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民 夏新宇
摘要:资源型城市不论是产业转型、经济转型,还是城市转型,都要把握城市发展的自然规律,发挥比较优势。以构建资源型城市新发展格局为指向的高质量转型,应聚焦城市“智慧”和“生态”建设的场景驱动效应,利用智慧创新的驱动力、生态共生化的协调力和城市发展的内需力,以创建智慧生态城市为方向,在城市文化、制度、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培育“智慧生态式”转型理念。结合资源型城市智慧建设的有利条件,通过对城市智慧基础层、生态环境层和智慧应用层的建设,创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生态基础;通过对城市中智慧文化、智慧制度、智慧环境、智慧社会和智慧经济等生态系统的建设,创建城市的智慧生态驱动场景,最终推进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智慧生态;智慧生态式转型;理论逻辑;推进路径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23)06-0048-09
一、引言
曾经为我国工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做出过历史性贡献的资源型城市,由于受到发展模式、体制和机制、资源禀赋、人文生态及地理区位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在数字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中还在艰难探索着。一些资源型城市的整体数字化生态建设内生动力不足,资源型产业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潜能尚未聚集,在高质量转型发展道路上还存在着“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与“资源诅咒”“生态窘境”斗争等问题也时刻困扰着其发展[1],致使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产业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生态之间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还在延续。北京大学国家资源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目前我国有一半以上的资源型城市面临严重的转型困境。[2]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的速度在加快,促进了数字经济形态的形成,并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形态。随着搭载人类智慧的各种信息技术向农业经济形态、工业经济形态领域的广泛渗透,智慧农业、智能工厂的产生不断创造出新的价值;各种信息技术的使用也使得智慧城市建设迎来新机遇;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也正在改变着其发展方式,再造产业发展新优势;数字产业化新业态也以各种方式创造出惊人的发展速度,带来巨大的市场价值。可见,数智时代形成的新发展格局,正在促进经济社会的智慧化,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为推动资源型地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2021年11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了《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对促进资源型地区全面系统转型、保障国家资源能源安全、促进地区低碳绿色发展和民生福祉提升提供了思想性和方向性指引。因此,有必要结合这些变化,探索推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系统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二、资源型城市践行智慧生态式转型的理论逻辑
(一)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视角变化和智慧城市建设进程引发的思考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始引起关注。2000年以后,随着资源型城市或地区的资源不断枯竭,该类地区的转型发展问题引起了各方的重视,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为判断“中国学界”对资源型城市或地区转型研究视角的变化,以“资源型城市+转型”“资源型地区+转型”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2001—2021年间的学术文献进行了检索,刪除重复、不相关文献后,最终得到3 203篇文献,借助CiteSpace(V5.7)对文献进行了关键词共现分析(见图1),并对关键词集中数在5及以上的1 253篇文献进行了词频梳理(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进程促进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视角的变化。一是进入21世纪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交叉融合,对产业革命的驱动作用逐渐显现,引发了对产业转型研究的关注。二是2010年以后,“智慧城市”建设产生的影响。2012年12月5日中国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等文件;2013—2015年间先后确定了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290个),一些资源型城市也加入到了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中,包括转型成功的资源枯竭再生型城市徐州市、处于成长期的成长型城市鄂尔多斯市等;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将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全新模式;截至2020年上半年,加上其他部委和各地方政府确定的试点智慧城市,我国智慧城市试点总数量已超过800个,并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多个智慧城市群。