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高热性疾病新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技术分析

2024-01-16 04:31周玉敏
新农民 2023年36期

周玉敏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针对猪高热性疾病的流行特点,并提出从免疫接种、智能监测、精准饲喂、保健管理等方面,切实降低患病率。同时对已发病的病猪,运用驱虫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积极改善病猪症状,使之在不同的治疗方式中痊愈,促使我国生猪养殖业实现良性发展,给养猪户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猪高热性疾病;免疫接种;智能监测;精准饲喂技术

据了解,我国2022年生猪出栏量高达6.9995亿头,同比增长4.3%,为提升生猪养殖质量,理应加强对猪高热性疾病带来的高致死率的有效防治。因病猪一旦染病得不到切实治疗,将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因而在养猪期间应当以早期预防搭配主动治疗为主,从根本上提升养殖质量,最大化保障养猪收入,促使我国养殖业得以壮大发展。

1  猪高热性疾病新的流行特点

1.1 典型临床症状

从猪高热性疾病当前流行表现来看,能够发现多数病猪具备典型的临床症状,养殖户应当根据病症表现预判患病可能性。该病实则对母猪、育成猪的影响较大,多为猪瘟病毒感染所致,常见体温升高(41~42℃)、精神萎靡(嗜睡)、呼吸急促(喘息)等症状,部分病猪还会出现皮肤状态异常表现。同时,还伴有淋巴结肿大以及脾胃出血等现象。尽管经过治疗后症状有所减轻,但该病呈现反复发作特点。

另外,通过病猪病情进展情况的分析,其病可在特定时间内显现典型特征。通常情况下,急性发病期病猪在早上以及夜间以剧烈喘息症状为主,且初期以腹式呼吸方式为主,随即可以发现病猪开始有明显不规则呼吸行为。而后在上午以及午后时间段里,病猪病症有舒缓迹象,此时存在便秘腹泻以及眼角分泌异物情况,而且病症严重的病猪会直接出现“不行走”“卧地不动”现象,症状较轻病猪则有关节肿大状况,由此表明病猪临床症状相对典型,可参照相似病症将其认定为疑似病猪。

1.2 病毒感染明显

通常患上此病的病猪多为感染猪瘟病毒所致,且呈现明显的病毒感染特征,以传染性病毒(猪流感、猪圆环病毒)为主。随着病猪感染病毒,其自身免疫水平也随之降低,此时会由轻症进展为重症,最终危及生命安全,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而需及时观察病猪是否有病毒感染表现,从周边环境等及时掌握病毒传播情况。

1.3 细菌侵袭严重

猪高热性疾病除了由病毒感染导致生猪染病外,在其处于细菌感染条件下,也会因遭受严重的细菌侵袭而发病。以内源性感染最为常见,病猪会因在猪舍内感染细菌而出现大范围传染情况,尤其是母猪,在其待产前免疫力下降,更易成为细菌入侵的易感群体,此时若未及时进行杀菌消毒管理,将加重病情,致使病猪面临致死后果。对此,针对猪高热性疾病新的流行特點,要求养殖户善于运用新防治技术优化防治效果。

2 猪高热性疾病新的防控技术要点

2.1 免疫接种技术

根据相关调查,早在2006年开始,我国部分地区养猪场就开始陆续暴发猪高热性疾病,其发病率高于50%,致死率可达90%,造成养猪户承担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病多为混合感染所致,且病因相对复杂,故而为保障生猪养殖质量,理应在尚未发病前予以充分预防。尤其在高温天气下,面对较高的发病风险,应及时利用规范化免疫接种技术以增强生猪抗病能力。事实上,目前在免疫接种疫苗研发阶段,关于猪高热性疾病尚未有特效疫苗,但适用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猪瘟以及猪伪狂犬病等病原菌疾病的疫苗同样可用于防范猪高热性疾病范畴,因此,建议养殖户按时为生猪接种相关疫苗。

接种伪狂犬病疫苗时,可以根据生猪性别特征确定接种次数,即种母猪每年4次,又或是在其产前3~8周内接种1次。而种公猪则以3次/年为接种标准。至于蓝耳病疫苗的有效接种,养殖户可统一按照3次/年要求有序接种。至于种母猪则在产前3周或5周进行接种,优选灭活疫苗,每头生猪接种量宜在4 mL左右。仅有2周龄左右的仔猪,每头猪可接种2 mL,而后相隔14 d或21 d再接种1次。而猪瘟疫苗规定养猪户根据生猪生长年龄确定接种量,多在4头份之内,二次接种

