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贵阳市息烽县在“十三五”期间连续4年实施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共完成坡改梯750.29 hm2,配套蓄水池43口、沉沙池39口,输水管道6.97 km,排水沟7.81 km,安装管网18.37 km,滴管管网20.56 km,机耕道33.08 km、作业便道5.124 km,排洪沟0.912 km,生产便道3.90 km,高位水池3口,提水站1座,工程碑4座,总投资达3914万元。根据实施效益测算,项目区每亩粮食增产20%~30%,年收入人均增加2 000余元,增加蓄水量19.44万m³,减少泥沙2.157万t,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旨在总结息烽县坡耕地项目建设成效及经验,为下一步贵阳市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积极探索以奖代补机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坡耕地;水土流失;成效及经验
贵阳市息烽县地处黔中腹地,位于贵阳生态保护发展区、贵阳中高端制造业核心配套区和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实体经济带上,东邻开阳,南接修文,西北与遵义市播州区、毕节市金沙县隔江相望[1]。地貌以中中山及低中山类型、溶蚀地貌为主,碳酸盐类岩石分布较广,面积为787.91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76%。息烽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季风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5.2℃,年均降雨量1112.05 mm。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原生植被遭受破坏,主要为大量的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根据2016年统计年鉴及地类数据库更新数据,全县总面积1036.53 km2,下辖9镇1乡,160个行政;总人口26.88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8.34人;耕地总面积326.34 km2,常年耕地面积158.32 km2,其中,水田50.92 km2,旱地107.40 km2,6°以上坡耕地面積占比约80%。黄壤是息烽县的地带性土壤,水稻土集中分布在鹿窝乡、九庄镇等乡镇;石灰土集中分布在流长乡、小寨坝镇等乡镇;紫色土集中分布在鹿窝乡、西山乡、温泉镇等乡镇;水稻土集中分布在鹿窝乡、九庄镇等乡镇。
息烽县耕地以山地为主,其中,25°以上的坡耕地有45.97 km2,山高坡陡,耕地水土流失较严重。在各个土地利用结构中,耕地、其他土地和园地水土流失比重最高,中度以上水土流失基本上集中于耕地,而坡耕地占耕地中水土流失面积约1/2。石灰岩区的坡耕地“石漠化”,使得耕地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容易造成泥石流灾害,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总体来看,息烽县坡耕地比重大、质量差,水土流失严重。进行坡耕地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合理改造现有坡耕地,因地制宜加大以水土保持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恢复当地生态环境、促进农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水土流失状况
1.1 水土流失分布情况
根据《贵州省水土保持公告 2011-2015》,息烽县2015年水土流失面积为389.08 km2,占土地总面积37.54%,略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27.71%)。按侵蚀强度分,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面积分别为229.57 km2、118.03 km2、19.1 km2、15.51 km2、6.87 km2,分别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9.00%、30.33%、4.91%、3.99%和1.77%,总体以轻度流失为主[2]。结合息烽县土地的地类分布情况分析,息烽县耕地、其他土地和园地水土流失比重最高,超过国土面积的38.00%,而耕地所占水土流失面积最大;从程度上看,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基本集中于耕地,耕地中度以上侵蚀面积占耕地水土流失面积比重约一半。从空间分布看,水土流失空间分布格局由东向西逐渐减轻;受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水平、土地利用现状差异的影响,各乡镇水土流失现状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永靖镇水土流失面积居首,为59.38 km2。从坡度来看,全县水土流失区域主要分布在5°以上的坡度,其中15°~25°水土流失面积比例最高。
1.2 水土流失危害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素和生态基础。水土流失一般包括水的流失、土的损失以及养分的流失。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损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还加剧水旱灾害,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降低土壤肥力,暴雨冲刷裸露的坡地,使含腐殖质多的表层土壤流失,造成肥力下降。二是污染水质,涉磷企业污染排放影响周边的土壤、水源,同时农业生产中使用的除草剂、化肥等物质会随着土壤冲刷带入水体,污染水质。三是淤积水库、阻塞河道、抬高河床,严重影响水利工程运行和使用。四是造成土地退化、破坏植被,破坏生物群落结构和自然环境,影响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安全。
2 坡耕地实施情况