这一时期,学界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的焦点开始转向城市经济转型和整体转型方面。三是2017年以后,新发展理念的提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确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的通过等,引发了对资源型城市整体转型、高质量转型研究的关注。
智慧城市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架构[20],对城市发展产生的推动效应已经开始显现,不仅促进着城市的创新产出[21]、智慧产业与城市的多元融合[22],还推动着城市的数字经济转型[23]和城市的高质量发展[24]等。因此,有必要探索“智慧”发展的理论,研究城市“智慧生态”的形成及作用,探究推动城市转型的路径。笔者认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在“数字化、智慧化”发展的驱动下,资源型城市转型应以构建“智慧生态式”发展新格局为主。因为,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进行和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城市的高质量转型进一步得到推动。资源型城市在智慧化建设中一旦形成良好的生态创新系统,就会在城市文化、制度、环境、社会和经济等领域形成智慧生态系统,对城市转型产生场景驱动和战略引领效应。为此,本文按照图2所示的逻辑框架,分析资源型城市如何践行“智慧生态式”转型问题。
(二)资源型城市“智慧生态”建设的理论及效应
关于“智慧生态”,本文认为是智慧“生态化”现象,是从外延角度探索二者的融合,体现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社会各领域中要素的组合。其中,“智慧”①的外延是指人类创造的“物和场景”的智能化。现实中我们看到,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区块链、识别等技术的普及应用;物联网、AI、移动互联网、空间感知等技术的使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的逻辑链接,实现了信息的交流交往;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的不断交融,量子科技、生物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现代社会更具智慧性。“生态”②的外延是围绕学科、领域形成交叉、辐射、共生和联盟,代表的是多元共生、平衡发展,强调的是系统观,生态与生态系统经常被混用。在经济社会中,生态涵盖的范围已经越来越广泛,不同学科都借鉴其含义扩展本学科的研究范畴,出现了“生态化”研究趋向:生态与自然领域结合就是生态科学(生态的本源);生态与其他领域结合就有了不同的范畴(生态的外延),如产业生态、技术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智慧生态等。
人类智慧所创造出来的智慧技术,其创新力、渗透力、亲合力较强,容易被市场中的生产者、消费者、管理者所接受,会在城市建设中形成智慧生态系统。智慧生态系统一旦形成,会在城市的经济、民生、生活和管理等方面形成辐射带、共生链和技术联盟,进而产生极大的创新力,形成多层次协作、多形态互补,并综合运用新知识进行思维,提升各类主体的创造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构建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空间。
智慧生态系统中蕴含着深刻的新发展理念,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种效应。一是创新效应,智慧生态系统可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使社会治理模式智慧化,引发地区消费革命,在动态发展中产生自我批判精神,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二是协调效应,协调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智慧生态系统中的人与自然关系、产业发展关系、社会制度文化关系中蕴含着深刻的系统观、协调观思想,在经济社会各领域中会产生场景驱动和战略引领作用;三是绿色效应,智慧生态系统中所包含的生态文明思想,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通过数字化建设、智慧环境建设等方式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四是开放效应,城市“物和场景”的智能化建设,通过网络系统带动了共享经济、网络经济、总部经济等数字经济业态的发展,加深了城市与外界的联系,促进城市“双循环”格局的形成;五是共享效应,智慧生态系统中的共生化、平衡化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共同富裕思想。本文正是基于“智慧”和“生态”外延融合所产生的“智慧生态”驱动场景的创新力,探索如何推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
(三)资源型城市智慧生态系统场景形态及作用