5头份。基于免疫接种技术保障,猪高热性疾病能够得到显著预防。需注意的是,接种疫苗期间,应先行观察生猪是否有疑似病症,若有则需要先行将其转移到隔离区后进行紧急接种,因活疫苗在非疫区适用性较强,所以主推在养猪场等地采用灭活疫苗充当免疫接种首选产品。当生猪能及时接种疫苗时,即可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发病率。

2.2 智能检测技术

以上可知,猪高热性疾病多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有关,所以要求养猪户在疾病防范工作中,应当从环境安全层面着手,积极应用智能监测技术,维护环境均衡性,以便消除环境刺激带来的发病影响。以往环境管理阶段多依靠人力手动调整猪舍环境温湿度,并以通风换气方式净化空气。现今为提高环境管理效率,理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以智能监测技术为生猪打造智能化环境管理条件。既能增加对猪舍环境参数控制的准确度,又能释放养殖户工作负担,由此削弱猪高热性疾病病原活力。一方面,可以直接引进智能设备,以供养殖户实时获取环境监测数据。另一方面,针对大规模养殖场可以同技术公司合作,自主研发智能监测系统,继而体现智能监测技术的实践价值。

为预防此病,要求猪舍内始终保持37℃(夏季)、15~25℃(冬季)恒温状态,按照原有技术需安装温度计或湿度计,参照检测结果予以升温、除湿等管理决策,如今可以使用温湿度传感器、氨传感器以及光照强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甚至可安装“生物传感器”,直观监测猪舍内致病菌浓度水平。以温湿度传感器进行阐述,该设备能在有线网络连接服务中快速将温湿度指标上传至平台,可供养殖户动态掌控猪舍环境条件。因猪高热性疾病多发病于高温环境下,因而可以在传感器内部设定温度阈值,一旦发出预警,需立即采用降温措施予以防范。至于智能监测系统,可以通过对采集节点、监控终端等多个功能模块的优化设计,实现对环境参数的有效把控。通常要求该系统中温度输出精度宜在±0.3℃,湿度为±5%,以2.1V或3.6V电源充当供电载体,以单片机连接方式确保猪舍内养殖环境始终处于养殖户的可控状态。经过对智能检测新技术的合理运用,可强化疾病防范效果。

2.3 精准饲喂技术

猪高热性疾病易在高密度聚集场所内发病(最佳密度为0.8㎡/头),若能应用精准饲喂技术,不但可以充分提高生猪的免疫状态,还能提升养殖质量,理应以该项技术代替传统人工饲喂方式。该技术往往能够根据生猪营养状态、进食习惯、生长周期进行精准化喂养,以便生猪所汲取的食物营养合乎自身发育要求。

笔者以江西农业大学创新设计的“生猪智能精准喂养管理系统”研发为例,该系统中设有智能喂养、快速称重、个体异常预警等功能,能根据对生猪体重指数(餐前餐后)的动态监测绘制曲线图,随后智能分析是否需要调整喂食量(50~87日龄仔猪共喂食35.65 kg;体重35~65 kg生猪喂食80.8 kg猪饲料;体重从65 kg增重至108 kg喂食量宜为118.8 kg)。而在智能喂养功能导向下,还能灵活调整喂食时间,并对进食行为异常个体情况予以预警,以便养猪户快速从系统预警信息中了解生猪异常表现,从而提供精准化诊治。该系统往往涵盖激光传感器、红外温度传感器、人工射频身份识别器、磅秤等结构,可供生猪在采食区、入磅区、生活区等多区域中获得针对性饲喂服务。尤其针对妊娠母猪,可以投放“饲喂器”,结合标准喂食规定自动调整喂食量,即配种当日宜喂食1.6~1.8 kg饲料,而后在40~60 d内,可以将饲喂器喂食槽投放量控制在2 kg/头左右,之后在2~3个月喂食量增至2.5 kg/头,并结合母猪长势和营养状况增加为3 kg/头。经过精准饲喂技术即可从提升生猪免疫力方向预防疾病。只有生猪在抵御病毒细菌期间表现良好,才能从根本上规避发病风险。所以,加强该技术的应用推广势在必行。

2.4 保健管理技术

保健管理技术实则与上文所述饲喂技术有相似性,均以增强生猪免疫力为管理重点。具体可以在物联网技术指引下运用“生猪养殖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中除了具備“生猪精细喂养”子系统外,还涵盖“猪病智能监测预警与诊断”子系统,经过对生猪生长状况的智能分析,可指导养殖户快速了解猪高热性疾病的发病状况。因此系统中还融合了呼叫中心、网上诊断决策技术,一旦在远程保健管理中出现异常行为,能直接响应远程会诊系统,确保养殖户能得到线上专家的诊治指导,使之及时确定病猪是否患上了猪高热性疾病,以免因误诊耽误病情。而保健管理技术则是以生猪健康状态为管理依据,可在病猪发病第一时间内为其出具个性化诊治计划,由此增强防治时效性。