2.1 基本情况
息烽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山丘多平地少,土层薄,耕作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因此,通过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合理优化现有的坡耕地利用,增加有效灌溉水源,同时改进不合理的生产工作方式,改善土壤理化性能,提高耕地质量,培育和挖掘特色产业,进一步发挥水土保持自身优势,从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为维护良好生态、促进江河治理、保障饮水安全、改善人居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3]。同时,通过建设及管护过程中增加土地流转和使用当地农村劳动力,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合《息烽县水土保持规划》中的重点防治区划分结果,选择石硐镇、鹿窝镇、流长镇、永靖镇等乡镇作为坡耕地治理项目区。2017—2020年,先后在石硐镇(何家洞村和红星村)、石硐镇(高清村和龙坪等村)、鹿窝镇(西安村、合箭村、鹿龙村、老窝田坝)和流长镇(宋家寨坝区、李家寨坝区)、永靖镇(雨洒村、老厂村)和石硐镇(高寨村、猫场村、泉湖村、南冲桥村)等乡镇实施了息烽县2017 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息烽县2018 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息烽县2019 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息烽县2020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等4个坡耕地治理项目,治理坡耕地面积750.29 hm2,完成投资3914万元。
(1)2017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完成坡改梯145.12 hm2,新建机耕道6.42 km,生产便道3.90 km,蓄水池10口、沉沙池15口,高位水池1座,管网安装2.42 km,排灌沟渠6.57 km,标志牌1座。
(2)2018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完成坡改梯240 hm2,配套蓄水池23口、沉沙池16口,排水沟7.39 km,安装管道2.88 km,机耕道9.513 km、作业便道0.132 km,排洪沟0.912 km;新建800m³蓄水池1座,安装DN110输水管道2.23 km,新建4m宽机耕道1.73 km,工程碑1座。
(3)2019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新建石坎梯田面积3600亩(240 hm2),配套新建蓄水池8口、沉沙池8口、高位水池2口,滴管管网20.56 km、输水管道4.74 km、截排水沟0.42 km,新建机耕道7.732 km、作业便道4.992 km,标志牌1座。
(4)2020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新建石坎梯田面积1877.55亩(125.17 hm2),配套修建提水站1座,蓄水池2口,灌溉管网工程13.07 km,新建机耕道7.682 km,标志牌1座。
2.2 治理效益
通过实施坡改梯、修建配套道路、新建输水管网、截排水沟、蓄水池等小型水利工程施,形成了立体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蓄水、保土能力增强,保护土地不遭受破坏,避免水土流失,面积继续扩大,减轻了项目区水土流失强度。有效减轻洪涝、泥石流、干旱、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对保护当地耕地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当地猕猴桃、李子、绿色蔬菜等主导产业发展较大的夯实了基础,助推当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2.1 经济效益
经测算,2017年实施的石硐镇坡耕地治理项目每亩粮食增产20%,每年可增产农作物67.86万kg,直接经济收益448.92万元,按照项目区现有人口2 549人计算,年人均收入增加1761元;2018年实施的石硐镇坡耕地治理项目每亩粮食增产35%,蔬菜亩产由2000 kg
提高至2700 kg,每年可增产农作物67.22万kg,直接经济效益470.54万元,年收入人均增加1710元;2019年实施的鹿窝镇和流长镇坡耕地治理项目每亩粮食增产20%,每年可增产农作物67.86万kg,直接经济效益448.92万元,年收入人均增加1761元;2020年实施的永靖镇和石硐镇坡耕地治理项目每亩粮食增产25%,每年可增产农作物22.30万kg,直接经济效益345.59万元,年收入人均增加2265元。
2.2.2 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工程区耕作、灌溉、交通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精神面貌得到根本改变;通过工程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治理减轻了水土流失带来的灾害,同时通过改善灌排条件,改善了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提高农业产量;项目完成后提高了耕地利用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及耕地利用结构,加快了工程区农、林、牧、副及第三产业协调发展,提高粮食产量及农民收入,解决山区人民亟待解决的基础设施和收入低的问题,有效促进社会进步。
2.2.3 生态效益
通过实施坡改梯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地面形态和土壤结构,有效的保持了水土,培育了土壤,提高了地力,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每年各项目区每年分别增加蓄水量3.75万m³、6.2万m³、6.28万m³、3.21万m³,减少泥沙0.425万t、0.7万t、0.69万t、0.36万t,有效减轻洪涝、泥石流、干旱、滑坡、崩塌、虫害等自然灾害,对保护当地耕地、交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使群眾具有安居乐业的生产生活环境,维护社会安定,稳定人心。