立足新发展阶段,资源型城市需要以新理念来重新审视转型问题。资源型城市践行“智慧生态式”转型,就是通过对城市的“智慧生态”建设,构建驱动转型发展的智慧生态创新场景,引领新发展格局形成。其中,“智慧”建设是利用智慧技术,对城市空间的智能化、便利化和安全化进行不断创新,使其更有利于发展;“生态”建设是创建适宜城市居民生存发展的空间生态(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形成具有智慧性的共生化、网络化系统,包括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经济与产业发展生态和谐共生、制度文化社会生态和谐共生、城市间发展生态和谐共生等。现实中,驱动城市发展的要素有很多,本文按“生态宜居、发展宜业”的智慧生态建设思想,从城市文化、制度、环境、社会和经济5个方面,分析资源型城市的智慧生态系统场景及作用。
1.智慧文化生态系统
城市文化生态蕴含在城市规划、设计、建筑的能力及水平中,并通过教育体系发展、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凝练在城市精神之中。城市文化生态的形成源于历史,基于现实充实后会引领城市未来。资源型城市在长期的矿产资源开发中,沉淀下丰富的矿冶工业遗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矿冶文化,如能赋予其智慧性,将会激发其创新精神,形成以智慧文化生态促城市居民思想观念改变、以思想观念改变推动城市创新行动、以创新促城市转型的新路径。
2.智慧制度生态系统
城市制度生态是由规范城市主体间关系的规则和模式构成,包括习惯、道德、法律、戒律、规章等,形成的是一种社会结构,由社会认可的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构成,表象为城市治理生态。资源型城市的沉没成本较大,致使历史形成的制度生态适应性较差,如能对其治理生态进行智慧化建设,将会改变城市管理制度的内涵,提高各种制度的效应,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促进城市转型的外部力量。
3.智慧环境生态系统
城市环境生态是城市的生存空间,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其中,自然环境由大气、水、土壤、地质和生物等要素组成,人文环境由文化、制度、社会环境组成,它们直接或间接影响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本文主要从自然环境角度考查资源型城市环境生态。资源型城市在资源长期开发过程中,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尤其到中后期,城市宜居性下降,矿山环境修复与保护成为制约其转型发展的严重障碍。通过智慧环境建设,可以再造空间集约高效的环境生态,创建城市新的宜居环境,从而助力其转型。
4.智慧社会生态系统
城市社会生态是社会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影响城市主体的社会行为,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随着智慧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城市社会生态系统会变得更加协调。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生态系统是在资源开发中形成的,以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为目的展开建设的。进入数智时代,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对资源型城市社会生态系统进行智慧化建设,将会重新推动城市居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协调,为城市转型创造协调发展局面。
5.智慧经济生态系统
城市经济生态是以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为共生关系的经济结构,描述了城市经济发展中主體间相互促进与抑制的现象。数智时代智慧技术在城市经济建设中的应用,会使主体间的关系更紧密、信息沟通更顺畅、技术创新更具成效,并形成共创经济效益、共降成本的智慧经济生态。资源型城市在传统发展中形成的单一化、粗放式城市经济结构,抑制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能利用智慧技术打造城市智慧经济生态系统,在促进传统资源型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调整城市产业生态结构和发展方式,将会形成以智慧经济为主导的新经济结构发展生态。
(四)资源型城市践行“智慧生态式”转型的现实条件
从新发展阶段和“十四五”发展规划看,资源型城市的“智慧生态”建设有着良好的现实条件。一是有政策的支持。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这为资源型城市践行“智慧生态式”转型提供了战略指向、建设指导和政策支持。二是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支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已达14.719 1万亿元,预计“十四五”期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将超过15万亿元,且投资额逐年提升。资源型城市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智慧化改造,实现城市基础设施信息化、融合化和创新化,形成“智慧生态式”转型的基础。三是有智慧技术手段的支持。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智慧技术创新发展生态的普及,提高了城市智慧化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支撑了城市智慧管理与服务决策,城市具有了创新发展的基础。[25]资源型城市能够通过新基建,促进城市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和融合创新,激发传统资源型产业智慧化改造动能,解放生产力,创造再就业和创业机会,促进新业态产业化生态集群形成,改变城市的生产生活面貌。四是有理论的支撑。随着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城市功能进行重新定位,综合了生态学、美学、数据学、信息学、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形成了智慧城市建设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指导着智慧生态城市的建设。