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农田灌溉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2024-01-16 18:33朱翠兰
新农民 2023年35期
关键词:问题系统

朱翠兰

摘要:农田灌溉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兼顾政府、土地承包人、种植经营户各方的利益,需要依据当地土壤、水文、气候情况进行规划设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还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协调作用,在农艺上还要兼顾肥料施用、兼顾农业机械作业的便利以及道路施工和安全生产的需要,甚至还要和当前农村改厕的粪污处理与清掏利用相结合,综合考虑,任何一个环节做不好,都会对农田灌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甚至最终破坏既定的灌溉模式,以皖北地区为例,本文从8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了目前农田灌溉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建议。

关键词:农业灌溉;系统;问题;规划要素

皖北地区是我国的粮食生产重点区域,目前农田灌溉的基本模式是以政府投资建设的小口井为基础,充分利用沟塘存水,灌溉装备由村民自费购置,是相对比较低效的灌溉模式:这种模式与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的分户经营模式相适应,与灌溉的低需求相适应,与当时的丰富水源相适应,与当时较繁重的劳动习惯相适应,但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现阶段看出有如下问题:

1 小口井遭到大量废弃

从1990—2010年,政府投资建设了大量的小口井,但这些小口井被大量损毁废弃,造成政府投资已经无效,小口井废弃的原因:

1.1 水位下降导致小口井短期失去灌溉能力而被损毁

自然环境持续恶化,地下水位持续降低,小沟小塘逐渐枯竭。早期规划建设的小口井现在也因水位下降而不能提供稳定水源,失去灌溉功能,有些机井因埋设有混凝土管道,无法进行升级加深,因此,成了鸡肋,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摆设,部分村民认为无用且影响田间作业,干脆进行填埋,或向井中扔杂物,造成废弃。而10余年来,随着环境整治力度的加大,环境质量提升,地面径流行水、蓄水能力加大,地下水位上升,小口井又有了灌溉能力,而有些小口井一旦被投放了石块等杂物,就失去了修复价值。为此,对于最后保存下来的小口井,要教育村民,要有远期看问题的眼光,加强对既有小口井的保护,不可因一时的水位下降而放弃管理。

1.2 选址不当,遭到水井所在地农民的故意破坏

早期政府投资打井时,由村组选择打井具体地块,而这些井常打在耕地靠近道路一端,离地头约1 m距离,1口井的有效灌溉面积约3.33 hm2,使用农户在10~25户左右,这种井没有配置电线和地下输水管道,村民自配灌溉设施,这样在使用时,多户村民由于扯电线,铺设临时水管,操作时会损坏机井所在地块的户主的庄稼,户主有苦难言,把麻烦归结小口井上,所以,故意破坏机井,向井里偷偷扔石块杂物,造成无法使用,所以,井位置要选择对村民无害的地方才好。比如,借鉴城市消防栓的位置选择理念(既不影响交通,也不影响商铺经营),把机井打在道路与耕地的交界处,任何用户取水灌溉,都从道路或地头设置的沟道通过,不影响水井所在地农户的任何利益,虽是小小之举,却可解长期隐患。

1.3 小口井建設的产权不明,缺乏有效的管理

直到现在,小口井仍是这种管理模式:县级水利部门是投资人,乡镇政府是管理人,而农户是使用人。结果是县级部门建设好机井,验收合格后,交给乡镇政府,再不过问。而乡镇政府作为管理人,没有这方面的专门管理费用,对管理力不从心;村一级认为自己不是责任人,也置若罔闻;农民没花一分钱,自然是只用不管。解决办法是:县水务部门、乡镇政府、村委会逐级签订管理责任书,管理费用由上级专项配套,建立小口井的长效管理机制,如果实在没有专项资金,可由村一级安排扶贫公益岗来负责水井管护,村里与他们签订管理责任书,把水井管护与公益岗挂钩。

