需要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热爱和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想要贯彻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规律,构建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阅读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提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更好地发展。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素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