五是有實践经验的指导。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以来,一些资源型城市积极参与到国家智慧城市建设中,徐州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2013年确定“智慧徐州”建设,2014年发布《智慧徐州总体规划》,2015年成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单位,徐州市现已形成了“一枢纽、三中心”(智慧徐州枢纽、公共服务中心、政务中心、产业聚集中心)的智慧生态格局,目前,正从智慧政务、智慧民生、智慧产业1.0向2.0迈进;徐州市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实施方案》中提出,自2022年起,计划投资935亿元,在新型基础设施、交通、物流仓储、能源、水利、城市公用、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民生基础、安全保障等方面持续进行智慧化升级建设,着力提升智慧基础和智慧应用场景。“智慧徐州”建设促进城市转型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26]
三、资源型城市践行“智慧生态式”转型的推进路径
结合“智慧”与“生态”相融合的理论效应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本文认为资源型城市应从城市智慧生态基础建设入手,结合资源型城市所处地域空间、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区域格局进行智慧生态驱动场景建设,助力城市的“整体”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一)资源型城市的智慧生态基础建设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基础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应用发展等方面,应对其进行全面智慧化建设,构建推进城市转型发展的智慧生态基础。
1.智慧基础层建设
从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来看,智慧基础层建设通常包括网络通信部分、城市数据运营部分和场景应用部分[27],这些构建起城市的智慧神经系统、感知系统、数据应用系统,使城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实现城市人人互通、物物相连、知识共享,提高城市的运行效能。资源型城市智慧基础层建设的目的就是注入转型的智慧基因,通过获取资源型城市全方位发展的系统数据(特别是资源数据、环境数据和经济数据),建立地区资源信息数据库,将孤立的数据关联起来,把数据变成信息,把信息传递到生产、生活、生态等领域,为产业发展、企业创新、产品创造、个人创业、宜居城市建设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
2.生态环境层建设
城市的生态环境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其中,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综合,形成的是城市人口的宜居生态(环境优美宜人、文化生活丰富、安全保障有序);基础设施环境是城乡经济、社会、人口、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载体,形成的是城市宜业生态(产业结构合理、创业功能完善、经济增长可期)。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层的建设,目的就是要构建网络化、共生化的发展系统,通过创建宜居、宜业生态,吸引域外资金、人才、技术及先进管理理念的进入,通过资源数据要素的引力作用,促进企业入驻和人才留住。对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层的设计、改造和智慧化,可为其转型提供良好的智慧生态基础。
3.智慧应用层建设
智慧应用是将智慧技术应用到城市各职能部门及行业中,形成智慧经济、智慧社会和智慧环境三大关键生态系统,其构建起城市发展最直接的外显形象。
智慧经济生态系统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系统,是集技术、信息、知识、环境、文化、伦理、道德于一体的战略性经济、创新型经济,它追求通过智慧发展实现对宜居宜业生态的创建、人类福祉的深切关怀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8];是利用一切智慧手段进行创意、创新、创造和创业的经济;是把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进行智慧化,数字经济进行产业化的创新经济,它构建起了城市的多元经济发展生态。
智慧社会生态系统作为资源型城市的管理系统,是对原有处理事务的思维活动和生活方式的一场革命。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显示,智慧技术的使用提升了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内在驱动城市的各管理单元协同、精确、及时交换信息,从而发挥出城市管理资源的最大效用,实现了城市管理目标的最优化。[29-31]通过多角度、全方位对城市智慧管理(城市大脑、智慧政务、智慧决策、公共管理、交易平台等)、智慧民生(教育、医疗、养老、就业、家居等民生工程和信息化服务)和智慧生活(智慧出行、智慧购物、智慧通信和智慧消费等)等方面的建设,创建城市的宜居生态,吸引域外生产要素流入,驱动本地区经济发展。