2 第三方独立灌溉服务市场发育不足

目前,灌溉作业仍然是种植业主自己独立完成,独立的第三方灌溉服务市场尚未形成,这显然不符合社会精细分工的需求,也不利于灌溉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此,应当引导灌溉作业的第三方主体,推广大中型移动灌溉设备:可以参考小麦联合收割机的服务模式,开展大中型移动浇灌机械和服务团队:其基本模式设计:技术部门研发出移动灌溉机械,参考消防车的模式,由可上公路的汽车作动力,悬挂水泵,自带水管,在全国流动作业;企业方面可以组建农田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集中灌溉机械和灌溉需求信息,规模化地流动作业,这种作业更适合于没有小口井,而有塘坝水源的情况下使用,按水表计量收费,以补充固定灌溉设施的不足,这种灌溉模式还可与当前推广的农业生产“大托管”有机结合起来,事先签订灌溉托管协议,解除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3 临时性低压水路灌溉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在没有完善的小口井灌溉系统,又缺少灌溉服务市场的情况下,农民会自发组成临时性的灌溉模式,最常见的情况是:每逢旱季来临,在基层政府的宣传督促下,千家万户齐上阵,一家一台小水泵,架设最简易的临时输电线路,利用幸存的小口机井,或临时自费打井,或利用沟塘水源,开展生产自救,这种灌溉模式的好处是机动灵活,达到农民的意愿,农民自主性较高,但这种模式存在许多弊端,大致有以下问题:

(1)劳动效率低下,劳动成本高。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前提下,农民会忽略自己的劳动价值,而在当前,农民会精算自己的劳动成本,当发现自己的劳动成本过高,无法实现预期收益时,会放弃灌溉作业,他们宁愿闲着,看着庄稼旱死,也不去进行灌溉作业。

(2)分户的灌溉设施投入加大。即使把最大的投资去除,也就是小口井的投资由政府投资,但具体到每户时,灌溉投资仍然很大,一般情况下,每户都要配置1台小型电动水泵1台,电线300 m以上,进水管

10 m,出水管在150 m以上,这些大约需要1500元,这足以让部分农户很有些舍不得。

(3)安全隐患增大。临时铺设简易输电线路,或把电线挂在枝上,或用小竹竿当电杆,大部分干脆放在地上,同时,从事农田作业的又多是妇女或老人,安全意识与安全知识都不足够,而灌溉又是带水带电作业,属于较危险操作,这样就使得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4)缺乏规划,易引起纠纷。各户自发铺设供水线路,没有任何规划设计过程,使得农村田间、道路间电线纵横交错,从沟渠通向田间临时铺设供水线路时,遇到小路就开挖小路,或用板材、砖石搭建简易过路设施,灌溉水漏淌到道路上,造成道路破坏,交通阻断,民间纠纷增多。

4 灌溉体系设施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措施

4.1 目前灌溉设施体系存在的问题

想法初衷是好的。在较为典型的农业生产区,政府投资建设了部分高端的供水系统,这些系统包括:深水机井,配套有专用中型抽水电机水泵,上面安装插卡通电设备,这些全建在小井房里,确保机井及装备安全,井房向周边铺设供水主管道,管道也深埋地下约1米深,不影响农田作业,主管道在各户地头设分管接口,约高20~30个接口,控制浇灌面积约

3.33 hm2,农户只要自备自家田地的分水管,接到总水管上,打开分管开关,打开井房门,插上用电卡,就可浇水,非常方便、非常轻松,非常安全。

实际应用出现问题。这种配套电机功率较大,运行竟要打开5~10个分水开关才合适,如果只打开一个供水分开关,机电泵产生的水压过高,会损坏水管,过压保护导致电机停电,而如果打开多了,就面临一个问题:插卡人要向其他农户收取电费,而电费的计量是个问题:若按用水面积收费,会面临浇灌强度深度的重大差异问题,若按时间收费,则面临供水压力不同的问题(离井越远,压力越小,单位时间内实际供水差异较大),这样就造成村民消极等候,都不想先插卡,让自己陷入讨债困境。以至于最终闲置不用。

建议在管理系统中再追加安装水表及改进一些设备参数,解决村民使用遇到的麻烦。

4.2 灌溉体系中需要及时跟进铺设有机肥施用配套设施

当前,农村户厕改造工程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开始试点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已开展数年,这3处污水处理的结果最终去向仍是农田,只有在那里才会得到更快的降解、无害化并且资源化的利用,特别是沼液、化粪池第三格澄清液是优质的肥料,而这些肥料向田间施用时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粪液的抽掏往往是用抽粪车来抽吸,抽入一个车载储存桶中,运向田间,这时,却不能直接排到田地里,因为过分集中的粪液会烧坏庄稼,如果在田头再设置储存池,仍然面临1个下一步施用的操作困难。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结合农田灌溉设施,特别是结合低压灌溉管道设施,在其井口附近增建一个储存池或桶,其出口与灌溉管道连接,因为沼液、粪液、处理好的污水,其施用弹性很大,基本可以在所有灌溉时加入粪液,这样就完美地把施用有机肥和灌溉结合起来,一劳永逸了。