3 主要做法与经验
息烽县自2008年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以来,截至2014年共治理25条小流域,涉及永靖、温泉、西山、流长、鹿窝、养龙司、九庄、石硐、青山等10个乡镇65余个行政村,在治理石漠化水土流失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常态背景下,以“守底线、走新路、打造新引擎”为主线,守住“山青、天蓝、水清、地洁”4条底线,深入分析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结合县扶贫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连续4年实施坡耕地改造项目,切实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解决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助推绿色息烽建设。
3.1 强化组织领导
为加强息烽县2017—2020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在每年年初就成立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为组长的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每月召开会议,分析解决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有关困难和问题。在县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在每年3月份以选举方式筹建项目建设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县水务局、乡镇人民政府、村支两委干部和受益群众代表组成,下设技术服务组、质量监督组、财务报账审核组、协调服务组、档案管理组等,工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根据群众要求对措施进行适当、合理调整,做到工作更细化,职责更明确。
3.2 优化建设模式
采用村民自主建设、政府监管的工程项目建管模式,结合项目特点制定年度村民自建实施方案,明确相关单位部门的工作职责。勘察设计等前期工作由县水务局采用政府采购方式选择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开展,监理、监测由理事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开展;建筑施工由有管理经验的农户自建,对于技术要求高的,由理事会牵头协调各村委会、村民代表推荐优秀施工队伍组织当地农民进行施工,在用工、材料运输等方面有限选择当地群众、当地运输车队,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管理,切实提高群众对工程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管权,协调处理好项目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保障工程建设顺利开展。为了不影响项目区群众的春耕生产,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工期,要求施工队先期实施机耕道、水池、管道安装等工程内容。
3.3 完善管理制度
一是针对项目区具体情况,制订出台了“项目责任主体负责制”“工程合同制”“项目公示制” “工程监理制”“资金报账制”等多种管理机制,并实行上墙管理,报账制度全面推行,实现管理机制到位、责任追究落实、监督机制完善。二是严格实行例会制度,每半月必须召开一次工程例会,例会由理事会组织,有乡镇主要领导、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村干部及受益群众参加。确保工程质量有保障、资金使用安全、如期完成。
3.4 加强协调配合
加强施工单位与乡镇及村、组的有效配合,全力搞好协调工作,由乡镇负总责,村支两委每天必须保证到现场检查1次,充分了解施工出现的相关问题和困难并立即进行处理,同时每个工程作业点上设1名理事会协调服务人员,该协调人员必须实时在现场进行协调和指导。
3.5 落实管护政策
工程竣工后,及时办理移交手续,对于产权不明晰、管护不落实的单项工程,一律不验收,直到落实为止;对已经建成并验收合格的工程,移交给产权所有者,办法所有权证,同时签订责任书,明确其管护权力及責任。
4 建议
受项目资金限制,导致建设标准低、配套设施、设备不完善,治理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工程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根据岩溶土石山区坡耕地治理工程费用普遍较高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土石山区治理工程的补助标准,一步到位修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及配套设施,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及持续性效益的发挥。二是加快后续项目划分和资金下达,保障前期工作高效能审批,简化财政预审和招标程序,充分考虑项目实施中水土保持工程实施的季节性,尽量在4月份前完成。三是增加经过林等种植,有效配置供水、生产便道等综合措施实施比例,使治理区域集中连片发挥效益,流域内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整治。
参考文献
[1] 息烽县统计局.2021年领导干部手册[J],2022(1):1
[2] 贵州省水利厅.贵州省水土保持公告 2011-2015[Z],2016.
[3] 顾再柯,杨勇,王晓宇.改革开放40年贵州省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与经验[J].中国水土保持,2018(12):59-62.
作者简介:赵瑞雪(1991—),女,助理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水土保持监测及管理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