智慧环境生态系统作为资源型城市的保障系统,其利用智慧技术对城市环境进行保护,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平衡,提升环境治理的科学化与智能化水平[33];综合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打造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实现环境监测、监察、应急管理、网格化监管等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支持的“一站式”信息化决策,满足城市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使城市发展在时间尺度上实现环境生态健康可持续,空间尺度上实现环境生态与经济生态、社会生态间发展的可协调。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智慧生态驱动场景建设
建设资源型城市“智慧生态式”转型的驱动场景,需要当地政府、产业和企业等转型主体,在智慧技术利用、新基建建設、产城融合布局、智慧生态理念普及等方面进行协同创新,共同打造驱动转型发展的场景形态。
1.打造资源型城市智慧经济生态系统
第一,利用智慧技术打造智慧资源能源产业生态区。资源型产业是资源型城市存在的根基,也是国家资源能源安全的保障。资源型产业的“稳态”与“固化”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和高质量转型,利用智慧技术改造传统资源型产业,就是使这种产业优势从“初始生成”到“升级延续”。因此,依据资源型城市资源禀赋的具体情况,利用智慧技术对传统资源型产业进行智慧化建设,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智慧资源能源产业生态区,包括上游资源能源开发中的智慧矿山、智慧油田生态区,中游生产加工中的智慧资源工厂生态区,下游仓储、物流、分销、定价、保供中的智慧资源物流生态区等。资源型城市围绕智慧资源能源生态区建设,可结合自然规律稳步推进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挖掘可供利用的多重价值,提高利用效率,培育接续产业,达到延长资源能源产业链、提升利用价值链的目的。
第二,打造智慧技术产业创新生态区。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需要。数智时代,抢占智慧主导产业发展先机对任何地区高质量转型发展都非常重要。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这方面的优势并不具备,现在要做的就是营造良好的智慧生态创新环境,结合资源型城市具体情况,与智慧主导产业发展较快的先导区建立特色智慧产业发展关联关系,选择与智慧生产相关的服务业或创意、思维、观念等产业,以平台经济、总部经济、共享经济、协同经济、尾部经济等形态形成智慧产业共生发展生态区。一些资源型城市可以尝试开展“智慧城”“生态城”建设,把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旅游经济、农业经济等作为智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创造多元化智慧经济发展生态;还可根据本地区区位情况,积极参与到周边智慧产业生态区建设中,如融入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西安都市圈等区域协同化建设中,与这些智慧产业生态区协同发展融为一体。智慧产业创新生态区的建设需要地区政府从规划、融资、财政、税收、智慧产权保护、孵化机制等方面给予全面的政策支持。
2.打造资源型城市智慧社会生态系统
第一,利用新基建打造城市智慧管理系统。可以从时间、逻辑和知识三个维度,按系统性、协调性和科学性思想,构建资源型城市智慧管理三维结构。在时间维度上,利用新基建智慧化改造资源型城市原有运行管理系统,通过城市“智慧大脑”建设,满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动态变化需要,实现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等管理活动的智慧化运行;逻辑维度上,根据资源型城市的实际,按照“产业城”“智慧城”“生态城”建设的逻辑脉络,把问题导向、设计、建模、分析、决策、执行、监督评价等过程贯穿其中;在知识维度上,充分利用智慧管理系统,将各种信息和知识(信息、自然、工程、系统、经济、管理、法学、社会人文等科学)进行智慧综合集成,为智慧生态城建设提供科学决策。资源型城市构建智慧管理系统,是要实现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智慧化,因此,做好顶层设计,实现政务智慧化、组织管理高效化、城市综合治理人性化等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第二,利用新基建打造城市智慧民生和生活系统。创建资源型城市的民生宜居生态,需要重点打造城市的现代性、智慧性和宜居性,加大对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就业、智慧养老、智慧家居等方面的建设投资;创新资源型城市的生活方式,需要把智慧技术与生活系统有机结合,建设智慧化生活空间,为城市生活嵌上“智慧之眼”,包括智慧购物空间、智慧娱乐空间、智慧出行空间、智慧交往空间等。
3.创建宜居宜业智慧环境生态系统
资源型城市的产城融合是在资源开发中形成的,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进行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宜居环境的要求也在提升,利用产城融合新布局,建设宜居智慧环境生态系统就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要求。因此,要把产业生存空间与环境存在空间进行协调考虑,围绕“产业城”“智慧城”“生态城”共生布局理念,打造“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共荣”格局;要围绕生态城建设,发展产业城和智慧城,把生态宜居作为发展宜业的基础;要对环境修复与产业发展进行一体化管理,以智慧思想和技术,创建符合产城融合共生发展的空间环境;要建设智慧环境系统,实现生态环境监测的智慧化,达到“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的要求,最终将资源型城市建设成生态环境优美、生活方便快捷、经济蓬勃发展的宜居宜业智慧生态之城。
4.健全城市智慧制度和文化生态系统