4.3 大中型灌溉设施需要因地制宜恢复重建

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之后,人民公社时期建设的大中型灌溉设施因不适应分户的基本环境,受到冷落,闲置不用,逐步遭到破坏、老化、淘汰,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之后,土地流转规模越来越大,规模种植实体越来越多,并且相对稳定性越来越强,那种分户经营的灌溉模式又不适应规模种植实体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集中程度较高的种植区,适当恢复建设大中型灌溉设施。可以以国农政策补贴的形式,由国家投资开挖沟塘、购建机电灌溉设备、铺设防渗管道等,其设施设备以适应种植大户的具体需求,不过,要预先保留转型设施,在大户结束土地流转,回归零星小户经营时,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原有灌溉设施。

5 展望

5.1 加快節水灌溉模式的发展速度

节水灌溉技术虽然提出许多年了,但由于需要的投资巨大,使用约束条件较复杂,所以,未能得到大规模应用,这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当前,喷灌、滴灌、微喷灌、渗灌等技术只在小规模种植园区、精细园林、蔬菜种植、特种种植中得到应用,大规模推广的条件尚不成熟,但是,这些技术的推广过分缓慢,显然不符合农业生产大国的要求,不过这是方向,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域当率先推广,稍微再提高一些发展速度。

5.2 要做好信息技术应用的试点推广

例如:应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也已经出现多年,但现在在许多农业种植者看来,很少了解其真正的使用价值,目前至少应当在省市级试验区先行试验,引导高端、精细种植实体带头使用,不过,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盲目求洋,要深入分析应用条件和应用效果后才可上马。

5.3 农技推广部门还应做更多的技术宣传与引导

比如:在平原大田作物区大力推广小口井完备配套低压输水灌溉模式;在城市郊区、经济条件较好地区、小面积地块推广喷灌模式;在设施农业区和优质果品基地推广滴灌模式;在土地流转规模而且稳定的种植区,可适当恢复大中型机械灌溉模式。动员种植户从长远利益考虑,进行安全、高效、可持续灌溉设施与设备的投入,多种灌溉模式的选择与应用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必须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要求,选择并不断完善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田灌溉模式。

5.4 加大国家对农田水利设施设备投入

目前,农田灌溉条件的不足已逐渐显现为农业种植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成了农业生产中木桶效应中的“短板”,而国家涉农资金的补贴远不能相适应。国家对农业的巨大投入是多方面的,至少包括:农业“三合一”补贴、种植设施保护补贴、产品冷藏加工补贴、规模种植补贴,等等,这些当然都很重要,但也很显然,这些都不是“瓶颈”问题,真正制约农业生产效率与安全的是水利设施问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句话依然适用,水利设施建设需要投放巨大的资金和人力,政府当给予更多的重视,政府应适时调整国家涉农补贴项目,使之更多地向农田水利设施方面倾斜,比如,在当前,许多农业补贴项目资金,直接打到了农民的账户上,意在提高农民的种田积极性,但农民并没有真正把它用到农业生产中,而是更多地用到生活水平的提高上,这些钱从国家来看是做到了“专款专用”,而最终并没有专款专用,最起码是没有直接用到农业生产上。如果把这些钱集中用到农田水利兴修方面,可以更好地发挥资金的产出效能,最终能解决粮食生产的“瓶颈”环节。

6 结语

目前,分析农田灌溉方面存在的问题,目的是明确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要兼顾多重经营主体的需求与利益:要兼顾长期利益,也要考虑短期利益;要根据当时的生产水平、经济水平、自然环境作及时调整;对于高端灌溉设施设备,要及时进行研判,依据生产实际进行积极推广,适当推广,不搞一刀切,不搞冒进;对于政府投资建设的工程要明确投资方、建设方、管理方和使用方的权利和责任,确保国家粮食生产与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成恩.分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的问题与改进对策[J].农家参谋,2018(1):192.

[2] 杨红泉.浅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J].珠江水运,2014(6):86-87.

[3] 张文.浅析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3):32-33.

猜你喜欢
问题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WJ-700无人机系统
基于PowerPC+FPGA显示系统
基于UG的发射箱自动化虚拟装配系统开发
半沸制皂系统(下)
连通与提升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