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化“3+”培育模式在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践中的应用,全面提升农民培训实效,本文在阐述“3+”培育模式内容的基础上,明确该模式的应用优势,包括: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能力,增强推进乡村振兴的信心;共享农业技术信息资源,形成联合发展良好的局面。基于此,提出“3+”培育模式在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践中的应用路径:创新农民培訓实践模式,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训实效;线上与线下培育相融合,拓展农民素质培育的空间;强化农民培育跟踪服务,促进农民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3+”培育模式;高素质农民;农民培训
基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素质农民的培育工作成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及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1]。为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各地不断探索和实践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3+”培育模式整合了六个工作法、线上线下融合培训模式、全程跟踪服务模式,具有综合性、针对性强的特征,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据此,本文在概述“3+”培育模式及其应用优势的基础上,提出该模式的应用路径,旨在为提升“3+”培育模式在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 “3+”培育模式概述
“3+”全程培育模式是由高素质农民培育而来,包括六个工作法培育模式、线上线下融合培训模式和全程跟踪服务指导模式。
6个工作法培育模式主要是采用联合培训的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训,强调培训的精准性,即三到四抓四结合等方法的应用。
线上线下融合培训模式将高素质农民培育和互联网进行有机结合,利用智慧农民云平台和云上智农等信息化教育培训手段进行线上培训,同时,进行课堂、参观和实训等线下培训[2]。
全程跟踪服务指导模式采用了一对一与一对多相融合、师带徒和传帮带相融合、集中与分散相融合、线上和电话及到户培育服务相融合的方式,为高素质农民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和指导。
2 “3+”培育模式的应用优势
2.1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能力,增强推进乡村振兴的信心
“3+”培育模式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培育模式。能够提升培训内容的精准性和针对性,可以帮助农民形成新的发展理念,使农民掌握新的管理方法,且有利于更新农民的知识结构,引导农民在学习和具体实践中,不断掌握农业技术,为农民素质能力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3]。同时,“3+”培训模式下的培训方法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能够有针对性、全面地开展培训活动。通过各项技术知识的针对性讲解,使农民深入掌握农业技术,如病虫害防治技术、农田护理技术等。
另外,“3+”培育模式注重对农民技术学习和应用的指导,通过技术交流、讨论等方式,使农民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内容,有效提升了农民素质能力培训实效,实现了农民综合素质能力的高质量发展。除此之外,“3+”培训模式对特色农业产业、农业产业链建设等内容进行培训,使农民掌握了特色农业产业、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动态,增强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与发展的信心及积极性;“3+”培训模式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乡村振兴政策及实践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使农民提升了自身的农业技术、农产品销售技巧、电商促销能力、社会事业发展能力等,切实增强了推进乡村振兴的信心[4]。
2.2 共享农业技术信息资源,形成联合发展良好的局面
“3+”培育模式下,可以综合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培训信息资源数据库,实现了农业技术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在该模式下,培训人员可以通过组织参观学习的方式,引导农民充分学习和掌握先进种植技术、乡村治理模式等,增强了农民的自信,使其农业技术能力及管理经验不断提升[5]。另外,“3+”培育模式注重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引导农民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强化与完善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从而形成良好的农业培训及产业发展局面。
3 “3+”培育模式在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践中的应用路径
3.1 创新农民培训实践模式,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训实效
创新农民培训实践模式是深化应用“3+”培育模式的有效路径。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将培养高素质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落脚点,并以发展农业产业、满足农民群众培养需求为重点,全面开展蔬菜、畜牧、中药材等产业技术培训工作,以加快提升高素质农民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创新发展能力[6]。为提升农民培训实效,相关工作人员应采取多元培训工作法,具体如下:
3.1.1 联合培训工作法
为有效培育高素质农民,需要在应用联合培训工作法过程中,建立农民培育领导小组,并确定专班负责具体培育工作。同时采取“校校、校企、校地”等联合培训机制,利用农业院校、省级农民教育培训示范基地、乡(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等优质培育资源和培训平台,丰富高素质农民培育资源,并为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确保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顺利、高质量开展[7]。
3.1.2 “8+”工作法
为高效培育高素质农民,可以采取“8+”培育模式,即农广校、农业院校、兄弟县(区)农广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实训基地、农业科技云平台和学员学习交流微信群的联合。通过与农业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合作,制定培育方案,选拔优秀教师和乡土专家,明确教学培训计划和内容,严格培训纪律,强化考核,开展集中理论培训[8]。基于此,协调兄弟县(区)农广校,选择优秀参观考察基地,聘请指导老师,合理安排学习事宜。同时,通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田间学校合作,选拔实训教师,选择实训基地,扎实开展实践技能训练。另外,通过充分利用智慧农民云平台(如云上智农、甘农云)和学员微信学习交流群等网络平台,提供线上服务和指导。
3.1.3 理论、实践与能力共发展的工作法
