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刘国琴 楚亚林 吴芳
课程思政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实践,体现了立足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教育观和课程观[1]。通过课程思政,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有机融合,从而确保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思想认知的深化、学习能力的提升和价值体系的形成[2-3]。目前,各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肯定高校课程思政成绩的同时也要承认,教育效果尚未充分达到预期目的,其根源在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碎片化[4],如课程思政内容相对分散,过分强调单一课程中思政要素的挖掘,忽视课程体系之间的联系,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协同不足;思政内容和思政形式过于静态化,无法及时采取发展的眼光对待课程思政问题等。医学院校管理类课程着力于塑造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维情感,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思政水平,在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5-8]。如何构建课程内部以及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选择恰当的思政内容和融入路径,达到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是其亟须解决的问题。系统论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事物看作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协同的要素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时序性决定了在认识事物时要充分考虑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以及要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为人们认识世界、改进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提供了参考依据。破解高校课程思政中的碎片化困境,可以借助系统论思想,加强专业内、专业间、课程内和课程间的互动联系,构建以课程为基点、以专业为抓手、以学科为门类,以学院为单元的思政系统,形成协同育人的“正合力”。
尽管当前关于“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涵盖了高校的各专业门类和多学科体系,但是相关研究成果局限于本专业领域或课程内容中,缺乏专业内、专业间、课程内和课程间互动联系,形成了各专业、各课程的思政“孤岛”[9]。
课程思政内容碎片化是当前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各课程倾向于从章节内容甚至是某一知识点中汲取相应的思政元素,不同课程之间相互割裂,难以形成多种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协同[10],不能充分体现“大思政”的整体性特征,不仅不利于对课程思政系统的思考和总结,也不利于思政育人效果的达成。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执行者由于协调不足而存在相互隔阂、相互分离甚至相互竞争的状况,使得课程思政主体呈现碎片化状况。一是章节之间缺乏呼应。在强调集体备课制度的前提下,一门课程通常由两位以上的教师共同完成,由于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水平之间存在差异,教师之间融合程度不够,各自按照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进行授课,形成了“一门课程两张皮”的局面,影响了学生的吸收效果。二是课程之间协同不足。不同课程各自为战,缺乏相互交流和沟通。教师之间课程思政内容上的冲突引发学生的认知失调,使得学生对思政内容丧失兴趣甚至产生怀疑。
首先是思政内容的静态化。现有课程思政忽视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一关键,仍然固守旧思维、旧模式,势必丢失了与新知识对话的话语权。其次是思政形式的静态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来临,各行各业都在积极与网络信息技术对接,“互联网+”成为新潮流。过去字字口传相授的教学方式缺乏丰富化和新颖性,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当前的课程思政也面临着如何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以增加课程思政的时代感和吸引力的问题[11]。
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2]。“统一”和“全面”都是这一重要指示的核心内容。2020 年4 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颁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13]。从而进一步重申了“全面”“科学”和“体系”的思想。以上均体现了系统论思想的核心要素。
系统论自诞生至今已经有近80 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直都持续展示着其旺盛的生命力和科学的价值定位。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14-16],整体观念是其思想内涵的核心。系统具有相关性、层次性、动态性和整体性等特征[17]。相关性是指系统各要素之间、系统整体与部分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动态性是指系统以及构成系统的要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发展变化;整体性是指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功能总和。
各学科、各专业的课程思政不应是一座座“孤岛”,而是应该围绕服从和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形成合力,体现出系统的相关性、动态性和整体性特征,发挥系统优势。
基于系统论思想,本文认为应该对医学院校专业课程的思政体系进行如下系统建构。
要想推动以系统论为指导的课程思政改革,首先需要转变教师的思维方式。例如,可以借助例会、集体备课等机会,向任课教师灌输系统思维和理念,让教师明确其个人、课程都是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又依托总体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改变以往教学目标由“知识-技能-素质”目标构成的简单三要素模式,在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进一步探索、提取思政元素,构建更为完善的思政目标,充分实现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结合本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和管理实务所要求的职业道德要求,将教学目标区分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两个维度,并在教学目标中纳入以下思政元素:系统思维、整体思维、前瞻思维、战略意识、协调意识、控制意识、领导能力、激励能力、决策能力、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等。以下将以《卫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教改教学目标设计为例,分析如何转变传统思维,见表1。