第一,建立健全资源型城市智慧制度生态框架体系。通过对城市治理主体的智慧化建设,健全智慧型管理制度,包括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制度设计智慧化、生态化建设,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总体布局的智慧管理战略安排等;以人为本,建设城市的宜居智慧生态客体治理制度,建立智慧化、可应用且具有参与性、协商性和合作性的客体制度框架;健全智慧化治理手段制度,包括治理理念、表现形式和技术手段等,要把法治、精治、共治、德治等贯穿于城市智慧制度设计理念中,并通过媒体宣传、志愿者行动、民意调查、投诉、申诉、接触、深入社区、学校、企业等治理渠道将智慧化建设体现出来,通过智慧城管物联网系统手段,实现对城市的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等一体化管理;围绕资源型城市发展中“资源耗竭”这个痛点,结合产业转型这个难点、宜居生态建设这个重点,进行营商环境智慧化建设,并融入到智慧制度框架中,为引资创造良好的营商生态。
第二,建立健全资源型城市智慧文化生态系统。按照“生态思维”“智慧发展”的原则,注重城市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文化生态的养护与改善等,要把矿山开发、保护、修复,名胜古迹,新城建筑等进行综合设计,打造具有创新精神和永续性发展的矿冶文化生态,如大庆精神、黄石文化等;把发展文化产业与刺激文化消费一并考虑,通过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建设,营造出资源型城市特色文化消费活动,吸引流动人口进入,促进文旅、矿旅产业发展;把满足市民宜居的需要作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通过智慧文化体系建设,提升市民的综合素质,通过特色文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文化产业化发展;在打造矿冶文化生态时,要把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創新争先、开放包容的资源开发精神与生态文明理念相融合,与智慧经济、社会、环境的生态建设相协同,激发城市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通过软资源的创新为城市转型发展增添活力。
四、结语
资源型城市践行“智慧生态式”转型,是要打造“智慧”与“生态”互为支持、互为引擎的“双轮”驱动场景,形成引领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宜居环境创建的共创共享共赢生态。通过上述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在回溯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生态创新思想,从“城市整体转型”视角,提出资源型城市践行“智慧生态式”转型这一新理念。“智慧生态式”转型以资源型城市智慧生态创新建设为方向,把城市中的文化、制度、环境、社会和经济等系统进行智慧化和生态化建设,来重新塑造城市发展的新内涵,创建驱动高质量转型的新环境。这一转型理念是对以往资源型城市转型理论的新诠释,通过新理念的建设、普及和渗透,会产生场景驱动和战略引领效应,为资源型城市因地制宜推进转型提供基础。
第二,结合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思想,提出从智慧基础层、生态环境层和智慧应用层三个层面搭建资源型城市“智慧生态式”转型构架。智慧基础层是通过对网络通信、数据运营、场景应用的建设,为资源型城市创新发展注入智慧基因。生态环境层是通过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的生态化改造,创建资源型城市共生化网络化发展生态,为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注入群体力量。智慧应用层是通过对城市中各职能部门及行业的智慧化建设,创建城市发展所需的智慧经济、智慧社会和智慧环境生态系统,为资源型城市创造转型发展新模式提供动力。
第三,资源型城市践行“智慧生态式”转型,需要整合当地政府、产业和企业的转型需求,在智慧宜居、宜业生态建设方面持续发力。对于宜居生态的建设,资源型城市政府要利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产城融合布局、智慧生态理念普及等打造城市的智慧社会、环境、制度和文化生态,形成适宜居民生活的城市空间。对于宜业生态的建设,要以营商环境智慧化为抓手,利用智慧技术打造智慧资源能源产业生态区、资源价值挖掘接续产业区、数字经济产业新业态创新区、企业协同创新区等,形成适宜产业、企业发展的城市空间,实现信息共享、价值共创、产业共建的生态发展格局。最终把资源型城市打造成吸引传统生产要素(资金、技术、人员)流入、新生产要素(数据、信息、管理)聚合的宜居、宜业生态之城。
注释:
① “智慧”从其本源看是生命体的一种高级创造思维,是人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是在其智力与知识的基础上,经由经验与练习习得的一种德才兼备的综合心理素质,包括个体智慧和群体智慧。参见汪凤炎、郑红的文章《品德与才智一体:智慧的本质与范畴》,发表于《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② “生态”在生态学教科书中常界定为“物种与影响它的各种环境和生物变量之间的关系”。参见梁士楚、李铭红的著作《生态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
参考文献:
[1] 姜国新,刘帅.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系统动力模型构建与仿真——以阜新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6):1-7.
[2] 李虹.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预警指数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3] 张秀生,陈先勇.论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经济评论,2001(6):96-99.