3 猪高热性疾病新的治疗技术策略

3.1 驱虫治疗技术

猪高热性疾病在利用上述技术进行防范的同时,也要关注病猪治疗效果。尽管在早期预防中可适当降低发病率,但为了减少疾病对养猪行业的经济损失,还应积极采用技术手段强化疗效。因病猪在原有猪舍内发病,多源于空气环境内分布着致病菌,此时应及时借助驱虫治疗技术,充分改善病猪免疫力,既能延缓疾病进展速度,又能激发病猪机体自愈能力,使之在吸收药物成分之余凭借个体免疫力尽快恢复健康。通常可以在病猪发病初期对其实施驱虫治疗,从根本上防止寄生虫刺激下加重病情。

另外,考虑到生猪多为单胃动物,不具备脲酶分泌能力,所以在驱虫治疗期间搭配的饲料,应避免出现尿素等成分,否则不利于疾病恢复。而且须控制好驱虫周期,在病猪痊愈后要间隔1个季度再度驱虫1次,此时可促使病猪恢复良好的免疫状态,降低旧病复发的可能性。驱虫治疗技术在应用阶段应当为辅助疗法,因寄生虫容易携带致病菌,故而若未在治疗环节进行驱虫治疗,可能延长病程,因此养殖户理应注重此技术的合理运用。

3.2 西医治疗技术

猪高热性疾病治疗多以西医疗法,养殖户应善于从既有西医治疗方案中汲取经验,并尝试使用新药巩固疗效。一般在西医治疗环节,可以将青霉素同鸡蛋清成分予以混合,而后以皮下注射给药,以1次/d标准按时用药,若属于重症病猪,应将注射时间控制为间隔12h。此外,还可单一使用青霉素药物,按每头猪(体重>30kg)应将药量控制在80万单位左右,又或是以10 mL/头标准注射卡那霉素,亦可搭配链霉素等抗生素药物。虽然西药治疗中抗生素药效明显,但对于发热症状未到40℃或者病症相对较轻的病猪,应避免使用抗生素,以免破坏生猪的生长品质。而且也可应用氧氟沙星与阿莫西林混合药,此时更易对41℃以上高热表现的病猪起到快速退热作用。但若病猪为妊娠母猪,应尽量选用其他疗法,以免因严重副作用危及母猪安全。

3.3 中药治疗技术

西药治疗技术在猪高热性疾病治疗中尽管有一定疗效,但养殖户常出于对药物副作用的担忧无法优选西药。随着中医药技术的日益发展,面对病猪还可以采用中药治疗技术高效治疗疾病。除了可以选用具备特效退热功效的柴胡注射液等中药剂外,还可按照下列中药处方自行配制药物:

处方①:称取大黄100 g、麦冬、玄参、生地、厚朴、枳实各30 g,芒硝250 g,碾成粉末后,以温开水冲服,晾凉后喂服病猪。

处方②:以体重100kg的病猪为例,称取芒硝、大黄各30 g,山栀10 g,炒枳壳15 g,甘草、玄参、知母各20 g,生石膏40 g,砂锅煎煮后每日1副药喂服。

在选择中药剂治疗猪高热性疾病时,也可应用“高热混感康”药品,该药物中含有金银花等清热解毒中药材,可以每日用药1次,持续用药2~3 d即可减轻病症,每支药基本上可供100 kg病猪使用。而且用药时还可联合西药优化疗效,如体重100 kg病猪注射2 mg速效干扰素,用药2 d后基本上消除病症,最多可用药3 d。另外,还可以皮下注射方式使用“黄芪多糖注射液”,仍以体重100kg的病猪为例,患病仔猪每头注射3 mL或5 mL,成年猪注射0.1 mL/(kg.bw)或0.2 mL/(kg.bw),每日注射1次,持续用药2d或3d即可痊愈。

4 结语

综上所述,猪高热性疾病在新时代背景下多呈现临床症状典型、病毒感染明显、细菌侵袭严重等流行特点。为改善病猪健康,促进生猪健康成长,应采用免疫接种、智能监测、精准饲喂、保健管理技术,创造有利的疾病防范条件,充分降低发病率,杜绝发病后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后面对病猪养殖户应积极采用驱虫、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促进病猪康复,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也为行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李忠.简析猪高热性疾病新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9,39(14):2.

[2] 崔敬禹,陈俊健.猪高热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治新探[J].兽医导刊,2021(8):107.

[3] 姜朋芹朱亚琳.猪高热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2(8):97-99.

[4] 梁爱珍.猪高热病特点及防治[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