表1 《卫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
将管理专业课程视为一个完整系统,重新构建符合管理专业课程特征的、科学、完整、有效的课程思政体系。
3.2.1 挖掘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元素
管理专业课程思政过程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撕下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面具[18],把思政元素科学合理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无缝对接和完美融合。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历史事件、时事政治、法律法规、热点事件中寻找契合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元素,恰当运用。
3.2.2 构建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素材库
经过充分讨论,将各门课程任课老师讲授过程中使用的课程思政素材进行分类、整合和固化,全部纳入同一素材库中。各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从中择取思政素材,既能统一思想,也能节约时间成本。充分打破碎片化、零散化局面,树立以学科专业为核心的系统思维。
3.2.3 优化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结构
根据系统论,挖掘出管理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并非根本目的,要想充分发挥系统优势,还取决于各要素的组合方式,即结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课程思政主体结构。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主体[19],需要强化教师的教学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应该融入到教师成长的全过程,包括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师德师风和教学能力专题培训中,通过持续、系统培训不断强化教师的思政意识,内化课程思政理念,并潜移默化地运用到课程思政教学环境,确保任课教师都能“种好一块田、守好一段渠”。
3.3.1 改革教学大纲
新的教学大纲的设计需要系统化思考融入哪些思政元素、在哪里融入思政元素和怎样融入思政元素、构建一个什么样的课程思政体系、如何构建课程思政体系等问题。既要使课程思政与专业紧密结合,又要确保课程思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大纲的设计需要凝结集体智慧,可以以教学团队、教研室或学院为单位,体现系统的整体性特征;大纲并非一成不变,可以根据教学效果、学生需求进行调整,体现系统的动态性特征。
以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管理学基础》为例,在制定教学大纲之前要求教学团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重点工程教材《管理学》为主讲教材,结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融合其他教材资源进行授课。组织任课教师深入研读国内外《管理学》经典教材,厘清主要管理学家的人生经历、各种理论产生的背景,引导教师将管理学课程教研置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为课程思政奠定基础。
在具体拟定教学大纲时,把价值塑造写进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中,并细化到章节知识点中。举例如表2。
表2 基于系统论的管理类课程教学大纲修订举例
3.3.2 改革教学内容
管理专业课程思政重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强调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和塑造学生高尚人格。在改革过程中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进一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增强课程思政的效果性和趣味性。例如,以实训课、第二课堂活动、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社会调查、人物访谈、企业考察、案例讨论、管理游戏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高尚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等管理思维,提升学生决策、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能力。实现以系统理论为指引,以四大能力提升为宗旨的教学目标。
3.3.3 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吸收效果差。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后的课程教学,需要增强效果性,具体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法、案例分析法和视听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有助于达成教学和思政目标。例如,在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与甄选章节,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招聘和面试,并让学生分别扮演面试官和应聘者的角色,让学生懂得尊重、友善、配合、团队协作、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认识到学习、储备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性;在工作分析章节,通过播放卫生人员救死扶伤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卫生工作者的敬意,传达正确舆论导向,提高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认同感。通过综合采用这些创新型的教学手段,增加思政过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目标。
医学院校管理类课程肩负着培养兼具医学与管理学知识、有道德、有担当、有作为的卫生管理人才的重任[20],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维情感,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思政水平,促进学生人文素养、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协调发展。在以往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易忽视课程内部、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导致课程思政碎片化,形成了一座座课程思政“孤岛”,不利于实现各课程之间的协同作用。笔者认为医学院校的管理类课程思政应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构建课程内部以及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选择恰当的思政内容和融入路径,不断改革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达到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综上所述,系统论思想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专业课课程思政应采用系统思维,加强系统建构,推进课程思政的一体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