[4] 郭竟营,王琴梅.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的旅游业发展初探——以陕西铜川为例[J].理论与改革,2008(2):141-143.
[5] 叶素文,刘朝明,付茂林.西部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以新疆克拉玛依市为例[J].探索,2003(5):118-120.
[6] 李旭红,安树伟.东北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支撑[J].中国科技论坛,2005(4):21-25.
[7] 张米尔,武春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障碍与对策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2):35-38.
[8] 余际从,李凤.国外矿产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可供借鉴的做法经验和教训[J].中国矿业,2004(2):17-20.
[9] 郭丕斌,张复明,聂锋,等.通过产业转型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太原市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04(S1):22-24.
[10] 吴奇修.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J].求索,2005(6):49-53.
[11] 杨道远,王东玲.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5(6):77-78.
[12] 刘纯彬,张晨.资源型城市产业体系绿色重构初探——以绿色工业构建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10(1):85-89.
[13] 吴宗杰,王景新,桑金琰.低碳经济视阈下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研究[J].东岳论丛,2010,31(11):28-34.
[14] 张巍.新兴资源型城市低碳化转型的模式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6):8-9.
[15] 范憲伟,高峰,韩金雨,等.基于低碳经济视角分析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以白银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1):71-76.
[16] 杨磊,乌日斯哈乐.转型期石油资源型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资源型产业的互动发展——以东营市为例[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2):26-33.
[17] 孙菲,杨晓龙,陈雍淦,等.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测度——基于2008—2017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3):18-25.
[18] 曾刚,陆琳忆,何金廖.生态创新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与工业绿色效率的影响[J].资源科学,2021,43(1):94-103.
[19] 薛雅伟,张楠.多重异质下环境规制影响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的传导机制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3):18-26.
[20] 张佳丽,王蔚凡,关兴良.智慧生态城市的实践基础与理论建构[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5):4-9.
[21] 田秀林,赵华平,张所地.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创新产出的作用机理与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22,38(17):184-188.
[22] 姚冲,甄峰.智慧产业与智慧城市的多元融合及发展机制——以南京市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22,416(6):59-67.
[23] 宫攀,袁炳顺.智慧城市建设能否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来自准自然实验的经验证据[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38(3):12-22.
[24] 范丹,赵昕.智慧城市、要素流动与城市高质量发展[J].工业技术经济,2022,41(11):103-112.
[25] 龙瀛.颠覆性技术驱动下的未来人居——来自新城市科学和未来城市等视角[J].建筑学报,2020(Z1):34-40.
[26] 2022年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3-20)[2023-05-15].http://tj.xz.gov.cn.
[27] 甄峰,孔宇.“人—技术—空间”一体的智慧城市规划框架[J].城市规划学刊,2021(6):45-52.
[28] 王飞跃.平行哲学:智能产业与智慧经济的本源及其目标[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3):308-318.
[29] 张洁梅,唐冰辛.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城市实现精细化管理的路径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20(6):94-100.
[30] 左海龙,罗红霞.多源空间数据融合的城市精细化管理[J].测绘通报,2019(12):108-111.
[31] 余敏江.智慧环境治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0(3):87-95.
Resource-Based Cities Practice Smart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Theoretical Logical and Promotion Path
PENG Min, XIA Xiny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Daqing 163318, 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 Whether the resource-based cities implement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r urban transformation, they should grasp the natural law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give play to their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he high-quality transformation aimed at building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should focus on the scene driven effect of urban "wisdom" and "ecology" construction, and use the driving force of intelligent innovation, the coordination force of ecological symbiosis and the internal demand force of urban development to cultivate the concept of "smart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in urban culture, system, environment, society, economy, etc. in the direction of creating a smart ecological city. Combining the advantages of resource-based city smart construction, the smart ecological foundation for urban development can be created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mart foundation lay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ayer and smart application layer of the city;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culture, smart system, smart environment, smart society, smart economy and other ecosystems in the city, a smart ecological driving scene of the city can be created, and ultimately the high-quality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can be promoted.
Key words: resource-based city; smart ecology; smart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theoretical logic; promotion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