在具体培育工作中,以便于农民和贴近生产为原则,紧密关注农业时令季节和关键种养阶段,大力推广模块化、情景式、互动式教学。通过这种方式,使每个参训农民都能够认真学习、相互切磋、互动交流,巩固培训内容,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同时,积极组织农民到现代化种养示范基地学习先进的种养技术,到示范园区、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到乡村建设及社会事业发展示范村学习乡村建设、治理及社會事业发展先进经验[9]。另外,通过引导农民到田间地头开展实践操作的方式,全面提升参训学员的生产技能、经营水平、创业能力和联合发展能力。
3.1.4 自律自治工作法
严格执行《班委会制度》《班主任制度》等制度,确保培训有序、安全地进行。在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中,实行学员自管自律自治制度,通过学员推荐选出班长、副班长、小组长和信息员,组成班委会,明确各班委会成员的责任。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加强组织管理,营造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学习培训氛围。
3.1.5 精准培训工作法
精准培训工作法的实施,需要开展具有特色的课堂培训活动,如室内课堂、田间课堂、基地课堂等,以有针对性、有效地培养农民。同时,通过设立不同规模培训班、不同年龄结构培训班的方式,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农民学习需求。为满足农民的培训需求,采取了农民“点菜”、农广校“配菜”并“做菜”的培训模式。根据季节时令、产业发展和农民培训需求等因素,举办农民乐于接受、便于实践学习的精准培训,以此提升培训工作的精准性及实效。
3.1.6 “三到四抓四结合”工作法
在实践中,注重做好“三到”工作:即技术人员指导到田间地头,培训工作进村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同时,突出“四抓”原则:抓重点技术环节培训,抓关键农时季节培训,抓关键问题培训,抓关键生产环节培训。另外,坚持“四个结合”:培训内容与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培训方式、内容与生产季节和学员需要相结合,培训指导与示范辐射带动相结合,技术培训与农业法律法规宣讲相结合[10]。
3.2 线上与线下培育相融合,拓展农民素质培育的空间
线上与线下培育相融合需要采取“互联网+高素质农民”智慧农民云平台(如云上智农、甘农云)等信息化教育培训手段,结合线上培训和“课堂+参观+实训”线下培训的高素质农民培育线上与线下融合培训模式。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紧密结合线下培训与线上培训,既开展集中理论课堂培训、参观学习、实训实习,又利用“云上智农”手机APP、“甘农云”手机APP等信息化教育培训手段进行在线学习。
第二,利用班级学习微信群等交流平台,促进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问题解答和生产技术难题解决。
第三,在培育高素质农民的同时,同步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提高参训学员利用手机进行网上学习、购买农资、销售农产品的能力,推动手机在农民中的广泛应用。
3.3 强化农民培训跟踪服务,促进农民能力的全面发展
强化农民培育跟踪服务需要保证服务模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例如一对一与一对多融合模式、集中与分散融合模式、线上与电话及到户相融合的模式,以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育跟踪服务指导工作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实现培训、扶持、管理和服务的一体化,全面提升高素质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管理经营能力、创新发展能力和生产服务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后续跟踪服务管理台账,创建学员微信群,搭建学员交流平台和咨询服务平台。
第二,利用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云上智农、甘农云等平台,搭建学员网络在线学习平台,开展在线学习、成果展示和跟踪服务。
第三,组织学员到农业示范点进行参观学习,搭建面对面交流平台。
第四,引导高素质农民到农业职业院校继续学习提升,推进短期培训、技能培训和学历提升衔接贯通。
第五,鼓励高素质农民组织协会、联合会、联盟等,实现抱团发展。
第六,建立高素质农民互帮互学、互惠互利的发展平台。
第七,建立农技人员跟踪服务制度,选派专业技术过硬、授课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跟踪服务指导教师,根据地区和产业类型的特点,针对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从技术咨询、政策落实、创业引导和信息共享等方面提供多元跟踪服务[11],以及时、全面掌握高素质农民的发展状况,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助力于高素质农民队伍高质量建设及发展。
4 结语
“3+”培育模式在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为深化“3+”培育模式的应用,需要积极创新农民培育实践模式,通过一对一与一对多相融合、师带徒和传帮带相融合、集中和分散相融合、线上与电话及到户的跟踪服务相融合的方式,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培育支持和指导。未来实践发展中,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优化培育模式的设计和实施,以更好地推动高素质农民的培育工作,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振莹,韩芳.新疆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满意度调查——以“农民田间学校”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3,3(13):46-50.
[2] 方勤,王晓燕,赵奕雯等.浅谈嘉定区农科教融合培育粮食专业高素质农民的举措与实践[J].上海农业科技,2023(02):4-6.
[3] 倪丹.创新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研究——以福建省尤溪县为例[J].四川农业科技,2022(11):106-108.
[4] 国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优化策略[J].农业工程技术,2022,42(24):89+95.
[5] 郑莉.“三全育人”视域下“三气”青年培育路径探究——以“3+3”行走的党课品牌创建为视角[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9(2):105-110.
[6] 奚照寿,丁丽军,袁华根等.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素质农民“三能力四模块”培育模式创新实践——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14):1-5.
[7] 杨开芳.乡村振兴战略下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创新思路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1(11):77-80.
[8] 袁华根,丁丽军,蒋平等.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三能力四模块”模式构建——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21(3):83-89.
[9] 余夕帆,姜莉莉.培育高素质农民促进产业精准扶贫的探索与实践[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
87-88.
[10] 余清.建立“1+3”培育模式 造就质检科技人才[J].福建质量技术监督,2020(12):49.
[11] 袁刚,潘锦全,谈永祥等.产教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三维度”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38(2):29-32.
作者简介:虎恩林(1972—),男,本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探析。